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天方夜谭"

  作者简介:   张涛,男,汉族,航海高级工程师。20世纪七十年代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航海系。曾先后担任远洋船长,港口引航员,曾在连云港海事局和连云港华洋海事有限公司任职。   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建设》、《新华日报》、《中国海事》、《航海》等报刊杂志发表了数十篇散文、游记、科普文章,并出版了《航海趣味集》、《船长与黄金》、《我们都是无产者》、《沧海横流》等反映海员生活的小说、报告文学和戏剧作品。《我们都是无产者》曾入选大学中文系教材,《沧海横流》被评为省级优秀剧目。2007年出版了国内首部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的航海科普读物《路娃航海记》。   曾担任连云港市文联委员、作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航海作家协会理事,连云港市人大代表、常委。2012年被评为中国首席航海科普专家。   编者按:不觉得中国首席航海科普专家张涛讲的故事是天方夜谭,虽然一些故事的来源无从考证;始终觉得海风熏人,海味十足,被他营造的神秘浓郁的氛围和情怀裹挟着,无法释怀,心潮撞击下,真想去海边。蛇年中秋之际,先选取几个和时令相关的小故事以飨读者,和大家一起品海味,品人生。   带铜钱的月饼   “中秋佳节,陆地上的人们兴高采烈地赏月吃月饼,远洋船员呢?船上没有,国外也没处买,就在这时,有人送来一块特殊的月饼……”   船长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中秋前夜,船来到大洋彼岸一个美丽的港口,按惯例,节日期间,来往船上参观的侨胞很多,船上准备中秋节这天招待一下大家,由于船上预备的食品有限,特别做几个家乡菜,显得很棘手,最后决定在当地采买一些。当地华侨饭店都愿意全力支持,特别一家叫“船影”的饭店老板愿意免费供应。   在国外,船员见过许多华侨开设的饭店,饭店的名字五花八门,但都带有浓浓的乡情,像“江南春”、“天府香”、“福来顺”、“大红灯笼”等等。“船影”的店名却感到新奇,人们猜测可能是华裔开设的。无论如何,漂洋过海在外创业不易,船长准备当面婉言谢绝老板的好意,也想参观一下这个具有奇特名字的饭店。   饭店设在市内繁华的唐人街,店面不大,门前的横匾上写着两个苍劲有力的汉字“船影”,里面的设施都具有中国民族特色。餐桌是古色古香的八仙桌,屋顶悬吊着精巧玲珑的宫灯,墙上挂着典雅的中国山水画,连茶具都雕有龙凤呈祥的图饰……老板是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地地道道的华侨。老人热情地把船长迎进内室,内室正中挂着一幅身着长袍马褂的老者画像,老人告诉船长,这是他的祖父,清朝的一位伙夫。   老人听完船长的来意,执意不肯收钱,经过再三商量,老人才勉强同意收些成本费。告辞前,船长想顺便问一下店名的来历。由于当时客人很多,船长只好作罢。   中秋节那天,老人在儿孙的陪同下,很早就来到船上,并带来一大包礼物和一块特大的月饼。月饼上用铜钱镶嵌着一个大大的“梦”字,正当大家疑惑不解时,老人讲述了一个六十多年前的故事。那年,老人随祖父和父母为谋生闯外洋。临行前,乡亲们东拼西凑,一家人总算带足了盘缠,历经千辛万苦,在这里安顿下来。祖父临终前,把儿孙叫到身边,拿出了积攒多年的一袋铜钱,嘱咐说,他无法带回家乡,有朝一日,就把这些铜钱请过海的亲人带回去捎给帮助过他们的乡亲。