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几个话题

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几个话题

时间:2010-12-6 9:27:25 作者:吕钦文

如今是信息时代、媒体社会,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们以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样态反映生活,干预现实,制造热点,引领潮流,传递信息,影响情绪。 一个现代人,如果要生存与发展,需要掌握和提高各种本领、能力,其中,媒介素养教育不可忽视。而对领导干部来说,具备良好的传媒素养更是一种基本功,一种必备的修养,是提高执政能力的不可或缺的现实要求。不会或者不善于面对媒体,很难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合格干部。

什么是传媒素养?

简洁地说,传媒素养就是一个人认识、批判、运用传媒的态度与能力。美国传媒素养研究中心认为,所谓传媒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传媒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造能力以及思辨性反应能力。

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随时随地要面对媒体,接受来自媒体的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对人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都要产生影响。领导干部拥有一定的决策、审批权力,负有某方面的领导责任,往往能成为一个地区和部门的代言人,感召力、影响力大。因此,领导干部的形象不只代表个人形象,还关乎所在地区、部门的集体名誉与形象。而同时,领导干部又是公众人物,经常出头露面,处于众目所瞩的地位。特别为媒体所密切关注,容易成为媒体的信息源、聚焦点,经常是“报纸上有名,广播里有声,电视上有影”,众目睽睽之下,毫发毕现,公开,放大,透明。可以说,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常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领导干部的言论、行动和影响因此而显得举足轻重。而另一方面,作为领导干部,如何正确认识媒体的功能和作用,了解和运用好媒体资源,如何自觉地参与媒体活动促进社会发展,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大问题。所谓“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对传媒和传媒内容具有批判力、选择力和影响力的主动的行动者”。因此可以说,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运用媒体 借助力量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是公众沟通的平台,是了解民意的窗口,是大众娱乐的舞台,是舆论监督的锐器。对媒体要有正确的观念,牢记它“有用”,也可能“有害”,关键是如何有效地把握它的功能,让媒体成为自己延长的肢体,地区和单位不可或缺的伙伴。 要强化媒体意识,在地区和单位每年工作计划中,要有与媒体互动、媒体策划、传播运作等内容,借重、运用媒体的力量。重要机关部门要有发言人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发表本地区或本单位工作。要有多媒体意识,不能只盯着电视报纸。要创新形式,不能墨守成规,方法老套,要讲究策划、创意,要不断创新媒体传播方式。

要牢记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围绕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事项,与媒体一道,通过发布会、听证会、见面会、招待会等形式,主动引导公众参与讨论,发布信息,集思广益,疏导矛盾,了解民情。

媒体的传播具有全球性,信息可以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共同话题,“地球村”概念已经成为现实。但媒体可以突出和放大事端,把细枝末节变成庞然大物,媒体形成的社会热点未必是工作重点,趣事未必是大事。媒体是巨大的信息迷宫,不能被媒体左右心理,误导情绪,而要从媒体知微见著,找到矛盾,因势利导,促进工作。

要处理好和媒体的关系,不要只是简单地供稿和报道的关系,按照自己的话语意图作用于媒体,而应习惯于与媒体对话、沟通、交流,特别是注意挖掘工作重点与媒体新闻点的结合处,按照现代媒体的规律办事,使传播效果更加有效。

舆论是社会的知觉,要重视舆论不被舆论左右,要分析舆论并能引导舆论。面对舆论监督,要冷静,客观,实事求是,不遮不掩。对正确的意见,要及时、认真采纳,坚决改正错误做法。

突发事件 透明公开

突发事件往往来势迅急,矛盾显露,震动巨大,影响广泛,倍受社会关注。对此,不能恪守“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信条,要高度重视,做好平日功夫,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行动预案,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瞬间反应能力。要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特别是要把人的生命视为第一重要,保持众目所瞩时的清醒、“轰动效应”下的沉稳,争取被动情势下的主动、危机事态中的转机。

突发事件要透明、公开,不隐瞒,不推诿,不遮羞掩丑、欺下瞒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揽功推过、报喜不报忧。实践证明,突发事件越捂越变味,越遮越曝光,其结果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突发事件是媒体的新闻点,因为受众渴望获得信息。因此,要看重“24小时黄金期”,特别是利用主流媒体的权威,主动发布信息,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成为新闻报道的“第一落点”,满足公众知情权,也能有效防止谣言蜂起。

