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系谱的建构与运用

2011-03-26 17:31:39|  作者:陈进传

来源:《宜兰文献杂志》第64期

一、前言

家族是传统汉人社会的最大维系力量,其历史发展十分久远,运作相当复杂,内容似极繁多,使人在认知上多少造成一些困扰与误解,特别是外国学者,情况更是严重。然而细加探索,汉人家族的理论结构十分明确,就是建立在父系继承之“房”的基楚上,由此推衍出家族事务与亲族关系。从这个父子相继的基础向垂直与水平两方面的开展,自然产生系谱概念与系谱网络,每一成员非常明白其在家族中的辈份、地位与关系等。

由于纯粹系谱概念如此重要,以致为凝聚家族意识,建立家族认同,促进家族团结,确定家族关系,纯粹系谱的文字化就应运而生,族谱即缘此而来。各家族因而非常重视族谱的修撰,数度重修亦所在多有,将之列为传家镇宝亦不乏其例。甚至战乱时,有人特别藏匿族谱,逃难则携带随行。

然而长期以来,族谱或有体例的完备与简略,内容的详实与缺漏,但在形制与书写方面陈陈相因,几无二致,无法跟上计算机普及与数字时代的潮流。因此,以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协助族谱的编纂,从文字谱系进展到数字谱系,使谱牒达到更完善的地步,不仅增加族谱的内容,且能扩大族谱功能,并可发挥族谱的效应,进而提升学术研究的境界。

二、家族系谱研究的回顾

由于系谱与家族的内涵高度重迭,很难区别,致使系谱研究几乎等同家族研究,论其文献回顾,亦是如此。关于台湾汉人家族研究的检讨,笔者曾有专文说明,这里无须赘述,所以此处并非家族研究的通盘回顾,而是讨论具开创意义与启发作用的专著。

(一)陈其南的《家族与社会》

这是陈其南早期的论文集,他希望透过不同时期和地区社会的分析,论述家族或亲属制本身,及其在各该社会中展现的形态和作用。其目的是“想从本土学者的观点对过去的研究提出反省性的思考,试图探索我们自己的问题意识,如果可能的话也试图自己去回答这些问题,进而建构出一个属于本土学者的理论摸型。”甚至要在“本土社会研究方面加强建立一个以中文论述为基础的社会理论传统,不仅以中文为表达方式,而且以本地学者对本地社会的研究理念做为问题意识的基础。”【1】真是好大的企图,何等的气魄。就因这样的企图与气魄,不仅是汉人家族理论的建构者,同时也是终结者。其中最具开创意义的是第四章《“房”与传统中国家族制度:兼论西方人类学的中国家族研究》,这是陈其南经由田野调查的新发现,竖立汉人家族理论的最后一块里程碑。其基本论点是“房”的观念才是厘清汉人家族制度的关键,盖家、族、家族或宗族的用语本身无法分辨系谱性的宗祧概念和功能性的团体概念。而“房”很清楚地显示这两个概念的差别,其所指涉的语意范围可以是完全建立在系谱上的成员资格。有趣的是“房”的用语和概念在一般民间流行且广泛地使用,这种常识性的概念很少引起大家的注意,也容易被学者所忽略。【2】陈其南却能独具慧眼,看出门道,因而特别建构一个系统化的家族理论。此外,环绕“房”与家族的课题,陈其南也作了系列性的研究,如《台湾的传统中国社会》及其它相关论述,当然系谱也是探讨的重点,使得家族与系谱的理论更臻周到,汉人家族理论大致就已建构完成,对后来的家族研究,产生引导作用。笔者所作宜兰汉人家族的系列文章,就是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展开。

(二)林美容的《汉语亲属称谓的结构分析》

就因汉人家族相当复杂,研究者可从不同角度切入,林美容的焦点是亲属称谓,并论其重要,曾说“在人类学的著作,亲属研究占了相当大的部份,人类学的重要理论亦大多发凡于对亲属制度的研究。亲属制度其实就是亲属称谓制度,因为只有亲属称谓制度才是亲属关系中成为制度的一部分,才是构成亲属研究最核心最基本的部份。”【3】她又感于鲜有令人满意的相关论作,因而费心研究,运用数学概念与符号系统,建构汉人亲属称谓的理论,将研究成果推向高峰,就此而言,林美容相当满意与自负,展露于字里行间,“醉在香槟的芬芳里”。自曰:“至此称谓的语言分析中所必须顾及的语法、语意和语用的层面,都在我的掌握之中了。”又说:“我觉得汉语亲属称谓已经被我搞定了,再也不能有什么搞头。这种感觉在当时似乎骄傲的成份也有,沮丧的成份也有。”【4】一幅顾盼自雄的情态,跃然纸上。