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老人的父母相继过世,这个愿望终未实现,几年前总算盼来祖国的船,不巧,老人正患眼疾,在儿孙的陪伴下,老人用手把船从头到尾摸了遍,正当老人要上船观光时,港方突然通知船方提前开船了,老人站在码头上望着远去的船影久久不愿离去。几天几夜,他都在念叨归国的那艘船,儿孙们了为安慰老人,把饭店的名字改为“船影”,盼望祖国的轮船再来。   老人的讲述感动了所有的船员,船长按照老人的愿望,把那些珍贵的铜钱,精心地收藏起来,准备回国后交给老人家乡的乡亲们,以圆几代人的回乡梦!   舌尖上的“航海”   不知何时,具有传统特色的福州鱼面摆上了海员的餐桌。   鱼面是用色白质细的鳗鱼或黄鱼打制而成的鱼肉面条,俗称鱼丝。刮取鱼肉,剔刺,去皮,刷鳞,把地瓜粉均匀撒在案板和鱼片上,用小木槌在鱼片上反复敲打,碾擀成薄薄鱼饼,切成细丝,即可下锅烹煮了。鱼食软香脆,柔滑筋道,鱼香扑鼻,爽滑可口。   这道面食来自福州连江县的黄岐半岛。黄岐是中国十大渔港之一,鱼面是当地的传统风味小吃,已有百年历史 ,什么原因使这道传统名吃“登轮入厨”,端上海员的餐桌呢?黄岐是渔民集散地。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众多渔民“弃渔从运”做了海员。鱼面可以晒烘成干储存,便于携带,成了海员营养丰富的夜宵。另外,当地人在清明祭祀、端午竞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岁暮团年,无一不忘带上鱼面。这时,远航的水手把蟹黄、蛤肉、虾干熬成的鲜汤,淋在面上,浓浓的香味,使水手大有返回故乡的感觉。据说,鱼面大有取代方便面的趋势,作为一道东方美食漂洋过海。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   古人云:“鳙之美者在于头。”鳙,俗称花色鲢鱼,以头大而著称,鱼头一可炖豆腐,二可做麻辣鱼头,麻辣鱼头用料考究,主料是花椒,食者如同无数蚂蚁在嘴唇上攀爬,暖胃驱寒。相传,明清时期的一个早冬季节,一艘停泊南洋的中国商船,因受风寒袭击,多数船员染上风寒,由于船上缺医少药,船上无奈将仅有的几只鱼头,用花椒、大料、土姜等熬成一锅热腾腾的鱼头汤供患者食用。这不仅治了病,船员还大饱了口福,引得当地侨胞纷纷前来品尝取经。如今,东南亚以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餐馆都有麻辣鱼头这道名菜。   鱼面和麻辣鱼头是来自陆地的美食,意大利牛肉却是正宗产于海上的佳肴。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巡洋舰常常游弋在大西洋海域,阻截偷袭盟军运输船队,屡建奇功,享有“海上尖刀”的盛誉。一年圣诞节前夜,在海上巡游多日的意大利巡洋舰“海豹”号,食品物料几乎消耗殆尽。恰巧伙夫在冷藏箱内意外地发现一大块冻牛肉。欣喜若狂的伙夫,按传统烹调方法把牛肉放进锅内加热,这时方才发现厨房淡水已耗尽,慌忙中把仅剩下的小桶啤酒倒进锅内。不料,用啤酒烹调的牛肉不仅色泽鲜艳,而且肉嫩而滑,汤淡而稠,色味俱佳。水兵们赞不绝口……至今,这道名菜,在欧洲的大餐馆里,甚至东方的国宴上也有一席之地。   当你吃上航海美食时,不要忘记,水手还是饼干的发明者。   二百多年前,一艘英国帆船,在比斯开湾遭遇风暴触礁沉没。幸存的水手们被困在一座小岛上,面对饥饿和死亡的威胁,他们想起了沉船里的面料、砂糖和奶油。当他们费尽全力将这些食物捞上来时,都被海水淹成了糊糟,饥肠辘辘的水手把这些糊糟,合成薄饼,贴在海岛礁石上灼烤。谁知,烤熟的小饼,格外香脆可口,水手们用这种饼生存了一个月。