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告后的银行商业模式研究

第一章 绪论

商业模式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要对象,不同的学者也一直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涉及到银行内外部,影响因素很多。在市场的竞争中,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策略选择直接影响到其财务成果,其财务报告的方方面面也都被商业模式左右着。因此,如财务报告的视角探讨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这正是本文的研究方向。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国外企业的经验表明,商业模式的作用是主导性的。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一定有一套强大成熟的商业模式支撑。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不一定是在技术上的突破,而是在某一个环节的改进,或是对原有模式的重组、创新,甚至是对整个游戏规则的颠覆。商业模式的创新形式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贯穿于企业资源开发、研发模式、制造方式、营销体系、市场流通等各个环节,也就是说在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上的创新都可能变成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商业模式既是策略也是战略,所谓战略就是向何处去的问题,解决的是企业的发展方向问题。一个企业要想基业长青,首先要制定清晰而正确的企业战略,而后将战略付诸实际,形成企业自己一套强大的、可操作的、可持续赢利的商业模式。在此基础上,企业将通过品牌向社会展现自己,因此说一个成功的品牌一定是建立在企业成功商业模式基础之上的杰作。商业模式与品牌作为企业的左膀右臂,前者形成企业内部的坚固壁垒,后者成为企业对外的有利武器,在企业的发展中相互促进,共同为企业铸造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商业模式是解决企业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治本的。我们在现实中发现企业反映出来的各方面问题,其实都是商业模式的问题。如产品生存能力差、品牌存活力低;效益低下、职工积极性不高;渠道不畅、库存积压严重;资金周转不灵,财务成本高等等问题,其实就是商业模式的问题。就像病人一样,那些都是表面的症状。不高明的医生,就会脚疼医脚,头疼医头,表面上看好像已经痊愈了,其实留下了病根。真正高明的医生,就不会被表面的现象所蒙骗,而是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抓住真正的致病根源,采取治本之术,彻底解决。商业模式就是这样,它解决的是企业的根本问题。

国外针对商业模式已有了相当数量的研究。在国内,商业模式这一舶来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 已有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了研究, 但迄今为止, 在商业模式的研究中并没有形成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 甚至“什么是商业模式”这一最根本的问题都没有取得共识。国内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研究更是无从谈起。究其原因,商业模式概念的混乱和理论的零散导致了商业模式研究的连续性和科学性大打折扣。因此通过一个能够体现商业模式本质的研究视角进行商业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由此可见,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无疑是很好的突破口。

2、研究意义

(1)研究“银行商业模式”的意义

从理论创新的视角来看,当前国内银行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将现有商业模式理论的系统引入商业银行,发掘银行商业模式的特点,进而通过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探寻一条新颖的研究路径,并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对丰富现有理论体系、引领后续研究的方向有着举足轻重的理论意义。

从企业实践角度来看,通过对银行商业模式理论的深入研究,特别是以企业财务报表作为突破口进行研究可以揭示银行商业模式与财务报表的联系,将对我国银行商业模式演变起到指导意义。具体而言,伴随银行模式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从财务报表角度对银行商业模式实现方式的研究,可以给银行商业模式发展提供更为开阔的视野,使企业能够较为全面的把握自身,这将有助于提高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

(2)进行“上市银行财务报表比较”的意义

本研究是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揭示银行商业模式,因此必然会涉及到大量的银行财务报表。由于

国内商业银行众多,本文选取了两家具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为了更好的揭示银行商业模式的特点,本文将银行财务报表进行历年来的纵向对比的同时也进行了两家银行间的横向对比,以期获得更多的创新点。

我这里要说明的是,“商业模式”是作者进行该项研究的一个大前提,在本文中,我把研究范围缩小,研究重点放在“从财务报表看银行商业模式”上,因此,探讨“上市银行财务报表比较”除了上述意义外,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两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中看出其商业模式中的漏洞,并针对性的提出可行的对策,为企业决策者们提供参考。

1.2 研究内容与目的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从财务视角窥探出的商业银行商业模式,及其作用机理。

基于上述研究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为以分析财务报表的手段揭示银行商业模式,银行商业模式的改进维度和改进建议。

为达成上述研究总目标,本文期望通过以下几个子目标的完成逐步推进研究进程:

第一,梳理和归纳商业模式的定义,明确研究的对象;

第二,理论研究财务报表和银行商业模式的关系,并找出案例分析的具体维度;

第三,案例分析从财务视角窥探出的银行商业模式。

1.3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笔者将学术论文研究范式与本文研究方法的个性特征相结合,以案例研究为主,重点以中信银行与建设银行作为研究案例,通过比较两家公司的财物报告揭示银行商业模式。本文采用了比较研究法。

