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三首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注重在诵读中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通过注释并结合想象画面的方法,感知诗文的意思;培养学生在文字中再生画面的能力。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材简说】

《独坐敬亭山》是诗人李白笔下的一首五言绝句。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虽然没有一句描写敬亭山的外貌及景色,却让人感觉到敬亭山似乎也有性情,正默默地凝视着作者。诗中以景物衬托出作者寄情山水,宁愿忍受孤单,也不愿趋炎附势的高尚品德。前二句已绘出“独坐”神理,后二句却写与山两相看,以“不独”写“独”,更为奇妙。

一.谈话引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地域辽远广阔。其间大好的河山受无数中外游客的青睐。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三首,领略一下我们祖国美丽的风光。出示课题,齐读。

二.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晓诗题,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掌握生字“亭”。

四、解诗题,知作者

1、诗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写景的观察点)

(1)谁独坐敬亭山?

(2)试说诗题的意思:(李白)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3)知作者。(ppt)

李白:唐朝诗人(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其诗:《静夜思》、《赠汪伦》等

五、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 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交流:如果让你画一画这两句诗,你要在纸上画些什么?

(2) 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品析: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边说边板书:简笔画敬亭山)

(3)说说词意:众鸟:许多鸟儿;尽:没有。(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一片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4)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ppt)“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读出孤独的味道。

(5)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过渡:(ppt)前两句“动”(众鸟、孤云)中有“静”(敬亭山),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3、(ppt)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相看:对看)。

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指板书),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指板书)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厌:满足。)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指班上一对好朋友)就像你看她,看不厌,很喜欢;她看你,看不厌,很喜欢。她把她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而李白之所以看敬亭山看不满足,也把敬亭山当成了──朋友。 师:(ppt)后两句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互为知己的感情,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此刻诗人认为,世上大概只有敬亭山和他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以“不独”写“独”,更为奇妙。

③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消失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白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我静静地看着敬亭山,山也在看着我,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此时此刻,世上愿和我做伴的,大概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ppt) ④(ppt)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方法:晓诗题──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画一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ppt(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ppt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ppt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望洞庭》。

二、自我探究,感知诗的内容

1、自读全诗,读准字音,正音:洞dóng、潭tán、螺luò、磨mò

2、借注释,想诗意,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三、图文结合,想象画面,感知诗意,研读诗文

1、释题:作者望月下洞庭所见到的美丽景色。

2、月下洞庭朦胧、优美,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现景色优美?

(1)表现美好事物的词:湖光、秋月、镜、手白银盘、青螺。

(2)表示颜色的词:白、翠、青。

3、试想画面,并口述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湖光:湖水的光。

潭面:指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师引导: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补充: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几百里。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的胸怀十分广阔。

述诗意:洞庭湖湖光秋月相互辉映,显得多少和谐。湖面风平浪静,就像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

读一读: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2)“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遥望:远望。(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述诗意:远远望去,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多么像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想象意境: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四、体会情感(ppt)

1、讨论:诗人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景物的?(由远及近)

2、诗人用了哪些方法写洞庭湖的山和水?

*比喻、对比(“银白”与“翠绿”)

3、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通过描绘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抒发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五、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六、作业: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

望洞庭

第三课时

【教材分析】

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古诗词积累,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领悟和欣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词作品中情感与美的熏陶。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采用逐字逐词逐句的呆板方法进行教学,把一篇篇名篇佳作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没有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品的无穷魅力。

《忆江南》这堂课的教学,我准备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采用“自主阅读──相互交流──领悟赏析”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来感悟作品的魅力所在,从而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意思;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词中所创设的情景;感悟作品的美。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许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板书 :忆江南 )

二、简介词的基本知识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它和学过的诗有什么区别?

(Ppt)词与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两朵奇葩。词兴起于晚唐,繁荣于宋朝,它的句式有长有短,能比较灵活地反映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与思维情感。词有不同的“词牌”,如“忆江南”、“西江月”、“渔歌子”、“浣溪纱”等。词牌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古诗字数工整,有五言、七言等,讲究押韵、对仗。

三、了解作者及作品

师:你们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你能向大家对他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吗?

