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孔雀东南飞第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结构,了解了课文情节,特别学习了“相”的用法和偏义复词。我们一起来核对一下课后作业的答案。

【生1完成“相”的用法练习,生2完成其他练习;师生共同评点。】

[推进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分析人物。我们知道刘兰芝是本文的主人公,我们就来看看她是怎样的一个人,透过她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和内容。】

1.每个小组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刘兰芝性格特征的描写,仔细分析刘兰芝这个人物形象。

2.派一名代表来朗读你找到的这段描写。

3.小组成员通力合作,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置疑。

【学生迅速分组,然后讨论,教师巡堂指导。】

【以下为小组汇报内容。】

小组1:我们找到的是“十三能织素”这一部分。

【小组成员齐读本段。】

师:好,读得不错,很整齐。接下来,我就提问了。本段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刘的什么?

【学生讨论。】

组员1:本段用了排比的手法。

组员2:本段用了互文的手法,写出了刘的聪明、颖慧。

组员3:本段还写出了刘的果敢、刚强,这从“妾不堪驱使„„及时相遣归”可知道。

【学生置疑: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组员3:我是从资料上得知的。真正的原因我也不太清楚。

师:很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能实事求是,很好。这个问题我来讲。 师:中国古代的女子地位很低。在娘家听父母的,到婆家听丈夫的,自己无真正的自由。出嫁后没有婆家的许可,是不得擅自回娘家的。其二,她们更看重自己的贞节。所以“休”对一个女子意味着什么,大家应当清楚了,而自请“休”,更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所以刘兰芝的这个举动着实可以表现她的刚强、果敢。

师:如果从诗歌表现手法上看,本段用了什么手法呢?

小组1:赋。

师:对,这里是赋,是纵的铺陈。

师:(总结)开头,诗歌用了赋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多才多艺、品貌双全的好女孩刘兰芝。小组成员合作得非常成功。我们给点掌声表示祝贺!

【学生鼓掌。】

小组2:我们组认为“新妇谓府吏„„久久莫相忘”这一部分最能体现刘兰芝的性格。 师:(故作怀疑)是么?本段可看出刘兰芝的什么性格特征呢?先请你们来朗读一下。

【组员朗读,声情并茂。】

组员1:可看出刘兰芝对焦仲卿的依恋之情,她要求焦“久久莫相忘”,其实她首先不可能忘记这段情。

师:推人及己,好!

组员2:可看出刘兰芝的痛苦之情、愤激之情。从“人贱物亦鄙”就可看出。

师:两位同学回答得很好。我们就应这样从诗句中品出人物的内心。刘兰芝对焦仲卿是那么有情有义。

师:再来看看其他小组。

小组3

【组员代表朗读“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段。】

师:读得很精彩,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本段的内容。

组员1:“严妆”。

师:此时此刻的刘兰芝为何要“严妆”?“严妆”时又为何“事事四五通”?

组员:太难了。我们求救!

师:好,请其他组同学思考,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

生1:“严妆”是刘兰芝一贯的习惯、爱美的表现。

生2:我认为这正说明刘兰芝知书识理,有涵养。

生3:我认为这正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生4: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总结)同学们的讨论发言都很成功。我把你们的讨论综合一下,这段描写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能沉着、镇静,临阵不乱,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这一段的确是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啊!

【学生齐读该段。】

师:一个那个时代的女子能做到这样很不容易。我们能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请大家思考,同样可以讨论,用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来。

【学生议论,发言。】

生5:刘兰芝这里的“严妆”打扮可说明她做事能有始有终,因为她进焦家时一定也是经过精心打扮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她的这种一丝不苟的遇事态度。

生6:刘兰芝这里的“严妆”也可以说是为焦仲卿。她的打扮体现了她的自尊,是为了知己而扮,“女为悦己者容”。

生7:刘兰芝的举动可以告诉我们,人生难免遇到坎坷,在遇到挫折时应有清醒的头脑,失意但不能失志。

生8:刘兰芝的举动告诉我们,涵养对一个人很重要。

师:非常精彩的言论!我觉得你们应该将你们刚才的话写下来,肯定是一篇精彩的评论。 师:我们再来看看最后一个小组的回答。

小组4

【组员代表朗读“新妇谓府吏„„二情同依依”段。】

师:本段中的“磐石”“蒲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作用?

