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年版高考生物(全国专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专题十 必考点26docx

必考点26 “生命之网”的生态系统

1.理清生态系统中三大类生物成分的作用

(1)生产者:是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

(3)分解者: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

2.把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3”个常考点

(1)起点:生产者。

(2)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传递效率:____________。

3.明确生态系统的“3”大功能

(1)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动力。

(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

(3)信息传递——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4.记牢信息传递的“3”大功能

(1)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保持生物种群的________。

(3)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

题组一 生态系统的相关判断

1.判断下列相关叙述

(1)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2010·大纲全国Ⅱ,3C)( )

(2)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2013·四川,6B)( )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2012·安徽,30Ⅱ(3)改编)( )

(4)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2011·海南,21C)( )

(5)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2009·海南,20B)( )

(6)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2014·江苏,10C)( )

(7)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2014·江苏,10A)( )

(8)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2014·江苏,10D)( )

(9)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2010·江苏,11B)( )

(10)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2011·海南,21B)( )

(11)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2015·江苏,9D)( )

(12)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2009·福建,2B)( )

(1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自我调节能力丧失了(2013·海南,29改编)( )

(14)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是: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2012·江苏,24B)( )

(15)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2010·北京,5A)( )

(16)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2010·北京,5D)( )

(17)某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招引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区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2011·海南,22改编)( )

(18)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2009·福建,2C)( )

(19)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2010·大纲全国Ⅰ,5C)( )

(20)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2009·福建,2D)( )

(21)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2015·江苏,9C)(

)

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

(1)能量传递效率:能量沿食物链流动,以“营养级”为单位,传递效率约为10%~20%。

(2)能量利用率

①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

②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

③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题组二 生态系统成分与营养结构的确定

2.(2014·海南,16) 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 .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 .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D .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3.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甲、乙、丙、丁4个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种群在该食物链中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B .ab 段甲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乙减少,丙增多

C .甲、乙、丙、丁4个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D .由于丁种群在4个种群中相对数量最多,所以其丰富度最大

4.如图所示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 、鱼b 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A .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 .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 .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 .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三判”生态系统各生物成分

(1)判断生产者时要注意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

(2)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

(3)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能否把动植物的遗体、残骸等转变成无机物,即营腐生生活,如蚯蚓。

题组三 聚焦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5.(2015·福建,4) 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 2·a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 .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 .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 2·a 1 --

D .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6. 右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代表生产者,①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 .碳元素在甲、乙、丙、丁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 .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甲

D .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为乙、丙

1. 能量流动常用公式

(1)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中的能量,即摄入的食物只有部分被同化。

(2)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2.物质循环中4种成分的判断技巧(如图)

(1)看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

(2)确定生产者: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为生产者,如D 。

(3)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有3个“指入”箭头的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如C 。

(4)最后根据,确定A 为消费者,B 为分解者。

题组四 突破难点,玩转能量流动的计算

角度1 能量传递效率与食物链选择的计算

7.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猫头鹰体重每增加1kg ,至少消耗A 约(

)

A .100kg

C .25kg

确定食物网中的“最多”和“最少”问题

(1)低营养级“最少”消耗多少或高营养级“最多”增重多少:需选择最短食物链和最高能量传递效率20%。

(2)低营养级“最多”消耗多少或高营养级“最少”增重多少:需选择最长食物链和最低能量传递效率10%。

角度2 能量的分配比例的计算 B .44.5kg D .

15kg

8.右图是一个食物网,假如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2/5来自鼠,1/5来

自蛇,那么鹰若要增加20克体重,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

A .900克B .500克C .200克D .600克

9.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丁每增加10千克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多少千克?________。

10.已知在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C 生物同化的总能量为a ,其中A 生物直接供给C 生物的比例为x ,则按最低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需要A 生物的总能量(y)与x 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

计算时注意当限制能量来源比例时,由高营养级向低营养级逐级递推。当限制能量分配比例时,假设出低营养级的需求量,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逐级递推。同时要注意分配比例。 角度3 能量分配比改变的计算

11.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若将C 的食物比例由A ∶B =1∶1

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 的数量是原

来的( )