刘斌雄最能体会这个优异的表现,赞赏有加的认为,国内外学人探索汉人亲属称谓和家族问题的著作颇多,虽有不凡的成绩,“但始终无法建构中国称谓结构的理论体系。而林美容女士有关中国亲属的一序列研究,呈现解开这一难题的全部过程,提供亲属研究难得的范例。”具体的效果是“建立从一个父系嗣系衍生发展出来的亲属群体用婚姻网络连系的结构模型,是分析群体间相对性问题的最佳范例,也开辟系谱空间研究的新领域。”【5】

由于林美容的论述确有独到之俿,非惟为汉人的亲属称谓理论划下句点,同时也深具启发与影响。如其自言“期望对亲属称谓研究、语言人类学、认知人类学及汉人亲属结构有兴趣的同行善知,以及结构语言学及认知心理学的先进们,能够不吝尝食,或有新味。”【6】刘斌雄也有同样的看法,“希望本书所呈现的结构分析的概念和方法对亲属称谓的社会文化现象之规则性的探讨也有所启示,这也是数理人类学应该努力的目标。”【7】

比较可惜的是这样精辟的学术论著,也有深刻的启发性,但是看的人并不多,即使是从事家族研究者亦是如此,完全了解其内容者更是有限,能将此称谓理论运用在系谱研究及其它家族探讨的人,则是凤毛麟角。尽管如此,吾人仍应佩服林美容在这方面所建构的理论成就。

(三)刘翠溶的《明清时期家族人口与社会经济变迁》

近年来,历史人口学成为显学,已是不争的事实,其研究的结果对现代人于历史社会的认识,有着重要的贡献。在出生率上的发现,证明了婚龄、已婚人口比率、授乳期长短等对人口成长的影响,死亡率的分析澄清了杀婴和饥荒等对于平均寿命和人口成长上的影响。有关“家户”结构之研究,使我们注意及影响平均户口数、同居世代数,以及各型“家户”之形成和循环交替的情况。移民的研究显示,离家人口与各种人口变项和户计变项关系密切。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冲击下,社会科学家们正根据人口学上的发现重写历史学的各个不同领域,诸如,经济史、都市史、社会阶级史和家庭史等。【8】献身在这领域的学者,颇不乏人,但从族谱取材的,则不多见,最早以此作生命统计的研究,当推袁贻瑾,其后亦有学者进行类似的尝试。【9】惟用力最深,绩效最好的应属刘翠溶。她以族谱数据撰述一系列生命统计的论文,极获学界的推崇。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钻研,后来完成《明清时期家族人口与社会变迁》,允称经典之作。

此书以明清时期大约五十种族谱为基本素材,运用历史人口学的方法,探索家族人口的生命统计之意义,以了解家族人口的特殊性与一般性,并希望以此做为讨论中国历史人口之基础。【10】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超过全书百分之六十的篇幅都是统计与图表,就当时的历史专著而言,可谓挑战颠峰,难以企及。无怪乎,初阅之后,用“震憾”两字形容,良非虚言。然经了解后,始知作者将族谱内容的各项生命资料,如出生、死亡、婚姻、生育等输入计算机,利用计算机的容量与运算,得出数据,并设计分析项目,进而讨论其意涵,以建立生命统计的研究。当时有此构想,结合计算机,做出这么精辟细致的学术成就,实在令人感佩。