组员1: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刘兰芝对爱情的坚贞。

【学生朗读“媒人下床去„„郁郁登郡门”段。】

师:难道该段对刘兰芝的描写也有作用?

组员:(齐声)是啊。

师:如何理解?

组员2:我想,如果没有作用,那就应当删去。

【师生大笑。】

师:倒也是真理。你回答得很对。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学生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没有人回答。】

师: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太守家富有吗?

生:当然富有。

师: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太守家感兴趣吗?

生:不感兴趣。她答应嫁给太守的儿子完全是兄长的逼迫。

师:那她想干什么呢?

生: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因为临别前他们曾有誓言。

师:所以这段铺张的场面——

生:(恍然大悟)反衬,反衬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品格。

师:对,她没有丝毫的贪慕虚荣之意,有的是对仲卿的爱和忠贞,这种爱和忠贞能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

师:再问你们一个问题: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你是如何看待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这一情节真实吗?

生1:从侧面表现兰芝的才貌,反衬焦母的无理。

生2:可能真实吧。我们没有办法解决。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女子的婚姻是怎么回事。

【多媒体展示资料。】

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在汉魏时期,限制再婚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但再婚行为依然普遍存在,尤其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去了。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偕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东汉末蔡琰(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赎回,改嫁官吏董祀。刘备取了刘琮的遗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诸如此类,不可胜数。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妇女缠足也是南北朝以后的事。到北宋程颐提出“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遗书》),在北宋当时影响并不很大,其侄媳也未能守节。南宋以后,“程朱”理学进一步完备了封建礼教,礼教之风渐趋严厉,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

东汉建安年间,正是士族制度萌芽时期,门第观念已经存在。魏晋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断定刘兰芝是一位出生在无所谓门第的家庭,嫁入焦家已有高攀之嫌,这既可从兰芝的自叙“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中看出,也可从焦母教训儿子的言语“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找到答案。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官方的正统思想。儒家所提倡的道德、礼法标准也就愈益发挥出自己的影响力,逐渐地成为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师:(引导)如果县令、太守想为自己的儿子物色妻子,他们的选择空间还是相当辽阔的。他们的地位、所受的文化熏陶以及社会舆论,决定了这些深受儒家学说浸染的封建官员不可能为自己的儿子选择一个被别家扫地出门的弃妇做妻子,无论她是何等美丽、灵巧、贤惠、善良。既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样的情节?

【学生讨论。】

生1:我觉得是出于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需要。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观照,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课文中对刘兰芝既有善良美丽、贤惠能干的正面描写,又有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情节,尤其是刘兰芝再嫁热闹隆重的场面描写。这个场面的设置,除了表现太

守对此事的重视外,更是传唱者特意用这个“隆重”场面与刘兰芝被焦母驱遣回家的“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她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替刘兰芝鸣不平。使读者从心底长长地出口恶气,从侧面衬托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

生2:其次,这个情节的出现也是广大人民意愿的反映。抛开《孔雀东南飞(并序)》不谈,在东汉时代,像刘兰芝这样被婆家驱遣回家的,被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折磨而死的弱女子肯定大有人在。刘兰芝的命运是悲惨的,这些弱女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同处于被压迫、被蹂躏地位的广大群众在传唱刘兰芝的故事时,自然而然地渗透了自己的感情。《孔雀东南飞(并序)》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又在传唱过程中加以再创造,融入了人们善良和美好的愿望。

师:能不能再举些主要的例子呢?