这些水手被救上岸,这种号称“比斯开湾小饼”,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饼干,被写进世界航海史。   “蛇相”——海员的照片   远航马来西亚的海员都要照张“蛇相”。   位于南亚的马来西亚是个群山起伏、丛林密布的岛国。当地人多信教拜佛,设有众多教堂和庙宇。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槟榔屿岛上“蛇庙”。远航海员可以从槟城港搭乘渡海班轮前往槟榔屿。   槟榔屿远眺如同一只漂浮在海上的大海龟。举世无双的“蛇庙”,就坐落在槟榔屿的顶端。   与一般庙宇相比,“蛇庙”并无特别之处。尖顶的塔式建筑,终日香烟缭绕,钟声不绝,只不过在殿堂内外盘桓着许多蛇。这些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蛇,有的盘绕在殿堂的立柱上,有的席地而卧,有的倒悬在屋檐下,甚至盘绕在佛像身上,形态各异,令人瞠目。   前往“蛇庙”朝拜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有的捧着香,有的挑着供蛇食用的“贡品”,出出进进,井然有序。初游者往往望而却步。然而,习惯热闹场面的蛇,被烟雾熏得昏昏沉沉,似醒非睡,既不惊恐,也不伤人。   庙堂前石砌的广场热闹非凡。只见一个赤膊大汉身上盘绕着五六条大蛇,在一架照相机前拍照,神态自若,谈笑风生,毫无恐惧感。旁边一头戴花巾的老者,怀抱吉他,微闭双目,摇头晃脑地弹着。悠扬的琴声使盘绕在人身上的蛇服服帖帖,俯首听令,而地上的蛇却昂首挺胸,摇摆似舞。不知底细的人,以为是杂技团在耍蛇,其实是一位远洋海员在拍“蛇相”。   所谓“蛇相”是当地居民为旅游者准备的特别旅游节目。这些蛇的毒牙已被拔掉,无需担心蛇咬。拍摄“蛇相”的价格不高,但是光顾者仍然不多。然而,慕名而来的海员却源源不断,都称“蛇相”是勇敢者的照片,纷纷以身试照……   被拍摄者身上盘绕着七八条蛇,有笨拙的菜蟒,花哨的七寸蛇,丑恶的眼镜王蛇……广场上还摆着许多地摊,专营香火和贡品,以及供蛇食用的蛋类和禽类。胆大的海员边用食品逗引大蛇,边摆开架式,任人拍照。   据说,“蛇庙”原是一般的庙宇,有神像佛龛,平时供当地人朝拜祭祀。有一年,在雨季到来之前,庙殿里一夜之间忽然爬满了各式各样的蛇,把贡品吃得一干二净。人们都说这些蛇是神佛“显灵”派来的“弟子”。从此,“蛇庙”代替了佛庙的名字传遍四海。其实,这是一次众蛇的觅食行动,觅食后先后离去。后来,当地居民为招徕顾客,便捕捉许多蛇放置庙堂内外,还增设世上独一无二的“蛇相”活动。   远在东方的中国渤海海峡,靠近辽东半岛一侧,也有座神奇的小岛——小龙山,俗称“蛇岛”。岛上生长、爬行着无数条黑蝮蛇。当地居民为招徕游客,开发了许多以蛇为“内容”的旅游活动,其中包括拍摄“蛇相”。由于缺少海员的光顾和捧场,“蛇相”的生意十分冷清。   “蛇相”是勇敢海员的象征,这是无可置疑的!   草根“海疗”   赤道“雨疗”、澳洲“电疗”和欧洲的“泥疗”是海员的“专利”,只有远航海员才能享受其中的奥妙和快乐。   赤道海域天气炎热,变化无常。时常骄阳当空,风平浪静,骤然间,狂风大作,暴雨如注。   这时,海员们不约而同地穿着短裤,光着脊梁,任凭在甲板上跳跃奔跑,尽享“雨浴”带来的凉爽舒适。在高温机舱里工作的海员,身上常长满痱子。此时他们用西瓜皮或海绵相互朝身上涂抹,然后在暴风雨中尽情地浇淋,身上痱子很快消失。因此,每逢船过赤道,多数人都渴望享受一下“雨疗”的滋味。有经验的海员发现海面有成群的游鱼跳动,知晓暴风雨就要来临。早早恭候在甲板上,等待“雨疗”的到来。有些外国海员还举行有趣的“求雨”仪式:光着脊梁,脸上涂上油彩,高举面盆,仰天又跳又喊,热闹非凡。特别一些患有皮肤病的海员,把用帆布制成的水桶或水袋搬上甲板。水桶里盛着由欧洲运来的海水。