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3

一、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1、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仍然是生产劳动,经济物质的生活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的制约文学的发展水平

2、而其他的一些社会因素有时会更直接地影响文学的发展,如上层建筑中的政治、道德、宗教与哲学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也会对文学的发展产生影响,并且往往是更直接的影响

3、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来的快些,有时慢些,甚至与经济及物质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这就是马克思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二、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三、论述文学的含义

1、从古至今,文学至少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即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

2、就文学广义的文化含义而言,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的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切文化形态。在中国,文学最初是泛指一切文章,这正体现了文学的广义的文化含义,而西方18世纪以前,文学也往往是在文化含义上使用的。

3、就文学狭义的审美含义而言,是指文学与一般的文化形态不同,它具有特殊的审美属性,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和剧本等,文学审美含义的形成大致是魏晋时期,以曹丕的《典论·论文》为重要标志,在西方审美的文学观念从文化的文学观念中分离出来,大约是在18世纪完成的

4、上述两种文学含义各有其合理性,但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发展和现代分类机制的合理化运用,现在的世界上,中外大体上已经形成了的通行的文学含义是: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一般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文类

5、文学的含义又往往是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发生演变的,尤其是会把通常的非文学移位成新的文学

四、通行的文学的含义

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一般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文类

五、(文学)话语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六、简述文学话语的含义

1、说话人,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两主体之一

2、受话人,是阅读文本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另一主体

3、文本是供阅读鉴赏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言语系统,这种话语活动的符号形式

4、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鉴赏而达到的平等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

5、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环境,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七、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1、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2、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蕴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处于不同社会语境中的人们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意蕴来。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鉴赏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具体的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则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蕴生成的无限可能性。文本是特定的,但文本的意蕴似乎是无限丰富的

第三,上述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不便分开。整体的文学话语蕴藉活动需要落实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入完整的社会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

八、名词解释: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九、论述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

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2、无功利与功利的有机统一

⑴、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性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⑵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功利。确切地说,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这一点正从目的层面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⑶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从创作活动看,要舍弃直接的功利考虑而以淡泊、宁静之心对待;而读者也需要保持无功利目的才能进入文学的审美世界。因此从创作和欣赏的两个角度看,文学总是无功利的

⑷但是,文学的无功利性“背后”又总是存在着某种功利。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第一,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第二,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3、形象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⑴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以具体的感性形式触动受众的感官而发生感动,总之,文学是以形象这一形态存在的。

⑵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同时,文学又蕴含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阅读鉴赏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总之,文学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现象。

⑶由于以形象形态存在,文学必然地表现为直觉方式,因为形象往往只是在直觉的瞬间才真正活现出来。直觉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概念而获得的瞬间领悟,在这里特指审美直觉。

4、情感性与认识性的有机统一

⑴从态度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

⑵文学是情感的。情感,这里指审美情感,审美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

⑶在文学中,审美情感与理智认识的关系表现在: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其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5、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中隐含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这实际上告诉我们,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需要进一步指出,在这种双重属性中,审美属性总是直接的和突出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间接的和隐蔽的。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总是善于把隐秘的社会意图掩藏或渗透在话语蕴藉及其生成的审美诗意世界中,并赋予这种话语蕴藉及其审美诗意世界以多重读解的可能性。

十、简述文学审美意识属性是功利性与无功利性的有机统一。

⑴、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性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⑵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功利。确切地说,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这一点正从目的层面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⑶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从创作活动看,要舍弃直接的功利考虑而以淡泊、宁静之心对待;而读者也需要保持无功利目的才能进入文学的审美世界。因此从创作和欣赏的两个角度看,文学总是无功利的

⑷但是,文学的无功利性“背后”又总是存在着某种功利。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第一,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第二,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十一、简述文学审美意识属性是形象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⑴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以具体的感性形式触动受众的感官而发生感动,总之,文学是以形象这一形态存在的。

⑵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同时,文学又蕴含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阅读鉴赏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总之,文学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现象。 ⑶由于以形象形态存在,文学必然地表现为直觉方式,因为形象往往只是在直觉的瞬间才真正活现出来。直觉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概念而获得的瞬间领悟,在这里特指审美直觉。

十二、名词解释:“感兴”或“妙悟”

中国古典美学常常把审美直觉称之为“感兴”或“妙悟”,审美直觉是指直觉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概念而获得的瞬间领悟。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