生:(一起回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

师: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故事中发生了,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实现了。这既揭露了弱势群体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事实,又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

师:我们将刚才的讨论作一个总结,一起来看看刘兰芝的美好品质有哪些。

【学生迅速讨论,交流。】

生1:才貌双全。

生2:重情重义。

生3:不慕荣华富贵。

生4:坚贞执著于爱情。

生5:勇敢、聪明。

„„

师:好了好了,或许我们可以将一切美好的字眼都加给这位美丽动人的姑娘,这位勇敢的女孩子。我们对她的美赞不绝口,对她的不幸遭遇又感到非常难过。从她的身上,我们有多少感悟,多少启发啊。(稍微停顿)那么,同学们,你们读完诗歌后,有没有发现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呢?也就是说,谁是“杀害”刘兰芝的凶手呢?兰芝是那么勤劳、善良、美丽,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安静了一会儿,立刻又议论起来。】

生1:我觉得凶手是焦母、刘兰芝的大哥。刘兰芝温柔贤淑、才貌双全,即使是被休回家,依然有许多人登门求亲,其魅力可见一般。只是由于焦母不喜欢她,并且她大哥贪慕荣华,迫使她走上绝路。

生2:(激动)我觉得最主要的凶手不是她们,而是懦弱、胆小的焦仲卿。他虽然知道自己的母亲不喜欢兰芝,可是他却不敢反抗。最后,害得刘兰芝死去。

生3:可能跟兰芝的性格有关。刘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有倔劲,因而为焦母所不容。

生4:我觉得应该是刘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古人很重视女子的生育能力,一个女子没有后代,就会被男家看不起,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学生先议论,后报以掌声。】

生5: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 生6: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

【学生有赞同、有反对。】

师:看来,大家的看法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诚然,刘兰芝的死和焦母、刘兄和焦仲卿脱不了关系。但,还有没有更大的凶手呢?或者说凶手后面的凶手呢?

【学生默然。】

师:我给大家看一段资料。看完后,大家再来思考。

【多媒体课件展示。】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讨论声。】

师:大家结合诗歌看看,刘兰芝被焦母休,最有可能是哪一个借口呢?

生1:我觉得是第一个。刘兰芝的性格不被焦母喜欢。因为刘兰芝太有自己的个性了。婆媳关系不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学生笑。】

生2:我觉得是因为刘兰芝没有生孩子。孩子是家庭的基石。没有孩子必然会导致焦母的不容。而且,古人也说“无后为大”,不生育的女人会很悲惨的。

生3:我觉得可能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感情太好了,导致焦母的不悦。女人天生是妒忌心很强的嘛,所以,我觉得肯定是焦母看不惯他们如胶似漆的感情,而且,焦仲卿太沉溺于爱情的话,也许他在其他方面就不那么进取了,譬如功名啊什么的。

【学生鼓掌。】

„„

师:大家的发言都很有道理。那么,大家还是没有回答谁是凶手这个问题啊!

【学生又沉默。】

生1:我觉得很难找出一个真正的凶手。(学生哗然)要说真正的凶手,那就只有一个——封建制度。我觉得这个故事跟陆游的故事很相像。

师: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悲剧?给大家说说。看看怎么相似。

生1: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的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婉成婚。陆游和唐婉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的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婉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的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了这对夫妻,唐婉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婉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婉再游沈园,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师:能不能背诵一下这首词呢?

生1: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学生鼓掌。】

师:真是精彩!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真是“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

【学生鼓掌。】

师:看来真正的凶手就是封建制度了?

生2:我觉得还应该加上一点。那就是: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因为他们不能,所以这才是悲剧中的悲剧。

【教室里再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课堂小结

师:千言万语说不尽,古今悲剧刘兰芝。封建制度灭天理,有情眷属命归西。

古往今来一缩影,梧桐叶里鸳鸯鸣。幸福爱情自己创,惟有反抗最真理!

【教师即席赋诗一首兼作板书。】

布置作业

师:一是归纳焦母、刘兄、焦仲卿的性格特征;二是背诵文中的名句;三是将这个故事改编成戏剧。

板书设计

千言万语说不尽,古今悲剧刘兰芝。封建制度灭天理,有情眷属命归西。

古往今来一缩影,梧桐叶里鸳鸯鸣。幸福爱情自己创,惟有反抗最真理!

