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特点及影响

战争史研究

军事历史2004年第6期

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

特点及影响

邓红洲

李玉兰

关键词:越南战争经验教训

特点影响

中图分类号:E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83一(2004)06—0031—05

越南战争是20世纪冷战时代一场重大的局部战争,越南军民浴血奋战10多年,以弱胜强,粉碎了美国的大规模武力干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它是推动两极格局向中美苏大三角格局转变的重要因素;从战争形态的角度看,它是高技术局部战争来临的前奏曲。物换星移,冷战时代一去不复还,但时值今日,越南战争仍具有强大的历史启示功能,其经验教训、特点及影响值得深思。

一、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

(一)美国失败的教训。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拥有巨大的军事优势,但始终无法将这种优势转化为胜势,最后不得不黯然采取脱身政策,坐看自己一手扶植起来的西贡政权灰飞烟灭。从根本上看,美

国在越南的失败,是它自二战后过度扩张与自身力量相

美国在一元化的霸权思维的主导下,无视世界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企图在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经济类型和

社会形态迥异于西方的南越,以武力为后盾构造一个

美式的民主国家,结果却导致南越社会的高度混乱,美国也无从在那里扎根。第四,美国在西欧盟国离心倾向日益增强的情况下,片面在东南亚追求自身的霸权利益,忽视英法两个主要盟友在该地区的传统利益和现实政策,在越南问题上一意孤行,结果在越南战争中失去英法的军事支持和政治合作,使自身的越南政策得不到足够的国际政治资本,更不能奢望在联合国框架体系内运行。第五,侵越战争的非正义性,使美国政府公开宣战和进行战争动员的底气不足,它没有也不能向美国民众充分说明为什么要在越南从事战争。当越南战争危及美国社会本身时,美国的多数民众和国会逐渐由支持政府的战争政策转向反对政府的战争政策,导致反战运动高涨,从根本上动摇了美国的战争意

志。

对有限之间矛盾长期积累和演化的结果。具体来剖析,美国在政治层面和军事层面都存在有重大教训。

尼克松说:“越南是在美国的政治战场上而不是在东南亚的军事战场上失去的。”([美]尼克松:《不再有越战》,8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政治层面的短视确实为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失败埋下了祸根。第一,在遏制共产主义、进而追求“世界领导地位”的目标驱动下,美国夸大中苏两国在东南亚的地缘战略企图,导致自己在越南这一次要地区投入过多的力量,使南越成为战略上的鸡肋,弃则有损自身的大国威信,守则牵累自身的全球目标。这种两难选择决定了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想争胜却又不能全力争胜。第二,美国把越南民族解放斗争片面视为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而企图

加以扼杀,忽视了越南民族主义所蕴涵的巨大能量与

目标、战略、指挥和战法集成为一个软系统,如果该系统不能较好地与具体的战争环境相匹配,则任何军事力量与技术上的优势都必然在战争中大打折扣。越南战争中美国在这些基本要素上都出现了失误:

1、缺乏明确而坚定的战争目标。美国在越南只想

打一场有限战争,但始终没有为这场战争正式设定一个明确而坚定的有限目标。无论是肯尼迪、约翰逊,还是尼克松,都把遏制共产主义视为在越南从事战争的基本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将维护美国的威信列为在越南坚持战争的首要目标。显然,这两个目标过于宽泛和空洞,和美军在越南的军事行动缺乏紧密而具体的关联。目标的模糊和游移不定,对美军在越南战争中选择战略、配置力量和维持士气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坚韧斗志,从而对战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缺乏心理准备,原以为胜利垂手可得,结果却是久战不决。第三,

万方数据 

战争史研究

2、逐步升级战略难以奏效。从1961年到1968年,

美国在越南分批逐次加强兵力投入,分期逐渐扩大战争强度、规模和范围。这种逐步升级战略不是为单纯追求军事胜利,而含有武力威慑的意图,当较低级别的行动威慑失灵后,即启动较高级别的行动进行威慑,总是企图以较小的代价换取对方较大的妥协。但是,这显然是以自身的战略思维来揣测对方的意图,其结果不仅威慑无效,反而限制自身优势的发挥:兵力的逐次投入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压倒性优势,也就无从取得全局上的决定性胜利,整个战争期间美国虽然在越南投人兵力达200万人之多,但平均每年还不到15万人;而战争强度、规模和范围的逐渐扩大,给北越和民族解放组织留下了积聚力量、调整战略战术的时间与空间,从而得以适应新的战争压力。

