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产业结构表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深圳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研究

姓名:徐红丽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区域经济学

指导教师:金兆怀

20090901

摘要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任何一个经济体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经济增长会带来就业的增长,这在很多发达国家都被证实。然而,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从整个中国还是各别地区来看,都存在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的现象。进而很多学者都对其进行分析,而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属于更深层次的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也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深圳市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试点地区,其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的变迁在中国具有代表性,那么深圳市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协调发展,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带着这两个问题,本文将综合学者们研究的长处,利用就业弹性和结构偏离度等指标对深圳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为制定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提供一些理论上的依据。本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文章的研究方法和组织架构。

第二章,文献回顾。对国外相关经典理论进行回顾、对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总结,综合学者们的长处以寻求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三章,深彭II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历史、现状及变动趋势分析。通过搜集近30年来三次产业的产值数据、从业人员数据,对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演变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第四章,深圳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的实证分析。首先介绍相关分析工具的涵义,然后分析了深圳市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结构偏离度的变化趋势,最后利用回归分析,研究深圳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关系。

第五章,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相关关系;就业弹性;结构偏离度

Abstract

Everycountryregardeconomicgrowthandfullemploymentasobjectivesof工nacroeconomicregulationandcontr01.Itisconfirmedinmanydevelopedcontriesthat

aseconomicgrowthwillgenerateemploymentgrowth.Butinsuchdevelopingcountries

China,thereexiststheuninformphenomenonbetweeneconomicgrowthandemploymentgrowth.Somanyscholarshaveanalyzedthisphenomenon,intheseresearches,theanalysisaboutthecoordinationofindustrialstructure

deeperlevelofresearch,thisandemploymentstructurewasregard弱acoordinationisalsotheimportantsymbolofthehealthyandsustaineddevelopmentofeconomic.

Shenzhen,弱China’S

developmentmodelfLrstpilotareaofreformingandopening,itsecomomicandeconomicstrcturehasitsownrepresenative,butisitcoordinatebetweentheindustrialstructureandtheemploymentstructure?Howaboutthesustainedeconomicdevelopmentabilities?Tosolvethesetwoquestions,thispaperwillcombinethestrengthsofscholars’studies,make

indicatorsofstructuretouseoftheemploymentelasticityandtherelationshipdeviationandanalyzethebetweenindustrialstructureemploymentstructureinShenzhen.,Sowec觚providesometheoreticalbasisforpolicy.Thispapercanbedividedintofivepartsasfollows:

ChapterI,Introduction.Describesthebackground、significance、thearticle’SresearchmethodsChapterIIandorganizationalstructure.

ChapterⅡ,ReviewoftheLiterature.Summaryoftheclassicaltheoryofforeign-relatedresearchandthedomesticresearchliterature.

HI,theShenzhenindustrialChapter

situationandstructure,employmentstructure,history,currentpast30yearsdata,changestrendanalysis.Throughthecollectionofthe

analyzingthethreeindustrystructureandthestructureof

ChapterIv,the

tools,andthenrelationshipbetweenindustrialemploymentfiends.structureandemploymentstructureCity,employment

regressionoftheempiricalanalysisofShenzhencity.FirstintroducesthemeaningoftherelevantanalyticalanalysisofofthreeindustriesinShenzhenelasticity,thetodeviationindicatorsstructureandf'mallytheUSCofanalysisstudythe

Shenzhenindustrialstructureandemploymentstructurecorrelation.

recommendations.ChapterVthispaper’Sconclusionsandpolicy

Keywords:Industrialstructure;Employmentstructure;Relationship;employment

elasticity;deviationindicatorsofstructure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至丝丞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数据库中,并以电子出版物形式出版发行和提供信息服务。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纽(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日期:趔i。f2:!占指导教师签名:乏蚣日期:2型:!!::2

学位论文作

工作单位:电话:垡丝拯乡2通讯地址:邮编:砬盖丝Z

第一章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试点地区,市场机制已经运行了近30年,深圳也从最初的小渔村变成了现代化的大都市。国民生产总值从1980年27012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78065400万元,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深圳的对外开放带来的不仅是自身经济的飞速发展,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其对中国经济的引领作用,因此这座城市经济的发展一直备受瞩目,众学者和一些政策制定者都将深圳的发展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以借鉴其发展的经验。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两个相互影响的因素,经济增长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反过来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增长方式的转变,即资源配置结构发生变化,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配置结构的变化。其中,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中的配置结构受到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因为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不仅表明资源的配置结构,还关系着宏观调控的目标——充分就业。因此,学术界和政界都对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研究,其中,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的课题一直是个热点,很多学者都对中国、部分区域及省市(区)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以中国为研究对象,还是以区域及省市(区)为研究对象,都存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偏离,即非协调性。这可能是中国经济特殊发展阶段的一个结果,但是二者之间的非协调性影响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目标,因此,根据研究结论制定有效的产业发展政策和就业政策,可以使国家、区域及省市(区)的经济更加平稳、持续的发展。

深圳市作为改革开放最早的城市,.其经济发展模式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在中国经济中的优势是明显的。伴随着国家开发环渤海、长三角、京津地区的经济政策,这些地区的优势也越来越大,深圳市能否保持自身的优势关系着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本文对深圳市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研究提出一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促使产业结构在演进中能增加就业,就业结构也能顺应产业结构的要求而变动。同时,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提升我们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互作用机理的认识,为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问题提供典型的案例。

二、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本文的研究是在已有的关于产业结构理论、就业结构理论以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深圳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现状,并根据搜集的数据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提供理论上的依

据。

文章在结构上首先对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接着分别对深圳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然后对深圳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一方面研究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包括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各产业GDP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另一方面研究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深圳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

(一)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统一

本文通过对深圳市对外开放30年来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历史、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其变动发展的趋势,并对两者互动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深圳市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增长相互协调提供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

