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笔记

艺术概论

绪论

1. 艺术和社会的关系?P5

艺术来自社会,还要回归社会,它不是也不可能是静止和孤立的现象。具体的讲,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第一, 一切艺术家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情境中,各种社会事务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

艺术家的思想、情感、意志,艺术家又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生活进行体验、实践、认识、从而产生创作冲动,愿望和需要;

第二, 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经过复杂的精神生产劳动即创作活动,其创作成果即艺术作

品;;

第三, 艺术作品最直接来自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间接来自但是最终来自社会生

活,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第四,艺术作品一旦产生,就必须回到社会去,以实现其价值,而艺术回归社会的中介就是艺术接受。

荀子,音乐专门著作《乐论》,中国最早的一部艺术理论专著。

曹丕,《典论·论文》

嵇康,《声无哀乐论》、《琴赋》

陆机,《文赋》

钟嵘,《诗品》

刘勰,《文心雕龙》

顾恺之,《论画》

谢赫,《古画品录》

2. 艺术家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关系?P8

任何真正的艺术创作,都是美的创造,而创造美就要遵循美的规律,艺术的规律。艺术理论就是要根据历史和现实,从古今中外大量的艺术创作实践经验中,把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来,用以指导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任何艺术家,无论它是自觉的或是不自觉的总要遵循一定的艺术原则,按照一定的审美规律来进行创作。艺术家不能不受一定的艺术理论或艺术思想的影响和制约,任何成功的艺术创作,都是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历史上的确有不少艺术家,他们自己没有什么理论,却创作出十分杰出的艺术作品。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可以不受艺术规律的制约,只是他们从审美经验出发,自发地、无意识的再创作中触及到了艺术中的规律,于是得到了成功。相反,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律,那他们的创作只能是失败的。一个艺术家,如果不注意理论的研究和思考,仅凭自己的技艺合直觉去表现,到后来就可能江郎才尽成为艺术匠人。

文学家:鲁迅、老舍、歌德、席勒、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

音乐家:莫扎特、李斯特、贝多芬、巴赫、斯特拉文斯基

画家:顾恺之、荆浩、石涛、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达芬奇、安格尔、雕塑家罗丹

3. 艺术的主要研究方法?

(1) 主观唯心主义:仅从主体考察和解释艺术,认为艺术是艺术家的个人主观意识的产

物。克罗齐【意】、帕格森【法】、科林伍德【英】。德国表现主义。它固然有其合理成分,也有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意义,但理论上却是片面的。否认艺术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关系。

(2) 客观唯心主义:柏拉图【古希腊】《理想国》、黑格尔【德】《美学》

(3) 旧唯物主义:摹仿论;师造化。亚里士多德《诗学》、达芬奇《达芬奇论绘画》、莎

士比亚《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二场:自有戏剧依赖,他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师造化”

说是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的一条主线。隋姚最《续画品》“心师造化”;唐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荆浩《笔法记》“度物象而取其真”;明袁宏道《瓶花斋论画》“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师心不师道,善为师者森罗万象,不师先辈”;王履《华山图序》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4) 形式主义。荷加斯《美的分析》;安格尔《安格尔论艺术》;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卧游:以欣赏山水画而代替游览名山,六朝山水画家宗炳十分热爱自然美,一生广游名山,待到老病之时,将游历之景皆图于壁,躺在床上观看,后渐渐成为艺术欣赏的代名词。 莱辛《拉奥孔》:通过分析古典雕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的差异,论证造型艺术与诗的界限,即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界限,得出画更适合于表现美的结论。

董希文《开国大典》

李可染《漓江胜览》

傅抱石,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

柯罗《孟特芳丹的回忆》

施什金《松林之晨》

一.政治和艺术的关系

要正确理解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科学理论。既承认政治对艺术的影响关系,同时又承认艺术最终是由经济决定的。艺术必然要受到政治强大的影响,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如元代的倪如林,清初的朱耷等人,他们虽然表面上画的是山水、花鸟,但隐藏在画面背后的政治倾向性却是显而易见的。即使主张“艺术非意识形态化”的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也反映或流露出对西方现实政治的不满、厌恶或逃避,逃避也是一种政治态度。

经济基础通过政治这个“中间环节”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作用反作用与经济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从历史总体上讲艺术作品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或一定的阶级性,但不能做简单化庸俗化的解释,把艺术说成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艺术所表达的内容是多样性的,除了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外,也要反映自然中的一切与人类社会有关的美好事物。有的艺术作品有较为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如《马赛曲》、《国际歌》大卫的《马拉之死》、德拉克罗瓦的《自由领导人民》、戈雅的《法国士兵枪杀西班牙起义者》、毕加索《格尔尼卡》等,也有许多不直接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优秀作品,如山水诗,抒情音乐,风景画、静物画、风俗画等。

二.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第三章有论述)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是很密切的,道德对艺术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阶级社会中,各个统治阶级的到的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创作,是艺术维护其道德规范进而维其护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艺术翻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例如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女史箴图》,李唐的《采薇图》等历代绘画名作。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还有一种形式的表现,即是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推翻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当艺术作品表现进步的道德准则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时,往往产生持久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进艺术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丑恶的道德准则会阻碍艺术的健康发展。综上所述,道德和艺术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三.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许多艺术现象都同宗教联系在一起。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