3、指挥体系紊乱。首先,为防止朝鲜战争时期麦克阿瑟事件的重演,也为从政治上严格控制战争,越南

战争中美国文职系统对战事进行了宏观和微观的双重控制。总统、国防部长、驻西贡大使,不仅参与和主导

重大军事决策,而且介入战役战斗指挥。如白宫成立

专门小组审核对北越的轰炸目标,约翰逊总统夸口说,未经他的批准,连北越的一个茅厕都不能轰炸。1968年春,约翰逊几乎把溪山战役的指挥所搬到了总统办公室,亲自过问战斗细节。文职系统的过度干预,弱化了以参联会为首的军方指挥系统的职能。其次,驻越军援司令不仅要听从参联会的指挥,还要受太平洋美

军总部的节制,这种指挥纵向结构上的叠屋架床,导致

指挥流程缓慢、效率低下。再次,未设置战区最高指挥官,太平洋美军司令虽部分充当这一角色,但毕竟遥控不便;驻越军援司令虽在越南战场享有突出的权限,但只能有效指挥地面部队,而对战区海、空部队无权节制。这就造成指挥末端横向结构不能协调运转,无法实施高效的陆、海、空一体作战,从而限制了美军综合

战斗力优势的发挥。

4、战法运用不适合越南战场特定的环境和对手。

在越南战争爆发前夕,美军仍专注于准备在核威慑条件下同苏军在欧洲平原进行一场大规模的高度机械化的正规战争,其作战理论、组织编制、武器装备、训练演习皆以此为出发点。而美军在越南遇到的却是热带丛

林、山地和水网所构成的战场,是习惯游击战也擅长游

击战的对手。美军在越南虽然做出了某些调整,如动用特种部队和实施绥靖计划,但在整体上仍然拘泥于传统的正规战,尤其对后勤保障和火力形成严重依赖。美军几乎把全套生活设施搬到了越南,构成一个独立运转的社会。如1968年驻越美军总数的88%为支援、一32一

万 

方数据军事历史2004年第6期

管理和服务人员。而整个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后勤保障人员是战斗人员的8倍之多。越南战争中美军地面部队把空、炮火力支援视为战斗的先决条件,几乎以火力杀伤代替了一切战略战术。由于越南特定的环境和对手采取游击战,美军火力杀伤的效果低下:对北越的轰炸每摧毁价值1美元的目标就要付出9.6美元的代价;在南越战场约70%的炮弹是在未发现目标或目标过

小的情况下发射的,如从1969年8月到1970年2月,美

军在南越中部高原战场每发射1600发炮弹才杀死对方1人。对后勤保障和火力的严重依赖,导致美军战斗主动性的丧失,即使在美军展开战略攻势的1966年,其主动发起的战斗也仅占是年战斗总量的14.3%。

(二)越南抗美救国的基本经验。越南劳动党之所

以能够领导军民取得抗美救国战争的胜利、进而完成

国家的统一,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持久的人民战争,依靠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激励军民的爱国热情和战斗到底的决心,为坚持战争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承受巨大而长期牺牲的勇气,实行军事、政治、经济多种斗争手段相结合,农村和城市两个战场相结合,运

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在一切可能的时间和场合打击敌

方。越南军民正是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特有的广泛性、弹性和韧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蕴涵在民众中的战争潜能和精神力量,才使美国在越南泥足深陷,其优势日益被限制,其意志日益被消磨,最后不得不退出战

争。在越南战争中,人民战争的能量还因越南劳动党

在下述几个方面的措置得当而得以增强:

