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撑

【政

!

治】

论中国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撑

□徐浩特

摘要:构筑中国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撑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解决好“古”与“今”的关系;第二,立足于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当今时代,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有益文化成果,解决好“中”与“外”的关系;第三,既强化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念的主导地位,又充分尊重文化建设的多样性,解决好“一”和“多”的关系。

关键词:文化发展

中国文化

和平崛起

构筑中国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撑,首先要进一步增强对独特的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一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文明和与之相联系的中华民族精神以其独特的魅力发展延续,构成了世界文明图画最亮丽的风景。中华文明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迄今能构成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并成为中国和平崛起伟大事业精神支撑的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体主义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劫难而奋发图强,展现出勃勃生机,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华文明中蕴含着整体主义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孝敬父母、热爱兄弟是维护家庭整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1〕是关于人类大同世界的朴素信念。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诸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至理名言,无不体现着这种整体主义精神。整体主义的具体内容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就群体生活中个人需要顾及他人、家庭、民族、国家所至整个社会利益这一点却是共同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整体主义精神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持久不衰。

第二,“仁爱”精神。孔子把“仁”由西周时的“爱亲”,扩展为“爱人”,由家族之爱推广为天下之爱,倡导能近取

〔2〕

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8〕荀子说:“志意修则骄富贵,道叉重则轻王公”;〔9〕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0〕中华民族在长期与命运的搏斗与抗争中,培育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并使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著称于世。

第四,重视理想人格的塑造。中华文明是以儒学为主,道、佛相辅的复合型文明。传统文明的理想人格在儒学为“圣人”,在道学为“真人”,在儒学为“菩萨”。儒、道、佛理想人格虽各具特色,但有以下共同特点:(1)内圣外王,修身治国;(2)重义轻利,克己奉公;(3)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孔

〔11〕

其对事子称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业的执著奋斗,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精神被人们奉为楷模。同样倍受人们尊崇的还有许多,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12〕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3〕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鲁迅曾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洁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此外,中华文明追求和谐的“和合”精神,主张“慎言力行”的务实精神,崇尚“天人合一”的尊重自然精神等等,同样也是我们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宝贵精神文化资源。

构筑中国和平崛起的精神文化支撑,应该充分重视历史文化遗产,重视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价值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地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撑,必须对它进行批判的改造和辩证的扬弃。就文明发展的时代性而言,中华传统文明在今天社会中,不仅难以解决诸如科学技术、经济结构、民主法制以及体制转轨、社会变迁、文明冲突、生态环境、全球危机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且其自身中的专制主义特权观念,自给自足的安于现状的狭隘意识,反对革新、不思进取的“调和持中”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等,还成为现代化建设和中国和平崛起的消极思想因素,需要我们花较大气力

欲,勿施于人”。〔3〕“仁爱”思想充分肯定了人的尊严和价

〔4〕

荀子值,充分重视主体自觉。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说:“涂之人可以为禹。”〔5〕以“仁爱”为总纲所提倡的礼让、保民、爱人、尊亲、团结、互助、谦虚、同情等,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自强不息精神。《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6〕

孔子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7〕孟子说:“富贵不

&’

!

【政治】

!!

导向的经济。一方面,我们强调把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另一方面,我们又强调个人合法利益应当得到充分尊重,做到义利并重、公私并重,鼓励社会成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过上富裕生活,并逐步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

解决好精神文化支撑“中”和“外”的关系问题,一是要把中华传统文明作为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全面复兴、走向和平崛起的精神命脉,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做好;二是要放眼世界,立足时代,冷静分析中华传统文明的历史局限,通过学习、吸收和借鉴其他文明成果,实现中华传统文明的现代更新,推动人类和平事业。

构筑中国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撑,还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把先进性与广泛性、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化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多样性结合起来,以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念统领文化建设,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处理精神支撑方面“一”和“多”的关系问题,集中表现在处理“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问题。

弘扬主旋律就是要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弘扬主旋律,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主旋律,最核心内容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主旋律,最重要的途径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弘扬主旋律必须同精神文化建设的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社会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这些多样化势必带来一系列的多变性,构筑中国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撑,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观照精神文化建设的多样性。

第一,要创造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精神生产力,创造丰富多样的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鼓舞和激发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创造勇于探索和创新的氛围,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艺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同志式的批评和反批评,鼓励创造更多的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并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

第二,要把一般要求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在坚持基本价值追求和基本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对各类群众性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予以个别指导,形成既体现促进中国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价值要求,又反映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乃至各不同群体特点的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具体行为准则。

下转第223页)第三,要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

和较长时间予以克服。

解决好精神文化支撑“古”与“今”的关系,一方面,要求我们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尤其要传承以爱国主义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要求我们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立足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丰富民族精神,不断发展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传统文化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元素,并使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不断得到改造和消除。

构筑中国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撑,要按照邓小平所倡导的面向世界的方针,大胆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积极开展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和合作,建立既保持本国、本民族文明特质又兼收其他文明成果的体现时代特征且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文化体系。

经济全球化和文明多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处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充分弘扬中华文明的独有品格和内在精神,延续中华文明的已有特质,传承中华文明的命脉;二是客观、理性地对待其他类型文明,化解“文明的冲突”,维护“文明的共存”,并努力吸取其他文明成果以滋养中华文明。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即走向和平崛起的道路中,中华传统文明该如何吸取其他文明成果实现自我改造、自我更新呢?