意识形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它们是互相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即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艺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影响。黑格尔说:最接近艺术而比艺术高一级的领域就是宗教。艺术和宗教的关系应该明确两点:1.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主要在于宗教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它的教义必然对艺术严加约束,把艺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从而限制了艺术的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2.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看,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艺术史很大一部分篇章。宗教和艺术都是社会意识形态,它们虽然很接近,都是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但是并不互相决定,它们都是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宗教对艺术来说,是一柄双刃剑:既有阻碍,又有促进。

四.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而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并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美学观指导和影响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实践又要反过来影像美学观的形成和发展。美学观又是世界观的一部分。艺术史上许多大师都有自己成熟的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如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说,达芬奇的“学习自然”,雷诺兹的“中心形式”等。

四、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P65

艺术的形象性。1、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艺术形象具有三大特性: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2、艺术形象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艺术作品不仅作用于受众的感官,引起感觉上的快适,而且还必然作用于观众的理智,引起人们的思考,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们能够得到理性上的满足,得到审美享受,美感在本质上应是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如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和《哀悼基督》、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3、艺术形象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五、艺术的真实性P73

艺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或再现的真实,一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或表现的真实。艺术形象的真实应该是这两个方面的相融合,相统一。齐白石“似与不似”的问题。对主体的表现与对客体的再现,都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线客观世界的真实,离不开主管的表现,同样,表现主观的真实,也不能完全脱离再现,两者或者达到完美的统一,或者各有侧重的程度不同。任何艺术作品,其形象上都凝聚着艺术家的主观思想情感,是他的个性的表现,是他的主体意识的表现。同时也是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和审美理想的表现。而优秀的美术作品,其视觉形象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家的思想认识和个性特征一定是真实的,他的精神情感一定是真挚的,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评价和审美态度一定是真诚的。

六.艺术典型问题P74

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一方面已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他又凝聚着创作主题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艺术典型不但要表现出它所描绘的事物和人物的个性,还要体现出创作主体即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及独特的创作。正是由于艺术家的主观意识或精神的作用,才使得他所认识的社会生活在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中得到加强和升华。创造典型的三个步骤,艺术家首先要将事物的典型性以及和典型相关的属性条件尽量的表现出来,燃火在将非典型的以及和典型性无关或不一致的属性条件尽量的舍去,最后把典型意向物化,完成创作。

审美创造性: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认识能力,以及他的艺术概括能力和艺术表现才能。

七.为什么艺术不能不加选择的摹仿现实?

艺术固然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是现实生活,应该高于现实生活,应该把现实生活中各类

事物不那么明显的本质真理形象地揭示出来,使观众通过对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典型认识真、理解善、欣赏美。正如毛泽东所说,艺术比起现实生活来,应该“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八.艺术和美关系?

1)艺术反映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艺术的有力根据或根源,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现实的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2)艺术创造艺术美。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并且还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这里的“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艺术既能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艺术美,也能根据丑的现实而反映现实丑,并且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在艺术中,现实丑的本质范畴转化了,其现实性消弱了,艺术性增强了。作品中的形象,已经不是原来的现实中的丑的事物或人物,已经渗透进了创作主体的认识,情感和评价等主观精神因素,从而成为了一个典型形象。他从反面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是形象的真理,亦是艺术的美。对丑的深刻剖析和否定,就是对美的肯定。3)艺术是审美对象。在接受和消费的范畴中,艺术是审美的对象,它对于受众来说是一种客观存在,艺术品的美在于作品本身,是不依赖于欣赏着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

九、艺术的审美本质

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

美:美就是形象的真理。具体的说,任何事物,凡事以非常突出、鲜明、生动、确切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充分表现出本质,内容和种类的普遍性,那它就是美的。

美的规律:一个事物,只有当他以其现象的真实充分地体现出其本质的真理,以其具体的形式充分地表现出其内容的必然性,以其形象的个别性充分地显现出其种类的普遍性,而且这现象,这形式、这形象、又必须非常的突出、鲜明、生动,那它才是美的。

美感的三种情况:第一种,例如当我们欣赏自然美时,形象的美与我们的审美观念恰好相符合,于是理性突然得到满足,无需经过思想活动就可以立即接受,既有精神的欢畅,又有感官的快适,而感官的快适往往更偏重一些。第二种是凭直观的联想和想象活动,把与感官审美相关联的一些人类社会生活的情节集中起来,附丽于原来的审美观念上,形成一个新的观念,因而得到精神上满足,如欣赏徐悲鸿的《奔马》或吴作人的《骆驼》。这种情况下,往往是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互为补充。美感的第三种情况的美感中,感官的快适不是主要的,而是偏重于理性上的满足,需要经过比较复杂的思想活动才能把握的美,因此往往更强烈、更持久。例如,罗中立的《父亲》给人的美感主要不是感官上的快适,(当然某些形式方面的的因素不可忽视),甚至不说是快感而是痛感。要把握它的美需要经过深刻的思考,而一旦把握了这一艺术典型中所体现的真理,就会在理性上得到极大的满足,虽有痛感却仍然愉快,而且是更深层次的精神上的愉快。(悲剧的美)

艺术在本质上说,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态。

十、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 艺术的审美特征:实践性和主体性、合目的性与和规律性、形象性、形式美与形式感,创造性、情感性等

