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手册|在神经科,糖皮质激素都能怎么用?

医脉通导读

糖皮质激素在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均有广泛应用,是包括许多神经科疾病在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线治疗药物。一方面该药用途广、作用强,医生需要明确用药规范;另一方面,该药带来的副作用与并发症也是临床医生尤其需要注意的。本文将对神经科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做一总结,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医脉通整理,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常用激素的类型与剂量?

为规范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专家于2012年撰文,制定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常用激素进行了介绍,并针对其合理应用问题进行了指导。

激素类型

按作用时间分类,可分为短效、中效与长效三类。短效药物如氢化可的松和可的松,作用时间多在8~12小时;中效药物如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作用时间多在12~36 小时;长效药物如地塞米松、倍他米松,作用时间多在36~54小时。按给药途径分类,则可分为口服、注射、局部外用或吸入。

给药剂量

生理剂量和药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具有不同的作用,应按不同治疗目的选择剂量。一般认为给药剂量(以泼尼松为例)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长期服用维持剂量:2.5~15.0 mg/d;

(2)小剂量:<0.5mg/(kg·d);

(3)中等剂量:0.5~1.0 mg/(kg·d);

(4)大剂量:>1.0 mg/(kg·d);

(5)冲击剂量:(以甲泼尼龙为例)7.5~30.0 mg/(kg·d)。

哪些神经科疾病需要激素?

重症肌无力

糖皮质激素为重症肌无力(MG)的常规药物,适用于几乎所有MG 患者,对疾病本身和胸腺瘤的活性抑制均有帮助。研究表明,激素治疗可以有效防止眼肌型MG向全身型MG的进展,而全身型MG同样可以从激素治疗中获益。

临床上可选择使用泼尼松龙40~80 mg/d诱导治疗,逐渐减量至5~20 mg/d隔日顿服。激素减量速度越慢,病情波动和反复的可能性越小;一旦病情加重,则减慢减量速度。对于危重病例,可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如甲泼尼龙1000 mg/d连用3~5天后逐渐减量,临床症状稳定后使用常规减量方式,直至完全停药。为避免激素加重反应,此法一般在有呼吸机保证的情况下使用。

多发性硬化

作为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目前多发性硬化(MS)尚无特效疗法。不过,糖皮质激素有助于急性发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多发性硬化的激素治疗原则为大剂量、短疗程,不主张小剂量长时间应用。

根据我国2014年多发性硬化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推荐使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常用方案有两种:

病情较轻者从1 g/d开始,静脉滴注3~4小时,共3~5 天,如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恢复可直接停用,如疾病仍进展则转为阶梯减量方法;

病情严重者从1 g/d开始,静脉滴注3~4小时,共3~5天,此后剂量阶梯依次减半,每个剂量用2~3天,至120 mg以下,可改为口服60~80 mg,1次/天,每个剂量2~3天,继续阶梯依次减半,直至减停,原则上总疗程不超过3~4周。

若在减量的过程中病情明确再次加重,或出现新的体征和/或新的MRI病变,可再次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或改用二线治疗。需要注意的是,激素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程,也不能减少复发,MS患者后续仍需进一步的疾病修饰治疗。

视神经脊髓炎

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的病情通常较重,需要尽快开始治疗,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急性NMO 的一线手段,其急性期治疗与MS 相似,但疗效不如MS,并且同样不能阻止疾病复发。如果患者接受激素治疗后疗效甚微,或病情没有立即改善,可以再用血浆置换补救。

常规的激素用药方案为:甲泼尼龙1 g/d开始,连用5天后停用,改为口服泼尼松1mg/(kg·d),逐渐减量。对激素依赖性患者,激素减量过程要慢,小剂量激素维持时间应较多发性硬化长一些。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目前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尚缺乏标准化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有助于抑制炎性脱髓鞘过程,减轻脑和脊髓的充血水肿,保护血脑屏障。以往认为激素治疗对坏死性脊髓炎无效,对脱髓鞘性脊髓炎一般效果较好。激素治疗可选择静脉滴注甲泼尼龙500~1000 mg/d或地塞米松20 mg/d进行冲击治疗,以后逐渐减量为泼尼松口服。

