贾宝玉分析

一、来由:

《红楼梦》本名《石头记》,说是无才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这块顽石幻化为贾宝玉,他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了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了独特的感悟,正如鲁迅所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贾宝玉,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主、富贵闲人。 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的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古代社会的叛逆者。曹雪芹写给宝玉判词是“情不情”三个字。

全书从自“情可情(秦可卿)”开始,到“情不情(贾宝玉)”结束,从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中来看,“情不情”三字大有特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味。“情不情”三字是曹雪芹参照“花非花”而来。白居易的“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历来被人们视为不知云,其实就是冬天北方夜间凝结在窗户上的霜花。贾宝玉的经历,正像霜花一样,在人们不经意间,荣华一时,转瞬即逝。

二、人物性格

(1)叛逆

①《西江月》词:

当宝玉第一次在作品中出现时,作者写了两首《西江月》,直接对宝玉性格作了如下的概括: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高粱,莫效此几形状。 这两首词寓褒于贬,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给予了热烈的赞扬。所谓“似傻如狂”、“偏僻乖张”、“不肖无双”,实际上是指他的离经叛道的叛逆性格;所谓“不通庶务”、“怕读文章”、“不知乐业”,实际上是指他的离经叛道的叛逆行为。这两首词为贾宝玉的形象初步地勾画出一个轮廓。

②摔玉的情节。

在别人看来是他的“命根子”的通灵宝玉,宝玉自己却全不放在心上,只要“发作起痴狂病来”,就“摘下那玉,狠命摔去”。用王夫人的话说,就是“一时甜言密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用《西江月》中的词句,就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其实,这也是贾宝玉对封建思想叛逆和反抗的一种形式。

③“重情不重礼”

是贾宝玉性格的基本特征。具体、生动地表现在他那“呆”、“傻”得令人啼笑皆非的个性,充分体现他的叛逆精神(“似傻如狂”、“行为乖张”), 使贾宝玉既具有反封建的普遍性, 又具有反抗意识表现的特殊性, 使他那反封建的普遍性包含在反抗意识所表现的特殊性之中。

贾宝玉叛逆思想总的特点是:要求个性自由与个性解放。

他出身于“钟鸣鼎食、诗礼簪缨”的贵族之家,生活在珠环翠绕、锦衣玉食的环境中,封建阶级所追求的富贵豪华的生活,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居于家庭最高统治地位的贾母,把他当做不可须臾的“命根子”。在全家人的心目中,他是最有希望的继业者,并被称为“富贵闲人”(薛宝钗给他起的绰号)。这对封建阶级子弟来说,应该是很满意的了。可是,贾宝玉却感到“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发闷。”曾不满地说:“可恨我为什么生活在这侯门公府之

家?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真把人荼毒了!”

他并不是反对这种优裕的物质生活,而是不满意在这个封建壁垒中所受到的精神上的压抑,锦衣玉食的物质生活,填补不了他精神上的空虚。他被封锁在贾府这个封建壁垒中,像置身牢狱中的囚犯一样,看到事事不顺眼,感到处处不自由。元春封妃,本是贾家的一场大喜事,“上下内外人等莫不欢天喜地,只有宝玉置若罔闻,毫不介意。”一次宝玉偷偷地带着焙茗去郊外游玩,后来被贾母知道了,便严厉地警告他说:“以后再私自出门,不先告诉我,一定叫你老子打你。”

贾宝玉曾对柳湘莲说:“我只恨我天天圈在家里,一点儿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说,就是那个劝的,能说不能行。虽然有钱,又不由我使。”除了行动上和经济上的不自由之外,更重要的则是思想上的不自由。在生活道路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和婚姻问题等各个方面,他和封建家长们的要求都不一致,并且经常发出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他想冲出这个封建堡垒,到一个自由的呼吸一些新鲜空气,然后又感到无法解脱,所以内心充满了孤独、寂寞与哀愁。为此,他“成天家疯疯癫癫的,说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他不是长吁短叹的,就是咕咕哝哝的。”真是有点“似傻如狂”的样子。他甚至曾经萌生过寻死的念头。一次,她对袭人这样说:“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跟前,我就死了……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这些话固然有它消极的一面,但其主要内涵则是对于封建桎梏的否定,并体现有对于自由生活的执着追求。要求个性自由与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幼芽正在孕育滋长。