拓展阅读

1.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2.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鉴赏提示:1.“汉乐府”原本是指汉时设立的采诗配乐的官署,后来就将由其采撷配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官衙名成了诗类名,“乐府”就成了某种诗体风格的称谓。乐府诗的来源,据有关记载和考证,一类生于官场,一类采于民间,那些民间而来的其实也就是当时的民歌。

诗中讲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展示出当时兵役制度的残酷、凄凉、悲哀。前六句尽写战争的残酷,后四句尽写悲哀。做好了野谷饭,煮好了野菜汤,除了自己用还能送给谁呢?诗主人又想起了家人,孤零独处,一口饭一口汤也无法咽,只能茫然地空向东望,默默流泪。为什么偏向东望,而不是向别处望?诗中没说,凭想象,或许他原来的家门向东吧。向东望,可能是他从军前每日盼家人回归的习惯望法。而此时的望无疑是绝望之望、悲哀之望,因其家人永远不再归。

后人对《十五从军征》评价很高。清代人范大士以其他的离乱诗与之比较,在其所作《历代诗发》中评论说:“后代离乱诗,但能祖述而,未有能过此者。”

2.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此诗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习题详解

第一题:

命题意图:了解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及其思想意义,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

参考答案:1.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恩爱夫妻,焦母不由分说,将他俩活生生地拆开;刘兄贪图富贵,迫使妹妹兰芝另嫁他人。正是焦母和刘兄合力将仲卿和兰芝逼上绝路。这个故事表现了具有巨大威力的封建家长制的冷酷与无情。

2.刘兰芝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理,头脑清醒,行动坚决,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

动。具体分析见“课文研讨”。

3.从课文有关叙述来看,难以断定焦仲卿性格软弱。具体分析见“课文研讨”。学生从诗中能找出的证据是有限的,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也只有大致的认识,因此不必在讨论上花费太多的时间,教师也要注意适时引导和纠偏。

第二题:

命题意图:注意用词的细微之处,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参考答案:府吏(焦仲卿)“举言谓新妇”几句,是在向母亲求情而被严词拒绝之后,回到房中和兰芝说的。兰芝对于他的求情本来还抱有一线希望,因此,仲卿为了避免过于刺激她,尽量缓缓地说明原委,并且及时许下承诺。“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是殷殷叮嘱,温存备至。而“低头共耳语”几句,是焦、刘两人在路口分手时说的。在路口话别,势必不能多说,因此仲卿拣了最紧要的意思讲。加之分别在即,今后双方的处境难以预料,因此,这几句和前面几句相比,要表达的主要意思虽然相同,但语气急迫得多,并且出现两个“誓”字。最后一句“誓天不相负”是临别发誓,于是引出下文兰芝的誓言来。

兰芝对母亲的劝嫁是“含泪答”,因为母亲能够体察女儿的心,同意女儿的选择,她内心的痛苦也可以让母亲知道;对兄长的劝嫁是“仰头答”,因为她知道兄长是不会轻易改变主意的,既然无法抗争,只有假意听从。心意已定,她的内心来不及痛楚,只想快快把眼前的一切事情了结。

第三题:

命题意图:准确理解词义,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参考答案:1.公姥:公公和婆婆,这里专指婆婆。

2.自由:自作主张。

3.要:约定。渠:他,指焦仲卿。

4.可怜:可爱。

5.却:退出来。

6.处分:安排、处理。

7.千万:无论如何。

第四题:

命题意图:拓宽眼界,加深思考。

参考答案:类似的例子中国有牛郎织女传说(两人化为天上的星座,一年得以见一次面),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两人合葬,化为蝴蝶),外国的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两人合葬,他们所在的两个家族消除宿怨),等等。又如中国古代戏曲作品里,《窦娥冤》的结尾写窦娥的鬼魂申冤报仇,最后将一个个坏人绳之以法,《梧桐雨》的结尾写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天上团圆等,也算得上是这一类型的结尾。

故事从总体上来说是悲剧性的,而结尾处又有一些亮色。这种结尾向人们表明,美好的情感或事物具有强大的力量。虽然它们一时被压制住,但胜利终将是它们的。同时,这种结尾也反映了民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课外练习

1.情节曲折是这篇叙事诗的特点。请你按照情节发展给每一个情节拟一个简短的标题。 答案:(1)请归 (2)求情 (3)叙别 (4)被遣 (5)结誓 (6)还家 (7)拒媒 (8)逼婚 (9)死别 (10)告母 (11)殉情 (12)合葬

