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团重重——鉴别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以它庞大的规模、精良的构造,向世人证明它无愧于“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的称誉

编钟共65件,分为8组,以上、中、下三层悬挂于钟架上。上层的钟用插挂式,中层钟用钩挂式,下层为环挂式。编钟的钟架呈曲屺形,由长短+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组成。钟架的7根彩绘木梁的两端,分別用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根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件承托65件编钟中,最大的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高20.2厘米,重2.4公斤。全钟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公斤。

全套编钟造型考究,工艺精湛。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表现出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等装饰纹样,用色上赤、黑、黄与青铜本色相映生辉。

专家判定演奏这套编钟共需5人,3人双手执小模,演奏中、上层钟;2人各持撞钟木棒,演奏下层钟。编钟的装配、布局和实际操作,都充分体现了力学与美学的结合。

终于要说到编钟的铭文,我们能从铭文中获取大量的未知信息,可这远古的文字也能带给我们难解的谜团。

曾侯乙编钟共有铭文3755个,它首先告诉我们编钟的主人是战国时期的曾侯乙。一只高92.5厘米、重134.8公斤的缚钟中的31个铭文,还让我们了解到一段楚昭王奔随的小故事。

公元前506年,吴国攻打楚国,吴国五战连胜,势如破竹直抵楚国都城。楚昭王慌忙弃城而逃,途中带伤的楚昭王向郧国求救,郧国不救。于是,楚昭王慌慌张张逃到随国。随侯接纳了逃亡的楚王。此时,吴王军队已兵临城下,他们看到的是紧闭的随国城门和严谨的防卫工事以及整装待命的官兵。吴王对随侯说汉江流域的小国已经相继被我灭掉,灭你随国是早晚的事,还是迅速将楚王交出。”随侯一语回绝吴王随与楚国世代友好,你不要再说了,楚昭王不在随国,他已经逃走了。”吴王看随侯态度如此坚决强硬,也没有办法,只有撤兵。后来,楚国将士将都城夺回,楚昭王复位。楚昭王的儿子楚惠王为了报答随侯救父之恩,即铸缚钟送与随侯。那31个铭文记录的就是,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专门为曾侯乙做了这只馎钟,送到西阳,让曾侯乙永世享用。这只缚钟原本与曾侯乙编钟无关,但为了表示对楚国的尊重,曾侯乙拿走了原编钟中最大的一

只,将这只馎钟挂在了这套编钟中最显要的位置。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上文中的曾侯乙与随侯

是赍为一人?这就是专家们至今难以破解的谜团。据编钟及此墓其

他随葬品的铭文和碳14测定,墓主人人葬的年代应该是公元前400

年左右。编钟上的记事铭文均为“曾侯乙作持”的字样。奇怪的是,

所有现存史料中,都不曾找到有关于曾国和曾侯的任何记载。而根

据墓葬的位置,及出土的随葬品考据,这个曾国的领地实际上是史书

上记载的随国。可更让人不解的是,现在凡是从春秋战国的随国地

域出土的文物,没有一样有随菌字样,反而都以曾国标明。那么,允

竟是在随之外还有一个曾国呢?还是曾、随本就是一个国家呢?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什么曾国,只是一片君王封賜的墓葬用地。

编钟的铭文中,还标有钟的标音和乐律理论。共记录律名28个、阶名66个,绝大多数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说曾侯乙编钟出土,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某些方面需要重新研究。”过去一些中外的音乐理论家们曾经明确指出,中国战国时期没有七声音阶,中国音乐的十二律是从希腊传人的“舶来品”,曾侯乙编钟的出现,使这些“否定说”和“西来说”不攻自破。专家们认为,

曾侯乙编钟的铭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它的出

现,将我国音乐史的某些部分的发现至少提前了400年。

我们不得不承认,往往喜悦的同时伴随着它的是各种各样的遗憾。专家们对曾侯乙编钟的发音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有些钟的实际发音与标音不统一?为什么上层钟与中下层钟不同宫也不同律?为什么有的音列结构残缺?我们知道历史是复杂的,每一个问题的出现,都让我们与它更接近一步,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让我们眼前的历史更加清晰。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