1、贾宝玉要求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求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

在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总是以功名利禄为诱饵,用以笼络知识分子,从而建立官僚制度,作为他们统治压迫人民的政治工具;而知识分子为了向上爬,亦往往把猎取功名利禄,当做他们毕生奋斗的目标,并拼命地加以追求。

清代统治者规定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知识分子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教科书,不仅对他们起怀柔笼络的作用,而且是要把他们的思想用程朱理学禁锢起来,用以扼杀一切新思想的幼苗。

贾宝玉的要求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和上述思想针锋相对,经常发生激烈冲突。

贾府的封建统治者希望贾宝玉能够沿着读书做官的道路前进,进而荣宗耀祖,成为自己阶级的可靠接班人。然而却和他们的愿望完全相反,宝玉并没有按他们的指示去做。当贾政在宝玉幼年初试他的志向时,他伸手抓的不是“诗书”,而是“把那些胭粉钗鬟拿来玩弄。”这就使贾政非常失望。贾政要他好好读书、学写八股文,“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他却加以申辩说:“除明明德外,无书”,并说:“除了四书”,其它都是“杜撰”。并认为八股文只是“饵名钓禄”的工具。所谓其它都是“杜撰”,正是把批判矛头直接指向程朱理学。其实宝玉并不是真正不愿读书,他不愿读的只是朱注“四书”和“饵”、“钓”之类的书,他对《西厢记》、《牡丹亭》等具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一类的书,不但不反对,而且还如饥似渴地偷着阅读。宝玉这个人并不是没有才华,“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和为晴雯所撰写的《芙蓉女儿诔》,均表现了他的才华,然而贾政认为那只是“偏才”,与功名利禄无关。这就是贾宝玉和贾政在读书问题上所存在的主要分歧。

贾宝玉特别厌恶钳制思想、戕杀个性的科举制度,他骂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为“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贾雨村是一个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封建官僚,宝玉对他很讨厌。史湘云劝宝玉要和这类人物多交往,曾说:“你就不愿意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宝玉听了,感到很刺耳,立即下逐客令说:“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腌臜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宝钗有时见机劝导宝玉留意功名,宝玉就生气地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为此,宝玉还曾对袭人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要是她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就和她生分了。”

在对待功名利禄这个问题上,宝、黛的思想认识完全一致,这是宝玉深敬黛玉的一个重要原因。总之“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就是上述作者对贾宝玉要求摆脱功名利禄束缚,反对程朱理学、争取个性自由与个性解放的一个扼要概括。