全文共分为六章。(如图1.1)第一章主要是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对银行商业模式理论研究现状的回顾与分析,发现理论研究中有待丰富和完善之处,联系企业财务报表,以之作为研究切入口,并将其作为本文的研究重点。同时,说明了银行商业模式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二章是对商业模式相关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现状进行评述,为后面章节中的分析作理论铺垫。第三章从理论和实例上阐述财务报告和商业模式的紧密联系,寻找能反映联系的特点。第四章通过对中信银行与建设银行近几年的财务报告进行详细比较,结合第三章中总结出的概念深入分析两家银行的商业模式,比较异同。第五章总结出银行业商业模式的特点,并对两家银行商业模式的异同进行评价,进而提出合理化标准化的银行商业模式通用模版。在全文的最后一章,笔者将给出主要结论,本文的创新之处以及后续研究展望。

本文的研究结构见下图:

图1.1 本文的结构框架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本人将在充分学习和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具体数据、力图通过自己在研究角度上的创新,以新的视角进行总结归纳,进而得出新的结论,观点和建议。因此,本文将在规范研究的框架下,通过详尽的阐述、细致的对比、严谨的逻辑,清晰的勾勒出商业模式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两家银行各自不同风格的商业模式,并在比较研究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商业模式建议。无论是研究范围,研究角度,研究结论还是策略建议,本人都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有所不同,体现了较强的创新性和鲜明的实效性和独特性。本文的创新点总结如下:

1. 通过分析银行财务报告揭示银行商业模式的特点。

2. 以财务报表作为独特的切入口来进行研究,探寻出一条新颖的研究路径。

3. 提出银行商业模式模版并给出后续改进的基本原则和维度。

1.6 主要概念的约定

本文涉及的主要概念包括:

1、商业模式:本文中商业模式指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使系统持续达成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

2、上市银行:文中所指上市银行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银行。

第二章 理论回顾

商业模式的定义目前尚有争论,国内外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在我们进一步研究“商业银行商业模式”之前,回顾一下在商业模式这一领域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显然是必要的。事实上,这些理论成果所依托的基本分析框架与模型也是论文在以后章节中进行分析的出发点。因此,我们在理论回顾中并不局限于财务报告与商业模式的联系,银行商业模式研究,还包括商业模式概念的归纳与界定。本章的结构如下:首先,对商业模式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对银行商业模式进行综述;第三,对财务报告与银行商业模式的关系进行综述。

2.1 商业模式的概念界定

商业模式,有些学者或称之为企业商业模式,或称之为商务模式,而企业界与媒体又常常将它与电子商务、商业形态(Commercial Form)等概念混为一谈,甚至一些学者也倾向于将其理解为“基于网络的模式”。为了科学、准确、清晰地界定概念,也为了增强研究的一致性,本文统一将其称作“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

对于商业模式,国内外学者给出的多种概念。从现有商业模式研究来看, 国外对商业模式的定义为三类: 一是经济类; 二是运营类; 三是战略类(Morris, 2005)。Rappa( 2004) 认为, “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商业模式规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指导其如何赚钱”。他认为,商业模式明确了一个公司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来创造价值、在价值链中如何选取上游和下游伙伴中的位置以及与客户达成产生收益的安排类型。Thomas( 2001) 认为, 商业模式是开办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所涉及的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构造。Dubosson 等( 2002) 认为, 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所形成的企业结构及其合作伙伴网络, 以及产生有利可图且得以维持收益流的客户关系资本。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已经涌现出很多基于英特网的商业模式研究。阿福亚赫和图西(2000)认为,应当把商业模式看成是公司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阿福亚赫(2003)进一步指出,商业模式是企业在给定的行业中,为了创造卓越的客户价值并将企业推到自己获利的位置上,运用其资源执行什么样的活动,如何执行这些活动以及什么时候执行这些活动的集合。这就决定了商业模式是运用企业的资源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方式、执行特定的活动为目的,明确为了创造卓越的客户价值并确立企业获取市场价值的有利地位的各种活动的。阿米特和左特(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创新的焦点和企业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马哈迪温(2000)认为,商业模式

是对企业至关重要的三种流量──价值流、收益流和物流的惟一混合体。

综合现有文献, 可以将国内学者对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分为两类: 一类是针对企业个案进行的案例分析, 如梁新弘( 2000) 、饶君华等( 2005) 对戴尔模式的分析。另一类是以罗珉、翁君奕等为代表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内涵及理论解释进行的较为深入的研究。罗珉等( 2005) 认为, 企业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的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 用于整合组织自身、顾客、价值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及制度安排的集合。他们运用企业经济租金(Rentof Enterprise) 从经济学理论视角解释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内外驱动力。翁君奕( 2004) 通过对企业内外经营环境及平台界面的细分, 将商务模式界定为一个类似“魔方”的三维空间, 由价值主张、价值支撑和价值保持构成的价值分析体系提供了商务模式构思和决策的一种思维方法。他把商务模式定义为核心界面要素形态的有意义组合。原磊(2007)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并提出了商业模式的“3- 4- 8”的构成体系。也有人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的动态盈利战略组合。张家瑞(2007)则认为商业模式是在企业特定竞争战略的基础上为了实现为顾客创造和增加价值的目标的企业所有资源的动态集合。王波、彭亚利(2002)认为,对商业模式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经营性商业模式,即企业的运营机制。二是战略性商业模式,指一个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中怎样改变自身以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