(这首词的作者是白居易,我们学过他的诗有《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是与李白、杜甫齐名的唐代三大诗人。)

师介绍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ppt: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风平易,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他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白居易在50岁时曾先后出任过杭州、苏州刺史,秀丽的江南景色和灿烂的吴越文化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忆江南》这首词是他晚年闲居洛阳时为追忆十多年前的苏、杭生活而作。

四、自由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1、请同学们参看课文下面的注释,认真读课文,了解词的意思。

2、学生自由读文。

3、同学们读了这首词,那么作品主要讲的是什么呢?

(这首词讲了白居易对江南美景的回忆,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

五、进一步品读课文

1、请同学们数一数,这首词总共有几句,有多少个字?

(这首词共有五句,二十七个字。)

2、师: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确实写得很好,它虽然短小,却抓住了江南美景的主要特征,抒发了他对江南久久难以忘怀的情结。通过刚才的读,大部分同学已经读懂了词的意思。既然这首词写得好,下面再请同学们认真地品读课文,你认为这首词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读完后可以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也可以将你自己的感受及交流后的体会在纸上记录下来。

(学生认真读课文,进行交流)

六、引导学生进行作品赏析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刚才同学们再一次品读了课文,并相互间进行了讨论和交流,我相信大家对这首词的无穷魅力应该有了自己独到的感受。下面,请同学们站起来谈一谈你心中的感受,与大家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精妙所在。

预设1:我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写得好。

师:这两句好在哪里?

(这两句是这首词中写景的句子,作者描写了“江花”和“江水”这两种主要景物,概括地反映了江南春天景物的特征。)确实,这两句是这首词中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谁接下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两句话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这两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红通通的江花比作火焰,江水像蓝草那么绿,比喻非常恰当,增加了文章的美感。江花和江水一红一绿,能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光彩夺目的感觉。)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他们从不同的修辞角度上品味了文章的妙处,

(我刚才又读了读这首词,虽然作者对江南美景的描述只写了春花与春水,可我一闭上眼睛,就像置身于江南的春天一般,不仅看到了红火的花、碧绿的江水,还看到了好多。有孩子们在放飞筝,鸭子在水里欢快地游泳,蝴蝶、蜜蜂在花丛中采蜜,人们在田野里欢快地劳动、歌唱„„。)

师:很好!你对作品的理解与欣赏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同学们,我们去品味一篇文章,欣赏它的美,不能只局限于文字本身的描述。我们应该通过文字表面的描述,想到文章以外更多的东西。

预设 2:我觉得“忆江南”这个词牌用得好。

(词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而作者白居易恰恰选了“忆江南”这个词牌,题目刚好与内容吻合,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作者对江南的无限眷恋和思念。)

七、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刚才前面的同学都是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来谈的,而你却能从词牌联系到词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上来。希望其他的同学也能像你一样把思维的大门敞开,把思维的触角伸到作品的每一角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预设 3:我觉得文章的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写得好。它与前面的题目“忆江南”和第一句“江南好”形成前后呼应,使作品显得很完整。而且一个反问句作结尾,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江南的赞美、怀念之情,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强烈。(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

师:很好。现在同学们的思路被打开了。我希望后面同学的见解更加精彩。

预设 4

:我觉得首句“江南好”这一句好。这一句既回应了标题“为什么要忆江南”,又很自然地引出了后面作者对江南春天美景的回忆与描述。

预设 5:我觉得第二句“风景旧曾谙”这一句也不错。

这一句说明了江南美景对作者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也是作者难以忘怀的,以致引起作者在十多年后还对它难以忘记,思念不已。

下面让我们一边听课文录音带,一边展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去一起感受作者笔下的江南春。 (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配乐录音带,一边展开想象)

八、表达词的意境,体会词人表达的情感

1、述诗意:江南真好,我对江南的美景曾经是多么熟悉!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春回大地,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热爱江南美景、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ppt欣赏白居易的《忆江南》组诗:

其三 其二

江南忆, 江南忆,

其次忆吴宫。 最忆是杭州。

吴酒一杯春竹叶, 山寺月中寻桂子,

吴娃双舞醉芙蓉。 郡亭枕上看潮头。

早晚复相逢。 何日更重游?

(热爱江南美景、热爱大自然)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