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白衣天使]为例

以《白衣天使》为例谈“碰撞课堂”中教师的有效介入

温江区实验学校 刘康琼

随着学校课题“小学‘碰撞’课堂策略研究”的诞生,我们的课堂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我们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绽放属于他们的精彩。理念在更新,方式在转变,然而因为我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所以问题和成效并存,每一堂课都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 近日,我上了一堂教研课,选择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白衣天使》。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文章记叙了南丁格尔生平事迹,表现了她献身护理事业、全心全意为人类的伟大精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生平几件大事中,感受人物高尚品质,学习如何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品味文章详略结合和侧面描写的写法,以及体会这些写法的作用。结合学校课题研究,本课教学我设计了三次“碰撞”:与文本碰撞;小组内碰撞;全班碰撞。每一次的碰撞中教师有效的介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反之则将学生绳之以“案”。那么教师该如何介入?介入的时机、介入的尺度如何把握呢?这些在备课中令人头疼的问题,在课后经过专家的点拨和同伴间的交流,似乎有点头绪了。

一、预习时的问题介入,促进学生与文本深度碰撞

课前,我设计了一张“文本碰撞单”,大致内容是一段预习提示:读一篇课文,我们可以从单元主题、课题、人物事迹、品质、文章写法(选材、构思、描写)等方面提出问题,再通过熟读课文、查阅资料等方式解决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自问自答:我针对提问:?我通过找到答案:。

再要求学生提出一个最想和大家探讨的问题。第二天的课堂上,我设计了“碰撞分享”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分享了他们的预习所得。接着是“聚焦问题,合作碰撞”。但是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因为经过了充分的预习,加之分享环节很多问题已在组内得到解决,所以这时同学提出的问题已经失去了探究的价值,完全是为提问题而提问题了。究其原因,布置预习时老师无问题介入。这种开放性的设计固然有它的好处,充分尊重了学生,学生学习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他们预习问题的深度,久而久之,优生会越来越突出。但是因为缺少一个核心问题的介入,学生的预习就像撒大网,面面俱到导致不深入,后进生更会觉得无所适从。

那么在课前预习时,教师何不以核心问题加开放问题的形式介入呢?如这堂课,预习时设计一个核心问题:本单元的主题是“英雄”,你能找出把《白衣天使》选入本单元的理由吗?比一比,看谁的理由更充分。有了问题驱动,学生就会去深入读文,寻找南丁格尔能称得上英雄的原因。而开放性的问题自然留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第二天课堂上,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进行深度碰撞,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有些课文的课后问题就可以作为学生预习时与文本深度碰撞的核心问题。比如《琥珀》这篇课文的课后问题:琥珀形成需要哪些条件?我在上这课时就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主要完成这个核心问题,再根据平时的预习要求提问解答;课堂交流时因为问题集中,思考深入,生生互动非常有效,大家相互补充,效果明显高于上堂课。

所以“碰撞”课堂上,问题由谁提出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问题能够驱动学生在课前与文本进行深度碰撞,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迫切地想与同学碰撞的愿望。当然,理想的状态是老师的前期介入让学生逐步形成提出核心问题的能力。

二、合作碰撞时的巧妙介入,推动学生与同伴深度碰撞

刚才说到在“聚焦问题,合作碰撞”环节出了问题,学生没有探究的欲望,没能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并不表示他们真的把课文学懂了,这时就非常需要老师的介入了。老师课前的问题预设是非常重要的。当时我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南丁格尔的事迹称得上奇迹?从她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什么样的品质?于是同学们根据这个问题展开了小组交流。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存在普遍性的问题,一定不要袖手旁观,当然也不能操之过急。我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小组对于事迹的理解、句子的品读不够深入,大家各自说出自己的理解,不相互补充或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只有交流没有“碰撞”,思维没有深度,就谈不上有效。这时我会提醒他们:“你能说说是怎么体会到的吗?”“对于他的观点,你有疑问吗?”