1、坚持渐进战略。从1954年到1959年,越南劳动

党利用日内瓦会议后印支地区短暂的相对和平时期,

集中力量建设北方,并在南方坚持和平的政治斗争。这一韬光养晦的战略不仅使北方在长期战乱后得到休养生息,成为日后抗美救国的后方,而且避免了在自身力量虚弱时引发美国急遽的大规模军事干涉。1959年和1960年,由于南方自发武装斗争蓬勃发展,为通过武装斗争实现国家统一创造了可能性,越南劳动党逐渐放弃在南方问题上的温和路线,转而将解放南方和建设北方置于同等地位。1965年美国开始南打北炸后,越南劳动党将一切工作转入战时轨道,动员全党、全军、全民“坚决在任何情况下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1969年越南劳动党抓住尼克松上台后急于从越南脱身的心理,开始采取打谈结合、以打促谈的战略方针,最终迫使美国全面撤军。巴黎协定签字5个月后,越南劳动党洞察到美国已无意再度出兵越南,而西贡政权亦已极度虚弱,遂决定发动全面进攻,直至彻底解放南方。这种战略上的渐进,避免了在敌强己弱的

情况下采取孤注一掷的军事冒险,有利于越南人民武装力量的积累,从而保证了在时机成熟时能够决战决

胜。

2、最大限度争取国际支持与援助。越南战争期间

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关系逐渐疏远,以至全面破裂。越南劳动党一方面竭力避免卷入两国之间的纷争,分别与两国保持亲密关系,在两国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并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两国之间调和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美国侵略越南所具有的遏制共产主义的色彩,主动向中苏两国靠拢,寻求两国的政治支持和物质援助。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裂变的情况下,越南劳动党的上述政策最大限度地为自身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统一争取到了国际支持与援助,使越南作为一个第三世界贫穷、落后的弱小国家在与世界头号强国的长期战争中,享有了必不可少的国际政治资本和战争资源。可以说,中苏两国在战略上对美国的牵制和约束,在物质上对越南源源不断的巨大援助,是越南得以取得抗美救国胜利的根本外因。

3、巧妙利用两种基本力量。越南战争中越南劳动党实际上掌握着两种基本力量:一是北方的人民军,另一是南方的解放武装力量。在战争的大部分时期,越南劳动党主要依靠南方篇放武装力量以广泛的游击战缠住美军、消耗美军,以渗透的方式向南方解放武装力量提供人员和物资补充,使其长期对美军保持压力;而在此同时,将人民军作为战略预备和机动力量蓄势待发,关键时刻重拳出击,不用则已,用则力求扭转战局或彻底解决问题。越南人民军真正大规模投入作战,

只有1968年春节攻势、1972年春季攻势和1975年三

大战役等3次,而这3次恰好改变了整个战争的进程,决定了战争的结局。

4、提高人民战争的技术形态。在整个越南战争期

间,越南劳动党都在不遗余力地改善部队的武器装备,力争使人民战争的技术形态出现跨越式发展。由于得到中苏两国的援助,越南人民武装力量不仅逐步拥有AK一47冲锋枪、56式冲锋枪、大口径迫击炮、肩扛式火箭筒等轻武器,也拥有T一54和T一55坦克、122mm和130mm口径火炮等重武器,还拥有由萨姆系列地对空导弹、米格系列喷气式战斗机、各种射高的高炮和扇歌式雷达所组成的防空系统。在战争后期,人民军不仅一次可以发射数以千计的炮弹,而且出现了初步的步、坦、炮协同作战。在1972年12月美军实施“后卫Ⅱ”轰炸行动的12天内,北越人民军防空部队共发射萨姆导弹1293枚,击落美军B一52战略轰炸机15架。在整个战争期间,越南人民武装力量虽然在武器装备上

万 

方数据与美军存在较大差距,但这种差距不是整体上的技术时代差,更多的只是代内差,这就使美军无法依靠武器

装备占有决定性优势。

二、越南战争的特点

(一)战争受到冷战政治的直接影响。作为一场冷战时代的重大热战,越南战争和冷战国际格局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它既是推动冷战国际格局变动的因素,反过来也明显受到冷战国际格局的规束。越南战争的发端,缘起于美国在越南的干涉;而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则缘起于它强化遏制防线和扩大遏制范围的战略构想。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都倾向于将世界纷繁芜杂的矛盾与冲突纳入两大阵营对抗的框架内加以考虑,尤其是广大中间地带的民族解放运动更是被它们视为共产主义“扩张”与“渗透”的方式。在此背景下,越南的民族解放斗争也被美国决策层当作中苏两国携手在东南亚间接扩张的第一步,从而不惜以战争手段加以扑灭。在美苏两极对抗格局没有出现质变、两国核武力量大体均衡的前提下,美国又必须避免越南战争影响其整个遏制战略的均衡性,必须避免越南战争升级而引发美苏之间的直接冲突。更为突