A .1.875倍

C .1.273倍

解答此类问题,通过设未知数求解,有时还需要通过建立方程来求解。

角度4 根据特定的能量流动值计算

12.有一食物网如下图所示,设E 种群干物质量为5.8×109kJ ,B 种群干物质量为1.3×108kJ ,则A 种群干物质量的值至少是____________。 B .1.375倍 D .0.575倍

13.假设某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 ,其粪便中的能量为b ,通过呼吸消耗的能量为c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d ,则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为( )

A .(a +b ) ×20%

C .(a -c ) ×20% B .(c +d ) ×20% D .(b +d ) ×20%

角度5 根据能量传递效率确定营养结构、生活范围及稳定性

14.(2015·淮安模拟) 某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共有五个种群(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 ,其能量调查如下表所示:

下列对该表数据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戊→乙→丙→甲→丁

B .当甲与丙无捕食关系时,每相邻两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都相等

C .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增加以后,会导致丙的数量减少,乙的数量增加

D .去除甲和丁后,丙增多乙减少

15.在“棉花→棉蚜→食蚜蝇→瓢虫→麻雀→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食蚜蝇要有5m 2的生活面积才能满足自身的能量需求,则一只鹰的生活空间至少是( )

A .5×103m 2

C .53m 2 B .5×104m 2 D .54m 2

角度6 人工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计算

16.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A 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625%

C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9.6×104kJ/(m2·y)

D .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题组五 聚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环境保护

17.关于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B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C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D .地球上全部的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相同

18.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命系统平衡或稳态的一种重要调节机制。下列调节过程中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

A .当食物过咸或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机体尿量减少

B .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

C .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

D .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

19.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主要措施依次是( )

A .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

B .SO 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 2的植物

C .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

D .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20.(2015·江苏,14)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 .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 .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 .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三看”判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提醒:完成作业 考点过关练26

二轮专题强化练

考点过关练26

“生命之网”的生态系统

1.(2015·青岛模拟) 下图1表示一个在人工白杨林中分层生活着的苔类、昆虫及其他多个生物种类之间的食物网简图。其中苔类、物种c 和物种g 均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物种a 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1中共有7条食物链

B .物种a 和d 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但物种c 和苔类之间无竞争关系

C .若物种e 突然大量减少,则一段时间内a 的数量无明显变化

D .若除去全部物种a 后,c 可能成为该地区的优势种

2.(2015·全国Ⅱ,4)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 .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 .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3.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X 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 .X 1过程吸收的CO 2总量与Y 1、Y 2、Y 3„„及Z 过程释放的CO 2总量相等

C .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 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 1过程的能量值的1%~4%

D .Z 1、Z 2、Z 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 过程释放的CO 2中的碳

4.某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总同化量分别是W 1和W 2,当下列哪种情况发生时,最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

A .W 1>10W 2

C .W 1

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某害虫的天敌是拟水狼蛛,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 .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C .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D .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6.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造成果品减产失收。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长大后的小蜂钻出卵壳,再次找到椿象重复上述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平腹小蜂可从椿象的卵液中获取能量

B .荔枝椿象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次级消费者

C .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D .平腹小蜂可以减少荔枝椿象对荔枝的伤害

7.在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中,蝗虫种群首先迁入且迅速增长,在以后的几个月内,其他动物先后迁入。图甲表示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乙表示几种生物形成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W 1>5W 2 .W 1

(1)其他种群迁入后,改变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结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___。

(2)蝗虫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间段是__________________。3个月后,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显著下降,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7个月后蝗虫种群数量骤减,短时间内猫头鹰种群的数量变化为______________。

(4)若鸟类从草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20%,则鸟类增加10kg ,至少需要草________kg。

(5)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地区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该动物被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往往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

学生用书答案精析

必考点26 “生命之网”的生态系统

核心提炼

1.(2)物质循环

2.(3)10%~20%

3.(1)能量流动

4.(2)繁衍 (3)种间关系

题组突破

1.(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D [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 正确;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B 正确;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C 正确;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需氧型生物,因而属于生产者,D 错误。]

3.D [根据种群数量曲线可知,这4个种群构成的食物链为丁→乙→甲→丙,所以甲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而ab 段甲种群数量下降是由于食物来源(乙) 减少,天敌(丙) 数量增多造成的。群落的空间结构指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与某一种群数量无关。]