三、传统文字系谱的书写

传统社会在理念方面可以发现家族制度是透过“系谱体系”和“功能体系”两者的交作所形成的。汉人日常用语中的“房”、“家族”或“宗族”,是一种纯粹用来指称亲属“关系”和亲属“单位”的概念。它们并不一定表示具体存在的亲属“团体”,所以称之为“系谱体系”。至于被称为“家庭”的家户经济团体或拥有共同财产权的“宗族团体”,则除了有亲属关系的前题之外,还必须具备同居、共食、共产等社会“功能”,是相当具体,持续性很强,凝聚力很高的社会实体,我们称之为“功能团体”。汉人家族制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以这种理念性的“系谱体系”为基础,以功能性的社会因素为附属的交作关系。尤有进者,传统汉人最担心的一件事是绝后,绝嗣或绝房,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此“嗣”或“房”即指概念上系谱传承而言。一个没有儿子的男人,必须尽可能寻求其它方式来延续其“香烟”,如过房、养子、招赘等,凡此充分说明汉人只重系谱概念上的宗祧延续,而忽略了功能体系与家户经济的延续。简言之,功能与经济不过是用来造成延续系谱关系的工具。【11】因此,其于“房”的垂直辈份法则和同一世代水平均等分房的法则,分别构成中国人系谱坐标的纵轴与横轴。有这两轴的架设,汉人的系概念十分明确,连村妇都了然于心,不会弄乱,此乃无形或纯粹的系谱知识。有了这套无形系谱的机制,汉人家族得以顺利运作。尽管如此,但顾虑年代久远,造成祖先与亲族的记忆模糊,同时为强调成员间的家族团结,及各人间的家族意识,以收敬宗睦族的作用,将此无形系谱加以文字化,而为文字系谱,就是通称的族谱。【12】

(一)族谱的类别

虽然汉人族谱渊远流长,历代均作增补,逮及清代已大致完备,至今仍相沿袭,此一传统族谱可归则四种类型:

1、家谱:这是最简略的文字系谱,基本上是直系亲属的生命记录,缺乏其它数据,大都是手抄,且为孤本。神明厅的公妈牌,其后面所写历代祖先的姓名与生卒时辰,亦可视为家谱的雏型。

2、族谱:汉人家族因世代的绵延,人丁的增加,家务的繁忙,要记载全部世系迁移过程与重大事件,甚至源流、祖训、昭穆等,亦在篇幅之列,即为族谱。其世系完整,房支清楚,系谱关系明确,虽为必要条件,但因时间、记忆、抄录等缘故,会有交代不清的情况。

3、宗谱:家族的往前追溯与向后扩散,因年代拉长,各派下房亲多次分家迁移,散居各地,彼此间的血缘脉络逐渐疏远,系谱概念也已淡薄,如要梳理这些累世盘根错节的关系,只有靠家谱的修纂。实际上虽将各族亲网罗排列,编成谱牒,但除了足资证明的血缘系谱外,彼此间家族性的互动并不热烈。

4、氏谱:氏谱与上述三种的差异,在于父系继嗣群成员之间的系谱关系是否清楚,亦即后者是基于可证明的基楚上,继嗣群间的系谱脉络是可以追溯出来的,而氏谱则不必如此,其不同派衍只是同姓而已。因此氏谱是将分布各地的同姓之族人宗支,合编在一起,他们之间不必有共同的祖先,亦无须明确的血缘,又可称为通谱、联谱、总谱等。【13】

(二)族谱的条件

传统族谱靠文字记载,如以书本看待,亦属合理,因而其修纂当有一定的条件,否则无法成事。

1、撰者:修谱为家族要务,意义重大,须具基本素养者,方能作业。移垦社会初期,生活艰困,文盲居多,一般家族难以修撰,充其量略记所知历代祖先的生卒年月,但至少公妈牌后面会有这份名录。据笔者所知,此名录的书写,大都请道士或其它识字者书写,可见撰者的程度是修谱的先决条件。

2、时间:家族内成员的生死嫁娶,产业的进出收付,房支迁移分家等,事务繁多,不一而足。因此,修谱的时间不宜差距过久,原则上以三十年为度,使家中耆宿对前尘往事尚有印象,俾供记录,如超过时间,老辈凋零,则无从查考。职是之故,各家族在谱牒的书写上,应该要有续修、补修或增修的做法。

3、经费:修谱的后勤支持就是经费,缺乏钱财的资助,还真难办事。如族亲查访、影印资料、文献购置、差旅邮电、稿酬笔润和印刷出版等,在在都是钱。当然基于家族情怀,愿意挹注,亦不乏其人,但超额付出,终非良策,所以如何筹措经费,或设置基金等,以备修谱之用,是件务实的工作。

4、资料:史实的重建要靠资料,家族史亦然。因此族谱的修撰,要多方搜集文献,包括文字、口述与实物三类,并作考订的工夫,如此才能达到信而有征的地步。惟一般修谱者,大都仅依既有的祖先名录,加上耆老口述,就开始撰述,而忽略其它相关数据,实不足取,如仅是生卒简谱,则无可厚非。