综合以上商业模式的概念,不难发现,商业模式的概念基本包含了经济、运营和战略三重含义。其中,经济含义是指“如何赚钱”的利润产生逻辑,即商业模式以赢利为根本目标,运营含义则关注于企业内部流程及构造,包括产品或服务的交付方式、生产运作流程、知识管理等,战略含义主要是指企业

的市场定位、组织边界及竞争优势的获取与保持。同时,商业模式的概念还具有如下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商业模式的概念注重描述企业的整体性和系统性。Michael Morris等(2003)指出,模式远大于它的个部分之和,它能体现企业系统如何聚焦的实质。二是商业模式包含了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两种机制。商业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将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两种机制在企业内部的平衡。两种机制的统一进一步强调了商业模式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基于此,笔者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使系统持续达成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

2.2 商业模式理论研究现状

近年来,企业商业模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对企业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界定和构成要素两大领域,关于概念界定前面已经作以介绍,此处则主要探讨关于企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及要素特征的研究。

综合现有文献,大致可以将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针对企业个案进行的案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商业模式的特征和构成要素进行归纳总结。在这类研究中,一部分研究者(如Slyworski,2003;Rappa,2004;饶君华,2005)将焦点集中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商业模式类型上,如亚马逊模式、戴尔模式、电子港湾(eBay )拍卖模式等,而其他一些研究者(如Weill&Thomas,2004)则通过对大样本企业的调查分析,归纳总结出商业模式的不同特征或类型;第二类是通过逻辑推理构建企业商业模式框架,再根据框架要素或构成要素的差异区分企业商业模式的类别。在这类研究中,研究者们往往遵循提出框架、确定要素、寻找案例支持的路径,如Gary Hamel (2003)、Allan Afuah(2004)和翁君奕(2004)。如表2.1所示。

表2.1企业商业模式构成要素概览1

1 引自Michael,M.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aserch,2003,6(1):726-735

者对企业商业模式构成要素与要素结构的划分,因而,对企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及其结构的划分呈现出高度的差异化。在表2.1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企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从3~8个不等,作为企业商业模式的可能构成要素而被提及的共有25个不同要素,其中价值提供、生产运作模式、顾客界面/关系、伙伴关系与内部基础设施/活动是被提及频率最高的要素。以上统计结果对企业商业模式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外,要素的组成结构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横向列举式,即要素间的横向列举关系,彼此重要性相似,每个要素表示企业的某个独立方面,但它们必须协同一致共同发挥作用。Gary Hamel(2001)、Chesbrough&Rosenbaum(2000)和Amit&Zot(t2001)等的提出的要素组合强调了要素间的横向列举关系(如图2.1);另一种是网状式,即模式的基本要素从纵向层次或另一视角综合考虑,要素间联系密切,形成层级或网络,作为系统在企业中发挥作用。这类研究成果较少,Michael Morris,Minet Schindehutte&Jeffery Allen(2003)、Dubosson&Torbay等(2001)提出的要素组合强调了要素间的网状关系(如图2.2)。

通过对企业商业模式研究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尽管在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多成果,并开辟了多个维度的研究途径,但就其研究方法而言,对企业商业模式个案的研究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普遍适用的理论分析框架。尤其是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系统的理论成果还相对较少。现有的关于企业

商业模式内涵、构成要素、创新动机和形成机制的研究只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思路,理论深度还远远不够,而且往往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对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还比较缺少,因而难以全面、系统、直观、清晰地诠释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

此外,大多数学者的理论研究重点仍集中于企业商业模式的主要构成要素,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评价体系尚未得到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因此,在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很少,还没有形成一套全面、科学、客观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评价体系。

图2.1 Gary Hamel的企业商业模式要素组合 2

图2.2 Michael Morris等的企业商业模式要素组合 3

2.3 银行商业模式相关研究

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外还没有成型的关于银行商业模式的研究,仅有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感性认知上,缺乏深入探讨。国内的情况甚至更不理想,对银行商业模式的整体研究基本空白,冠以商业模式的研究几乎都是针对某种银行业务的研究或是针对银行经营模式、盈利模式的研究,这其中尤其以网络相关的银行商业模式的研究居多。究其原因应该是借鉴了国外网络相关商业模式较为成熟的研究。故在此不加赘述。