(二)实证研究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本文对深圳市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利用就业弹性、产业偏离度等相关指标衡量二者之间关系是否协调,并对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进行线性关系分析,搜集1980.2008年的三次产业的产值数据、就业数据,分阶段分析三次产业产值增长对就业的影响,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规范分析,以提出可行的结构调整相关对策。

(三)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

本文前半部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深圳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历史进行总结,理论研究的价值就在于指导实践,因此文章的后半部分对提出了一些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对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文献回顾

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二者关系的研究的文献很多,本章首先对已有的经典理论进行回顾,接下来对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总结,最后,根据已有研究,探寻本文的研究的切入点。

一、国外经典理论回顾

(一)奥肯定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理论

奥肯定律是由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A.M.Okun.1928--1980)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说明实际产出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经验定律。奥肯研究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出发点是为了测度“潜在的产出额”,也就是“充分就业条件下整个经济所能生产出来的产出额,研究结果表明GNP每增长1个百分点,失业率下降O.3个百分点。

(二)配第——克拉克定律

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在继承了威廉・配第关于产业间存在收入差异的思想基础上,收集和整理了若干国家按照年代的推移劳动力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统计资料,得出如下结论:在经济发展早期,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第一产业的发展与其资源水平相适应,可吸收大量初级劳动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第二产业的发展使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并为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工业原料和剩余劳动力,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从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化趋势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增加。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其原因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出现收入的相对差异而造成的,人们总是向着具有较高收益的产业转移IlJ。

(三)库兹涅茨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关系的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和整理了20多个国家的庞大数据,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这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做了分析研究。他的理论中涉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内容如下:(1)从纵向角度,研究了各个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在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其结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国内生产总值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趋势是:农业部门的份额显著下降,工业部门的份额显著上升,服务部门的份额略微的而且并非始终如一地上升,但少

数国家(如法国和美国)则例外地出现比较明显的上升。总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的变化趋势与国内生产总值分布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只是劳动力在第二产业中所占的比重的上升趋势不够明显,而在第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则显著上升;对于后起国家和不发达国家而言,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发达国家的情况大致是相同的。(2)从横向角度,库兹涅茨比较了不同国家三次产业在总产值和总劳动力所占份额的分布规律,得出了同纵向分析大致相同的结论12J。

(四)钱纳里—塞尔昆的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理论

钱纳里和塞尔昆在研究中发现,在发展中国家,产值结构转换普遍先于就业结构转换。一般来说,在工业化起点时,产值比重比就业比重大约高25个百分点,只有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500美元之后两者才会同步发展。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协调,主要反映在现代工业部门产值明显高于传统农业部门,而就业人数却偏低,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发展中国家许多部门生产率提高,现代工业部门创造产值的能力大大高于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于发展中国家工农贸易条件不合理,即工业产品价格偏高,农产品价格偏低,工业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因此相比之下,就业结构变动指标其实比产值结构指标更能真实反映产业结构的实际变化状况【3】。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国内的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确出现了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的现象,因此,国内很多学者都以此为课题进行研究。综合学者们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两类t一是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一是从三次产业入手,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一)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的研究

夏静、刘建国搜集了GNP、GDP与城市登记失业率的一系列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回归方法构建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中国总量经济增长与城市登记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明显偏离奥肯定率,并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对这种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应对措施【41。

刘渝琳、郭嘉志、陆建渝以8.6%为潜在产出增长率对1990-2003之间的城镇公布失业率和GDP增长率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差值与失业率仅存在低度负相关15J。

姜巍、刘石成通过对我国1978m2004.年实际GDP指数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失业率的变动与GDP增长率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即奥肯定律与中国发展的现实不符。但他认为这不能证明奥肯定律在中国失效,因为我国公开的失业率指标不能代替真实的市场失业率[61。

龚玉泉和袁志刚分析了工业化过程中,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的不一致性及其形成的原因,认为促进就业要做到宏观与微观政策相配合,即在宏观层面上加快经济

增长,形成“以就业促就业一的良性循环,在微观层面上关键在于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与市场配置效率lr,J.

苏远琳研究了四川省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三次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的变化,同时对投资需求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最后探讨了失业的原因并提出了促进就业的政策18J。

李俊锋、王代敬等计算了中国和美国1981.2000年的GDP就业弹性并进行对比,美国的GDP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呈现同步变化规律,就业弹性也相对较大。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研究两国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关系,也得出同样的规律,美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正相关关系较为显著,中国的变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也说明了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存在非一致性的特征。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文章基于有效就业理论,测算了1986.2000年有效就业人数,并计算其增长率,重新对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进行定量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和有效就业增长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外。

(二)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研究

喻桂华、张春煜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国际数据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就业矛盾的原因在于劳动就业结构滞后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结构性偏差,并且偏差的收敛速度慢于国际经验。并分别就三次产业偏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缓慢、工业生产中普遍采用了劳动节约型技术,发生资本替代劳动、以及第三产业增长缓慢和结构失调是导致结构性偏差的主要原NtlOl。

李冠霖、任旺兵从产业结构偏离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的轨迹。认为从1952--2001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吸纳空间经历了高空间期、空间下降期、空间进一步缩小期三个时期。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已经超过国际标准模式的水平,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空间相对较小,如果没有新的服务需求出现,第三产业进一步吸纳就业的能力难以提高【l¨。

程红莉分析了结构偏离度与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关系,并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分析了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我国失业状况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对我国失业没有显著影响,这主要是统计上未将农业失业人口考虑到失业率指标内造成的;而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上升会使失业率下降,每增加一个单位,会使失业率下降0.77个单位;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每上升一个单位,失业率就会上升1.35个单位,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1121。