1. 实践性和主体性: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通过生活时间和艺术实践

才能认识现实,改造现实和创造第二现实,即艺术作品。而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中,一切文学家、艺术家都毫无例外的表现出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主体个性。艺术的实践性和主体性还体现在技艺性上,运用物质媒介的手段把艺术家的审美观念意向传达出来的表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需要技艺和技巧。

2. 合目的性与和规律性: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这一点,艺术是“有意识的生命

活动”,是为着美的目的,按照美的规律而创造出来的事物。

3. 形式美与形式感:形式美,是指艺术作品可直接诉诸于感官的外在形式的美,即色彩、

线条、形体、声音等按照一定规律如均衡、对称、对比、和谐、整一、多样统一等排列和组合的形式,并能唤起美感的审美特征。肯定形式美,但否认美即是形式,美的艺术形式虽然可以暂时离开具体内容而具有相对独立性,但都是积淀了一定历史文化和人类审美意识的符号,是一种“有意义的形式”,克莱夫·贝尔。P104

4. 创造性。创造性是各门艺术共同的审美品格。英国诗人雪莱曾说:“凡是他人独创性的

语言风格或诗歌手法,我一改避免模仿,因为我认为,我自己的作品纵使一文不值,毕竟是我自己的作品。”别林斯基则说:“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一切形象都是新颖的,独创的,没有重复之弊。”就其审美本质而言,任何艺术都应该是独特的审美创造,每一件作品都是新颖的,既不雷同他人,也不重复自己,这是因为,作品所表现的是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认识和独特的审美个性,作品的风格样式也应是他在审美实践中独特的发现和创造。就创作主体而言,它的审美认识和审美实践应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不能永远停留在原来的某一阶段,他向前跨出的每一步,都应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齐白石一生都在创造,他的“衰年变法”就是一次伟大的超越,他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反对因袭摹仿,提倡创造。学习齐白石,就不是学习他的超越精神,超越别人且超越自己。舍掉了超越精神,一味摹仿,无论笔墨上多么酷似,也只能是死路一条。

5. 情感性: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

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心理要素就是情感。在艺术典型形象中,渗透这和扭矩这创作主体真挚的情感。还不止如此,在整个审美认识,审美创造以至审美欣赏的过程中,情感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艺术讲求以情动人。在艺术欣赏中,情感也起着重要作用。高尔基所说的“魔术”,实际上就是美感或审美情感。正是这种审美情感,使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完全迷恋,而感到非常兴奋满足,可以说是陶醉。 《毛诗序》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论。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于诗歌的若干重要认

识,可以说是从先秦到西汉的儒家诗论的总结。毛苌所讲的《诗经》,世称《毛诗》。自东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后 , 学毛诗者渐盛 ,其他三家先后失传 ,我们今天读到的《诗经》 ,即是由毛亨、毛苌流传下来的。

第二章 艺术门类论

一.为什么只有汉字的书写形成了艺术?P123(书法)

一般认为是由于汉字始于象形和使用毛笔这样两个原因。汉字始于象形,是与绘画同源的,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抽象化了,但是形态上仍然具备造型的条件。同时汉字书写用的毛笔,比西方所用硬笔在书写技法的发挥方面有大得多的余地,粗细刚柔,浓淡干湿,抑扬顿挫,富有变化,也为艺术创造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两个条件结合起来,就在实践中形成了书法艺术。书法属于造型艺术范畴,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而且显示着作者的思想意趣和精神气质。书法的艺术特征:-其一是抽象性。在造型艺术中,书法是最具抽象意味的。它通过用笔、结构和章法三方面技巧的运用,创造出特有的形式美。用笔有出锋、藏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结构也称布白,它要求每一个字的落墨处与空白处都要安排适当,收到虚实相生的效果。章法指的是一幅字的整体结构的法则,他要求安排好全篇的布局。其二是形与意的结合。书法是一种抽象表现艺术,在抽象的形式之中包含着深厚的意识。这种意识通过两方面表现出来,一是通过书法书写的文字语言,如诗词、文章传达的思想内容。二是书法本身的形态直接体现出来的。

宗白华 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宗白华的治学特点:不建体系,而是注重对艺术的

直接感悟,充满灵气与睿智。与朱光潜、李泽厚、蔡仪、高尔泰并称的中国当代"五大美学家"之一

二、音乐

咏叹调:歌剧中由主要角色独唱的段落。咏叹调是刻画人物心理性格和显示演唱技巧的重要手段,在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康塔塔: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原意指声乐说唱的乐曲。后演变成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各乐章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德国的J.S.巴赫的大量世俗康塔塔和教堂康塔塔,对康塔塔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清唱套曲:是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一般包含一个以上的乐章,大都有管弦乐伴奏。一首典型的清唱套曲往往以序曲或者合唱开头,以合唱结尾,中间交错有伴奏的宣叙调,独唱或者重唱的咏叹调以及不同规模的合唱。

宣叙调: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等大型声乐中类似朗诵的曲调叫“宣叙调”。曲中依言语的自然和强弱,而行旋律化与节奏化。又称“朗诵调”。为歌剧或清唱剧中速度自由,伴随简单的朗诵或说话似的歌调。它原本是与咏叹调并用的一种乐曲。它常在咏叹调之前,具有"引子"的作用。十八世纪,"说话式"的宣叙调出现,其特点是词句在同一音上作快速吐字。因这种宣叙调缺乏抒情性,故亦称之为"干燥的宣叙调”。

