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理工专业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始建于1974年,是我校最早设立的四个二级教学单位之一。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该学院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信息与计算科学和统计学三个本科专业,拥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50余人中,教授11人,副教授12人,有博士学位者11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5人),硕士学位者近40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安徽省高校拔尖人才2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硕士生导师12人。另外还聘请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著名高校多名专家为兼职教授,现已形成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均较合理的师资队伍。他们治学严谨,潜心研究,已在数理逻辑及应用、信息安全、分形与小波理论及应用、金融数学和拓扑动力系统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数学科学学院多年来狠抓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是安徽省重点建设专业和安徽省教改示范专业,2008年又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数学分析》是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重点建设课程,《数学教育学》是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应用数学”是学校5个省级重点学科之一;数学一级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被确定为安徽省2008~2015年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支撑学科。

数学科学学院一贯重视科研工作,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现有一个数学研究所和一个数学实验室。近五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2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录近50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10余部,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项,省重点教研项目2项。

数学科学学院始终以社会需求为己任,多年来坚持以培养中等学校数学师资为主,兼顾培养统计学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等领域应用型人才。该学院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使之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优良的专门人才,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院党总支多次被授予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多个班级先后被原煤炭工业部、安徽省教育厅授予省部级先进班集体;学生中有吴胜华、王树国等同学获中国科协“孙越崎”奖学金,有多人次先后获国家奖学金。学院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呈逐届上升之势,2010届考取比例近30%。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每年均居其他专业前列。绝大多数毕业生基础扎实,工作中朴实、安心、能干,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自建院以来,学院已为社会输送了4000多名本科毕业生。据不完全统计,从淮北师大走上厅级领导岗位的师大毕业生中,有一半以上毕业于数学科学学院,他们中的典型代表有:乔建永,1982届毕业生,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魏捷,1981届毕业生,博士,教授,现任阜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陈国龙,1987届毕业生,博士后,教授,现任宿州学院院长;魏仕民,1986届毕业生,博士后,教授,现任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另有1983届毕业生徐茂智,博士后,教授,现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1985届毕业生杨印生,博士后,教授,现为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与时俱进,能够应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数学教学、教研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几何学、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分方程、函数论、离散数学、数学史、数值方法与计算机技术、数学模型、数学实验、教育学与心理学、数学教学论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统计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据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 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程序设计语言、数值分析、概率论、数理统计、统计学、回归分析、随机过程、多元统计分析、数据库原理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安全、数字媒体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网络工程专业是校级特色专业)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点。设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教研室、计算机技术应用教研室、计算机体系结构教研室、网络与信息安全教研室、电子商务教研室等五个教研室。在校本科生近1300余人,硕士研究生30多人。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总数5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博士6人,在读博士5人,硕士3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省学术拔尖人才1人,省学术拔尖人才后备人选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优秀主讲教师1人,校学科拔尖人才1人,校级教坛新秀2人。

我院《大学计算机课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是省级教学团队,《大学计算机基础》、《离散数学》是省级精品课程; 《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基础》、《电子商务概论》是校级精品课程。我院教师主编国家“十五”规划教材1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省“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1部、其他教材多部。获各级教学成果奖30多人次,其中《教学改革研究》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为校级重点学科。

近年来,全院教师承担国家、省部、厅级教学和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第三批)1项、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科学研究资助项目4项、安徽省高校青年优秀人才项目4项、省教学研究项目10多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参加了973计划、863计划等项目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国内外核心刊物100多篇,获得省厅级以上科研奖励10多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学设备齐全,有3000平方米的科研和实验教学场所,拥有资产总值1300多万元的先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其中计算机一千余台套。拥有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硬件综合实验室、计算机与网络基础实验室、信息安全技术实验室、软件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模式识别与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等。《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实验室》是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重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安徽省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安徽省大学生单片机应用技能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总决赛三等奖1项,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及安徽省赛区优胜学校奖和优秀组织奖,安徽省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学院团总支连续被评为校共青团工作考评标兵单位。

截止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在97%以上,学生考研录取率平均在10%以上。连续多年被评为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1人被评为安徽省就业先进个人。共有148位学生获校“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其中18位同学获安徽省“三好学生”和安徽“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 3个班级被评为安徽省优秀班集体; 60多位同学获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 2位同学获孙越琦国家优秀学生奖学金;省委组织部选调生7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5人。毕业生凭着朴实、安心、能干的优秀品质受到了用人单位