李晓嘉、刘鹏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113】。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别用1978"--'2003年各产业就业人数的对数值同GDP的对数值进行回归,发现我国就业矛盾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相称,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他认为我国就业结构水平大大滞后于产业结构水平,这种结构性偏差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移速度有关。随着产业

结构的升级变动,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发生转移,形成新的就业结构。要保持就业的增长与经济的发展过程相适应,劳动力的转移需要与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动保持一致。当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偏快时,会使接收劳动力的产业部门的劳动力过多,产生劳动力就业不足的现象。当劳动力转移速度偏慢时,一方面使滞留在原有产业或部门的劳动力成为冗员,造成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使其他部门得不到足够的有效劳动力,或者促使这些部门采取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减少对劳动力的吸收,从而加重失业的程度。

周兵、冉启秀认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协调关系即和谐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足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之间存在不协调、不合理的地方,就业结构演变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因此,必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转变的良性循环,在考虑扩大就业与产业发展问题时,注意二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产业政策调整要充分考虑其对就业结构和就业总量的影响。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整个国民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1141。

郭松山对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是三次产业的资源配置各具影响了他们之间相对生产率的变动115】:一是长期以来在片面的工业化战略指导下,中国工业的高速增长未能相应带动与其具有较强产业关联的建筑业和服务业发展,建筑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状态更加凸显出工业比重的上升;二是我国城市化水平低,第一产业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难以迅速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妨碍了第一产业生产率水平的上升;三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内部许多部门还存在垄断排它性。他进一步对我国第二、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效应进行分析,发现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产业,其就业弹性在三次产业中最高。

陈果通过对我国第三产业各分行业的就业弹性的实证分析,提出第三产业内就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对策【161。即: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和其他行业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大,并且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社会需求大,是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缺口,而其能容纳不同层次的就业人员,具有相当大的就业容量,对缓解就业压力的效果明显,应重点发展。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还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就业吸纳弹性系数也大,但主要应是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走规模化发展之路;金融保险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应着重打破垄断体制,引入竞争和新技术,创造新服务,在实现自身高效发展的同时,推动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存在的低效问题得以解决后,就业容量会加大,应该得到相应发展,特别是教育和社会保障系统,其潜力不可低估。

吴霖、江可申利用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标分析了1990.2002年江苏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状况,把江苏分为苏北、苏中和苏南三个区域,分析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在江苏省的空间差异。作者进一步采用线性回归法,利用1990.2002年数据分析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结果表明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最大,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为负,说明江苏省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带动能力最大。此外,文章采用环比法计算

2000.2002年三大区域就业弹性横向比较,得出苏南、苏中、苏北应分别通过重点发展三、二、一产业吸纳就业,优化区域产业政策,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171。

赵文龙、周恒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均衡性互动这一视角入手,

比较西安市三次产

业从业人员份额与三次产业产值份额,计算三次产业就业吸纳弹性、偏离度与三次产业偏离数、分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等三个就业结构产业特征指标,描述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的偏差以及由此导致的问题,提出优化就业结构使之与产业结构达到均衡的政策性建议Il引。

王春枝利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对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的演进历史和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并针对研究结论给出调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一些对策I冽。

李丽萍、黄薇从产业结构偏离度的角度分析武汉市1981.2003年度产业结构效益的演变轨迹,建立三次方曲线的时序动态分析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武汉市2004.2008年

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刚。

孙蚌珠总结了工业化进程中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发现中国就业的产业结构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1978年以前偏离了一般规律,1978年以后偏差得以迅速纠正,并沿着与一般规律相一致的方向发展,这种不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各个产业及其就业结构会呈现这样的趋势: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就业人数不断减少;第二产业在GDP中会继续保持优势地位,但就业比重不会有太大变化;第三产业将有很大发展,就业比重持续提高【2¨。

综合已有的研究文献,单纯的研究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相对较为宏观,而从产业结构角度出发研究就业的研究层面更加细致,从三次产业入手,分析各个产业对就业的不同影响,从而能更有效地提出解决就业问题,最后达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的目的。因此,本文从三次产业入手,对深圳市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进行研究,首先从获得的数据分析深圳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现状,然后对数据进行处理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分析的结论给出本文的对策建议。

第三章深圳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历史、现状

及变动趋势分析

深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也经历了跨越式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的以“三来一补"为主发展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到90年代后的以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期间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选取1980-2008年

表1

年份

第一产业

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0.28890.26910.22960.17230.11070.06690.0790

深圳市1980-2008年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比重

产值比重

笔一产、II,

0.26050.32310.38070.42560.45530.4192O.39180.39440.41300.43690.44810.47580.47980.53410.52910.50110.48320.4759O.48440.49920.4965

从业人员比重

笔=产、lp

0.45070.40770.38960.40200.43400.51390.52910.52240.52150.5037O.51090.49000.48680.44190.44980.48420.5026O.51270.50570.49250.49640.49820.50110.48920.48070.46610.46720.49840.5104

第一产业

0.64060.63250.51050.42680.27180.20640.18480.15190.12930.07250.06070.04970.03640.02510.02080.01780.01640.01650.01590.01440.01250.0104O.0llO0.01000.00440.00450.00270.00110.0011

笔一声、II,

0.12020.12030.16630.27460.36060.36120.39620.46190.4973

第三产业

0.23910.24720.32320.29860.36760.43240.41900.38620.37340.24630.24170.25630.24520.29680.29040.32210.3378

0.0832

0.06550.05930.04090.03420.03340.02400.02110.01470.01420.01140.00990.00830.00710.00650.00560.00400.00290.00200.00130.00100.0009

0.68120.6976

0.69400.71840.67810.68880.66010.64580.61600.59760.58050.56970.55750.55770.57030.57290.5772

