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人称“七绝圣手”,善于将场景与意象作高度凝炼,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深远的寄寓。下面这首诗诗人仅仅用“悔教夫婿觅封侯”七字,简练地扣住诗题“闺怨”,便戛然而止,让读者去回味诗中天真少妇突如其来的满腔愁怨。语短情长,诚为写闺怨之佳作。

? 张梅析典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不曾愁,一作“不知愁”。凝妆,盛妆。翠楼,少妇家里的楼阁。从全文可见,这是一位年轻的“军嫂”。因为年轻,所以可以分散注意力的日常杂事与兴趣甚多,暂时还没有感时伤怀、岁月空掷的紧张感。这位闺阁少妇并不知道嫁给一位军人意味着什么,未曾有过化解不开的失落,还在春日里精心打扮,兴致勃勃登上翠楼观赏春色。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陌头,路旁。少妇在高楼上远近张望,瞥见路旁一抹杨柳青青,碧色依依,突然惊觉春光无限,自己辜负已久,还是空掷岁月了。空有如此含英扬辉之绮年盛貌,却是谁知谁赏?所以引起下句的慨叹:悔教夫婿觅封侯。

唐人闺怨诗,有不少是沿军旅边塞的题材而来。伤离者莫甚于从军,这类闺怨诗抒发的正是征妇的感怀。王昌龄(698~757)是盛唐诗人,那时唐朝国力强盛,边塞之争屡有捷报,封赏厚重,投身军旅确是一条建功求名、博得勋业的捷径,也是人们的共识。盛唐诗人皆有边塞之作,亦常愿投笔从戎,皆为此种时代风气的反应。因此,这位生活优渥的天真少妇嫁给一位远赴边塞作战的军人,本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还在满心欢喜地盼望夫君夺得战功,衣锦还乡。路旁春柳一直都在,诗虽言“忽见”,实为“忽思”,是情绪上的转折点,上承“不曾”,下启“悔教”。所谓“草木之荣华,禽虫之和乐,皆能动人伤悲之心”(谢枋得《注解唐诗绝句》),少妇突然因这杨柳碧色而引动心思,意识到再锦绣的前程,也比不上少年夫妻的日常相守,再光采的贵妇头衔,也不值得预支自己的韶华,独守空闺,待枯萎后再去提取。“悔教夫婿觅封侯”,着一“教”字,可知爱人从军远征,少妇是知情并且非常支持的。可是,女为悦己者容,无人赞美与欣赏,再如何盛妆美貌也是枉然;而夫君远戍辛苦,未来又怎可确知?年少时拥有的太多,满足感盈握,心气旺盛,不懂得相聚相守的重要,而今春色满目,始知懊悔,当初怎会主动让他离开自己的呢……

王昌龄,人称“七绝圣手”,善于将场景与意象作高度凝炼,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深远的寄寓。本诗转捩全在“陌头杨柳”这个意象上,诗人紧紧抓住这一意象触发的心理转变来描写这位少妇的心情。前言不曾愁、不知愁,正凸显出后言之“悔”,即俞樾所说“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以无意写意则意真”(《湖楼笔谈》)。杨柳本是寻常春色,但看在足不出户的富家少妇眼里,却提醒了她春光和融,自己独守空闺、虚度青春的孤寂,亦让她联想起与良人相别时的折柳相送,一时间旷怨之情蓦地泛起,无边无涯,再也抑止不住。诗人仅仅用“悔教夫婿觅封侯”七字,简练地扣住诗题“闺怨”,便戛然而止,让读者去回味这位天真少妇突如其来的满腔愁怨。语短情长,诚为写闺怨之佳作。

作者/张梅

责编/家筱

制作/兰宇、跃升

版权声明:【阅读公社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