“对于这一点,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读读这句话,你还体会到什么?”然后指导组长多用这样的语言提醒他们将一个个问题想深入,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合作碰撞”时,老师的介入如明灯般指引着学生思考的方向,如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学生与同伴深度碰撞。如果我的问题这样设计:你们找到了南丁格尔称为英雄的几点理由?学生可能说三点,可能说五点,我说有七八点吧?挖个坑,设个陷阱,让学生跳进去,他们会更认真地读课文,使劲地找吧,找着找着可能分歧就出来了,怎么办?再读课文想办法说服对方啊。这时你还怕学生的思考不深入吗?我想在这样的“碰撞”中学生思维的火花会更加闪耀。

三、小组展示时的适时介入,引发台上台下深度碰撞

小组展示环节最理想的状态是由一个小组集体上台向大家汇报本组的碰撞成果,汇报过程中台上同学通过提问和台下同学形成互动,台下同学争先恐后地发言,补充或是反对,思维在碰撞争锋中进一步绽放光彩。然而现实的课堂离这样的状态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比如台上的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总会下意识地看看我,虽然我已经退出了讲台,但征求老师的意见似乎成了习惯。在我的示意下他们才会问台下的同学:“你们赞同我的看法吗?请问还有补充吗?”而台下的同学补充完后也会看看我。这样的生生互动仍是把老师作为重要的评价者,他们之间缺乏真正的互动碰撞,无形之中老师仍是课堂的把控者。这时,我只有尽量缩小自己的存在感,阻止他们的目光看向我。几个回合之后,他们之间的交流明显顺畅了很多。所以我认为这个环节教师一定要记住四个字:退居幕后。当然还有八个字也很重要:适时介入,及时抽身。

这次展示我一共有三次介入。

第一次介入在学生交流南丁格尔选择护士这个职业时,他们谈到从“她家境优裕”却“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选择护士这个职业”可以看出她的善良之心和执着坚毅,但是对于她为什么选择当护士却不理解。这时,我提醒学生结合另一篇文章——《提灯女神》找找她当护士的原因。同学们很快找到这句话:“南丁格尔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她认为,一个人若是能用自己的努力去减轻病人的痛苦,使他们的身体恢复健康,那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句话揭示了她选择护士的真正原因,让我们看到了她博大的胸襟。这次介入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品质;让学生明白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也是理解课文的方法。

第二次介入是在学生交流南丁格尔做战地护士与少校争执这个细节时,学生抓住两人的神态描写体会了人物的不同性格,谈到了南丁格尔的无私无畏,还谈到了对比的写法,却恰恰忽视了南丁格尔的一句最重要的话:“在我的眼里,他们是人,是兄弟,他们受伤了,他们应该得到护理和安慰。”这时我及时介入:“言由心生,你们看看南丁格尔的哪句话可以让我们看到她的内心?你看到了一颗怎样的心?”学生很快找到这句话体会到她对“人”的尊重和关爱,这是一种人人平等的思想,是一种博爱的精神。这时我又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把这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个问题立刻引发了学生的激烈碰撞,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他们恍然明白,南丁格尔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她心中的大爱。南丁格尔开始以英雄的形象存在于他们心中。感情朗读水到渠成。

第三次介入是在交流十、十一自然段时,他们谈到了侧面描写,却又表达得不甚清楚。这时我提醒他们对照《提灯女神》这篇文章,看看同样是表现她的无私奉献、细心耐心和爱心,两篇文章选择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比较后发现,《提灯女神》是直接写她是怎样照顾士兵的,而课文却是写士兵是怎样感激她赞颂她,甚至马克思也为她写通讯,分别刊载在德国和美国的报刊上。这样一比较,学生对于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就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

分析这三次介入,有的是在学生无法理解时,有的是在理解不深刻体会不到位时;有的针对内容,有的指向表达。我想有了这样的介入,才能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深度碰撞。

以上便是我在上了《白衣天使》这堂课后,对“碰撞课堂”中教师有效介入的点滴心得。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善于反思和总结,定会很好地把握介入的时机和尺度。我们还学生一个舞台,学生定会给我们一份精彩。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