据说,北欧一些海域海水中富含镁和钾,对医治皮肤病有奇效。他们一边把奇特的海水朝身上尽情涂抹,一边享受“雨疗”的冲洗,常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赤道“雨疗”,澳洲“电疗”的难度要大得多。   澳大利亚的水下公园是远洋海员经常光顾的地方。通过特别的游艇,从玻璃船底可以窥视“海底龙宫”的胜景:五颜六色的珊瑚,奇形怪状的鱼类……一种叫电鳐的鱼,特别引人注目。电鳐浑身灰黑,头部两侧和胸鳍之间,各长着一个圆形的“发电机”,可以在水中发电。当电鳐游进人声鼎沸的浴场时,就会大放其电。浴场游泳的人,会感到周身麻木,如同进行“电疗”一般。风趣的澳大利亚人戏称“澳洲电疗”。据说,古时候,人们曾用这种疗法治疗风湿病和癫狂症,而且卓有成效。   慕名而来的海员络绎不绝。特别是患有风湿病的更是求医心切。但往往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原来电鳐是鲨鱼的近亲。海滨浴场周围往往设有防鲨设施,还常鸣炮驱鲨,使电鳐无法靠近。只有天气阴霾的时候,一些步履蹒跚的老人聚在海边,这是风湿病患者在等待“电疗”。只有这时,电鳐才能乘虚而入。见此情景,远道而来的海员纷纷脱衣下水,等候奇特“医生”的到来。偶尔享受“电疗”的海员,常引以为豪,津津乐道,引得更多的海员纷至沓来。   欧洲的“泥疗”最有趣味。欧洲许多地方,特别是罗马尼亚境内,有许多沼泽和泥塘。泥塘泥土黝黑,含有多种矿物质和草药成分,有天然“药库”的美誉。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常常赤身跳进泥塘,把这些黑色泥巴拼命朝身上涂抹。泥巴像“膏药”一般糊满全身,然后在烈日下暴晒,泥巴龟裂成众多碎片,宛如全身披满了盔甲,样子十分滑稽可笑。患有皮肤病和风湿病的患者感到十分舒适痛快。由于泥巴里的矿物质和草药成分,经过阳光烘晒加温缓缓进入人体,起到十分独特的疗效。   远航的海员见到这种奇异的情景,往往不管不顾,径直脱掉衣服跳进泥塘,尽享“泥浴”的快乐!   舷窗花   相传在蒸汽机船取代帆船之后,由于工作和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海船的舷窗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花卉盆景。法国的丁香,荷兰的郁金香,美洲的蔷薇,巴西的紫罗兰……舷窗花成了海船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伟大的海员作家海明威说:“舷窗花寄托了海员深深思乡情,眷眷爱恋结。”据说,第一个把花会带上船的是位荷兰的年轻水手。新婚燕尔的水手远航前,妻子捧上一束家乡的郁金香,并叮嘱放在有阳光的地方。水手最终选择了舷窗,既能见到光亮又能朝暮相望。在水手的精心呵护下,郁金香花枝茂盛,香溢满舱,随着海船漂洋过海,名声远扬。从此,舷窗花登轮入海成为各国海员喜爱的活动。中国著名的海员之乡福建有种山红花,海员们叫它“望乡花”,是海员喜爱的舷窗花。传说,古时候一位远航的僧人因恋乡情深,临行前抓把家乡的泥土放在舷窗上,恋乡时就凑上泥土闻闻。久而久之,泥土里竟然长出一株火红的小花。更奇怪的是,这株花无论放置何处,花朵总是朝着家乡的方向。人们说,是龙宫的仙草被僧人感动而变的。一次风暴把罗盘打坏,人们按着花朵指的方向回到了家乡。从此,人们把它叫做“望乡花”,种在家乡的土地上。这是个古老的传说,花朵的定向性也是由于花朵趋阳光的特点造成的,但是后来出洋的苦力、远航的水手、过海的商旅……离家时总忘不了带上几株“望乡花”。   (未完待续)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