三、舞蹈

现代舞:是20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艺术的一部分,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意识,追求心灵的自由表现和形式的独特。美国舞蹈家邓肯是现代舞的创始人。

四、摄影

影调:主要指黑白摄影的明暗层次。硬调,黑白两极鲜明对比形成的效果。

五。、电影电视

蒙太奇:电影构成画面语言的重要手法之一,它可以使镜头通过组接,获得更多更深的涵义,产生“1+1>2”的效果。

影视的时空转化主要有两种结构形式:顺序式结构与交错式结构。

六、文学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从文学方面来说,文学塑造形象的方式是间接的。因为文学形象不是直接诉诸感官,而是诉诸想象,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因而也被称为“想象艺术”,与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等等相对应。文学读者总是结合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且凭着自己的理解能力来想象作品中描写的形象。不同的读者,由于生活经验与理解能力的差异,对于同一作品中的形象的把握也会出现各种差异。这种情况翻过来证明,具有间接性的文学形象,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艺术作品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对于一般的欣赏群体来说,也存在着鉴赏能力与审美经验的差异性。艺术欣赏不是对作品中所规定的内容的简单接受,而是较为复杂的精神活动。欣赏者各有不同的生活经验,情绪记忆,形象记忆,面对同一作品的内容,就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想象。体会,在某种程度上,欣赏者是参与了作品内容的再创造的。所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也可以说,作品的内容是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共同完成的。

怎么看待散文“形散神不散”问题。

“形散神不散”是文学界讨论散文特点时得出的一个共识。这就是说,散文虽然在形式、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享有极大的自由与灵活性,但是主题与立意仍然是集中的。优秀的散文,可能看起来是恣意挥洒,不拘一格,说古论今,旁征博引或随意点染,然而思想意图总是明确而突出的。表面形态的“散”与内在精神的“不散”,在这里形成了辩证的统一。

七、建筑的艺术的主要特征

空间与实体统一,艺术与技术结合,风格性和象征性

园林:园林是主要利用自然因素同时也利用人文因素旨在改善和美化生活环境所创造的一种场所,是人造的景观,是自然的和自在的景观的艺术再现。

北魏 张衔之的《洛阳伽兰记》本书是一部以名刹大寺为主纲,中小佛寺为附目,详细地记述北魏时期洛阳城内和城外佛教寺院的兴废沿革,以及有关的史事、景物、掌故、传闻的名作。文辞秾丽秀逸,叙述委婉有致。《洛阳伽蓝记》和郦道元的《水经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传世的北魏三大名著。

八、曲艺

南音 起源于福建泉州、厦门的南音,在东南沿海一带和台湾省有很大影响,并传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南音由一人或多人表演,伴奏音乐丰富,曲调优美。

九、各门艺术的相通现象

不同的艺术之所以可以相通,首先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本质。它们都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领域的审美反映,都是以感性形象来反映世界。这是他们能够相互联系和融通的根本原因。另外,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共同的特点,音乐和文学,都是时间过程中展示的,同属于时间艺术等。还有特别是有一些门类,彼此之间由于表现方式或者功能等方面更为密切的甚至不可分离的关系,例如音乐和舞蹈。艺术之间的联系和融通,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方式。主要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 吸收和借鉴。例如画家和雕塑家可以取材于作家。不仅可以从内容方面有所借鉴,也可

以艺术所创造的境界或者形式等方面得到启示等。这种方法并不改变借鉴主体艺术本身的独立性。

2. 配合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艺术出现在一件作品中,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但是并不改变

各自的性质。在这样的配合中,各种艺术的地位一般有主次之分。中国画通常以画为主,题诗为辅。伴舞的形式

3. 结合 两种以上的艺术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不可分离,也没有各自独立的价值。动画片

中的电影和美术。两种艺术的结合能否产生新的艺术形式,还需要进行具体分析。

4. 艺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经历着分化与综合的过程。每个艺术门类以及其中的各

种式样,都是一个个开放的体系,而不是各自闭关自守的领地。

这个问题在书中第四章,艺术家的修养问题中也提到了

第三章 艺术发展论

席勒《美育书简》

嵇康《广陵散》

丹纳《艺术哲学》狄德罗《论戏剧诗》。《人间喜剧》巴尔扎克。《复活》托尔斯泰。《怎么办》车尔尼雪夫斯基。奥斯托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涅《北海集》

一、 艺术发展的他律性

艺术发展的规律,就是艺术发展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就是指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也就是揭示艺术的外因怎样制约和推动这艺术的发展。

1) 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性质和发展,经济与艺

术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1.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作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今天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希腊经济发展水平,但艺术水平未必高于希腊。2.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国家横向作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如十九世纪,在经济上发达的国家是美国,俄罗斯的经济还处在动荡之中,但是文学艺术却迎来了伟大时代。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列宾和苏里科夫和巡回画派使俄罗斯美术创作达到了

顶峰。3.对艺术内部不同艺术作比较,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往往只有一个艺术门类达到鼎盛状态。4.平衡与不平衡是辩证统一的。

2) 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力。

二、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

就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

1) 历史继承性的表现、原则、条件、类型?