2.4 财务报告和商业模式的关系

目前对于财务报告与商业模式的关系研究国内外均未出现专门的研究,更多的是在研究商业模式的同时附带讨论。有很多人把企业财务情况看作是商业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Markides (1999)、Dubosson-Torbay (2001)等等。在Dubosson-Torbay 的理论中,财务数据被看作是贯穿其他几个组成部2

3 引自加里·哈默尔.领导企业变革[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52-57 引自Michael , M .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aserch,2003,6(1):726-735

分的一个部分,它与所有其他部分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国内的学者也有类似的观点,很多研究都揭示出财务报告可以反映出企业的商业模式,不同的企业商业模式在其财务报告中也会反映出差异。例如孙英辉(2003)就提出好的商业模式可以为企业造就优异的财务结果。

上述情况表明以财务视角窥探企业商业模式本文尚属首次,国内外的学者对此问题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本文将对其进行发展。

第三章 财务报表与商业模式的联系

在上一章中,我们已经商业模式作以简要介绍,并对商业银行商业模式以及财务报表与商业模式的联系作了全面的概述,为本章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本章主要通过对财务报表与商业模式的联系进行分析,揭示通过财务报表窥探银行商业模式的维度。

3.1 财务报告与商业模式的理论联系

在Dubosson-Torbay (2001)的理论中财务报表被理解为是获取价值链的成本和销售收入。收入和成本之差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利润率。我们知道商业模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一个企业的利润率,又知道了利润率的构成因素,那么商业模式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直接反映在收入、成本和利润上。

收入。这个因素表示企业通过交换产品给消费者获得钱,并因此发生进项收入流。一家公司的收入模型是基于订金成本、来自消费者的酬金、来自于其他公司、社团的广告和赞助收入、从被提供的服务中获得的交易收入、于其他公司的共享收入还有仅仅靠销售获取的收入。通过网络销售的公司应该考虑一种适当的价格策略和价格机之从而达到收益最大化。首先他们必须依照产品的本质进行排列。例如,一台飞机引擎的定价是不同于一台数码相机的。第二,他们得去尝试达到制定出消费者能够接受得最高价格,并以此为目标。值得一提得是ICT 对于定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已经在定价机制领域创造了一片崭新的天地(Klein, 2000)。

成本。这个因素表示一个公司所有由于创造、交易和传递价值给顾客和而发生的成本。凡是花费公司资金的资源、资产、行为、合作伙伴关系和交易都被标记上了价格。由于企业关注于它的核心竞争力和行为,并在其他非核心竞争力和行为上依赖于它的关系网,这样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就有了一个重要的节约成本的潜力。正确的在客户关系中使用ICT 同样也能打开新的机会来交付额外的客户服务并因此还会产生附加的合理成本价值。

利润。这个因素表示企业创造正现金流的能力。

3.2 财务报告与银行商业模式的实践连接点

我们知道商业模式的概念基本包含了经济、运营和战略三重含义。同时,商业模式的概念还具有如下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商业模式的概念注重描述企业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二是商业模式包含了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两种机制。商业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一个整体。它将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两种机制在企业内部的平衡。两种机制的统一进一步强调了商业模式的经济和战略意义。于是我们不难发现商业模式的各种要素都会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必然体现在近期或者远期的财务报表中。然而仅仅从财务报表来分析商业模式,难免有管中窥豹之意,许多要素是分析不到的。因此本文仅仅以能够获取到的财务指标作为维度来分析银行商业模式。

资本状况

对于一切企业来说资本都是重要的,没有资本就没有企业,银行尤其如此。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资本状况的度量衡。分析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可以寻找出银行融资手段,归纳出资本结构,又可以总揽银行的各项业务发展把握全局。

资产质量

众所周知不良资产是银行业的心病,分析银行的不良资产可以揭示银行的经营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盈利能力

首先直观上通过分析净利润增长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可以看出银行的运行效率。通过分析资本收益率可以衡量银行运用资产获取收益的能力。由于各家银行的盈利模式不同,通过分析利息收入水平、非利息收入水平和成本控制水平并将各家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分解比较才能构获得全面的评价。

利差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也是最重要的利润来源。近年来,由于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的变化,以及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重视和开发,利息收入在银行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利差收入仍将是影响银行盈利水平的决定因素。通过比较净利息收入所占总资产的比例,可以考察各行单位资产生成净利息收入的能力。

非利息收入水平反映了银行在非传统领域的盈利能力。它与利差收入共同组成了银行的营业收入。

成本控制水平是衡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另一个方面。科学的配置费用资源,强化全面成本管理与控制,可以获得很好的成效,主要体现为成本收入比指标。

流动性分析

通过流动性分析一方面可以认清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和存贷比,更重要的是可以根据当前金融形势,分析当前流动性问题的原因,调整自身商业模式,解决自身的问题。本文通过存贷比、流动性比率、中长期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比率和中长期贷款比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两家银行的流动性状况。