5、事务:众所周知,家族是传统社会的核心力量,故其运作复杂,事务繁多,涉及的层面非常广。但大多数族人因熟悉状况、缺乏体认而轻忽带过其重要性,甚至修撰者亦有此心态,致使在撰述时,无意间,将这些家族事务摒除不记,因而漏失许多可贵的真相,造成后代子孙无从追查的遗憾,治史亦同声一叹。家族事务之重要,可见一斑。

(三)文字系谱的局限

传统文字系谱到了清代,大致已相当完备,但仍有一些缺失与局限,值得讨论。

1、自外他族:族谱的登载是以自家本姓为限,其它外姓绝上不了页面,就算是同姓,如无明确的继嗣关系,视为不同的家族,故也不记在谱上,除非是氏谱或通谱,同姓即可,就兼容并蓄。甚至简谱只择取其直接亲属部份,至于旁系血亲也割舍不录。以致族谱的记载范围颇受限制,想从族中看出与其它家族的亲属关系与互动往来,是件困难的事,须得参照许多族谱,借重另外文献,才能有所收获。

2、欠缺女性资料:传统社会重男轻女,加上父系继承的观念,女性终要出嫁,属于夫家,在继嗣上与生父无涉。因此,一般族谱几乎忽略女性的内容,甚至连女儿的姓名与排行都置于谱外。娶进来的妇女也因丈夫关系,才能列名谱上。迨及过逝,则加记年代时辰,此乃因祭祖缘故所致,其结果是女性资料的严重不足,造成家族资料与学术研究的重大遗憾。

3、错误难改:族谱的记载难免会有错误,尤其内容愈多愈有可能。这种错误归为蓄意和无心两类,前者包括夸大言辞,掩饰真相,在事过境迁后,或有所指正,原貌得以重现,但很少会在族谱上修改,就算知道实情者更正其所藏的族谱,别房族谱依然错误如故,使用者被不实数据误导,造成解读困难,因而产生问题。

4、流通不足:以前族谱大都是手抄,各房虽可传抄,然数量绝少,如有望族,财力富厚,可用刻本,印量还是不多。何况,族谱记录祖先生卒数据,许多人颇有顾虑,不愿轻易外借,这些严重影响族谱的流通。再者,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的情况,也使稀世的族谱保存更加困难。后来的印刷本为数仍属有限,对族谱的流通,虽有改善,效果并不大。因此,传统文字系谱流通不足,功能上就大打折扣。

5、内容有限:族谱的问世,端赖有人修撰,过去识字者无多,很难产生好的族谱。家族成员虽认同族谱,但可能无意参与纂修。所以这项任务就落在老人身上,因他们见多识广,忆往怀旧,眷顾家族,加上年老无事,所以就投注谱牒工作。如谓修谱是老人运动,还很贴切。撰述人少,内容有限,而且困难又多,以致限制族谱的数量与质量。

四、数位系谱的形成

当工作过程中遇到瓶颈与困难时,亟思有所改善或处理,此乃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技术与工具的使用加速问题的解决,使环境变得更好,就此而论,这数十年来,计算机科技的发明,数字时代的来临,实为人类的伟大成就,不仅激励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同时深切影响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简言之,专家学者无不希望运用计算机,协助其学术研究的效益。家族研究何尝不然,系谱问题亦须要计算机与数字解决其所面临的困境。