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以及后代艺术对前代艺术的积极成果的继承保留。主要表现在:1.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爱国、爱情、正义、批判2.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3.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原因:1.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连续性所决定的。2.由艺术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是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审美认识的结果,后代艺术家在这些结果上继续深化。3.是由艺术表现生活的任务决定的。

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是批判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怎样区分艺术遗产的精华与糟粕呢?1.要把统治者的艺术与被统治者的艺术区分开来。阶级对立反映在艺术上就有反动艺术和进步艺术之分。2.把某一具体艺术作品中之精华和糟粕区分开来。任何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是精华和糟粕紧密相联的。3坚持继承艺术遗产,就要以唯物辩证的眼光来批判,反对肯定一切的复古主义和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

条件:艺术继承的条件是艺术风格的相似性。

类型:条件决定类型。1.同一艺术风格渐进延续中的继承。乔托-波提切利-达芬奇。2.不同艺术风格飞跃断裂的继承。毕加索和非洲艺术,高更和原始艺术,西方现代艺术和日本艺术。

三、 试述艺术发展过程革新的表现;艺术发展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革新是一切时代、一切民族艺术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这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任务所决定的;是艺术创新的本性所决定的;是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所决定的;是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情感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表现:1.从艺术作品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艺术作品内容的革新和形式的革新。2.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革新首先表现在对他人的超越,即对先辈和同辈艺术家的超越。艺术学习不同于科学,学习辉煌艺术未必成就辉煌,只有超越辉煌才能成就辉煌。齐白石一生都在创造,他的“衰年变法”就是一次伟大的超越,他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反对因袭摹仿,提倡创造。学习齐白石,就不是学习他的超越精神,超越别人且超越自己。舍掉了超越精神,一味摹仿,无论笔墨上多么酷似,也只能是死路一条。3.从革新的程度来说,革新可以区分为统一艺术风格延续中的革新与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 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两者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第一,革新是继承的目的,离开革新的继承是复古主义,只有以革新为目的继承才是科学的批判继承。第二,继承是革新的基础。离开继承的革新是虚无主义,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革新才是成功的革新。在任何时代、民族的艺术都是继承和革新的辩证统一中向前发展的,这是艺术自身运动的一个普遍规律。

四、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一)民族性

即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根本的特性。艺术的民族性就是表现民族的本质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艺术的民族性不在于在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是否具有民族特征,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客观事物。民族精神是民族性的核心。

(二)世界性

世界艺术:世界艺术并不是凌驾于民族艺术之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它是民族艺术的一种。特征:1.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因为它们表达了一切民族共同的思

想情感,如爱。2.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的一般本性”的民族艺术。3.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类共同美的艺术。

(三)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联系: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差别: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深刻的表现“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类共同美、真实的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个民族共赏的艺术。

样板戏 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流行于中国的八个文艺作品 ,其产生和发展和中央文革小组的领导和推动有直接关系,并对当时的文艺创作风格有很大影响,产生了一批和样板戏风格接近的样板作品。由于当时其他文艺作品被限制传播,所以样板戏和样板作品是当时中国人的主要精神食粮。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林风眠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美院前身第一任校长。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

第四章 艺术的创作论

一、艺术家和社会的关系;艺术工作者必须要有为艺术献身的精神。

二、艺术家的主体性,艺术生产和艺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

艺术作品既然是专供人们审美和鉴赏的,因此,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必须有独创性。只有这样才能令人预约。满足和赞赏。从主体创作和客体接受欣赏两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四、 艺术家的修养五方面

1.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先进的世界观决定这正确的创作动机和目的,影响着作品的格调与品味。思想肤浅是导致作品平庸的根本原因。

2.深厚的文化修养;艺术工作者应具备三类文化修养:1一般文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是所有文化的基础。2姊妹艺术文化。各门类艺术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3.专业文化,指本专业所涉及的相关史论与技能知识。三者综合地对艺术工作者的成长发生很大影响。文化素养直接制约着艺术家的创作水准,制约着由深厚文化素养所构成的精神内涵而形成的成熟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艺术才华充分发挥的后劲需要文化素养的支撑。

3.丰富的生活积累

4.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1)发现的目光和独到的感受力;(2)丰富的艺术想象力;(3)独特的记忆力;

5.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能力

五、 艺术心理定势有哪些功能?为什么说不断优化心理定势是艺术修养的最高目标。 艺术心理定势,是指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的过程中,在头脑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艺术家心理定势的强弱和优化程度,决定着对社会生活的审视的深度,奠定了他的艺术思维和艺术想象力的强度,准备了运用艺术语言熟练地创作出艺术形象的技能和技巧。

六、艺术创作分为生活体验、艺术构思、和意象物化三个重要阶段。艺术创作准备的两个方面:第一,充分准备创作的材料(素材);第二,创作的精神准备:由生活引发的创作初衷。积累素材即积累生活表象的途径不外乎两种: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

七、意识与无意识

无意识可以分为6种:误差无意识,病患无意识,梦幻无意识,本能无意识,习惯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习惯无意识就是指在意识的驱使和指导下,对某种心理活动或动作长期反复练习,形成高度熟练、自动化的习惯无意识的表现状态。

八、艺术灵感

灵感的主要特征就是它在无意中触机,突然在瞬间产生顿悟,其情思超常明晰和敏锐;其情态如迷如狂;其效果是一种猛然间突破性的创造思维活动,往往富有独一无二的个别性,是习惯无意识和本能无意识联合活动过程中的认识上的飞跃,形成艺术构思和创作上的最佳心态。