的普遍好评,许多同学已成为教学岗位或相应管理岗位上的骨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宽厚且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文化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中等职业院校、中小学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以及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及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教育学、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C++程序设计、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离散数学、数字逻辑与数字电路、数字逻辑与数字电路实验、数据结构、数据结构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微机计算机接口技术。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掌握计算机硬件、 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对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具有较好适应能力,可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工程实践或计算机应用的高级技术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字逻辑与数字电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结构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软件工程、微机计算机与接口技术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网络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务实、致用、创新、协作等时代特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实践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系统地掌握网络工程技术与网络信息安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法律、法规与标准,通过网络工程和信息安全实践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能够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信息安全系统分析、规划和建设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逻辑与数字电路、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TCP/IP体系结构、网络与信息安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工程技术、无线网络及其应用技术、网络管理与维护、路由交换技术、网络程序设计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熟练掌握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能在各类企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信息技术行业、高等院校等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会计学、管理学原理、应用统计学、运筹学、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管理学、企业资源计划(ERP)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信息安全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知识与技能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具有网络和信息安全有关的软硬件产品的使用和维护能力,同时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信息产业、国民经济企事业等部门和单位从事与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有关的技术工作,及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与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有关的技术开发和教学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计算机科学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结构,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管理,现代密码学,信息论与编码技术,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标准与法律法规,计算机取证技术,信息隐藏技术,现代通信概论等。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前身为物理系,成立于1974年,是建校时最早成立的系之一。1977年招收物理学师范本科生。现有物理学(师范类)、材料物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其中物理学专业是校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校级新专业建设点。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工作,先后有普通物理实验、电子线路等8门课程评为校级“优秀课程”;光学、固体物理、大学物理、数字电路、线性电子线路、理论力学、信号与系统等7门课程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新增立项建设的博士单位授权学科,有“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点专业和省重点学科,有凝聚态物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校级重点学科,有“省级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级“纳米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所”和“材料物理”校级重点实验室,并参与共建“绿色材料化学”、“含能材料”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拥有总价值1800多万元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室面积6000多平方米。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现有专职教师80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9人;有博士22人、硕士50人。有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1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四百多篇,其中发表在SCI、EI源期刊两百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1项、港澳合作项目1项,教育厅科研项目30多项、地方企业横向合作研究项目8项,合作参与国家973、863子课题项目3项,省级科技创新团队项目1项。承担省教育厅和校级教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各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高校科技奖1项,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二、三等奖18项,获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荣获学校“十五”期间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学科建设先进集体等称号。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秉承知名物理学家葛旭初先生当年在物理系执教时倡导的“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逐渐形成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创新性” 的办学特色。学院多年来一贯坚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 “挑战杯”、“世纪之光”、“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全国性和省级大型科技活动,并多次获奖;毕业生以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职业技能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学生考研录取率逐年提高,大量毕业生在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所进一步深造学习,部分在海外留学,一大批毕业生已成各部门业务骨干。

以促进同学们间的交流和了解,培养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合格大学生,推动我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宗旨,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成立了绿梦文学社、大学生家电维修爱好者协会、百川棋社三个学生社团。

物理学类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对物理学(师范)、材料物理二个专业进行物理学大类招生。前三学期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各专业所必须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物理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为专业分流作好准备工作。后五学期分专业学习,最终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较高的文化品质和科学素养、较强的专业水

平和学习能力,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科大类必修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普通物理实验等。

物理学(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实验技能,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物理学教学的教师、教育科研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主要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电子线路、数子电路、近代物理实验、物理学教学论、中学物理实验与教学技能基本训练。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材料物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较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物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与其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材料物理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大学化学、材料力学、电动力学基础、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基础、固体物理学、工程制图、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分析实验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电气信息类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对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二个专业进行电气信息类专业大类招生。前两学年学习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及通识教育课程,掌握专业学习所必须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电路系统及信息课程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为专业分流作好准备工作;后两学年,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选择不同的专业,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较高的文化品质和科学素养、较强的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在德、智、

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通信工程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物理方法、普通物理学、普通物理实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工程制图、电路分析基础、线性电子线路、数字电路、非线性电子线路、电子线路实验、信号与线性系统、微机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物理方法、普通物理、计算机与算法结构、工程制图、电路分析、算法与数据结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线性系统、非线性电子线路、微机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信息论、普通物理实验、电子线路实验。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淮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始建于1974年,是我校建立最早的院系之一。根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本科教学为中心地位,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生命线,构建理工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模式。以本科教育为主,合理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重点,使得一批专业和学科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具有较大影响,办学整体水平达到省内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