(一)系谱建构的过程

约略说来,人文学者的接受计算机,时间上较为慢些,操作也不熟练,因而能掌握数字技术,还是少数。以历史学为例,先前的历史量化与历史统计已为计算机的应用起了引导作用。较早讨论计算机与历史研究的是古伟瀛,他于民国七十四年翻译Don Karl Powney的《历史家与微电脑-研究过去的人与来日的机器相会》,认为“计算机以其令人惊异的速度及能力来处理及分析史料,已使历史研究与教学有了很重要的改变。”【14】后于民国七十九年特撰《“辟蹊”(PC)与历史研究》一文,将PC(Personal Computer)译作“辟蹊”,实兼有音译及另辟蹊径之意,为史学研究新增途径,其中最有帮助的应该是在史料处理及撰写著作上,用计算机的词汇来说,即“数据处理”和“文字处理”两类。并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数据库”(Database)的方法储存书目及论文数据。【15】可节省大量的研究成本,提供便捷的研究工具,掀起利用计算机的研究热潮。《新史学》第二卷第二期刊登黄清连的《“廿五史全文数据库”与中国历史的研究》、刘增贵的《计算机在汉简研究中的应用》、刘坤太的《“计算机化宋人笔记检索系统”答客问》三篇大作,讨论计算机如何辅助历史研究。在此之前,中央研究院及其它学术机构陆续开发将大部头类书的内容输入计算机,俾供阅读、检索与打印,以作研究之用。【16】二十年来,这项数据库还在建置当中,力求完备。其它人文学科也注意到计算机的惊人功能,早在民国七十一年,孙宝钢就曾发表《计算机在考古研究的实际运用-现在与将来》,接着又有数篇类似的英文论述登在《台湾省立博物馆馆刊》,后于民国七十九年又撰述《dBaseⅢPLUS与Lotus123对考古学的应用》,就是介绍如何利用这两个软件为考古学家处理考古数据,进而比较其优劣点,其目的是为台湾的计算机考古学摧生。【17】此后之史界已能体认计算机的功能,纷纷撰文讨论,如罗凤珠即为个中代表,她就点出计算机对各学术学门、各行各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因此,引用计算机作为汉学研究的工具,以及在信息网络建构汉学研究是当务之急。盖借助计算机来搜集、整理、分析,其速度、准确度、搜寻范围都比人脑快速可靠,且可节省人力。更适合汉学研究用的数字环境、计算机技术已大致符合文史学界的需求。然而建构新的研究环境,产生新的研究主题,创造新的研究成果,同样也要文史学者的认真学习积极参与。【18】

由于计算机效应逐渐发散,各学术单位面对其所带来的变局,先后举办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会,如民国八十六年四月,国家图书馆召开“珍藏文献整理与信息应用研讨会”。会后集结成书。东吴大学亦认为“对传统学科如中文、历史、哲学等而言,利用计算机技术,整理相关文献以服务学术界,可以说是顺应趋势提供服务的最佳方案。”后特于民国九十年三月举行“文献与信息学术研讨会”,刊行论文集。【19】民国九十年中兴大学主办“多媒体文学与台湾学术研讨会”。十一月,故宫博物院因业务有关,办理“博物馆数字化国际研讨会-器物及书画类”。同年,中央研究院举行“数字化工作流程研讨会”。约在此时,元智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承办“第一届文学与信息科技国际会议”。这些会议大都扣紧计算机数字与学术研究的关联。另外还有更多的汉学、文史、档案、文献等的研讨会,其中不乏涉及计算机应用的专论,则不予列述。值得一提的是,《汉学研究通讯》也会刊登这类的文章,特别是第七十八期辟有“特载”,包括四篇信息技术与学术研究的文章,以示重视。【20】其它刊物的同样作品,当然更多,而以此为题材的博士、硕士论文,亦有数篇,均就此略过。同时,许多大学新成立的有关中文研究所,大都偏重以计算机信息整理并研究传统文献。此外,部份重要类书均已输入计算机,甚至《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都已建置完成,如以台湾史料而言,各地的力志与台湾文献丛刊都有计算机版本,真是嘉惠学界,功在士林。尽管如此,大体上仍脱不开文字的输入与数据的建文件,尚未将计算机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至于结合计算机与族谱的讨论,以廖庆六的绩效最佳,其在辅仁大学图书信息学系的硕士论文《我国族谱文献搜集整理与信息化之研究》即为明证。毕业后在图书馆界及网络信息界的实务经验,一方面修订论文并更新主要内容,另一方面特将历年在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会及重要刊物所发表的作品,再加上长期的相关研究心得,做系统性的整理编辑,而有《族谱文献学》的出版。其中第九章《族谱文献之信息化》和第十章《族谱文献之数字化》对族谱的电子处理,着墨甚深,极有价值。前者叙述光盘、因特网之储存与应用以及数据库之建置作业。而第十章则是讨论数字化的范畴、种类与效益,并借镜国外既有的技术与成果,试拟族谱数据数字化的系统架构及相关的问题与建议。从上述的讨论,可以看出受到计算机进步,文史学界逐渐认识信息时代的来临,懂得利用这项新科技处理数据文献,因而走上网络化与数字化的道路。最具体的成就是将十三经、二十五史、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台湾地方志书、台湾文献丛刊、善本古籍、佛教经典等,都已完成计算机建文件并上网供各界检索运用,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帮助良多。