0.3675

0.3865

0.4051

0.41770.43220.43130.41970.42270.41830.4230

0.4954

0.49330.50680.5164O.53190.53150.50060.4888

0.5743

O.54lO0.5406

0.45790.4583

基础数据来源:‘深圳统计信息年鉴》、<深圳市统计年鉴》、‘广州统计年鉴》

1980-2008年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数据、三次产业的从业人数数据,对改革开放30年来深圳市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数据详见表1)。

为了更直观地分析深圳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利用表1中的数据,分别绘制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图(见图1、图2)

一、深圳市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现状及趋势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深圳市产业结构变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不断下降

1980.1985年期间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下降趋势较为剧烈,从1980年的29%下降到1985年的6%,平均每年下降近五个百分点。而从1986.1997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缓慢下降,直到1998.2008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始终低于1%。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不断下降,主要由于深圳的历史原因和特殊地理位置造成的,当初设立深圳特区的目的,是出于一种加强开放的战略考虑和实践,第一产业没有得到重视,同时还因为深圳本身地域不大,在第二、三产业高速发展情况下,不断挤占农(渔)业用地。深圳的耕地面积从1980年的53.21万亩减少到2000年的6.03万亩,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很快。

(二)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呈曲折式上升的趋势。

1980.1985年,第二产业的产值增加值比重增幅较大,从1980年的26%增加到1985年的42%,年均增长12%,这个阶段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产业为主,借助香港制造业大规模北移的产业专业契机,大力引进发展“三来一补"的出口加工工业:1987.1995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先是有较小幅度的降低,然后不断增长,到1995年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已达到50%,这个阶段深圳市经济增长以发展资本密集型的外向型出口加工工业为主,“三来一补’’产业转型提高;1996年至今,第二产业的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产值比重变化不大,始终保持在50%左右。目前,第二产业的发展主要是由高新技术产业崛起而创立了一批重要的工业主导产品,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经济增长最快的部

门。

(三)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先是下降后又稳步增加,变动较为平缓,且近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又呈现下降的趋势。

由于深圳特区是我国首先实行开放改革的地区,吸引了国内外前来投资洽谈的众多客商,再加上特区人口的迅速增加,刺激了商贸、旅游、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使第三产业从一开始就占居了重要位置,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在45%左右,而深圳市的第三产业中的金融、房地产及批发零售等行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不断深化,也是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深圳市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现状及趋势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深圳市就业结构变化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快速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

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先是快速下降,到一定水平后变化空间较小。1980-1994年,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从“%下降到1%,下降幅度很大,平均每年下降4.5个百分点。1995.2008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一直保持在1%以内。

(二)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收能力最强。

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先是有较大幅度的上升,然后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是三次产业中吸纳就业最多的。1980.1990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从12%上升到1990年的70%,增幅较大。1991.2008年,该比重从70%下降至54%,下降速度较前一阶段缓

慢,但始终高于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

(三)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企稳后保持一定的水平.

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先是较小幅度的上升之后回落,后又稳步上升,保持在45%左右。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效应低于第二产业,但从图2中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差距有缩小的趋势。

第四章深圳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的实证分析

参考已有关于研究产业结构与结业结构的关系的文献,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关系多采用就业弹性和结构偏离度等相关指标,本文仍利用这些指标对深圳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下首先介绍相关指标的涵义,然后利用这些指标进行本文的实证研究。

一、相关指标涵义

(一)就业弹性

就业弹性,就是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㈤。

计算公式: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GDP增长率

就业弹性为正值时,弹性值高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大,弹性值低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小;而在就业弹性为负值时,形成一种“海绵”效应,即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挤出"效应,这种效应来自于经济为正增长但就业减少的情况,此时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大对就业“挤出”效应就越大,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小对就业“挤出一效应就越小;另一种为“吸入’’效应,这种效应来自于经济为负增长但就业增加的情况,此时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大对就业的“吸入’’效应就越大,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小对就业“吸入"效应就越小。严格说来“,

吸入一效应

不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这种现象有悖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比如典型的农村经济对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此外,如果就业弹性为零,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没有拉动作用。鉴于弹性是两个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就业弹性高并不说明就业更加充分;反之,就业弹性低也不意味着失业更加严重。充分就业可以在就业弹性高的情况下实现,也可以在就业弹性低的情况下实现。一般来说,在经济不断趋向成熟的过程中,就业的弹性会出现逐渐减小的趋势。

(二)结构偏离度

为准确反映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一般采用产业结构偏差系数这个指标来分析。结构偏差系数是不同产业、部门、所有制或地区间劳动力就业比例与产值比例的偏差程度,计算方法是不同产业、部门、所有制结构或地区的产值百分比除以相对应的就业百分比,然后用1减去相应得到的数字的差就是结构偏差系数。而所谓的产业结构偏

差系数即是各个产业的产值百分比除以相对应的就业百分比,然后用1减去相应得到的

数字。

计算公式为:E=I.XiPa0-1,2,3)

公式中,Ⅵ为第i产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i表示第i产业产值占全社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E为结构偏差系数(又称结构偏离度)。

由产业结构偏差系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可知:一般情况下,结构偏差系数为正时,表明产值构成百分比要滞后于其相应产业的就业构成百分比,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剩余劳动力;相反结构偏差系数为负值时,表明产业产值构成百分比要超前于其相应的就业构成百分比,该产业还存在很大的就业空间;当结构偏差系数接近于O时,表明产业产值构成百分比和其相应的就业构成百分比相差较小,而且结构偏差系数的绝对值越小,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越平衡,结构性失业产生的机会就越小。因此只要结构性偏差系数不为O或其绝对值较大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就必然会导致大量结构性失业状况

的发生【8l。

二、深圳市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分析

选取1980.2008年深圳市三次产业的产值数据和从业人员数据,计算各自的增长率,进而计算深圳市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和经济增长的就业总弹性。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依据表中的数据,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一)总就业弹性分析。