通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现有化学(师范类)、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和化学工程与工艺四个本科专业;化学一级学科(含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二级学科)和应用化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1700多人。化学(师范类)专业是安徽省重点建设专业、安徽省教改示范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分析化学和无机化学课程是安徽省重点建设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为省级精品课程;基础化学实验室是安徽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绿色材料化学和含能材料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60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6人。其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安徽省拔尖人才2人,安徽省学科带头人4人,并设有安徽省“皖江学者”讲席教授岗位1 个。

近年来,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科研工作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科研及教研奖励、论文排名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等均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十一五”期间我院共发表学术论文370余篇,其中SCI论文120余篇,且逐年递增。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基金等科研项目共60余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五项;取得了一批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在有机合成化学、催化化学、高分子、无机纳米材料、生物分析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系列研究成果,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智能化流动注射分析仪及在环境监测中应用、聚铁净水剂制备、L-天门冬氨基酸盐系列产品开发和生产等成果已通过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已有多家企业生产和使用,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拥有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拥有教学、科研用的核磁共振仪、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红外光谱仪、气质联用仪、纳米粒度分析仪、孔径和比表面分析仪、电化学分析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总价值3000多万元。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人将发扬“齐心协力的团结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开拓进取的攀登精神”在学校党委、学校行政的领导下,坚持教学为中心地位,加强本科和研究生专业教育,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整体的科技水平,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位居学校前列,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化学类

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继续不断深化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改革,从2007年开始,化学(师范)、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三个专业按大类招生。大类招生实行2+2培养模式,各专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打通培养,学生入学后在前2年完成化学大类课

程结构体系中基础课程学习,后2年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社会需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志愿情况可选择到化学(师范)、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各专业完成专业课程学习。

专业公共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专业基础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结构化学、化工基础。

化学(师范)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化学科学基础,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能够胜任中等学校化学教学、化学教学研究及教育管理及化学相关方面的人才。

主要课程:教育学、心理学、专业英语、计算机辅助教学、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教材分析、化学发展史、化学教学质量评价和化学专业实验。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应用化学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良好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能够从事与化学相关的应用研究、科技开发、教学及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适宜到化工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从事精细化工、药物合成、现代分析与测试、教育和管理等方面工作。

主要课程:专业英语、线性代数、化学工艺学、化工设备、精细化工、化工制图、应用化学专业实验。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材料化学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材料化学基础理论,适应材料科学不断发展的专门人才。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环境材料、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新型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结构与性能的分析、表征等方面的基础与应用开发研究。适宜到高校、科研机构、企

事业和行政部门从事材料研究与开发、材料结构与性能的检测及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科技开发、教育和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专业英语、线性代数、材料化学、材料物理、材料合成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化学专业实验。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化学工程与工艺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系统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煤化工等化工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学传递过程、化工设备及工程设计、化工制图、催化剂与催化工程、化工技术经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1990年,现有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环境科学三个本科专业,设有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工程、细胞遗传和环境科学5个教研室,一个基础生物学实验室。具有生物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资源植物生物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实训基地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

现有专任教师5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0余人,博士20余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曾宪梓优秀教师奖获得者1人,安徽省优秀教师1人,安徽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安徽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省高校学科带头人3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生命科学学院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一支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科研队伍和管理队伍,目前在校本科生1400余人。

生命科学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现拥有6900余平方米的基础实验室,2600多台仪器设备,总价值达2500余万元,其中包括光合测定系统(美国),叶绿素荧光仪(德国),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日本),奥林巴斯显微镜及照相系统(日本),转基因系统(日本),氨基酸分析仪(德国),超速冷冻离心机、气质连用仪、高效液相色谱(美国)、RT-PCR、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啤酒实验生产线、中央纯水处理系统等大型仪器。收藏各类生物标本1000余件。

实验条件能够承担: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人体解剖及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等20余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生物科学(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较高文化品质及科学素养,系统掌握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从教能力强且富有创新精神,成为具有在中等学校进行教学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主要课程: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人体组织解剖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中学生物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生物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生物工程与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工程与技术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微生物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工艺学、生化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环境科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环境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概论、基础生物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土壤学、环境管理学、环境法学、环境信息系统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