出的是,鉴于朝鲜战争的教训和中国政府抗美援越的

强硬立场,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必须努力避免刺激中国派兵参战。由于受到中苏的战略牵制,美国不得不对战争的范围、方式、规模和强度进行主动控制,核心的控制就是采取逐步升级战略和始终未将地面战争扩大到北越。这就使越南战争从美国一方看来具备有限战争的色彩,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因冷战政治的制约而不能在越南为所欲为。反过来,越南的抗美救国战争却因冷战政治获得了巨大的境外支持,从而得以长期立于不败之地。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随着美国绝对优势地位的式微和中苏分裂的加剧,尼克松政府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适度的力量收缩,并努力营造美国主导下的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在这一变动下,越南不再是美国“多米诺骨牌”理论中的头块骨牌,而成为美国战略上的负担,尼克松因此在越南采取了脱身政策。这就为越南战争的结束和越南实现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可以说,越南战争的缘起、进程和结局都受到冷战政治的强烈制约,一场在第三世界地区进行的局部战争牵动着整个冷战的政治神经。

(二)战争具有典型的非对称性。越南战争中美国在军事资源、力量和技术上占有全面的优势,但它的战争意志却远不及对手强大和坚韧。战争对于美国而言只是一场有限战争,美国不能无视其全球战略的均衡性而在越南无限制投入资源与力量,也不能为在越南

一33—

追求单纯的军事胜利进行全面的战争动员。而对越南

人民来说,这是一场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全面战争,他们除了全力以赴争取彻底胜利以外别无选择。战争开始阶段,美国基于对自身军事能力的盲目乐观,预期胜利指日可待,但当战争久拖不决时整个国家的战争意志都出现动摇。反观越南劳动党领导下的越南人民,却有足够的耐心坚持战斗,有足够的勇气承受巨大牺牲,尽管北越的工业体系被轰炸殆尽,尽管全越数以百万计的人死于战火和沦为难民,但越南劳动党及越南人民的战争意志从未动摇。胡志明在

1966年宣称:战争可以延长五年、十年、二十年或更长

时间,河内、海防和其它城市及企业可以被摧毁,但越南人民决不屈服。([越]胡志明:《为了独立自由,为了社会主义》,274页,越南外文出版社,1971)

尽管肯尼迪曾经试图在越南用非传统的方式打一场非传统的战争,但迷信自身力量与技术优势的美军仍然坚持在越南进行传统的消耗战,以强大火力摧毁

对手的物质基础,歼灭对手的有生力量。越南战争期

间,美军弹药消耗总量近1500万吨,约为二战时期美军弹药消耗量的2倍,战斗人员人均弹药消耗量相对于二战时增加了25倍;其中投掷炸弹近800万吨,是二战时期美军在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投弹量的3倍多。但是,美军的火力杀伤越强,在越南制造的灾难就越大,越南人民的抵抗就越顽强。麦克纳马拉后来承认:“我们没有能够把我们的军事策略,与赢得一个文化完全不同的人民的心灵与思想的任务结合起来。”(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332页,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面对拥有强大后勤保障、机动力、火力和装备技术优势的美军,越南人民武装力量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非对称作战,尽量避免与美军进行战略性乃至战役性的大部队正规战,避免与美军在固定的战场和稳定的战线上对垒,而是充分利用热带丛林、山地和水网等自然条件,依托民众开展高度分散、高度灵活的游击战和有条件的运动战(其90%左右的进攻作战都为营级以下规模),造成犬牙交错的战场态势;既利用地道、陷阱、地雷、竹桩、弓弩等杀敌,也努力发挥火炮、坦克、战车、飞机、导弹等现代兵器的威力;既在野外进行伏击、袭击,也在城市和村镇进行袭扰和巷战;占据优势时便进攻,不利时则撤回根据地或边远地区。这就使美军大规模的“搜索与摧毁”作战落空,美军虽可取得一时一地战术性的战果,但无法取得决定性的战略胜利。反过来,越南人民武装力量却握有战斗主动权,打与不打、何时何地打、打到什么程度在多数情况下由它决定。更为重要的是,一34一