1981.2008年经济增长的总的就业弹性均为正值,且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都为正值(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均呈现正正增长),说明白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市的经济增长对就业一直起到拉动的作用,1981.1986年期间,就业弹性提高速度较快,由1981年的0.03、1982年的0.29到1984年的0.43、1986年的1.56,说明在这个阶段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大,而且在1986年就业增长的速度已经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这也是中国将深圳作为对外开放试点地区给其自身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1987.1993年期间,除1989和1993年外,其他年份就业总弹性变化平稳,在O.5上下波动,1989年的就业弹性达到2.18,达到改革开放后近30年之最。1994-2000年期间,就业弹性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前两个阶段有所降低,这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经过程。2001.2006年,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又出现了增长,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新一轮拉动作用体现出来,2005年,就业弹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性达到该阶段的峰值1.69,即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业就会增长1.69个百分点;而到了2007.2008年间,就业弹性又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即经济增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已不明显。

表2

深圳市1981-2008年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和总弹性的变化

就业增长率

总增

O.84O.67O.59O.780.670.07O.340.56O.33O.480.38O.34O.43O.40O.330.240.24O.18O.18O.210.130.20O.2l0.19

年份

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产值增长率

第一

0.710.420.19O.15O.01O.260.41O.230.200.020.150.3lO.03O.24一O.07O.20一O.010.03—0.010.03O.030.04一O.15—0.13—0.21—0.23一O.07—0.04

就业弹性

第三

O.06O.56O.04O.650.41O.07O.13O.19O.13O.140.240.12

第二

1.28O.960.780.910.53-0.0020.350.630.410.520.460.350.590.390.26O.200.220.200.2l0.210.130.190.240.220.190.150.130.12

第三

O.660.590.64O.930.970.10O.330.55O.280.5lO.32O.33O.300.430.430.290.26O.170.14O.22

第一

O.01一O.03一O.06一O.15一O.09—0.0lO.010.05一O.04—0.02—0.05-0.14一O.03一O.12一O.06一O.04

第二

O.030.65O.86O.760.200.21O.43O.331.35O.190.160.21O.33O.080.05

总增

0.03O.200.120.34O.20O.110.230.230.720.17O.17O.17O.41O.06O.10O.040.06O.050.03O.05O.08O.080.18O.08O.260.12O.01O.02

第一

0.02

第二

0.020.681.100.83O.37—86.58

1.23O.523.320.37O.35O.60O.56

第三

0.090.950.060.70O.42O.72O.41O.34O.47O.290.73O.362.38O.10O.51O.320.600.640.55O.350.830.380.80O.512.070.900.35O.13

总弹

0.030.290.2lO.43O.291.56O.67O.422.18O.340.44O.50O.95O.16O.30O.180.270.29O.17O.21O.580.410.850.411.69O.83O.06O.15

—0.08—0.3l

一1.00—13.29—0.04

0.03

0.21—0.18一1.01

—0.30

—0.46—1.09

0.70

0.04O.22

一O.52O.78

—0.20

O.21

O.20

O.020.02

0.02

O.09

O.16O.1lO.08O.08O.12O.08

0.10

O.070.10

0.07

0.02—0.07—0.09一O.11

—9.07

0.648.07—2.52—3.553.69一O.523.98-1.401.468.23—2.12

0.00

0.03O.060.080.200.090.27O.12—O.05O.02

O.00

O.13O.42O.420.840.391.43O.80一O.36O.18

0.14

0.20

0.14

O.08一O.53O.29一O.34—O.590.09

0.180.170.120.15

0.28

0.14

O.09O.25

0.16

O.15O.20O.15

0.14

0.100.02

0.18

(二)第一产业就业弹性正负交替且负值较多。

1981.1994年,第一产业的产值增长率均为正值,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就业增长率除1981年、1987和1988年外均为负值,

即经济增长对就业产生了挤出效应,这

主要与深圳市的产业结构有关,因对外开放主要以出口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第一产业对该市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作用微乎其微。而在1995.2008年间除1996、1998、2000、2001和2002年外,第一产业产值均出现负增长,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减小,对就

业拉动作用减弱。

(三)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除个别年份外均为正值。

1986年第二产业的产值增长率为负,而就业增长率为正值,就业弹性为.86.58,较为特殊,因此我们在对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分析时,剔除1986年的数据,以便更加准确地把握其变动特点。1981.1985年,第二产业就业弹性先是较大幅度的增加后有所降低,从1981年的0.02增加到1983年的1.10后,1984和1985年降低为O.83和0.37,这个阶段第二产业产值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先是有了明显的提高后又降低,但平均来看,产值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还是有了明显的提高;1987.1993年,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较前一阶段的平均水平有所提高,并在1989年达到峰值3.32,说明这个阶段第二产业对就业拉动作用达到了最大;1994.2000年间,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而2001.2006年间,就业弹性又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变化较为稳定,在0.5左右波动;2007.2008年,就业弹性出现负值,主要是因为就业出现负增长。

(四)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均为正值。

第三产业的产值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均为正值,符合一般经济规律,即经济的增长,也拉动了就业的增长。1981.1983年,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变动幅度较大,从1981年的0.02增加到1982年的O.95,而后又降低为1983年的0.06,这个阶段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变化不稳定:1984-2004年,除1993年就业弹性达到峰值2.38外,其他年份均在O.5左右上下波动且幅度不大,说明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为稳定,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2005.2008年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持续走低,从2005年的2.07降低到2008年的0.13,这个阶段第三产业的产值增长速度增加而就业增速减缓,因此第三产业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断降低。

三、深圳市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分析

从对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发展三次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因此可以为制定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提供依据。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可以判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协调发展,其协调发展可以促进经济体的持续、健康发展。以下将对深圳市三次产业进行结构偏离度分析。选取1980.2008年的三次产业的产值数据和从业人员数据,根据公式计算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见表3。