4.A [由于鲈鱼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所以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A 正确;土著鱼和鲈鱼为捕食关系,B 错误;鲈鱼的引入会导致土著鱼先减少后增加,间接导致浮游动物先增加后减少,C 错误;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浮游植物的变化为先减少后上升,D 错误。]

5.B [该食物网中最长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A 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为某一营养级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之比,(3 780+4 200)/31 920×100%=25%,B 正确;太阳鱼同化量(1 483)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储存在太阳鱼的有机物中。太阳鱼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则被鲈鱼摄入,故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应小于1 483-126=1 357,C 错误;该食物网中的生物缺少分解者,与无机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 错误。]

6.C [由图示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无机环境,①代表呼吸作

用。在食物链中生产者占有碳元素最多,碳元素在食物链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生物和无机环境间以CO 2的形式传递。]

7.C [求生产者的最少消耗量,应以最短食物链(A→B →猫头鹰) ,最高能量传递效率(20%)来计算,求得至少消耗A 约25 kg。]

8.A [当能量传递效率为最大值即20%时,消耗的植物量最少。鹰经兔途径消耗的植物量为20×(2/5)÷20%÷20%=200(g);鹰经鼠途径消耗的植物量为20×(2/5)÷20%÷20%=200(g);鹰经蛇、鼠途径消耗的植物量为20×(1/5)÷20%÷20%÷20%=500(g),共计消耗植物量为200+200+500=900(g)。]

9.3 250 kg

解析 据题意,与丁食物来源相关的食物链有三条:戊→庚→丁,戊→甲→丁,戊→己→甲→丁。丁以甲和庚为食,则按能量传递效率10%计算:各需甲、庚10 kg÷10%÷2=50 kg。甲要增长50 kg需摄食己和戊共50 kg÷10%=500 kg,则己、戊各250 kg,己要增长250 kg则需摄食戊250 kg÷10%=2 500 kg,庚要增长50 kg则需戊50 kg÷10%=500 kg。共需戊:500+2 500+250=3 250(kg)。

100a 10.y =9x +1

解析 由A 流向C 的能量有两条:(1)A→C的能量为yx×10%;(2)A→B→C的能量为y(1-

100a x)×10%×10%;两者相加即为yx×10%+y(1-x)×10%×10%=a ,整理得y 。 9x +1

1111.B [设C 的能量为x ,则当食物比例为A ∶B =1∶1时,消耗A ×10x ×22

2110×10=55x ,而当食物比例为A ∶B =2∶1时,消耗A 的能量为×10+x ×10×10=40x ,33

55所以调整比例后生态系统承载C 1.375倍。] 40

12.4.5×107 kJ

解析 本题首先要搞清楚:由于能量寓于物质之中,所以计算干物质量的值也就是计算能量的量值;其次,由于E 种群的干物质的最终去向有B 和A ,所以要使A 种群所得干物质的量最少,只有在E 种群以最低的传递效率传给B(这时E 种群剩余干物质最少) ,E 剩余部分再以最低的传递效率传给A 时才可能发生。B 种群干物质量为1.3×108 kJ ,从理论上讲,至多消耗E 种群干物质为1.3×108 kJ/10%=1.3×109 kJ,由于A 与E 相隔一个营养级,因而A 种群干物质量的值至少为(5.8-1.3)×109 kJ×10%×10%=4.5×107 kJ。

13.B [粪便是初级消费者未能消化吸收的部分,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即同化量为(a -b ) ,其中一部分被自身呼吸消耗掉,其余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所以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呼吸消费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即a -b =c +d 。按能量的最高传递效率20%计算,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应为(a -b ) ×20%或(c +d ) ×20%。正确答案为B 。]

14.B [

由题意可知,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则五种生物所构成的营养结构应为:;若甲与丙无捕食关系,则食物网为,则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

20+5070.98=0.14;甲捕食乙、丙,若甲数量增加,则乙、丙的500507

数量减少;去除甲和丁后,则乙、丙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15.D [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则为5×5×5×5=54(m2) 。]