万 

方数据非对称作战使越南人民武装力量能够将自身伤亡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同时又对美军保持长期的军事压力,给予美军持久的杀伤,从而促使美国国内民众的反战J隋绪日趋激化,从根本上动摇美国的战争意志。后来基辛格在反恩越南战争时指出,游击队不被消灭即是胜利,正规军不能全胜就意味着失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越南人民武装力量非对称作战的有效性。

(三)直升机机动作战得到大规模应用。由于越南的自然条件不利于地面重型装备的机动,美军在越南战争开始后逐步加大对直升机的使用,从而将直升机空中机动作战发展为现代战争中一种重要的作战手段。美军将直升机广泛用于兵力投送、近距离空中火力支援、巡逻侦察、垂直补给和战场救护。为满足作战需要,美军除将大批“休伊”式运输直升机改装为武装直升机外,还在越南战场投入了第一代专用武装直升机,如配有火箭的快速“眼镜蛇”武装直升机。整个战争期间,美军直升机在南越南战场共出动3612.5万架次,其中393.2万架次由武装直升机执行,754.7万架次为战斗攻击行动。越南战争中美军直升机尤其是武装直升机的大规模应用,不只是简单地提高了部队的机动力和火力,其意义还在于在地面力量和传统的空中力量之间添加了一种新的作战力量和新的作战层次,从而使立体化作战样式更趋完善。需要指出的是,美军之所以在越南大量使用直升机作战,一个特定的前提就是对手的战场防空能力低下。但即便如此,美军在越南战争中也损失了4800多架直升机。这说明直升机空中机动作战本身存在较大风险。

(四)高技术武器装备初露锋芒。从技术形态上看,越南战争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既有低技术武器的大量使用(就越南方面而言),也有当时最先进的常规武器的广泛使用(就美国方面而言)。美国几乎把越南当作新式武器的试验场,新一代轰炸机、战斗机、导弹、炸弹、火炮、战斗车辆、步兵武器及战斗辅助设备等都纷纷在越南战场登台亮相。具有突破性的是,美军在越南战争中使用了早期的指挥、控制和通信一体化系统,电子战设备和精确制导武器。这些武器装备反映了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在军事领域所引起的初步变革,代表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常规军事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1966年,美军在北部湾配置1架空中指挥、控制与通信飞机,经过两年的改进,该机每天可控制飞机200至250架次,战事紧张时还可额外控制飞机300架次。到1969年,美军在越南战区建成初步一体化的半自动战术空军控制系统,其中包括1个战术空军控制中心、3个控制报知中心、20

战争史研究

多个控制报知站和10多个前沿空军引导站。为减少

北越导弹对美军战斗机的威胁,美军从1966年开始为

战斗机加挂电子对抗吊舱,实施主动电子干扰,使北越萨姆导弹的命中率由1965年的5.67%下降到1966年的3.43%。在1972年对北越的轰炸中,美军使用了激

光制导和电视制导的灵巧炸弹,将打击精度缩小到5—

10英尺范围内,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轰炸效果。例如美军仅用15枚2000磅的激光制导炸弹就炸塌了清化大桥,而在此之前美军出动700架次飞机、投掷1.25万吨常规炸弹也未将该桥摧毁。整个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共对北越投射了2.1万枚精确制导弹药。尽管美军在越南战争中使用的指挥、控制和通信一体化系统,电子战设备和精确制导武器还处于初创阶段,还不能在战争中普遍使用,但它代表着战争技术形态发展的新趋向。从这个意义上看,越南战争是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出发点之一。

三、战争对世界政治军事的影响

越南战争是冷战时代国际格局出现重大变动的分水岭:旷日持久的战争使美国的力量和意志受到双重削弱,动摇了其自二战结束以来所拥有的绝对优势地位,从而直接促成20世纪70年代美苏两极间攻守之势发生逆转;与此同时,西欧和日本全面复苏,中国迅速崛起,对世界两极格局形成潜在的冲击。