表3

年份

19801981198219831984

1980-2008年深圳市三次产业结构偏离系数变化

第一产业

0.54910.57450.55020.59620.59260.6758O.57240.45220.49310.18170.32610.31270.08250.0461-0.01830.17240.13470.30900.37900.41960.43270.37670.4884O.6054O.3468O.5640O.50460.0442

第二产业

.1.1662.1.6862.1.2895-0.5502

第三产业

旬.8845旬.6495旬.2056

-0.3462

加.2625

-0.16050.01110.14610.16960.35850.3576

m.1807

-0.1885-0.2629

1985

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旬.3526

-0.3966.1.0448.1.1139

0.31“

0.33220.21230.23190.24090.25180.22750.18930.1401

m.9118

-0.9855-0.4890-0.5487-0.5030

旬.4879旬.3951

-0.3083

-0.2156

-0.1882

0.1285

0.11140.11560.11120.09870.07840.07460.07470.0958

旬.1527

-0.1619-0.1656

旬.1373旬.1143旬.1044

-0.0883

0.2474旬.1136

为了更直观的分析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的变化趋势,利用表中的数据绘制成图

(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大致走势,第一产业波动剧烈且幅度较大;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也有一定的波动,由负值变为正值后逐渐向零靠近;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始终为负值,且呈逐年减小的趋势。详细分析如下:

(一)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变化分析

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除1994年的.0.0183外始终为正值,说明第一产业的产值构成百分比要滞后于其就业构成百分比,即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处于较低的水平,存在剩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余劳动力,有待于向其他产业转移。1980.1994年,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不断下降,从1980年的0.5491下降到1994年的m.0183,说明在这个阶段,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也不断转移到其他产业;1995.2008,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从1995年的0.1724增加到2003年的0.6054,随后又有所下降,2008年该指标达到0.2474,仍然偏离零值很大,说明目前深圳市的第一产业仍存在剩余劳动力,劳动生产率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由负值变成正值,并且偏离幅度有渐小的趋势。1980-1985年,第二产业偏离度由1980年的.1.1662变成1985年的.0.1605,1980.1985年偏离度始终为负值,到1986年变为正值,这个阶段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而且对就业的吸纳作用增强,存在较大的就业空间,随着其对劳动力的吸纳,到1986年偏离度变为正值且接近于零,说明此时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渐近协调;1986-1992年,结构偏离度为正值且有增大的趋势,从1986年的0.0111到1992年的0.3322,增长幅度较大,说明在这个阶段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发展不够充分,劳动力存在过剩的现象;1993.2008年,第二产业偏离度为正但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表明在这个阶段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过剩的劳动力不断从该产业转出,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趋于协调,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三)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始终为负值,偏离幅度先增大后变小渐近于零。1980-1990年,第三产业偏离度的绝对值先是减小后增大,从1980年的.0.8845到1984年的-0.1807,到1990年变为.1.1139,说明在这个阶段,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

1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空间先变小随后又变大,即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存在劳动力转入的空间;1991.2008年,第三产业偏离度的绝对值逐渐较小,即偏离的幅度变小并趋于零,说明这个阶段第三产业不断吸纳劳动力,使得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渐近协调,2008年结构偏离度仍为m.1136,说明第三产业仍存在劳动力转入的空间。

四、深圳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回归分析

就业弹性与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都是以年为时间单位,计算各年的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和结构偏离度,主要分析的是其在改革30年以来的变化的趋势。下面将对30年来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关系进行综合的分析,进而更全面、综合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i=a+bXi+(i=1,2,3)

其中:Yi表示第i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Xi表示第i次产业增加值比重,e为随机扰动项。

选取1980-2008年深圳市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数据和产业增加值比重数据,利用Eviews5.0进行回归分析。

(一)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回归分析

根据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数据,分阶段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1980.1985年:1980.1990年:1980.1995年:1980.2000年:1980.2008年:

YI=0.06+2.04XlY1=-0.02+2.36X1YI=-o.02+2.40XlY1=-o.018+2.37X1YI=.0.01+2.33X1

(R2--0.99,F统计量=445)

(R2=0.97,F统计量=363)(R2=O.98,F统计量=809)(R2=O.98,F统计量=1252)(R2=O.98,F统计量=1899)

从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关系较为显著,回归方程的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方程拟合较好。从相关系数变化的趋势可以看出,深圳市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每变化1个百分点,就会使其从业人员比重变化约2.3个百分点,事实上深圳市的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呈逐年降低的趋势,因此其对就业的挤出效应明显。

(二)第二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回归分析分阶段回归分析结果如下:1980.1985年:

Y2=m.28+1.36X2(R2=0.77,F统计1=13.33)

1980.1990年:Y2=m.60+2.48X2(R2=O.51,F统计量=9.43)

18

1980-199.5年:Y2=-0.63+2.57X2

(Rz=0.70,F统计量=31.4)

1980-2000年:Y2=-0.60+2.50X2(R2=0.70,F统计量=44.8)1980.2008年:

Y2=.-0.46+2.13X2(R2=0.98,F统计量=48.68)

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关系较为显著,方程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且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第二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关系不断增强,即第二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1980.1995年期间达到2.57,即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业人员比重就会相应增加2.57个百分点,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第一产业大。

(三)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分析分阶段回归分析结果如下:1980.1985年:Y3=-0.1+0.97X3(R2=0.36,F统计量=13.33)1980.1990年:Y3=0.06+0.55X3(R2_---0.2,F统计量=1.82)1980.1995年sY3=0.08+0.50X3(a2=o.12,F统计量=1.86)1980.2000年:Y3=0.01+o.65X3(R2_--O.17,F统计量=3.96)

1980-2008年:

3(3=.0.03+0.803X3

(Rz=0.16,F统计量=5.31)