通过上述维度理论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财务指标中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是与银行商业模式息息相关的。这些维度可以体现出银行商业模式中的诸多要素,例如内部资源、盈利模式、核心竞争力、运行效率、持续盈利能力和完整性等。

现归纳从财务报告分析出的银行商业模式模版如下:银行商业模式就是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整合银行内部和外部各种优势资源,不断增加自身资产,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从而降低自身不良资产率和成本率,并通过针对性的提供品种繁多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其组合使整个银行持续达成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

第四章 中信银行与建设银行财务报表之比较

在第三章中,已经对以财务角度分析银行商业模式的维度作以界定,即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本章将通过这些维度对中信银行和建设银行这两家典型的上市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进行全方位的解读。

4.1 中信银行与建设银行财务报表简述

由于中国银行业的特殊性,商业银行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传统意思上的国有四大银行,另一类是改革开放后兴起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本文中选取两家具有代表性的银行作为研究案例。分别是代表国有大型银行的建设银行和代表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信银行。文中财务报表选择两家银行2002年至2007年的年报,其中重点分析2006年和2007年的数据,其他年份的数据作为参考。

4.1.1 建设银行财务报表简述

2007年建设银行各项业务发展良好。个人贷款、信用卡、个人理财、代销基金等业务发展快速,促使其零售业务贡献度大幅提高;基础设施贷款等建行传统优势业务继续保持领先,小企业贷款业得到快速发展;此外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显著提升,金融市场业务、国际业务均持续增长。资产质量稳步上升,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双降。

2007年建设银行实现净利润691.42亿元,较上年上升49.27%。平均资产回报率为1.15%,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9.50%,分别较上年提高0.23个百分点和4.50个百分点,每股盈利为0.30元。建设银行2006年至2007年主要财务指标见图4.1 (单位:元)

建设银行2007年12月31日的杜邦分析见图4.2

4

来源新浪网

图4.2 建设银行2007年12月31日杜邦分析图

5

4.1.2 中信银行财务报表简述

2007 年末,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资产总额为10,112.36亿元人民币,较上年末增加3,043.77亿元人民币,增幅 43.06%;负债总额为9,270.95亿元人民币,较上年末增加2,520.66亿元人民币,增幅37.34%;股东权益总额(不含少数股东权益)为 841.36亿元人民币,较上年末增加523.11亿元人民币,增幅164.37%。2007年度集团实现净利润82.9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45.64亿元人民币,增幅122.49%。集团整体财务运行状况良好,呈快速上升态势。中信银行2006年至2007年主要财

5

来源新浪网

中信银行2007年12月31日的杜邦分析见图4.4

6

来源新浪网

图4.4中信银行2007年12月31日杜邦分析图

7

4.2 中信银行与建设银行财务指标比较

资本状况

2007年末建设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2.58%,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37%,总权益对资产总额比率为6.40%。前两项指标较上年均有了0.45%至0.47%的提升。2007年末中信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5.27%,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3.14%,总权益对资产总额比率为8.32%。两项指标较上年有了大约6%的提升,可谓大幅增长。

可以看出中信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高出/建设银行不少,而且自由资金所占比例也比建设银行高。这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由于建行在IPO 之后业务发展迅速,降低了自身的资本充足率。另一方面中信在2007年实现了A 股和H 股的募集,大大增加了自身的资本金,提升了资本充足率。

分析资本冲足率的不同我们发现这与两家银行不同的商业模式相关。建行的营业网点众多,业务面广,因此建行在资金的使用上显得比较粗犷,播撒面很广。而中信银行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建立密布

7

来源新浪网

的营业网点,取而代之是每个营业网点的高业务量。很显然我们从资本金充足率的不同便可以推测出中信银行营业网点的平均信贷业务量要高于建行。进一步推想得知建行擅长以数量取胜,而中信擅长以质量取胜。

资产质量

2007年末建设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60%,较上年降低了0.69%,拨备覆盖率为104.41%。2007年末中信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48%,较上年降低了1.02%,拨备覆盖率为110.01%。

可见两家银行的资产质量都有保证,不良贷款率持续走低显示两家银行在风险控制上不断增强的能力以及显著提高的经营能力。

另一方面我们页看到建行的不良贷款率比中信高出1.12%,叫上年降低比例也比中信低,拨备覆盖率比中信低将近6%,这些都说明建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比中信低,运营效率比中信低。究其原因是两家银行的商业模式不同。建行由于历史原因人员臃肿,管理难度大,历史遗留不良贷款多,整治难度大。中信由于成立年限较短,管理体制先进,人员平均素质高,没有历史包袱。这些因素都使得中信的运营效率全面高于建行。

