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

《认识人民币》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活动使95%的学生对我国法定倾向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会进行元与角之间的兑换。

2.通过简单兑币游戏与购物活动,使95%的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正确使用人民币。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具、学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式的学习,使95%的学生掌握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在活动中懂得爱国、有爱心。能爱护人民币、爱惜人民币,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关键点

重点: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单位。

2.理解1元=10角,知道1角=10分

关键点:

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认钱、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购物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表述

一、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导向功能。教学目标对落实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控制功能。教学目标预先就规定了教学活动的大致进程,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目标落实的过程。一切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进行。

激励作用。教学目标确定之后,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在教学活动中,要想使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教师就应当在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他们的个别差异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握住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评价功能。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是进行科学的测试、确定客观评价标准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的分类

加涅提出的五类学习结果分类方法,是最有权威的学习目标理论之一。加涅根据学习结果的特点,提出把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

1、智慧。指“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包括辨别事物差异的能力,学习和运用概念的能力,运用规则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较高一级的智慧技能以较低一级的智慧技能为先决条件。可将智慧技能理解为获得跾和加工信息的技能。

2、认知策略。指学习者控制与调节自身的学习、记忆与思维认知过程的能力,是学习者指导自己学习的能力,它对学习者的信息加工过程起定向作用。认知策略水平的提高,需要学习者有机会和有意识地练习、运用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指导学习者陈述观念的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的陈述事实、名称、概念、规则的能力。

4、动作技能:反映学习者进行身体操作性活动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肌肉的协调性。动作技能又可分为运动型和职业型。运动技能的学习,在掌握动作技能的基本程序后,需要反复练习和不断强化。

5、态度。指个体获得的一种内部状态,它影响个体对事物或行为的选择,表现为一种行为的取向,。有时,可将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在一直考虑。加涅把态度作为个体通过学习所获得的一种能力,因为态度能影响人的操作。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被公认为最有权威的教育目标理论之一。

认知目标

1、知识

指对所学材料的记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

2、领会

指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可以三种形式来表明对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对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3、应用

将所学材料用于新的情境之中,包括概念、规则、方法、规律和理论的应用。应用代表较高水平的理解。

4、分析

指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其构成成分并理解组织结构,包括对要素的分析、关系的分析和组织原理的分析。分析代表了比应用更高的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

5、综合

指将所学的零碎知识整合为知识系统。包括三个水平:一是用语文表达自己意见时表现的综合(如发表一篇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文章);二是处理事物时表现的综合(如撰写一项操作计划);三是推演抽象关系时表现出来的综合(如概括出一套抽象关系)。综合目标所强调的是创造能力,需要产生新的模式或结构。

6、评价

指对所学材料(论点的陈述、小说、诗歌以及研究报告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包括按材料的内在标准(如材料内在组织的逻辑性)或外在标准(如材料对目标的适用性)。评价目标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并需要基于明确标准的价值判断。

情感目标

1、注意

指学生愿意注意的特殊现象或刺激(如课堂活动、教科书、文体活动等)。包括三个水平。知觉有关刺激的存在;有主动接受的意愿;有选择的注意。这是低级水平的价值内化水平。

2、反应

指学生主动参与 学习活动并从中得到满足。处于这一水平的学生,不仅注意某种现象,而且以某种方式地它做出反应(如自愿读规定范围外的材料),以及反应的满足(如以愉快的心情阅读)。这类目标与教师通常所说的兴趣类似,强调对特殊活动的选择与满足。

3、价值判断

指学生将特殊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信念和态度上表示下面肯定。包括三个水平: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如愿意改进与团体交往的技能);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如喜爱所学内容);为某种价值标准做奉献(如为发挥集体的有效作用而承担义务。这一水平的学习结果是对所学内容的价值肯定变成一种稳定的追求。相当于通常所说的“态度”和“欣赏”。

4、组织

指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消除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包括两个水平:价值概念化,即对所学内容的价值在含义上予以抽象化,形成个人对同类内容的一致看法;组成价值系统,即将所学的价值观汇集整合,加以系统化。与人生哲学有关的教学目标属于这一级水平。

5、价值体系个性化

指个体通过学习,经由前四个阶段的内化之后,所学得的知识观

念已成为自己统一的价值观,并融入性格结构之中。包括两个水平:概念化,即对同类情境表现出一般的心理;性格化,即指心理与行为内外一致,持久不变。因此,这种行为具有普遍性、一致性,并且是可以预期的。其学习结果包括广泛的活动范围,但重在那些有代表性的行为或行为特征。