周围神经脱髓鞘性疾病

糖皮质激素是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的首选治疗药物,进展型与复发性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当。对此,中国专家提出的治疗建议为:甲泼尼龙500~1000 mg/d,静脉滴注连续3~5天,或地塞米松10~20mg/d,静脉滴注连续7天,此后改用口服泼尼松1mg/(kg·d),清晨顿服,维持1~2个月后逐渐减量。也可以直接口服泼尼松,维持1~2月后逐渐减量。口服泼尼松减量直至小剂量(5~10mg)均需维持半年以上,再酌情停药。

激素曾经是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主要治疗药物,但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单独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对GBS患者的恢复没有帮助,一些研究甚至表明口服皮质类固醇可能会导致恢复的延迟,因此不主张给予GBS患者激素治疗。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原则是减轻面神经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并发症。国内外指南主张尽早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使用地塞米松10~15 mg/d静脉滴注,连用1周后改为泼尼松30 mg/d顿服,1周后逐渐减量。

此外,单用抗病毒药物患者并不能获益,抗病毒药物结合激素一起使用有可能提高患者完全恢复的比率,建议根据患者评估情况,对于症状较重预后不良的新发病患者,在72小时内抗病毒联合激素一起使用。

多发性肌炎

目前为止,糖皮质激素仍然是治疗多发性肌炎(PM)的首选药物,且应进行或早期冲击治疗,效果更佳。应特别注意激素量不足时肌炎症状不易控制,减量太快则症状易波动。临床上,重症患者可使用甲泼尼龙 1000 mg/d,冲击3~5天,然后减量,继之改为口服泼尼松,之后酌情减量至维持剂量,维持1~3 年。如果激素治疗无效或复发,则需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如果在减量过程中或应用维持量过程中出现病情复发加重,则重新采用大剂量冲击。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目前糖皮质激素能否治疗本病尚有争议,欧洲相关指南指出,在伴有颅内高压和脑水肿的情况下,大剂量激素可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用地塞米松10~20 mg/d连用10~14天,或甲泼尼龙500~1000 mg/d 连用3天后改泼尼松30~50 mg/d,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直至停药。

化脓性脑膜炎:在采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的前提下,儿童患者和暴发型的成人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一般为地塞米松10~20 mg/d,持续3~5天,有助于减轻中毒症状及减少脑部粘连。

结核性脑膜炎:除了正规抗结核治疗外,糖皮质激素可用于脑水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的重症患者,有助于减轻中毒症状,抑制炎性反应及减轻脑水肿。在抗结核及对症治疗基础上,一般使用地塞米松5~10 mg/d,维持4~8周,或泼尼松60 mg口服,3~4周后逐渐减量。

其它神经系统疾病

颅内肿瘤、脑外伤、偏头痛持续状态、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等情况下,也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助于稳定细胞膜、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

使用激素时应当注意什么?

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有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治疗手段,有效改善疾病预后并降低死亡率,另一方面如过量或长期应用,可致多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

激素的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文中列举了11项不良反应,其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及用药时间成正比:

1. 医源性库欣综合征,如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皮肤紫纹淤斑、类固醇性糖尿病(或已有糖尿病加重)、骨质疏松、自发性骨折甚或骨坏死(如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女性多毛月经紊乱或闭经不孕、男性阳萎、出血倾向等。

2. 诱发或加重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各种感染。

3. 诱发或加剧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造成消化道大出血或穿孔。

4. 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5. 高脂血症,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症。

6. 肌无力、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

7. 激素性青光眼、激素性白内障。

8. 精神症状如焦虑、兴奋、欣快或抑郁、失眠、性格改变,严重时可诱发精神失常、癫痫发作。

9. 儿童长期应用影响生长发育。

10. 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出现局部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继发感染等不良反应;在面部长期外用时,可出现口周皮炎、酒渣鼻样皮损等。

11.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包括声音嘶哑、咽部不适和念珠菌定植、感染。长期使用较大剂量吸入型糖皮质激素者也可能出现全身不良反应。

启动激素治疗时可以试试这些

临床医生在给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当充分与患者讨论不良反应与并发症风险,并且考虑下述对患者有帮助的改进措施:

在开始用药前,对患者进行骨密度水平和维生素D水平的测定,并进行糖尿病筛查;

确保患者已完成了最新的疫苗接种;

评估患者的跌倒风险;

防止交叉过敏,对某一种激素过敏的患者也可能对其他激素过敏;

负重锻炼,戒烟限酒;

每日可分次给予患者1200~1500 mg的钙,以及800~1000 IU的维生素D;

如果患者正在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考虑使用柠檬酸钙制剂来补钙;

对于合适的患者,使用双膦酸盐疗法。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