2、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另一个特点是:要求男女平等,反对男尊女卑。

儒家把封建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君子”和“小人”两大类,并严格的规定了上下尊卑与男尊女卑的等级制度,以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对此,历代统治者从巩固其反动统治出发,均不遗余力的加以提倡。《红楼梦》贾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一个缩影,这里不仅有严格的主仆之分,而且有上下尊卑和男尊女卑之分。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贾宝玉虽然生活在这个家庭中,可是在他心目里,却没有男尊女卑的界限。他认为世界上只有女人是纯洁的,而男人则是腌臜的。他在十来岁时就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并且说:“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贾宝玉的这种观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实在是有点离经叛道。他不仅尊重自己家里的诸姊妹,钦佩她们的智慧和才能,爱和她们在一起厮混;而且在奴隶们面前也从来不拿主子的架子,没有什么封建等级观念。他和丫头小厮们相处时,比较随和,能以平等态度相待。正如兴儿所说:“有一遭见了我们,喜欢时没上没下,大家乱玩一阵;不喜欢,各自走了,他也不理人。我们坐着卧着,见了他也不理他,他也不责备。因此,没人怕他,只管随便,都过得去。”这种作风,就正是要求平等自由思想的反映。他同情贵族妇女们在封建礼教摧残下的不幸遭遇,也更加同情奴隶们所遭受的残酷的封建迫害。在贾府这座牢狱中,有几百个生活在最底层的男女奴仆,他们受着主子们任意的驱使、玩弄和虐待。其中女奴们所受的迫害更为严重,如司棋、金钏、鸳鸯等人的悲剧。这些,均曾引起宝玉的深厚同情,他为这些女奴们的不幸时时发出“命运不济”的悲叹。晴雯的夭折,更震动了宝玉。晴雯这位“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女仆,在抄检大观园时,被王夫人以莫须有的罪名赶出了大观园,直至被迫害而死。对此,宝玉深受感动,他以哀怨而又愤慨的笔调,写了一篇《芙蓉女儿诔》,沉痛地哀悼这位品格高洁的女奴。贾宝玉把无限的同情倾注在被迫害的女奴身上,这不仅是对“男尊女卑”传统道德观念的否定,而且是对封建等级制度所发出的不满和抗议。这种不满和抗议尽管还是微弱的,然而却是非常值得我们珍视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种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拜的秩序的叛逆。”贾宝玉的要求男女平等、反对男尊女卑的思想,就正是对封建阶级所提倡的封建等级制度这个“神圣事物的亵渎”,是对“为习惯所崇拜的秩序的叛逆”。这是资本主义萌芽后用新思想所塑造的艺术典型在文学作品中的第一次出现。

3、贾宝玉要求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再一个特点,就是追求婚姻爱情的自由。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封建社会中青年男女的婚姻,受有封建婚姻制度的制约,一是要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二是要考虑家世利益,必须门当户对。所谓“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相窥……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在婚姻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宝、黛婚姻爱情悲剧是《红楼梦》全书的主要线索。贾宝玉所追求的是“木石姻缘”,而封建家长们却为他安排了“金玉良缘”。“木石姻缘”和“金玉良缘”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要求爱情婚姻自由与封建婚姻制度之间的矛盾。最后以悲剧结束,说明这一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贾宝玉作为“情痴”在《红楼梦》中出现,就是指的他对林黛玉爱情的真挚和专一。第五回《终身误》曲文云:“都道是金玉良缘,俺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这里,作者以对比手法描写了贾宝玉对“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两种不同的思想情感,赞扬了主人公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在《红楼梦》中,他以大量篇幅来写宝、黛爱情的共同思想基础,和宝、钗之间没有共同思想基础。这与过去许多以婚姻爱情为题材的戏曲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的写法有很大不同。林黛玉和贾宝玉一样具有为封建世俗所不容的叛逆性格,她寄居在贾府,经常有“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觉,污浊险恶的环境,迫使她不断地发展着对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叛逆性格,她无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说教,而偏要恃才傲物,“孤高自许”;她鄙视庸俗的封建文化,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不说那些劝宝玉立身扬名的“混账话”;她不顾封建礼教的迫害,敢于大胆地选择婚配对象,爱情真挚专一,即使被封建势力一再摧残,她也从不妥协。“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淖陷渠沟。”就是她宁死不屈精神的表白。林黛玉在贾府所遇到的唯一知己就是贾宝玉,共同的叛逆性格成为两人爱情思想基础。这种为婚姻爱情自由所坚持的斗争,是资本主义萌芽后人权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薛宝钗和贾宝玉之间的所谓“金玉良缘”,根本没有任何共同的思想基础。薛宝钗在封建阶级眼目中,是一位“安分随时”、“端庄贤淑”的封建淑女,她有满脑袋的封建思想和封建道德观念。她曾规劝史湘云说:“还是纺织针黹是你我的本等。”当她听到林黛玉引用《牡丹亭》、《西厢记》的诗句时,她板起面孔来告诫黛玉:“咱们女孩儿不认字的倒好……偏又认得几个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书看也罢了,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甚至她公开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宝玉反对功名利禄,她却热心追求功名利禄,她不只一次地劝宝玉要走立身扬名、金殿对策的道路。宝玉同情女奴们的悲惨遭遇,她却缺乏这种同情心,只知看封建家长的眼色行事。金钏儿被王夫人逼得投井自杀后,她说金钏儿是“失了脚掉下去的。”这里,作者所写宝钗与宝玉思想上的矛盾对立,实际上也是宝钗与黛玉在思想上的矛盾对立。就这样一个薛宝钗,贾府的封建家长们竟说她是“心胸儿、脾气儿、真是百里挑一的。”最后,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下,强行让宝玉和宝钗两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所谓的“金玉良缘”。贾宝玉和林黛玉对这种“金玉良缘”,均曾不只一次地表示反对。黛玉说:“金玉之论,是一种邪说。”宝玉在睡梦中还忿恨地说:“和尚道士的话