灵感产生的条件:首先是业已形成并比较固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包括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审美观、科学文化知识信息量,社会生活经验等等要素有机组合。这些要素已经形成习惯意识和习惯无意识,一旦与现实社会生活素材相结合便能产生艺术创作的激情和冲动;第二,艺术家头脑中要存储有大量知识信息以供回顾。第三,大脑皮质中必须建立解决艺术创作问题的优势兴奋中心。

九、艺术的创作方法

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在艺术思维中要遵循的最一般的原则,也是艺术表现中所遵循的最一般的方法。创作中的主体思想情感和客观生活本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艺术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法是联系和区别的辩证统一关系。区别:创作方法既然是艺术家在创作中对主题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守的基本原则,是某种艺术思想在创作中的体现,是指导整个创作活动的最一般的原则,因此对创作的影响是全局性的。而艺术的表现手法是塑造形象的具体方法,仅仅是艺术表现中的一些具体的表现手段,他们往往只对艺术形象的具体刻画起作用,因而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局部的。联系:一定的创作方法往往更多的使用与它相适应的艺术表现手法。如现实主义往往运用朴素的艺术语言,浪漫的运用激情的,从而构成创作方法的外部特征。

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特征: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与此相适应,现实主义在表现手法上,往往要求运用朴素的艺术语言,客观、写实地叙述和描绘,冷静。细腻地刻画人物和事件,从而构成了现实主义的外部特征。 浪漫主义特征:创作的中心事追求理想,创造奇幻型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主观情绪色彩。表现手法上,常常运用奇妙的幻想。强烈的对比,绚丽的色彩。昂扬的节奏,夸张的语言,离奇的清洁,甚至超越时空,构成奇幻特色,形成浪漫主义的外部特征。

古典主义、自然主义、

现代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构成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文艺从思想观念到审美特征都与传统文艺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与工业化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很大关系。所谓“现代”,是以区别传统而言的,它以反传统为宗旨。他是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下,现代西方文化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基础上,艺术家们在作品里集中体现出带有抽象意味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改变的迷茫、绝望等复杂感受。寻求变革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里、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有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的一股潮流。

研究艺术流派、思潮和创作方法是有其现实意义的。首先,有利于直接推动各时代艺术的蓬勃发展,研究艺术流派、思潮,探索其内部的原因和规律,对于增强艺术创作的自觉性,推动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有助于深入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内在意义。再次,进一步证明再现与表现相统一是艺术自身的规律之一。

第五章 艺术作品论

一、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认识

对艺术作品进行研究,首先应立足于作品本身,对其内容和形式诸因素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艺术作品也和世上任何事物一样,在自己的位置上,以自己的方式与其他事物构成各种关系,如果忽视这些关系,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艺术的本质特征,尤其是艺术作品人为的且是精神劳动产品的这一性质永不会改变,其外缘联系可以说就是构成他本质内容的一部分。艺术作品只有在不断的艺术鉴赏中获得生命。艺术作品只有在这个位置上才是艺术作品,一旦离开这个位置,那它就或者消失,或者什么都不是。

无论是形式主义还是附艺术与政治的前苏联,究其本质,都未能正确认识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具体的说,就是都错误的把艺术作品的内容等同于现实生活的内容。形式主义认为作品的内容是通向现实生活的通道而加以舍弃,只承认形式,不承认内容,以此宣布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无关,但实际上任何艺术作品都不可能与现实生活没有关系。前苏联的艺术则视艺术作品为一大容置现实的工具。随意往里面装填现实内容,让它超载负重,尽力加以利用。其结果两者都因此走向了极端。

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内容是有形式的内容,形式是有内容的形式,内容和形式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是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 只有形式而无内容的艺术作品是不存在的,因为物质形式因素之所以具有了艺术的价值,那时因为它们体现了某种精神性的内涵,就是说它们本身已经浸透了内容的“汁液”才具有某种表现力的含义。正因为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个如此内在的毫无间隔的结合在一起的整体,所以符号学美学以“符号语义”与“符号本身”来区分作品的内容形式。(标志设计)若单从艺术欣赏的一方面来看,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是形式,这形式被认知,被体验了就是内容。

形式先于内容、决定内容,这个结论在接受活动中具有有条件的合理性。

二、如何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P375

1. 艺术作品的内容来源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艺术家与人生、社会进行精

神交往的中介。(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倾向是区别艺术和非艺术的明显标志)

2. 艺术作品内容是艺术家在意识中创造出来的,所以是一种精神性的内涵。(陶冶情操)

3. 艺术作品的内容不是抽象的概括说明,而是题材、主体、清洁、细节等因素化合融汇的

具体、生动、完整的展现。(介绍性文字不可替代)

4.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艺术作品的内容具有不确定的特点。

三、“题材无差别论”和“题材决定论”

“题材无差别论”的理论依据是把艺术之规定与形式一方面,而对于艺术价值来说,题材只不过是借以表达艺术家的艺术感受的一种媒介而已。这种观点漠视题材的价值和作用,不承认题材之间存在意义上的差异,这是有所偏颇的。作为艺术内容,题材中所包含的社会意义

从精神上会给人们启迪,任何时代都不会对艺术的这一社会作用采取拒绝态度,另外,艺术作品的价值是从整体上体现出来的。只有在承认题材的价值的基础上,才能谈题材的差异性。社会生活多种多样,生活意义也有所不同。题材有表现艰苦卓绝的“重大历史题材”也有表现生活小浪花的“普通生活题材”、这些都是社会所需要的题材。并不是所有生活素材都能作为题材的。题材的最低标准是要具备一定的美学价值和一定的社会意义,只有如此,才值得在艺术中去表现他。

