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秋天2

表3-1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1. 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3. 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4.感情朗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六、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七、指导写字 1. 出示要写的字。

2. 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八、拓展活动

九、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 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 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 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 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 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 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 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3.

3.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 有感情朗读。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专题问题设计

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找风筝是很伤心,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 呢?

所需环境和教育资源

多媒体课件

学习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2. 指名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3. 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结合语境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词的意思。

4. 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 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时是充满期待、向往的,放风筝时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产生的疑问,如:我们的心情为什么回起这样大的变化?)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一读:激励学生主动起来读。(2)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3)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4)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课文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适时理解“憧憬”。)(5)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这一段。 2. 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2)创立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可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5)品味课文:用心朗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五、课堂练习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1)出示生字,指名读字、组词。(2)观察要求会写的字,交流写字经验。(3)练习书写生字。 2.抄写词语表中本课的词语。 六、课外延伸

上网搜索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第二课时

一、检查反馈,复习巩固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抽读检查。2.听写部分词语。

二、诵读回味,表现情感选择第一自然段至第三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三、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一读:用心读读第四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2)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3)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比较读的方式进行)(4)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的怎么样?从哪些词语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2.学习第五至八自然段。(1)师问: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飘走了,你会怎样呢? (2)师引: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第五至八自然段。(3)生读:让学生在读中逐渐表现出孩子们难过而不甘心的心情来。(4)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们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的? 四、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风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2.学生交流。 五、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1. 学生勾画的词句和质疑的内容。

评价要点

2.学生写的阅读感受记录。

专题三

秋天的雨 2课时

所需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1. 认识“钥、匙”等12个学习课文生字新词。会写“扇、枚”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专题问题设计

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为我们带来了什么?课文介绍秋天的色彩和气味时,写了哪些事物?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及其相关资料

学习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1.播放秋天下雨时的情景的课件2.激发情感,大家喜欢这秋天的雨吗?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一定会有全新的感受。3.板书课题:11.秋天的雨。齐读课题。二、初步感知课文1. 听课文录音,初步感受优美的文字。2. 出示课文卡片,认读词语,纠正字音(1) 翘舌音:扇爽(柿2) 后鼻韵母:粮 杨3. 让学生说说是如何记这些生字的?4. 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互相正音。 三、质疑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互相补充说明。2.读词。

四、练习写生字1.学习写生字、交流写法。2.练习写生字。3.抄写词语表中的字。 五、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背诵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谈话

1、春天的雨润物无声,夏日的雨给人带来一阵清凉,而秋天的雨则像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秋天的雨》(板书课题)%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吗?一起来看:(课件出示词语)(1)指名读(2)指导写“爽”字,读准多音字扇,和三个轻声。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是从哪四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指名说)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出示小诗))看!这几句话连起来像一首美丽的小诗,谁来把这首小诗读给大家听。.指一生读&

这首诗就藏在我们的课文中,请同学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秋天的雨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_1、生读。 2、反馈秋天的雨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3、指名学生说。在我们的课文中,小作者也写了自己对秋雨的印象,请同学自读全文,把印象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4、指名读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并说说为什么?

三、重点感知1、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本段中描写颜色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2、指名说。3、第二节中这些漂亮的词语分别给了谁呢?请同学们大声读读第二小节,注意要把什么颜色给了谁读清楚,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4、学习第二句 \刚才老师听见许多同学喜欢读这两个句子出示句子1: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A(1)指名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结合图画,反复读这句话。(2)刚才我们通过想象银杏树的叶子,把句子读活了,谁能结合想象读下面的句子,自己练一下。(3)生练读。(4)指名读。(5)为什么把“飘哇飘哇”读这么慢?学习这种读书方法,想象画面,齐读这句话。(6)谁还想读自己喜欢的句子?(7)读关于田野、果树、菊花仙子的句子。 6、这么多漂亮的颜色,课文用一个成语进行了概括。它是?请找出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我们把能概括整段文字的句子叫作中心句。

7、刚才我们随着蒙蒙秋雨,看到了银杏树、枫树、田野、果园、菊花都变得分外美丽。现在请一个同学跟配乐朗读,同学欣赏。

8、秋雨给秋天带来的颜色可不止这几种,我们学着课文的样子也来说一说吧,瞧 , )苹果像( ),( )( ) ( )像( ),( )。 同学们真能干,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学会了怎样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

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秋天变得更美丽了。秋天的雨不愧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除了好看的颜色,秋天的雨还有好闻的气味和好听的声音呢!选择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并想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四、学习三、四自然段1、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这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2、生回答。.