战争期间美国在越南耗用的军费超过1670亿美

元。巨额的战争开支加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国际收

支逆差,而这又导致通货膨胀日趋严重,使整个经济长期陷于滞胀状态。同时,战争直接制约着美国军事力

量的发展。1964至1969财年,美国的军费虽然近乎翻

了一番,但用于越南战争以外项目的军费只增加了5亿美元。由于经费短缺,美军武器装备不能及时更新,许多军事研发项目被迫延迟或取消。在越战的拖累下,美国不仅常规军事力量的发展徘徊不前,更为严重

的是丧失了相对于苏联的长期核力量优势。1962年古

巴导弹危机时,在战略核武器数量上美国以4:1遥遥领先于苏联;而到1970年,苏联陆基洲际导弹数量已经超过美国240多枚。尽管美国在核武技术和投送手段上仍然保持一定优势,但鉴于苏联战略核武器的巨大当量,美苏已经处于真正意义上的核均势状态。战争还对美国的社会心理造成巨大震撼。尼克松说:“越南战争的失败玷污了我们的理想,腐蚀了我们的精神,削弱了我们的意志”。(尼克松:《不再有越战》,6页)美国自杜鲁门时代以来高度膨胀的扩张欲望开始冷却,孤立主义思潮重新泛起,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美国应该承认自身资源与力量的有限性,必须减少在海外承

万 

方数据军事历史2004年第6期

担的责任与义务。1973年美国国会通过《战争权力法》,规定在未经国会授权的情况下,总统向国外派遣

军队不得超过60天(特殊情况下可延长至90天)。

在越战的直接刺激下,“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美

国中止了自二战结束以来20余年的过度扩张,而在70年代实行适度收缩。在对外政策上,尼克松在70年代初率先提出美国、苏联、西欧、日本、中国五大力量中心说,并主动改善中美关系,以此为突破口营造美中苏大三角关系。显然,他想在充当世界警察和返回孤立主义之间为美国开辟一条中间道路,在五种力量和三角制衡的国际结构中搞大国均势外交,借力打力,继续保持对苏联的遏制。在军事政策上,尼克松以“现实威慑战略”取代“灵活反应战略”指导美国的全球防务,以

“充足”原则取代“优势”原则指导核武力量的发展,以

“一个半战争”方针取代“两个半战争”方针指导常规力量的建设,同时减少海外尤其是亚太地区的驻军,重新恢复欧洲的防务重心地位。美国的收缩刺激了苏联的扩张欲望,苏联除在印支地区支持越南的地区霸权政策外,还在中东、非洲和拉美到处插手。此消彼长,美苏攻守之势发生转换。越南战争再一次使中美两国感受到,双方谁也不能从对抗与战争中获益,缓和与合作是既有利于双方又有利于世界和平的明智选择,因此,中美两国关系从越南战争后期开始全面改善。这无疑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国际政治和军事格局产

生了结构性的影响。

越南战争的失败,除了促使美国暂时由战略扩张

转向战略收缩外,也直接触发了美国在20世纪70年

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的军事改革。这场改革涉及兵役制度、人事制度、福利制度、教育制度、训练制度、指挥方式、后勤保障、武器装备和作战理论诸多方面,促使美军朝职业化和高技术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美

军汲取了越南战争的惨痛教训,在冷战时代终结之前

不再动用大规模地面部队进行传统的持久消耗战争,转而依靠巨大的海空优势和技术优势进行作战,强调首战制胜、速战速决,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低强度战争理论和“外科手术式打击”的作战样式。美军的这些变化,带动一些国家进行相应的军事调整,使整个世界军事领域处于一场大变革的前夜;局部战争的形态也因此逐步转向高技术化。从这个角度看,越南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军事与战争坐标上的重要转折点。

作者:邓红洲,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助理研

究员,博士;李玉兰,北京联合大学生化学院干部

责任编辑:郭芳

一35—

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特点及影响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邓红洲, 李玉兰

邓红洲(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助理研究员,博士), 李玉兰(北京联合大学生化学院干部)

军事历史

MILITARY HISTORY2004(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sls200406009.aspx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