“题材决定论”题材的差异性是题材决定论的理论依据,但题材决定论这种极端的认识方法从根本上是违反艺术原理的。“决定“后面是个变数。可以随意添加内容,阶级性质,审美价值,社会意义等等,但这些都是非题材能够决定的。题材仅仅是作品内容中的一个成分,无论如何它的作用都不能超越自身的能力。题材固然重要,但艺术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等其他内容也同样重要,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社会意义是由统一在一起的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程度所决定的。这个理论的产生,其理论视角从一开始就是超越了审美界限的,它把艺术与社会的一切文化意识形态、社会生活意义粘滞在一起,以至很容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成为统治阶级的宣传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工具。最后,“题材决定论”与“百花齐放”的艺术方针唱反调,也是对艺术家的创作个性的压制。

四、主题

主题的产生有两个基本的条件:1.作品的题材;2.作者的思想感情

主题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主导因素。文学作品中对物质的物理的记叙过程,反映的是作品所呈现的精神内容,在主题表现中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

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即我国文论中的情与理。

情与理是构成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情与理在艺术作品之中是融为一体的,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的,或“寓情于理”或“寓情于理”。主题就是在艺术鉴赏中,从作品中提炼出凝聚而成的情、理的“精髓”。他是艺术作品的精神力量之所在。

五、结构

艺术作品的结构,就是作品中各个布局之间、题材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与组织的样式。整体结构的设计在艺术创作中很重要。“布局”“构图”“经营位置”等说明了结构在美术作品中的意义。艺术作品不是有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成的,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围绕主题来组织构架材料就是结构的重要特性。电影的结构既有组织功能又有表现功能。

六、 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法,是作品的外部形式。艺术语言是感性的,表象性的和情感化的。艺术语言的这一重要特征是艺术本质构成的一个方面。构成艺术语言的各种物质材料,在未进入作品之前,并无艺术特征。只有当它们从属于特定的创作意图,被利用起来,成为了具体艺术形象的体现者时,他们才能现实的发挥构成艺术作品外部形式的作用。艺术作品的完成,是通过艺术语言实现的。在艺术欣赏中,最先接触的是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艺术形象的感性外观,出于艺术知觉结构层次。

七、意蕴 是指艺术作品内在的涵义、意义或意味。具有三个特点:1.它是感性的、具体的,存在于作品的具体形象中。2.它是多义的。与意蕴的多层次有关。3.历史的生成性,与不同接受主体对作品意蕴的不同认识不同感受和体验相关联。艺术作品的意蕴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1.寓于各门类艺术的物质材料中,如文学的语言文辞,物质材料不仅能使艺术家的审美

意象和美的观念物化,它本身也是作品中审美观念的有机组成部分。2.形式构成3.涵义和表现意义4.文化意义。

八、意境 既是情与景的交融又是艺术家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虚实相生”的理论就与创造作品的意境有密切的联系。在艺术作品中,所能描绘的对象总是有限的,这就是要求艺术家要善于精选物象,经营位置,以实求虚,已有求无,以真求神,把无限寓于有限之中,才能创造出“象外有象”的有“意境”的艺术作品来。

九、风格 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风格是由艺术作品的独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并有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的个性特征与时代、民族等社会历史条件相统一而形成的。具有多样化与统一性的特征。 艺术美:艺术美是源于现实生活的。艺术美的条件,美的艺术作品必须是完整的,其内容与形式必须是和谐的、统一的。艺术作品健康向上的意境和风格是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因此,艺术作品中的美,是真善美的统一。艺术美的传播具有影响力,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具有创造性。艺术家把生活中的美通过自己的理想、个性集中起来进行再创造,形成艺术作品。在反过来作用于现实生活。是受众有了美的享受,和对理想的追求。

艺术美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为艺术美具有超越生活流变的永恒性,以及组织生活的统一性与普遍性。艺术美在传播方面比现实美更具有永恒性和影响力。

奏鸣曲 一种多乐章的器乐套曲。亦称“奏鸣曲套曲”。由3、4个相互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通常分为呈现部、展开部、再现部。《梁祝》 回旋曲 是由相同的主部和几个不同的插部交替出现而构成的乐曲。它有两种基本的类型,单主题的和对比主题的。前者的各个插部是主部的展开,而后者的各个插部则是和主部相对比的新主题,插部相互之间又形成鲜明的对比,如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姻》中费加罗的咏叹调。就是著名的回旋曲。 潘天寿 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潘天寿的话,构图奇巧,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还特别善长指画。在艺术理论方面也很有建树。 普多夫金 前苏联电影导演,理论家 《母亲》 张骏祥《蜕变》、《北京人》、《以身作则》等名剧。同时还创作了《边城故事》、《美国总统号》、《小城故事》、《万世师表》等话剧剧本。1947年转入电影界,到1949年共导演了《还乡日记》、《乘龙快婿》等3部影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改 编或导演了《胜利重逢》、《翠岗红旗》、《鸡毛信》、《六十年代第一春》、《白求恩大夫》等优秀影片。

第六章 艺术接受论

一、艺术接受与艺术本质的关系如何?艺术接受与艺术作品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艺术接受是一个再创造和无限创造的过程?