动作技能目标

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

1、知觉

指学生通过感官,对动作、物体、性质或关系等的意识能力,以及进行心理、躯体和情绪等的预备调节能力(如表现出外部的感觉动作)。

2、模仿

指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或重复被显示的动作的能力,但学生的模仿性行为经常是缺乏控制的(如表演动作是冲动的、不完善的)。例如,在观看乒乓球的录像后,能以一定的精确度来演示这一动作。

3、操作

指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的能力,但不是模仿性的观察(如按提示练习动作等)。这就是说,学生要能进行独立的操作。例如,在进行一段实践之后,能在操作成绩表上10点中得7点。

4、准确

指学生的练习能力或全面完成复杂作业的能力。学生通过练习,可以把错误减少到最低限度(如有控制地、正确地、准确地再现某些动作)。例如,在练习中,扣球动作的成功率至少达到75%。

5、连贯

指学生按规定顺序和协调要求,去调整行为、动作等 的能力(如准确而有节奏地演奏。

6、习惯化

指学生自发或自觉地行动的能力(如经常性的自然和稳定的行为就是习惯化的行为)。也就是学生能下意识地、有效率地各部分协调

一致地操作。例如,在乒乓球比赛中,面对各种情况,扣球还击的比率达到90%。

在实际生活中,这三方面的行为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例如,学生写字时(动作技能),也正在进行记忆和推理(认知),同时,他们对这个任务会产生某种情绪反应(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同时设置这三个方面的目标。

为了教学设计的方便,广冈藏亮从观念上把教学目标分为两类

1、高级目标——形成态度、发展思维、培养情感之类的学习目标,即个体能力的发展

2、低级目标——理解特定的知识,掌握特定的技术、形成熟练技巧之类的学习目标,即主体操作能力的形成、系统知识的掌握。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理解和掌握适应社会进步和个性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初步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知识的应用范围和应用价值。

——注重综合化的学习,认识到各门学科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理解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逐步扩大知识范围。

过程与方法,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初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开发创造潜能,初步养成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技术操作与运用能力。

——发展团结协作能力和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保持身心健康发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

——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树立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观念。 ——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陶冶人文情操,正确认识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增进国际理解。

三维目标的确定要实事求是,有就写,没有也不要勉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层面目标绝不能空洞地说教,只能以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的目标为载体,渗透在各学科知识的讲授、技能的培养与过程的经历、方法的掌握这两个层面的目标之中。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为了克服教学目标表述的含糊性,可以采用下述三种方法表述教学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适合于知识、技能领域目标的表述。ABCD指的是具体课堂教学目标应包含的四个要素,它们的含义分别是: A即Audience,意指“学习者”,它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就是“学生„„”。

B即Behavior,意为“行为”,要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这是目标表述句中的最基本的成分,不能缺少。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用具体的行为动词来表述课堂教学目标,以增强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预测性。

针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及不同层次的地,有一些可供教师参考选用的动词。比如,在编写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可以选用下面的动词:

(1)知识:说出××名称、列举、选择、背诵、辩认、回忆、描述、指出、说明等。

(2)领会:分类、叙述、解释、选择、区别、归纳、举例说明、改写等;

(3)应用:运用、计算、改变、解释、解答、说明、证明、利用、列举等;

(4)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区别、检查、指出、评论、猜想、举例说明、图示、计算等;

(5)综合:编写、设计、提出、排列、组合、建立、形成、重写、归纳、总结等;

(6)评价:鉴别、讨论、选择、对比、比较、评价、判断、总结、证明等。

而在编写情感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则可以选用下面这些动词:

(1)注意:知道、看出、注意、选择、接受等;

(2)反应:陈述、回答、完成、选择、列举、遵守、称赞、表现、帮助等;

(3)价值判断:接受、承认、参加、完成、决定影响、区别、解释、评价等;

(4)组织:讨论、组织、判断、确定、选择、比较、定义、权衡、系统、阐述、决定。

(5)价值体系个性化:改变、接受、判断、拒绝、相信、解决、要求、抵制。

编写行为的具体方法是:首先根据前面读过的学习目标方法,结合学科的内容分成不同类别的学习目标,然后从上面提供的动词中选出合适的行为动词,最后再把学科内容作为动宾结构中的宾语就可以了。

例如:学习内容是“解释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要求学生能够举出一两个例子,说明众在生活中怎样预防热胀冷缩现象带来的损害。这是一个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其目标层次是应用,所以应该从“应用”一行中查找动词,比如使用“例举”这个词,这样“行为”就可以被描写成“列举生活中的一至两个例子,说明众怎样预防热胀冷缩现象带来的损害。”

3、C即Condition,意为“条件”,要说明学生的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条件一般包括下列因素:环境、