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宝、黛爱情婚姻悲剧的发生,是由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造成的。“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便是这个悲剧造成的最根本的原因。

(2)痴情

痴情,是贾宝玉这一形象的最显著的个性特点,它主要是通过贾宝玉对女儿的崇拜而表现出来的。(贾宝玉自幼就因贾母溺爱,“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自元妃省亲后,命姊妹们进大观园居住,“又想到宝玉自幼在姊妹丛中长大,不比别的兄弟,若不命他进去,只怕他冷清了,一时不大畅快,未免贾母王夫人愁虑”,因此便让他也住进园中。这就为贾宝玉天分中痴情的个性特点和对女儿崇拜的心理更加提供了滋生和发展的土壤及环境因素。)

为平儿理妆,为麝月梳头,为袭人、晴雯煎药;

晴雯死后,相信晴雯做了花神,并作《芙蓉诔》祭奠她;

金钏儿跳井后,他在金钏的生日那天来到城外他最讨厌的水月庵,偷偷为她祭奠;

刘姥姥信口胡诌的茗玉小姐死后成精的故事,他也信以为真,并说“这样的人是虽死不死的”,还让茗烟到处寻找茗玉小姐庙。

三、人物缺陷

贾宝玉这个形象的创造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他出身在贵族地主家庭中,从小过着珠环翠绕的富贵生活,这种富贵生活和封建文化、封建思想的影响,

一方面使他在和封建势力的斗争中常常缺乏勇气,带有很大的软弱性;

另一方面,他对于封建主义的背叛也不可能是彻底的,对生活前景提不出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理想,因而有时产生消极的虚无主义思想。 贾宝玉反对科举功名和“国贼、禄蠹”,向往风月诗酒生活,有要求自由、民主的倾向,但不是从根本上反对封建官僚制度。对贾雨村那样热衷于功名富贵的“禄蠹”,他虽怀有厌恶和卑视的心理,可是在遇到冯紫英和北静王这些能够满足他风月诗酒生活的官僚时,他不仅不反对,而且还乐于和他们往来。在思想上,他认识到八股取士制度只不过是诓功名、混饭吃的饵钓之阶,然而却看不到它对社会所造成的更大的危害。他平时深恶八股文,也只是认为八股文“原非圣贤之制撰”,未能“阐发圣贤之奥”,并没有完全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他反对的只是程朱之儒,而不是反对正统的儒家。贾宝玉的要求男女平等、反对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是有进步意义的;不过,他对于妇女的同情,包括对于女奴们的同情,则主要是从人性论出发,而不是阶级的同情,他的叛逆思想并没有达到背叛本阶级的程度。宝、黛为了追求爱情婚姻自由,希望实现他们的美好幸福生活,而不惜最后和自己的家庭决裂,虽然使封建时代的许多青年男女深受教育,但就其反封建的全过程来看,则又充满了无限消极感伤的情调,缺乏坚强的反抗斗争精神。贾宝玉在平时高谈阔论,然而一看到他父亲贾政便噤若寒蝉。抄检大观园时,他在王夫人面前没有任何抗议和申辩。他反对“金玉良缘”,可是还要经常把象征着“金玉良缘”的宝玉挂在脖子上。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