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回归分析相比,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不显著,系数未通过方程显著性检验,而且变量的回归系数都小于1,即产值增加幅度要远大于就业的增长幅度,因此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有利于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本文研究了改革开放后深圳市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对1980.2008年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三次产业进行就业弹性、结构偏离度分析,最后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深圳市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其产业增加值比重到2008年仅为0.9%,而第二、三产业的作用不分伯仲,到2008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略大于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而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也呈现出大幅度的下降,其对就业的吸纳能力随其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降低而降低,此外,虽然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的差距不断缩小,但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还是大于第三产业,说明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存在滞后性。

2.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分析说明三次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差别很大,第一产业就业弹性正负交替且负值较多,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除个别年份外均为正值,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均为正值。说明第一产业对该市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作用微乎其微,另外,第一产业产值均出现负增长,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减小,对就业拉动作用减弱。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大部分年份为正值,符合一般经济规律,因此发展第二、三产业对促进就业的意义重大。

3.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分析表明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仍然很大,Up--者的关系协调性不强,第一产业仍存在剩余劳动力,劳动生产率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由负偏离变为正偏离并趋近于零,说明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趋近协调发展,且劳动生产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始终为负值,且偏离幅度不断减小,说明第三产业仍存在劳动力就业空间,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渐近协调。

4.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关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变化对就业结构变化影响显著,而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呈逐年降低的趋势,因此其对就业作用更多的是挤出效应;而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显著,因此通过第二产业的发展可以达到更好的促进充分就业的目的。而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虽没有第一、二产业显著,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效应仍为正,而且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仍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发展第三产业仍可达到增加就业的目的。

20

二、政策建议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可知,发展深圳市的第二、三产业是促进就业、实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借鉴已有的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并结合深圳市经济发展的现实给出本文的一些对策建议。

1.深化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的发展。第一产业无论在深圳的经济总量还是对就业拉动的作用都显得微乎其微了,但是第一产业的深化发展对深圳这样一个现代化大都市来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主要是为二、三产业服务。有关专家深圳农业指出要建设“都

市农业"嘲,都市农业具有这样的特点:首先,都市农业是结合高科技、高附加值、高

质量、集约型、长产业链条、高环保、具有较强生态功能的新型农业,

特别注重农业

生产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互补以及为居民提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其次,都市农业是为市民提供休闲度假服务的观光农业:再次,都市农业是实行工厂化、企业化运作的工程农业,它充分利用农业、农村外部资源、资金和技术,集生产、流通、服务、信息、科研于一体,是产前、产中、产后相衔接的高附加值集约农业。发展都市农业,符合新的城市发展观,

即追求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于深圳产业结构优化和

刺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积极促进第二产业内部的调整,使产业产业内布局更加合理,更能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一些政策的研究者指出深圳市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思路I冽:继续发展壮大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延伸。重点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积极扶持环保产业和海洋产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先进制造业,积极引进先进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汽车等产业领域的高增长项目,推动制造业适度重型化。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实施产业集群策略,提高深圳工业的集约化水平。加快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和老工业区的改造步伐,突出技术高新化、市场网络化和产业特色化,完善产业链和产品链。重点扶持重大缺失产业链和产品链,推进产业过程由简单环节向复杂环节,由少数环节向多数环节的加工制造转变。

3.第三产业的发展须以第一、二产业为基础,当工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需要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的产品创新进而为第二产业的发展服务,

促进经济发展的另行循环。一些专家给出发展第三产业的建议可以借型冽:一是全方位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增强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消费中心、专业服务中心、商务活动中心等五大城市功能,实现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二是加快港口码头建设,打通水、铁、公联运渠道,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物流配套服务,

继续做大以集装箱运输为龙头的海港物流;三是大力发展

大力推进货币市

风险投资市场、证券基金市场、保险市场及其它衍生金融产品市场,

场与香港的同城化;四是加强商贸、旅游、会展业的联动发展,努力建成辐射亚洲乃至全球的商贸、会展中心和旅游胜地、外贸出口基地;五是加强深港在专业服务领域的合作,利用香港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技术和国际客户资源等优势,提升深圳会计、审计、律师、资产评估、监理、质检认证、仲裁、公证等专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档次。

4、制定合理的促进就业的政策,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质量,使劳动力结构的调整能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提高劳动力素质,必须加大对劳动力资源的投入,在经济社会中,企业要获得较高的劳动力质量,往往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和费用社会和政府均应加大对劳动力资源的投入,把重点放在提高劳动力素质上.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政府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职工培训和职工教育,借鉴一些国家如美国的培训教育包括对新员工的入门培训、在职员工的在职培训、管理人员和优秀员工的升级培训、离职进修的脱产培训以及被解雇员工的再培训等。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戴伯勋等:现代产业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258-P259.

【2】(美)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M】.商务印书馆,1999.111-P347.f3】杨河清.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72-288

【4】夏静、刘建国.何以我国经济高增长率与高失业率并存一奥肯定律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6-40.

[51翔J渝琳、郭嘉志、陆建渝.《基于转型时期中国失业问题的思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3).【6】姜巍,刘石成.《奥肯模型与中国实证(1978--2004))[J].统计与决策2005(12).

【71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学动态2002(10).【8】苏远琳.四川省就业与宏观经济数量分析[J].

软科学,2004(18(6)),80-82.

统计

【9】李俊锋、王代敬、宋小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一两者相关性的重新判定[J].与决策,2005年8月(下),74-76.

【10】喻桂华、张春煜.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J].当代经济科学,2004(9).

【11】李冠霖、任旺兵.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增长难度加大一从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演变轨迹及国际比较看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J].财贸经济,2003(10),69.73.

【12】程红莉.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及对失业的影响[J].统计观察,2006(2),97.98.【13】李晓嘉、刘鹏.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增长的影响[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28(3)),

59鹄.

