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审判

《苏格拉底的审判》读书笔记

经济学院09级经济学基地班 学号:[1**********]4 林江斌 苏格拉底其人其事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苏格拉底具有朴实的语言和平凡的容貌,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和神圣的思想。他在雅典大街上向人们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这样提问题的目的,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自杀而死。[1]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

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作者斯东

作者斯东算得上个传奇,看完译者序之后,我个人如此觉得。

“I·F·斯东,从事新闻工作凡六十五年,先后曾为美国八家报刊工作过,担任过记者、编辑,撰写过社论,是一位称得上新闻从业者的典范的美国左派老报人。他一生追求的不是个人事业的成就和金钱,而是追求一个新闻从业者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心。他始终坚信新闻自由和独立的原则,并为其奋斗了一生。斯东为了他的不畏强权、追求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理想,用六千五百元的资金,独立办了一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I.F.斯东周刊》,一不靠广告收入,二不靠财团资助,一人身兼发行人、主编、校对数职,居然把杂志维持了十九年之久,订户从五千增至七万,最后只因斯东健康欠佳,才忍痛停刊。杂志的长期订户名单,简直是一部思想学术界名人录:爱因斯坦、罗素、罗斯福夫人、吴丹……,连性感女影星玛丽琳·梦露,有感于该刊对政府所起的舆论监督作用,私人出钱为全体国会议员每人订一份,供他们免费阅读。一份政论刊物能办出这种水平,实在是新闻史上的一个奇迹。”

更让人钦佩的是,他退休之后,以70岁高龄继续从事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理论探索。他沿着西方言论自由的历史渊源之河一路往上溯游,找到古希腊之源。为了能够不必依靠译文而直接阅读希腊哲学的经典著作,他重新拣起大学时代的希腊文学习。在他越是学习希腊文、希腊诗歌和文学,“他越是爱上了古希腊人,苏格拉底站在法官面前受审的景象越教我痛心。作为一个民权自由派,我对此感到震惊„„这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点。在这样一个自由的社会里,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雅典怎么会这么不忠实于自己呢?”为了解答这个痛苦的谜,斯东花费他人生最后10年的时光,浸身于浩如烟海的希腊文学和经典著作原文和各种英德译本中,终于得出“这个痛苦折磨的结果”。这便是作者著作的缘由了。

《苏格拉底的审判》读后总结

在西方史上,有两个审判,在西方人的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一个是耶稣,另一个便是苏格拉底。耶稣和苏格拉底都因杀身成仁而名垂千古。“对基督教神学来说,十字架上的受难完成了神的使命。”然而苏格拉底是为何而死?可惜的是,苏格拉底他老人家没留下自己的著作。我们后人只能根据他弟子柏拉图和色诺芬,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和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留下的点滴却有时矛盾的原始资料来了解他老人家。

斯东穷十年之力遍读希腊文学和经典著作,从言论自由的角度,剖析苏格拉底的反民主立场和雅典民主政体的不足。书中他在对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原因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苏格拉底和雅典民主政体发生矛盾的起因是他哲学上的三个根本问题上与大多数雅典同胞乃至古代希腊人有着深刻的分歧。

第一个分歧是人类社会群体的性质。苏格拉底认为人类社会群体只是一伙人群,就像一伙羊群一样。所以他反对雅典式的民主,认为应由“那个知道的人”来统治,就像牧羊人管理羊群一样,“发命令是统治者的事,服从命令是被统治者的事”。而雅典民主的理论依据在于“人是政治的动物”,,具有天生的正义感,所以能够自我管理。而这一观点深入雅典人心,民主之于雅典人就像吃饭穿衣之于人一样,他们的分歧仅在于应由多数人管理还是少数人管理。

第二个分歧是什么是美德和知识。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但苏格拉底又认为真正的知识只有通过绝对定义才能得到,接着,他又证明这种知识是得不到的,连他也得不到,也是不可教的。既然美德是知识而知识又是得不到的,那么多数人就没有进行自治所必需具备的美德或知识。这样,苏格拉底又回到了他的根本命题:人类群体是一伙“羊群”,不能放手信任它能治理自己。但大多数希腊人认为,每个公民“由于他的作为一个政治动物的性质”具有这种过群体生活所必需具备的基本美德。

第三个分歧:苏格拉底认为退出城市政治生活是灵魂完善的必要。而一般希腊人则认为,个人只有在社会群体中同别人发生关系才能找到幸福的生活。公民是通过充分参与城市生活和事务而得到教育和完善的。

然而尽管有很大的分歧,但雅典的言论自由原则和雅典人罕见的宽容,让苏格拉底还是能够在城市广场发表他的言论。甚至可以把他当作笑料欣赏,当时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即为一证。但是一旦雅典民主政体本身的存在受到威胁时,像公元前411年、前404年、前401年两次被独裁专政所推翻和一次有被推翻之虞时,雅典的民主派不免慌了手脚。于是,当苏格拉底依然纠集一批年轻轻狂的富家子弟于他门下宣扬反民主的学说时,笑料成了悲剧。三个公民出面控告苏格拉底,罪名大概是:腐蚀青年,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蔑视现行制度。审判中,雅典的言论自由原则和宽容的司法制度给了苏格拉底一次又一次的机会,而且以苏格拉底的口才,一切形势对他都很有利,只要他为自己辩解。但是他不仅不为自己辩解,而且一次又一次以狂妄自大的态度激怒了陪审团,致使法庭判他死刑。从这一切看,似乎是苏格拉底自己有意求死。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苏格拉底一旦引用了言论自由原则为自己辩解,就是背叛了他自己反民主的立场。他如果辩护胜利,这也不是他的胜利,而是他所蔑视的民主原则的胜利。无罪开释只会证明雅典才是正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格拉底可说是杀身成仁,他不愧扮演了西方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第一个殉道者,而且使信奉倍多女神和阿戈拉奥斯神的雅典违反了自己的传统精神

和原则: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范任何罪行的哲学家起诉、判罪、处死,这给雅典的民主烙上了永远洗不清的污点。如果这是他的目的,苏格拉底显然达到了他的目的。

个人体会

读完几本关于苏格拉底的书,发现哲学类的书还真不好读,不过硬着头皮读完后还是挺刺激的。这些自然是废话,下面切入正题。

苏格拉底之死是苏格拉底的胜利,也是民主的污点。民主容易走上“多数人暴政”的歧途。与其说苏格拉底是自杀,还不如说苏格拉底的胜利是拜“多数人暴政”所赐。由苏格拉底之死,我想到近日发生的一个悲剧:河南一15岁女生和同学打架,老师让学生自主管理,全班同学投票表决,决定是让她留下学习还是请家长将其带走家庭教育一周。在得知自己被大部分同学投票赶走后,花季少女留下遗言,投渠自杀。和苏格拉底一样,女孩也是死于“多数人暴政”,差别只是在于,前者直接,后者间接。“多数人暴政”实质是多数人借民主之名侵犯践踏少数人的基本权利。因此,我们除了需要民主,还需要法律。前者让我们充分参与自治管理,后者保障我们的基本权利。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