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区域规划复习

城市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1、区域的概念 、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 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 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 形式。

2、区域划分 、

1 .均质区域: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 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 例如山区与平原区, 干旱区与湿润区, 农区与牧区, 水稻区与小麦区, 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 吴语区与闽台语区,发达区与贫困区等等。 2 .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 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例如,目前在区域研究和规划中普遍采用的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 能力达到的地区。 结节性是指一定范围地域中某些地段对人口或物质能量交换所产生的聚焦作用。 结节性 这些具有聚焦性能的特殊地段称为结节点 结节点。 结节点 结节点按其有效半径服务于一个区域,这个区域称为吸引区(腹地)。 吸引区和结节点的组合称为结节地域(结节区)

3、新旧区域观区别 、

4、人口对区域发展作用 、

作为生产者 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 小; 2、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作为消费者 1、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 产的投资的供给; 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 3、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5、适度人口概念 、

1.最先提出适度人口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坎南(E.Cannan) 。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区域

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 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 都会引起收益 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便是最合适的人口。 2.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1910 年出版了《适度人口》一书,他指出适度人口就是使按人 口平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额达到最大值的人口规模。且这种适度人口规模并不是固定不变 的,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新技术的发现,可以使得原来的适度规模相应地扩大。 3.法国人口学家索维(A.Sauvy)先后于 1952 年和 1954 年出版的《人口通论》上、下册, 在西方被认为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适度人口论的著作。在该书中,索维认为, “适度人口 就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之人口” ,目标有多少个, “适度”也相应 的有多少个。除了经济适度之外,还可以有文化适度、政治适度甚至美学上的适度等等,目 标不同,

适度人口的规模也不同。 加以个人福利为目标的适度人口往往少于以国家实力为目 标所需要的适度人口。 以上学者关于适度人口问题的论述似乎主要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了考察,而对地球资源 的有限性考虑的并不很直接。近年来,由于世界人口迅速膨胀,人们越来越注意资源的有限 性对人口的影响,着手进行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的研究。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内,利用地的能 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 技术等, 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 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5.我国一般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指受科技水平制约的资源利用水平和能量投入水 平)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因此,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即生物生产能力的研究, 研究土地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持续生产 人类所需要的生物产品的内在能力。 所谓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 、一定的人 均消费(或占有)水平下的适度人口和资源人口承载力。

6、技术扩散 、

技术扩散的概念 1 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早提出,技术进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发明、创新和扩散。技术扩 散指的是技术创新通过市场传播的过程。 2 地理角度:技术扩散是技术在空间上的流动和转移,它是由新技术的供方、受方、传 递渠道组成 新技术供方:新技术的发源地; 新技术受方:新技术的引进者; 技术传递渠道:技术由供方到受方的传递通道和组织过程,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社会 体制、经济政策、科技政策等。 3 技术创新扩散是一种选择过程:美国经济学家梅特卡夫 ①企业对于各种不同层次的技术的选择

②顾客对企业的选择过程 结果:优先采用创新技术的企业生产出来的品质高、价格低的产品,获得顾客的青睐,迟迟 拒绝采用创新的企业要被淘汰 形式 根据技术空间传递方式

空间梯度式

跳跃式

双向式

双向对流式是指技术从甲地转移到乙地经改造发展后又传回甲地的技术扩散过程。它是 跳跃式技术扩散的更高一级形式,主要发生在技术、经济、社会条件差别不大的两个地区之 间。它得益于地区之间特别是跨国公司各个子公司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

7、GDP 与 GNP 概念及区分 、

GDP 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GNP 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总和价值。 区分 两者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

量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收入概念 主要是指在一个国家范围之内, 按所有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按国土原则来核算的, 的生产者所创造的商品和劳务价值来统计的,无论是否属于本国的公民,都要核算。 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原则来核算, 只有本国的国民创造的商品和劳务的价 国民生产总值 值,才能加以核算。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 国外净要素收入 例题:辨别 是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 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 和服务价值的差额; 从收入形态看, 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该区域 常驻单位和非常驻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 从产品形态看, 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 去进口的货物和服务 国内生产总值 是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一个区域的常驻单 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价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该区域的常驻单位, 但也有 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非常驻单位; 同时, 外区域的单位所创造的增

加价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区域的常驻单位。 总值

国民生产

8、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6 个阶段) 、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 个阶段)

美国经济学家兼经济史学家罗斯托(w.w.Rostow)在 1960 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 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 : 1. 传统社会阶段。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3.起飞阶段。 4.向成熟推进阶段。 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9、区域生产专业化具备的条件 、

10、分工模式(概念、形式、影响 、分工模式(概念、形式、

11、区域规划主要任务 、

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 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 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 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 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

12、有利条件 VS 区域优势 、

有利条件是产生区域优势的基础,但有利条件与区域优势不能完全等同。 区域优势有潜在的优势,也有现实的优势;有过去历史上的优势,也有未来经过努力才 能出现的优势。 某些区域的有利条件,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当

前尚难于发挥作用,那么这些有利条件 就只能是一种潜在的优势,而不是现实的优势,不能构成为区域的财富。

13、环境构想 、

14、几个图形 、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