1.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它是与艺术接受和消费联系在一起的。创作主体和作品与接受和消费主体构成了特定的对象关系。艺术和艺术接受是紧密相连的,没有艺术接受,任何艺术都将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2.第一,接受使作品从潜在的可能性转换为现实性。第二,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召唤结构,只有接受活动的参与才能实现它的意义和价值。当艺术作品没有被接受之前,仅仅只是一个潜在的存在物。只有当接受者积极参与才能填补和具体化这个艺术图示中的空白和不确定点,完成召唤的结构。

3.首先,因为艺术接受中的创造性是人类的历史性紧密相关的。艺术作品不管是在空间上还

是在时间上都能面对不同地域的接受者;能超越作者的时代去面对历史中无限的接受者。其次,对艺术作品接受的无限创造过程的根据还在于作品本身的召唤性特征。第三,历史的发展不仅在时间上是一个先后相继,不断向前的不可逆的过程,而且在形态上它还是由先后之间的差异所构成的。正因为这样,不同历史中的接受主体就会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感受、理解和体验而有所创造。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也会导致艺术接受的再创造性。

审美态度:对艺术作品采取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艺术不但必须以自身的存在方式与社会中的其他事务区别开来,而且在接受方式上也要求有特定的审美接受方式——审美态度与它相适应,从而使艺术作品在其现实性上成为艺术作品。

二、简要描述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艺术世界”的性质与功能是什么?

1.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第一部分是为接受做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第二部分是各种艺术机构。第三部分是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艺术接受虽然在其现实性上直接面对的是艺术作品,但支配接受者以怎样的方式和态度去接受艺术作品,这与社会中的文化习俗、惯例和制度息息相关。

2.中介性,艺术世界在艺术家和艺术受众之间起桥梁性作用。接受性;主动性;制度性与惯例性

三、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有哪些?

博物馆P455

四、艺术批评的性质、特征与作用?

艺术批评自身就是艺术接受的一种方式,但是它与欣赏性的接受方式和层次有很大区别。欣赏性接受是一种直觉性、主观性和享乐型的接收方式,而批评是建立在接受的基础上,是对欣赏性接受方式的深化。具有创造性、接受性、中介性的特征。

作用:1、艺术批评在艺术家的创作与大众接受之间起沟通、调节和引导的作用。2.艺术批评还能通过艺术作品的批评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进而影响艺术的接受。3.艺术批评对美术创作的调节还体现在对作品的社会接受效果进行考察这个方面。

五、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

在艺术接受活动中。艺术欣赏是一种最主要的艺术接受方式,也是其他一切艺术接受方式的基础。从性质上看,艺术欣赏首先是一种认识活动。艺术欣赏这种反思性的审美认识方式的特殊性,使它具有了一下几方面的性质和特征:1.在艺术欣赏中,感性合理性是统一的和相互渗透的。2.在艺术欣赏中充满这联想和想象。3.在艺术欣赏中始终饱含着感情。

六、简要描述艺术欣赏的过程。

七、如何理解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与共同美感?

共鸣 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当欣赏者被艺术作品所感染,从而达到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消除了主客体的距离,达到了相互融合亲密无间的契合。产生共鸣需要同时具备主客体两方面的条件。从客体方面来说,艺术作品本身必须在艺术水平和思想内容上是优秀的,富有艺术感染力。从主体方面来说,则需要具备相应的艺术修养、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共鸣产生的条件还包括在不同文化的传统、社会阶层中的民族和阶级的影响,时代历史的局限。 共同美感的思想都建立在两个基本的理论假设上:一是认为能够引起共同美感的审美对象主要是形式而不是内容。二是认为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结构和心理感受。相同的胜利欲求和心理需要。

八、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有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1.认识功能。欣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艺术作品中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认识真理,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艺术除了能帮人们认识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还能帮助和推动人们认识普通的实际生活,并起到“改造自己环境的作用”,这是艺术认识作用的最终目的。

2.艺术的教育功能,是指艺术作品能够对人们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艺术的教育功能,应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从整体和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艺术作品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它能使人们对自然,对社会、人生、他人与自我采取一种伦理态度。这种态度首先意味着对人类社会中美好的事物与正义的事业的热爱,对进步的信仰,对真理的追求,就像我们能从德拉克罗瓦的《自由领导人民》等类似作品中所感受的那样。其次,这种态度包括对生命的崇敬,对苦难的同情,对罪恶的愤慨。而像山水画、花鸟画的教育功能则体现在他们能使人们更加热爱自然、生命和生活。漫画可以使人们在对待人生的各个方面有一种宽厚豁达的胸怀。

3.艺术的审美功能 艺术能使人们认识形象的真理,同时能够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和感动,艺术同时作用于人的理性和感情。优秀的艺术作品中有美,可以唤起人们的美感,艺术的美感作用是由艺术的美所决定的。

三者的关系

一切好的、健康的或者说美的艺术作品,除了能给人以美感之外,同时又对人们有一定的认识作用和教育意义。人们在欣赏齐白石的作品时,除了欣赏画家鲜明的色彩和简洁的笔墨表现方式(形式美),也欣赏那些栩栩如生的花鸟虫草的神情和动态(自然美美),也欣赏画家在作品中倾注的强烈情感(艺术家的个性美)。好的艺术能够培养和提高人们高尚的艺术趣味和对美的认识能力。

九、艺术的审美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有哪写?

十、简述艺术审美教育在提高全民素质教育中的位置和意义。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