盈利能力

2007年建设银行净利润为691.42亿元,较上年上升49.27%,主营业务收入为2194.59亿元,较上年上升46.10%,总资产收益率为1.15%。2007年中信银行净利润为82.90亿元,较上年上升122.49%,主营业务收入为278.38亿元,较上年上升56.13%,总资产收益率为0.97%。

中信银行净利润的增幅大大超过营业收入的增幅,而建行在这方面则显得比较稳健。显然中信银行的运营效率高于建设银行。

两家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较前几年均有所提高。建设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高于中信银行,主要因为中信银行近年来资本扩张较快。

2007年建设银行利息收入2848.23亿元,较上年增加696.34亿元,增幅为32.36%。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1982.78亿元,较上年增加448.22亿元,增幅为29.21%。债券投资利息收入696.10亿元,较上年增加194.71亿元,增幅为38.83%,其中投资性债券利息收入691.60亿元,较上年增长38.29%;交易性债券利息收入4.50亿元,较上年增长254.33%。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112.72亿元,较上年增加41.16亿元,增幅为57.52%。存放同业款项及资金利息收入21.27亿元,较上年减少14.41。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35.36亿元,较上年增加26.66亿元,增长3.06倍。与此同时利息支出也相应增加。2007年建行实现净利息收入1927.75亿元,较上年增加37.34%

2007年中信银行实现利息收入414.9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130.50亿元人民币,增幅45.88%。2007年客户贷款及垫款利息收入为325.66亿元人民币,比2006年232.88亿元人民币增长92.78亿元,增幅39.84%。债券投资利息收入52.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17.29亿元人民币,增幅49.73%。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为13.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4.84亿元人民币,增幅57.01%。存放同业及拆出资金款项利息收入由 2006年3.54亿元人民币增加至7.10亿元人民币。买入返售款项利息收入为16.79亿元人民币,比2006年的4.76亿元人民币增长252.73%。与此同时利息支出也相应增加。2007年中信银行实现净利息收入261.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96.97亿元人民币,增幅58.87%。

在净利息收入方面两家银行都实现了大幅增长。不过在增长的细节上还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建行的存放同业款项及资金利息收入较去年有所降低而中信银行依然是上涨。这是因为建行调整了资产结构,减少了这部分投入,而中信由于IPO 募集了大量资金且人民币利率上升引起此项收益增加。

2007年建设银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313.13亿元,较上年增加177.42亿元,增幅为130.73%。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对营业收入比率为14.27%较上年提高5.24%。

2007年,中信银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16.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3.11亿元人民币。2007年非利息净收入占经营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99%。需要指出的是如分别剔除2007年外币资本金汇兑损失等相关非经营性因素14.41亿元人民币,2007年经营性非利息净收入为 31.0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15.78亿元人民币,增幅103.07%,经营性非利息净收入占经营收入的比例由2006年的8.50%提高至2007 年的10.62%。

可以看出两家银行都在积极发展新兴业务,不过侧重点不同。建行在代理业务、银行卡业务、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顾问和咨询、担保以及信用承诺等业务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业务面相当广泛。中信银行的业务面也同样广泛,在上述各种业务中均取得了大幅增长,在理财服务手续费上更是达到了3712.5%的增幅(2007年中信正是借助理财业务壮大了自身的零售业务,也创出了中信理财这一品牌),可以说中信在种种业务上的增幅并不低于建设银行,甚至远超。然而由于其特色的国际业务业务量大,

非利息净收入与国际业务的关系颇大,这些非利息净收入往往是伴随着国际业务而发生的,因此其中很多涉及外币结算,2007年的人民币汇率损失降低了非利息净收入。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中信银行今年的非利息净收入增幅较小。中信2007年的汇兑净收益为1.44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3.59亿元人民币,主要原因是尽管外币结售汇业务净收益较上年大幅提高,但仍不足以弥补资本金汇兑造成的损失。

2007年建设银行业务及管理费总额为788.25亿元,较上年增加217.49亿元,增幅为38.11%。其业务及管理费对营业收入比率降低至35.92%。

2007年中信银行业务及管理费总额为97.13亿元,较上年增加18.32亿元,增幅为23.25%。其业务及管理费对营业收入比率降低至34.89%。

可以看出两家银行2007年业务及管理费增加的主要原因来自员工成本的增加,增长主要由于市场竞争需要,企业加大了对人才的投入,薪金、奖金、员工福利开支增加。

盈利能力是银行商业模式中最重要的部分,盈利模式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出银行商业模式中的诸多要素。首先两家银行在利息收入方面的表现类似,这正是国内银行商业模式的一大共性,即:利息收入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因此国内银行业对利息这部分收入都相当看重,在这方面的发展力度都很大。不过在非利息收入方面中信和建行却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之处。中信着重国际业务和理财业务,而建行则对代理、受托、顾问和咨询、担保以及信用承诺等业务投入了很大的热情。这些鲜明的特点展示出中信和建行不同的业务侧重,更揭示了其风格迥异的商业模式。