第一,要大力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市场经济要求社会成员追求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要求各经济主体强化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

第二,要大力培育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法制意识和民主观念。我国现代化的一大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文明表现在,法制的权威和尊严得以真正确立,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达到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政治文明还表现在,全面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第三,要大力培育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公民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确立了一切市场主体自主选择、自我负责的独立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进一步在法律上确立并保障公民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相对于依附心理的现代公民独立意识,就是在借鉴其他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确立个体行为选择的独立性,强调个体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有权作出为或不为的行为选择,并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另一方面强调社会对公民人权的充分尊重和保障,使公民的人格、尊严、财产和其他权益不受非法侵犯。

第四,要根据经济和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传型,更新传统的义利观念,培育和弘扬义利统一观。中华传统文明的义利观重义轻利,崇公抑私,安贫乐道,其合理成分应当得到进一步发扬。但从总体上说,它割裂了义和利的统一,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经济利益

理论界!

&&

【管理研究】

!

在上述问题假设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用于求解客户订单合成配送问题的两阶段启发式算法〔4〕,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输入满足计划运送日期的所有订单数据。2.找出已输入数据的全部订单组合。

3.依次判断每一个订单组合是否满足重量约束。4.依次判断每一个订单组合是否满足最大交货站数约束。

5.依次判断每一个订单组合是否满足站间最大距离约束。

6.对满足步骤3,4,5的所有订单组合中的每个订单组合进行排序。

7.计算每个订单组合中每种排列顺序的距离。

8.对于每个订单组合来说,按照每种排列顺序的距离递增的顺序,依次检验是否满足装货规则及交货期,直到找到一个满足装货规则及交货期的一个合法顺序为止,如果某个订单组合找不到一个合法顺序,则放弃该订单组合。

优化步骤:

9.对于每个订单组合,按照其合法顺序计算重量/费用比。

10.对于有特殊要求在一组的那些订单所在的订单组合,按照所计算的重量/费用比非增的顺序列成一个清单,然后将其余没有特殊要求的订单组合,按照所计算的重量/费用比非增的顺序列在该清单的下部。

11.将排在该清单最上面的订单组合作为一组合成运送,

参考文献:

〔1〕JGKlincewiczandMBRosenwein.Planningandconsolidat-ingshipmentsfromawarehouse〔J〕.JournaloftheOperationalRe-searchSociety,1997,48;241~246

〔2〕李振主编.物流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年〔3〕GGBrownandDRonen,Consolidationofcustomerordersintotruckloadsatalargemanufacturer.JoumaloftheOperationalResearchSociety(1997)48,779~785

〔4〕代红艳.客户订单合成配送问题的数学模型与算法研究〔D〕.东北大学,2001,9:60~74

并将该订单组合从清单中移走,然后对将该订单组合中所包含的订单去掉后所剩下的那些订单,重复步骤2,直至不再有订单能够被合成为止。

三、结论

在物流配送系统中,合理进行客户订单合成配送是实现运输规模经济,节省运输费用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客户订单合成配送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该问题的两阶段启发式算法。大量实验结果表明,此算法性能较好,可以较快地找到问题的近优解,能够广泛运用于大中型企业、商场等的产品配送系统,为实现客户订单优化合成配送提供了一个基本方法。!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

责任编辑:温

(上接第44页)合起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理直气壮地褒奖宣传先进典型,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在全社会营造见贤思齐、奋发进取的氛围。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具有广泛性和层次性。因此,我们应抓住知行统一这一关键环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开展广泛的道德实践活动,使道德教育和宣传经常化、大众化,把道德教育和实践融入大众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

第四,既充分尊重社会成员文化选择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又牢牢坚持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我们应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立民主、宽松、融洽、科学的文化管理制度和体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在多种文化长期并存的条件下,必须牢牢坚持文化建设的指向性、方向性,旗帜鲜明地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念的导向作用,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不断改造消极落后文化,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文化。

解决文化建设“一”和“多”、“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所要强调的就是严格遵循精神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在充分尊重社会成员文化选择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层次性的前提下,创新文化发展形式,突出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

观念的中心地位和导向作用,牢牢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中国和平崛起的伟大事业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重要的思想保证。■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温

参考文献:

〔1〕《札记.礼运》〔2〕《论语.雍也》〔3〕《论语.卫灵公》〔4〕《孟子.告天下》〔5〕《荀子.性恶》〔6〕《易经.象传》〔7〕《论语.六则》〔8〕《孟子.滕文公下》〔9〕《荀子.修身》〔10〕《岳阳楼记》〔11〕《论语.述而》〔12〕《出师表》〔13〕《过零丁洋》〔14〕《石灰吟》

〔15〕《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卷,第118页

!!&

!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