2.这首诗的情节发展有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是交错发展的。请说说这样安排情节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深化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人物性格是在两条线索的交错发展中充实起来的。如:最初我们只看到刘兰芝不

甘心受折磨而自请还家的一面,接着又看到她和仲卿夫妻恩爱的一面,从而进一步认识刘兰芝不但料到再也不能团聚,而且勇敢地承担这种不幸。进而,又从她被遣前的镇定态度看到她在内心里忍受了非常大的痛苦。正因为爱情越深痛苦才越重,这才能更突出她不为威压所屈服的坚强性格。这样写自然会引起人们对她的同情,而深刻地痛恨迫害他们的封建家长制度和伦理道德。

3.用比兴开头是民歌中常见的手法,这首诗的开头就是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的。请你说说兴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案:“兴”的特点是由于对外界事物的接触,引起与之相关的感情。在古诗里,叙夫妇离别之苦的诗,常以“黄鹄”起兴,“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这首诗也是如此,只是把“黄鹄”换成“孔雀”而已。

4.这首诗许多地方用了夸张的手法,请你从诗中举出两个例子来说明民间文学的这一特点。

答案:这首诗中夸张的例子很多。如对刘兰芝严妆一段的铺叙,突出了兰芝的美貌。太守治装准备迎娶一段的铺叙,作者用重笔渲染,以表现太守之高与切盼,这也正反衬出兰芝不为财势所动,忠于爱情的品格。

5.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加上注释。

(1)府吏长跪告( ) (2)汝岂得自由( ) ....

(3)可怜体无比( ) ..

(5)却与小姑别( ) .

(7)自可断来信( ) ..

(9)腰若流纨素( ) .

(4)会不相从许( ) .(6)始适还家门( ) .(8)便言多令才( ) ...(10)好自相扶将( ) ..(12)事事四五通( ) .(11)千万不复全( ) ..

答案:(1)直身而跪 (2)自作主张 (3)可爱 (4)一定 (5)退出来 (6)出嫁 (7)来使 (8)口才很好 美好 (9)流动 (10)扶持,这里是服侍的意思 (11)无论如何 (12)遍

6.与“否泰如天地”中“否”字读音、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B.否,非否是也

C.我观其状,果困若否 D.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答案:D

7.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特殊的一项

A.相见常日稀 B.儿已薄禄相 ..

C.会不相从许 . D.登即相许和 .

答案:B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组不同的一组是

A.便可白公姥 昼夜勤作息 B.我有亲父母 其日牛马嘶 ........

C.逼迫兼弟兄 后嫁得郎君 .... D.进退无颜仪 好自相扶将 ....

答案:D

9.下面词语都是由同义词构成的一组是

A.悲摧 宦官 扶将

B.否泰 婚姻 交通

C.颜仪 登即 谓言

D.许和 娇逸 嬉戏

誓违 绫罗 遗施 蒲苇 问讯 装束 覆盖 磐石 教训 驱遣 纨素 丝履

答案:C

10.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孔雀东南飞 ②汝岂得自由 ③千万不复全 ④窈窕世无双 ⑤可怜体无比 ..........

⑥手巾掩口啼 ⑦络绎如浮云 ⑧蹑履相逢迎 ⑨哽咽不能语 ⑩何不作衣裳 大..........

.人.故嫌迟

举手长劳劳

..

寡妇起彷徨 ..徘徊庭树下

..处分适兄意

..两家求合葬

..叶叶相交通

..

A.

①③⑤⑦⑨ B.

①④⑦⑨

C.②④⑥⑧⑩

D.

②③⑤⑧

答案:B

活动与探究

1.焦仲卿的母亲爱他的儿子,为什么又处心积虑地毁灭他儿子的美满婚姻?查阅参考资料,以“从荒唐的逻辑看封建家长专制”为题,写一篇研究性文章。

提示:思考两个问题:(1)父母为子女包办一切是否就是爱?(2)焦母的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从中可以看出什么社会现实?

2.将本诗改成剧本,并组织大家演出。

提示:剧本的改编应体现两条线索的矛盾冲突:一是刘、焦两人的爱情悲剧,一是刘与焦母的冲突。此外,合理利用好背景音乐也是成功的关键。

推荐阅读

《古诗十九首》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