流动性分析

2007年建设银行的存贷比为61.27%,中信银行的存贷比为73.07%。相比较而言建行的存贷比比中信低出不少,这是因为建行的资本金来源充实,国有银行将大量资本金存放在央行,信贷投放能力还没有充分的发挥。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所有银行目前都必须将存贷比低于监管机构75%的监管要求。

从流动性比率来看,2007年两家银行人民币的流动比率都大于25%的监管要求,外币的流动性比率都大于60%的监管要求,且比率与2006年浮动不大。

从中长期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来看,建设银行为46.57%,比上年增长0.83%。中信银行为55.5%,比上年增加了3.5%。由于宏观调控形势所迫,两家银行都不同程度的调整了各自的贷款结构,尤其提高了高收益中长期贷款占比。但相对中信的调整建行的力度较小,着主要是因为建行战略类客户较多,因此调整幅度比较稳健。

从中长期存贷比来看只有建行满足小于120%的监管要求。显然中信的中长期流动性风险大于建行。 我们看到当宏观政策发生变化时,中信银行商业模式中的优势便发挥了出来。中信应对政策风险的能力要高于建行,最明显的是中信可以比较轻松的调整各自的贷款结构。而建行由于管理体制的问题,历史遗留的战略客户多,关系网错综复杂因此调节贷款结构的牵涉面比较广,难度因此较大。

4.3 中信银行与建设银行商业模式比较

银行商业模式之于企业商业模式是演进,是继承。所以银行商业模式仍应发源自企业商业模式。本文在第二章第一节便给出了企业商业模式的定义,现据此展开。

银行的灵魂是资本,效率是关键,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实现盈利目标并创造客户价值最大化。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营运资金的企业,其显著特征是自有资本很少,固定资产比重很低,而总资产规模庞大。由第四章的比较容易得出两家银行的资产构成都是以负债资产为主,中信银行的高资本冲足率似乎含有未雨绸缪的意思,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信银行的发展不会收到资本冲足率过低的影响。显然这是两家银行决策者的战略选择不同。

资产质量良好说明了两家银行风险控制上不断增强的能力以及显著提高的经营能力。此外,建行较高的收益性资产比重以及中信银行有效税率的下降显著,2007年净利润超过IPO 盈利预测26.02亿元人民币等等都说明了两家银行在提高运行效率上所付出的努力。

两家银行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面基本保持一致,这也是国内商业银行业的通病。具体表现为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产品独创性,绝大多数产品是从国外引进,本土化程度不高,部分产品接受度不高。不仅如此,在对这些仅有的产品的推广和使用上没有统一的标准。是否能为客户提供最合适的产品往往取决于银行客户经理自身水平。笔者认为银行客户经理与企业财务人员水平参差影响了金融产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当然这两家商业银行也有自己的业务亮点,相对而言他们在某些领域对比其他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服务。中信银行的国际业务、公司业务和新发展起来的理财业务。建设银行在建设类项目中发挥的融资业务和表现不俗的零售业务。

由于国内监管体系有待完善,国内商业银行往往在出现套利机会时为客户提供某些特别的产品,然而虽然这些产品原则上不允许使用但法律条文中并无明确记载,往往是问题出现一段时间后才由监管部分补发文件才予以制止。这样虽然银行成功套利但始终不能形成持续的盈利。上述两家银行中都存在如此现象。

在两家银行之外还存在着各自特殊的优势。建设银行由于历史原因使得其战略客户多,由于国家强制规定使其获得了全国范围内的住房公积金存款,这使得建行的个人储蓄存款与公司存款相差不多,且当中很大一部分是活期存款。中信银行则依托中信集团强大的实力充分发挥其特点,充分发展公司业务和国际业务。

总结一下两家银行的商业模式特点(图4.5)。建设银行资产规模巨大、风险控制能力和经营能力显著提高、资产状况良好、运行效率不断提升、产品服务存在同质化现象,在零售业务和基础设施贷款业务上存在优势,独特的历史原因使其服务于众多战略客户并拥有数量巨大的优质个人储蓄存款。

资本状况 资产质量 盈利能力 流动性 中信银行 资本冲足率高 不良贷款率低 较高 高 建设银行 资本冲足率低 不良贷款率高 较高 低 中信银行业务精, 中信银行运营效 中信银行侧重国 中信银行应对政 商业模式特点 网点少。建设银行 率高于建设银行 际业务和理财业 策风险灵活机动。 网点多,业务粗犷 务。建设银行则 建设银行动作比

全面开花。 较迟缓。

图4.5中信银行与建设银行商业模式特点比较

中信银行资产规模较小、风险控制能力和经营能力不断提高,进而不良资产率持续下降,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运行效率,出售较为同质化的产品服务,依托中信集团优势发挥其在公司业务和国际业务方面的专长。