要杜绝对媒体送礼行贿以借此掩盖事实真相的不正确做法。要敢于对事情负责,勇于担当。

要态度真诚地接待好记者,主动为他们的采访提供方便条件。

要避免对媒体曝光后压力的屈从,缺少调查研究就急于澄清、辩白、摘脱,推卸责任,或匆忙表态。不能对舆论简单屈从、让步,凭感情违心甚至违法行事,这样做不利于解决突发事件。

面对记者 讲究修养

有的领导干部对记者回避躲闪,不愿与之打交道,被追访也闪烁其辞,敷衍应付。这是担心接受记者采访,事情就可能被张扬、曝光,成为众目所瞩的目标,既怕负责任,又担心出丑丢人。

领导干部对记者既不能俯视,也不能仰视,正确的方法是以平等、平视、平常态度与媒体交往。首先要信任、理解记者,支持他们的工作,相信绝大多数记者具有良知和责任感,讲究职业道德。

学会与记者对话,对各种采访、提问、质疑,不紧张、慌乱,而是从容、大气,有理有据,对答如流。这需要平时加强实际锻炼,做好模拟训练。对所承担业务、工作职责要烂熟于心,如数家珍,不能言不及义,一问三不知。不要让自己处于与媒体对抗的地位,遇记者先行警觉、对立和防范,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合作共赢。特别是不能情绪化,感情用事,说意气话,说错话办错事要真诚道歉。

不打官腔,不说模棱两可或模糊词语,如“无可奉告”、“交有关部门”、“适当时候”、“条件成熟时”、“逐步解决”等。对问题切忌“三无”回答:“无解决时间”、“无具体责任”、“无明确态度”;对于群体事件,不要轻易说“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不明真相的群众”之类的话。

对现代媒体,领导干部不一定“引领时尚”,但要“跟上脚步”,特别是对于网络上的信息,要有敏感性。对流行语、网络热词,可以不说不用,但不能不知不懂,否则无法同年轻人对话,况且,词语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从中可以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 网络意识 不断增强

我国网民已有4亿多人,手机拥有7亿多部,手机网民3亿多人,网上电子邮件、MSN 、QQ 、博客、播客、微博客等新的交流沟通方式十分活跃,互联网已成为公众关注的舆论主阵地,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扩大民主、参政议政的有效途径。要重视网络媒体,搞好网络问政、网络议政、网络监督。如今,网络的信息量已经大大超过传统媒体,而且不时出现网民民意的“井喷”现象。要清醒意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兼及,善恶并存,真假相混。网络可以澄清事实,替群众说话;也能恶意诬陷,攻击他人。望风捕影,造谣惑众,都可能在网络上横行无阻,严重传播,扰乱视听。

网络具有敏锐的知觉,跃动的脉搏,每一刻都有清醒注视的人群,也很容易形成“网络暴力”,吸引人的注意力,对此要提高警觉性。

要养成“网络散步”习惯,每天上网浏览一番,获取各种信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开眼界,有所得,有所悟。对于网络上的争论,与之相关的“抱团”现象,要客观、冷静地看待,特别是网民的跟贴,应该认真阅读、分析,不要认为不过是一人之言或情绪之言而轻视,要从中获得收益和启发。不能感情用事地参与地域歧视或攻击。

媒体失误 理性面对

媒体是由人操控使用的,不可避免会有失误甚至错误。为了消除错讹、谬误、不实之词,要公开发表言论,进行校正和澄清。

为吸引眼球,引起轰动效应,也会有不良记者故意断章取义,歪曲事实,也难免有记者设置陷阱,肢解、曲解、歪解言论或导向岐境。有的人怕得罪媒体,不敢对记者错误行为和言论进行批评,忍气虚应。如此不但无助于问题解决,也误导受众。

对于不实报道,要通过权威媒体真实信息去正面纠正和引导,对于网上的重大错误信息,也可与网站或网络检索机构联系沟通,及时删除或更正。

倘若有人把媒体公权力变为私权力,进行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行为,并因此造成恶劣影响或巨大损失的,可向媒体的上级主管部门寻求问责,或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