【14】周兵、冉启秀.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8(7).【15】郭松山.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劳动力就业的关系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3),82-85.【16】陈果.我国第三产业各分行业就业弹性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6(1),325-326.【17】吴霖、江可申.对江苏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对称性的分析[J].

(下),74_76.

统计与决策,2005年8月

【18】赵文龙、周恒.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特征的均衡性分析一以西安市为例【J】.理论专刊,2006(6),

5撕5.

【191:V春枝.内蒙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2),

A醐.

【20】李丽萍、黄薇.武汉市产业结构的偏离度趋势[J].统计与决策,2003(4(下)),79一踟.【211孙蚌珠.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5).[221张车伟、蔡叻.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5(总170),22-30.[231胡燕.深圳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EJ].价值工程,2005(6),12.15.【241闫红玉.深圳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分析[J].特区经济,2007(3),50-51.[251Chenery,H

B.TheStructuralApproachtoDevelopment

Policy.AmericanEconomicReview[J].1975

2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26]Choi,Youn-Ki.IndustrialBuffalop].2000

StructItre,GrowthandIncomeDisparity.StateUm'versityofNewY0rkat

【27]谢文静.深圳外来劳动力质量随机调查与思考[J].特区经济,2008(11),4344.【28】汤军.深圳三次产业结构趋势分析[J].价值工程2007(1),20-23.[29]Mary

Tiffen.TransitoninSun-SaharanAfrica-Agriculture,Urbanization

andIncomeGrowth.World

Development[J].2003(8)[30]AlfonsWeersink

inChina.Agricultural

andScott

RozeHe.Marketreforms,marketdevelopmentand

agriculturalproduction

Economics.1997(2-3)

【31]William

Monthly

blkcr,Jr.andDonaldLyons.Employmentshiftsinhigh-technologyindustries1988—1996.

LaborReview.1997

【32】曹绪奇、王蒲生.深圳产业结构与人口结构相关性分析一同上海相比[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

(4),79.82.

[331曾珠.深圳经济特区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一对深圳25年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特区经济,

2005(6),14-16.

【34景越军、王晓峰.美国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及未来趋势变化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6(1),111.115.[351李颖慧、朱莉芬、骆东奇.长江上游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和谐度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

2009(20(1)),64-65.

136]战熠磊.产业发展与人口就业协调共进研究一以江苏为例[J].人口与发展,2008((14(3)),

30-46.

[371陈凯.服务业结构升级与就业之间相关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5),69-72.【38刘社建.就业制度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反思[J].社会科学,2008(3),11%12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表1年份

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

深圳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数据

第一产业(万人)

9.439.579.248.697.416.736.66

第二产业(万人)

1.771.82

第三产业(万人)

3.523.745.856.0810.0214.115.117.1120.3623.0726.432.6536.5362.2564.78

总人数

14.7215.1318.120.3627.2632.6136.0444.354.5393.65109.22127.38148.98209.74223.05244.92255.48272.01286.36295.09308.54332.76359.28

3.01

5.599.8311.7814.2820.4627.1263.7976.19

6.73

7.056.796.636.33

88.4

107.03142.22153.64161.66164.99167.56171.12171.3175.78185.5200.38240.82261.29332.6371.87354.67362.42

5.42

5.274.634.364.194.484.564.243.873.453.944.242.Ol2.61.720.7O.76

78.9

86.399.971lO.68119.55128.89143.81154.96177.24

1996

19971998199920002001

2002

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422.3

456.08576.26647.52655.59

192.78

241.06

273.93

300.22307.25

670.4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表2深圳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数据(单位:万元)

年份

1980198119821983

第一产业

780313343189602261425932261113290746519

第二产业

7036160193143955848106606163586163185220463359230505361769319112608415224322420214335797242214355065924617408374349769005486108608521229766514647171181742352211235326334427302103003404760838157800

第三产业

12173202143217452750101623200525220359292033453572582589877126115971015448482002616285458740792765269701665246577605328884245108580071236679614881426175409522058581123077266265588003389868639841000

总产值

2701249576825731312122341613902224164515590158698071156565171666523666303173194453144563467118424833104844211297420815347272

1984

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

57005

68615702208083610591410861513415212412214879614766015176415044515565616041316658714204812326497385748006941266600

1995

19961997199819992000

18040176

218745152482487429695184358572354282142849509078568439006801570678065400

2001

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后记

不知不觉中研究生生活就要结束了,这里留下了我从南到北求学的的足迹和很多美好的记忆,让我在学习中、工作中不断地成长成熟起来,此刻我怀着感激的心情写下这篇后记。

在这里,我要真诚地感谢我的导师金兆怀教授。从我论文的选题一直到完成写作整个过程中,金老师都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精力,他的谆谆教诲和悉心指导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与老师相处的两年中,我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理论,更重要的是他的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乐观、勤奋上进、戒骄戒躁、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而这些将是我受益一生的财富。除此之外,金老师还在生活上给了我悉心的关怀,我的每一个进步都凝聚了老师的心血。在论文完成之际,向我的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我要感谢我的同学们,我一个南方人到北方求学的过程中,你们给了我很多关心和帮助,并在我出国轮训的半年里,及时为我沟通学校的有关信息,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你们对我的论文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感谢你们!

我要感谢我的同门师兄妹,你们同样在我求学的过程中给了我很多的帮助,让我得于顺利的完成学业,感谢你们!

我还要感谢我的国内的同事和德国的工作伙伴,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正在深圳市驻欧洲经贸代表处边工作边学习,是你们给我提供了很多的材料,并为我翻译了部分德文资料,让我的论文得以充实,感谢你们!

最后,感谢所有辛勤评审的专家和对此文提出宝贵意见的老师和同学。

徐红丽2009年10月

深圳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研究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徐红丽东北师范大学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604753.aspx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