第五章 结束语

本章是对全文的总结。总结主要结论,阐明研究局限和对提出未来的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本文参考了国内外各种商业模式研究,并通过分析银行财务报表中的特点,解释了银行商业模式的本质,即银行商业模式就是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整合银行内部和外部各种优势资源,不断增加自身资产,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从而降低自身不良资产率和成本率,并通过针对性的提供品种繁多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其组合使整个银行持续达成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初步构建了银行商业模式财务评价体系,包括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此外还初步探讨了银行商业模式重构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和维度。

银行商业模式研究对于丰富银行发展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分析我国银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银行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理论价值。更进一步说,该领域的研究对正处于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国银行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本研究银行能够较为清晰的认清自身的商业模式,找出其中症结所在,从本研究出发,根植自身顽疾,全面提升竞争优势。这对于银行通过不断地创新,实现独具价值的商业模式,获得竞争对手难以轻易模仿的竞争优势,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银行商业模式特点鲜明,在其创新重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注意一下几个原则: 赢利性原则、成长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竞争性原则、存续性原则、共赢原则。应着重关注自身的执行效率、客户价值最大化、各种资源、整体性、核心竞争力、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持续盈利。着力点可以放在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上。关于银行商业模式重构可参见关鑫(2007)的理论,这里不加赘述

5.2 研究局限

1、本文初步构建了银行商业模式财务评价体系,这一体系覆盖了四大方面即: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然而在这四大方面中包含了相当多的因素,其中有很多是定量数据,本文只是作了比较,缺少实证研究的支持。

2、本文仅仅使用了中信银行与建设银行作为案例研究,研究结论缺乏普遍性。

3、由于国内关于银行商业模式的研究空白,因此本文借鉴了大量国外研究成果,这使得本文的结论可能存在与国内银行不相符的情况。

4、本文末尾给出了银行商业模式重构的基本思路,但未能予以展开,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5、本文仅仅从财务报告的角度分析了银行商业模式,诚然银行商业模式的方方面面都对财务报告有所影响,但从财务报告窥探出的银行商业模式要素有限,导致分析时使用的维度全部基于财务报告,难以进行全面的分析。

5.3 后续研究展望

本文仅仅从财务报告的角度分析了银行商业模式,诚然银行商业模式的方方面面都对财务报告有所影响,但从财务报告窥探出的银行商业模式要素有限,导致分析时使用的维度全部基于财务报告,难以进行全面的分析。因此笔者将于工作后以自己在中信银行的切身体会继续对银行商业模式这一研究对象进行完善,通过获取管理体系,组织架构和银行战略等等方面全面综合的总结银行商业模式,使这个命题被完善。

参考文献

1. AmitR,ZottC.Valuecreationine-business.StrategManageJ2001;22(2):493–520

2. ChesbroughH, RosenbaumRS. 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working paper).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2000

3. Magaly Dubosson, Alexander Osterwalder, and Yves Pigneur. E - Business Model Design,

Classification and Measurement [J]. 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2, 44(1).

4. Mahadevan B. Business models for Internet-based-commerce. Calif ManageRev2000;42(4): 55–69

5. Markides C. A dynamic view of strategy. Sloan ManageRev1999;40(3):55–63

6. Michael Rappa. The Utility Business Model and Future of Computing Services [J]. IBM Systems

Journal, 2004,

7. Morris, M., & Minet Schindehutte. 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5, (58).

8. Osterwalder A. The Business Model Ontology- A Proposition in a Design Science Approach [D].

University deLausanne, 2004.

9. Osterwalder, A., Yves Pigneur & Christopher L. Tucci. Clarifying Business Models: Origins,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oncept [J]. Communications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2005, (15).

10. Schumpeter J.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1936

11. Thomas Powell. Competitive Advantage: 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9).

12. 阿兰·奥佛尔和克里斯托福·得希(2002),互联网商业模式与战略:理论和案例[M],李明志等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13. 罗珉, 曾涛, 周思伟。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J]. 中国工业经济, 2005, ( 7) .

14. 高闯, 关鑫.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J].

中国工业经济, 2006, ( 11)

15. 赵晶、 关鑫, 仝允桓面向低收入群体的商业模式创新[J]. 中国工业经济, 2007, ( 10)

16. 聂正安, 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J]. 湖南经济, 2003, ( 1)

17. 曾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一种更重要的核心竞争力[J]. 经济体制改革, 2006, ( 2)

18. 张家瑞,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7, ( 4)

19. 孙英辉,关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探讨[J].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3, ( 1)

20. 饶君华,戴尔模式分析[J].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 1) .

21. 梁新弘,库存降为零──戴尔公司直线互动销售模式[J]. 国际市场, 2000, ( 5) .

22. 翁君奕,商务模式创新[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23. 原磊,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 中国工业经济, 2007, ( 6)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