师:秋天的雨藏着哪些气味?(生答)这么香甜的气味,难怪小朋友的脚会被勾住。3、齐读。4、学习第四自然段。小朋友们,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过渡:秋天的雨,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她为我们打开了秋天的大门,使我们看到了美丽的秋色,闻到了那香甜诱人的气味,还听到了充满关爱的声音。也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板书:钥匙)5、让我们把这丰收的喜悦,满天的欢乐用朗读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吧。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随着秋雨的脚步走进了美丽、神奇、又充满活力的秋天,秋天的雨——(课件出示每段开头一句组成的诗)同学们真会读书。在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快乐,体验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秋天的景物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秋天的山、秋天的水、秋天的树等很多自然景色都很美,选择你喜欢的景物,仿照课文的方法写一段话。

专题问题设计

专题五 有关颜色的词语, 看看你能 发现什么? 哪些词语是相对的?你们读后有什么感受?怎样才能写漂亮秋天的美景呢?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信息化资源:电脑 多媒体 教学支撑环境:普通教室 学习活动设计

一、读读背背 1、让学生熟读对联。 2、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对对联。 3、让学生谈谈自己感受到的画面;课件出示画面,让 学生配合画面对对联。 4、让学生练习背对联。 5、出示课外搜集的对子,让学生朗读。 6、鼓励学生大胆联想,用新的事物对对子。

二、我会填 1、让学生说出自己填的词语,师生评议。 2、引导学生找出所填词语的规律,明确前面是状语,“地”后补充一些动词就可以。 3、启发学生继续填词。 4、课件出示类似词语组织学生进行扩展练习。 5、布置学生课下搜集类似词语,整理在读书笔记中。 三、趣味语文

1、师说一段碰唇音的绕口令,简介绕口令。 2、让学生自由读课本中的绕口令。 3、各小组选出最佳选手参加绕口令比赛,评比后授奖。 4、让学生课下搜集绕口令,在下次比赛中大显身手。 我的发现

1、让学生读词,交流我的发现。 2、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针对发言,师明确本题设计意图。 3、启发学生进行词语扩展,课件出示相关颜色,看谁说的词语最多。 4、课件出示各种颜色,让学生用“紫、粉、黑”等关于颜色的字组词。 5、用一种表示颜色的词语来描绘秋天的景象。1、熟读对子。 2、同桌合作练习对对子,一个说前面的词,一个说后面的词,然后调换顺序。 3、描述画面内容,配合画面,齐声说出下联。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对联。 5、感情朗读对联。 6、积极动脑,大胆想象,与同学合作对对联。

二、我会填1、结合预习情况说出自己所填词语。2根据老师的提示,改正自己填的不合适的地方。3、结合自己平日积累的词语,继续填词。4、积极思考,和同学比一比看谁说得多。 三、趣味语文

1、仔细听读,了解绕口令的特点。 2、读准读熟文中绕口令。 3、组内进行比试,推选最佳选手进行比赛。 4、积极搜寻,认真备赛。 一、我的发现

1、认真读词,互相讨论交流。 2、活跃思维,展开想象试说新词。1、自由朗读,感知内容。 2、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会饶有兴趣。 3、图文结合,更易理解。 4、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5、使学生充分感知汉语词汇的丰富,积累词汇。 6、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更有兴趣学习语文。 二、我会填

1、了解学生预习情况。2、让学生掌握方法,找出不足。3、让学生感受词语搭配的多样性。4、巩固所学知识。 三、1、师范读调动学生积极性。2、给学生自由时间练读。3、感受汉语言的魅力,更有兴趣地学习语文。 自己填词,找出规律。 展开联想,试说新词,感受汉语的奇妙和丰富。

学习成果评价:

评价要点

1.阅读、讨论、展示过程态度积极,充满兴趣。 2.小组合作,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效率较高。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