16.C [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和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三个途径。因此,图中A 代表的是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A 正确;肉食性动物从植食性动物获得的且同化的能量=5.1+2.1+0.25+0.05-5=2.5×103 kJ/(m2·y) ,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2.5+4+9+0.5=16×103 kJ /(m2·y) ,能量传递效率=2.5/16×100%=15.625%,B 正确;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有两个,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有机物输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9.6×104 kJ/(m2·y) +流入植食性动物的能量,C 错误;食物链是以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捕食关系的单向性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 正确。]

17.D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关系相反,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差。]

18.D [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为正反馈调节。]

19.A [首先明确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是大气中CO 2的含量增加,而CO 2的含量在大气中增加的原因是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的大量燃烧。要想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危机,需采取措施降低大气中CO 2的含量。而降低CO 2浓度的最有效措施是营造森林绿地,这样不仅可缓解温室效应,而且还可改善环境中的其他方面。]

20.A [A项对,物种多样性有赖于生态系统多样性;B 项错,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 项错,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很可能引起生态危机,而破坏生物多样性;D 项错,混合树种的天然林可以吸引更多的捕食性鸟类和其他天敌物种,不易遭受病虫害毁灭。] 考点整合体系重建

①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②“S ” ③物种组成(丰富度) ④水平结构

⑤次生 ⑥营养 ⑦往往双向 ⑧全球性 ⑨单向流动 ⑩负反馈调节

二轮专题强化练答案精析

考点过关练26 “生命之网”的生态系统

1.B [据题图可知,图1中共有7条食物链;由题意可知,苔类、物种c 和g 均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它们之间存在着生存空间的竞争;分析图1和图2可知,物种a 的食物来源较多且食物中物种e 所占比例较小,若物种e 突然大量减少,则一段时间内a 的数量无明显变化;由图2知,物种c 是物种a 的主要食物来源,则除去全部物种a 后,c 可能成为该地区的优势种。]

2.B

3.C [X1过程包括化能合成作用和光合作用。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是原核生物,也有一些原核生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蓝藻,没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只有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X 1过程吸收的CO 2总量与Y 1、Y 2、Y 3……及Z 过程释放的CO 2总量相等。稳定的生态系统中上下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X 1到X 3能量传递了两次,X 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 1过程的1%~4%,即最小能量值为10%×10%=1%,最大能量值为20%×20%=4%。如果分解者的作用较弱,则有机物会积累,Z 1、Z 2、Z 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比Z 过程释放的CO 2中的碳多。]

4.D

5.A [种群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 正确;基因库越丰富,物种越不易被淘汰,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 错误;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食物链越短,消耗的能量越少,C 错误;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不变,D 错误。]

6.B [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可见,平腹小蜂可从椿象的卵液中获取能量,故A 正确;在生态系统中,以植物为食的生物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荔枝、龙眼等属于生产者,第一营养级,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故B 错误;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之间是寄生关系,当荔枝椿象数量增多时,平腹小蜂数量也会增多,而平腹小蜂数量的增多又会导致荔枝椿象数量减少,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故C 正确;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造成果品减产失收,而平腹小蜂可以导致荔枝椿象数量减少,从而减少荔枝椿象对荔枝的伤害,故D 正确。]

7.(1)营养 增强 (2)3~7月 田鼠和鸟类与蝗虫种群对食物的竞争加剧(食物减少) 蝗虫

种群被天敌捕食的数量增加 (3)增加 (4)210 (5)偏高

解析 (1)在此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迁入以后,使得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增加,改变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物种越丰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2)由甲图曲线可以看出,在3~7月,蝗虫种群数量最多,此时的竞争最强。后来多个种群的生物迁入此生态系统中,导致蝗虫与其他生物的竞争不断加剧,蝗虫种群被天敌捕食的数量增加,使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3)蝗虫的数量骤减,则猫头鹰的能量主要来自“草→田鼠→猫头鹰”和“草→鸟类→蛇→猫头鹰”,减少了食物链的环节,减少了能量的散失,传递到猫头鹰的能量增加,所以猫头鹰的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4)鸟类增加10 kg ,至少需要草的重量按照能量最高传递效率进行计算:10×20%÷20%+(10-10×20%)÷20%÷20%=210(kg)。(5)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N =Mn /m 。其中N 表示种群的数量,M 表示标志个体数,n 表示重捕获数,m 表示重捕中标记个体数,由于该动物被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m 值偏小,最终导致调查结果偏高。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