设备、时间、信息以及同学或教师等有关人的因素,比如,在“30秒内完成10个仰卧起坐”,就规定了完成仰卧起坐的具体时间;再比如,“查字典,翻译下面的英语短文”就考虑了信息方面的因素。 D即Degree,意为“程度,也称为标准。即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是指学生对目标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结果的达成度。这个要素表明了行为合格的最低要求,教师可以用它不定期衡量学生的行为是否合格,学生也能够以此来检查自己的行为与学习目标之间是否还有差距。例如

“在20分钟内,完成一篇看图写话练习。”这个标准表明了行为的速度;

“在实验操作考试中,如果操作错误总数达三处以上,就为不合格。”这个标准规定了行文的准确性。

以上两个标准都采用了定量表示法,在这种方法中除了可以使用数字外,也可以采用百分比来表示。如“90%的学生10题至少做对8题。”

标准是对每一个学生的行为质量的最起码的要求,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但是在编写学习目标时,一定要从学生的行为出发,而不能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标准。

当我们把四个要素综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可以写出一个完整的学习目标了:

“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教学对象),能在5分钟内(条件),完成10道因式分解题(行为),准确率达95%(程度或标准)” 其实采用ABCD法,并不意味四个要素必须一应俱全。其中只有行为要素不能省略,而其他三个要素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省略。 有时学习目标的条件与标准是很难区分的,如上例中的“在5分钟内”既可以看成是表明时间限制的条件,又可以理解为表明行为速度的标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不去细分它到底是条件还是标准,而是应该考虑学习目标是否能够用来指导教学及其评价。

2、生成性目标的表述方法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

堂教学目标。如果说行为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预告制定的,那么生成性目标则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其最根本的特点是过程性。生成性目标不以事先预定的目标为中心,它着重考虑学生兴趣的变化、能力的形成等,适合于过程与方法领域目标的表述。例如:

初中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

3表意性目标的表述方法

表意性目标指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习及其结果的个性化。表意性目标重视学生的内部感受性,适合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目标的表述。

表意性目标的表述,不是规定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该展示的行为结果,而是强调学生在此情境中获得的个人意义。由于人的情感变化并不是通过几次教学活动便能立竿见影的,教师也很难预期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心理会出现什么变化。为此,艾斯纳提出了表意性目标。这种目标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学得什么。例如:

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一个表意性目标可以这样表述:学生能认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在小组会上谈自己的观后感。

数学教学方面的一个表意性目标可以这样表述: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教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

生成性目标和表意性目标的表述,实际上采用的是内外结合的表述方法。如果学生经过学习后能力的改变能反映到学生中来,我们就可以观察到,用ABCD法描述是非常合适的;但有些变化却不能反映到行为中来,对于这一部分变化可以采用内外结合的表述方法来描述。

用这种方法陈述的学习目标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一般学习目标,用一个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内部变化,如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等;

第二部分为具体学习目标,列出具体行为样例,即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能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

例如,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关心班集体的态度。”态度本身是无法,但是通过列举一些学生的具体行为变化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态度是否已经改变,学习结果也就能够观察出来了。上面这个学习目标可以这样来描述:

内部心理描述

具有关心班集体的态度。

行为样例:

认真做值日;

主动做对班集体有益的事情;

积极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

在年级或全校的各项比赛中,为自己的班级争取好的成绩。 又如,学习目标是“理解议论文写作中的类比法”。就可以这样描述:

内部心理描述:

理解议论文写作中的类比法。

行为样例:

用自己话解释运用类比的条件;在课文中找出运用类比法阐明论点的句子;

对提供的含有类比法和喻证法的课文,能指出包含了类比法的句子。

上述课堂教学目标的三种表述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如行为目标具有具体化、精确化、可观察、可测量的特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促进作用。在国外,有研究者以十年级为试点,以健康教育课作实验,比较了精确的目标、含糊的目标和无目标三种条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精确表述的目标同另外两种目标相比,明显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但只运用行为目标也会一产生一些弊端,因为简单的目标容易具体化,而高级目标如创造性思维、情感的变化等难以具体化,所以,只运用行为目标会导致教师只关注

易于具体化的知识、技能领域的目标,而忽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目标。而生成性目标和表意性目标的运用,则可以使教学摆脱固定目标的束缚,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三种表述方法的合理运用是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客观要求。

总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影响到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应设计科学的课堂教学目标,并采用合理的方法表述,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目标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案例

《质量守恒定律》课时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100%的学生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理解:95%的学生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本课时的实验操作,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促进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养成。 通过分组实验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表述的总体要求:

行为主体必须是学习者;

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不能用教学活动过程或手段来描述;

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具体的,动词所对应的行为或动作是可观察的;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科特点。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