由于计算机信息还在持续发展,效用也是日渐扩大,如何使计算机更具功能,乃众所期盼的事,同样道理,文史专家也希望摆脱现有的文字运用、数据建文件与网络传输的局面,亟思有所突破,希望透过软件开发与程序设计,使得文句与数据能顺着逻辑系统,产生更多关联与延伸解释。因此,谁掌握这套运用工具,且能得心应手,谁就取得学术领域的发言权。换言之,再过些时日,无法橾作计算机的文史学者,可能会逐渐淡出学术圈外。

以此看待族谱亦然,这包括两个问题,其一,族谱文献的信息化,据廖庆六的解释,所谓族谱文献信息,就是“在最新科技环境下所产生的新观念与新方法,它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并对族谱文献进行组织整理,建文件储存与保管利用等作业。将典藏数据数字化处理,可以突破空间限制,并达成信息分享之目标。目前的信息化作业,系以制作电子数据库为重心,包括搜集最完整的族谱数据,及设计功能最强的检索软件系统。数据库可以随不同需求而存放在计算机硬盘、光盘或网络上,透过不同媒体方式,将信息的族谱文献呈现给读者。未来的发展是将信息库连结在因特网上,并以数字图书馆之服务方式,提供信息给远程的读者利用。但可惜的是,台湾地区各大图书馆虽搜藏相当多的族谱,但均未完成数字建文件的工作,实在值得我们深思与改进。其二,族谱文献的数字化:族谱的数量非常繁多,内容极为丰富,因此,为保存、检索、扩充和传递,以提拱各界使用,发挥更大功能,已逐渐在成形之中。以致近年来,国内外机构都在研究相关技术,从最初的拍摄微缩卷片,到扫描储存光盘,及建置数据库系统与架设网站服务等,但是与数字化计划的理想地步还有技术落差。【21】即便有此效果,仍感不足,应该更进一步的将这些个别独自的系谱,众如沙数的谱主、繁杂的内容数据,找出内在的彼此关联,寻绎脉络的逻辑系统,从而设计一套程序,网罩所有的家族系谱及相关数据,并有推算与演化的功能。这个重大突破如能实现,影响之深,无以复加,系谱的学术研究与应用价值,势必迈向新的境界。

(二)数位系谱的现况

如前所述,系谱的数字化是趋势,也是目标,但这条路还很漫长。尽管有些人或出于兴趣或研究需要,常会搜藏族谱,然亦只限于放在书架上,根本无力进行数字化的处理,揆其原因:其一,搜藏族谱者大都偏好纸本,不会想用计算机储存。其二,他们对计算机并不熟悉,没有能力从事存盘工作。其三,就算想储存族谱数据,惟数量不多,亦无事实的需要。其四,少数学者有能力架设网站,受到条件限制,也难有所作用。因此,个人有计划的以计算机信息将族谱建文件,几乎不可能。

政府机关与学术团体以充足的人力经费与资源从事这项开发工作,较为可行,且亦责无旁贷。但环顾国内各重要机构,如台北市文献会、台湾文献馆、中央研究院各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宜兰县史馆等,虽征集许多族谱,值得称道,但乎尚未信息化,充其量还在规划当中,或仅作微卷处理。可见台湾族谱的数字仅止起步而已,真是轻忽系谱数据的价值与压缩族谱的功能。大陆过去大肆毁损族谱资料,近年来大有改善,相当重视族谱的搜集,但运用到计算机的情况也尚未成熟。既然个人与政府对族谱的信息化没有具体作为,倒是民间机构先驰得点,展现一定的成续。最有名的是美国犹他家谱学会,这是美国犹他州盐湖城的耶稣基督末世圣徒教会(简称摩门教会)所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以搜集、整理和保存东、西方的族谱资料为宗旨,当然对中国族谱文献贡献很大,其累积一万七千种族谱,并拍摄微卷,进而协助编印族谱目录,成立家族历史中心,以提供族谱的检索阅读及寻根服务。此外,更开设家谱网站(Family Search)网站(www.familysearch.org),于一九九九年五月正式启用,除免费的寻根服务外,同时提供下载族谱软件,协助网友编辑电子字谱。目前约有数亿笔人名资料,未来希望将世界各地所搜集到的人口录及户口资料,全部进行数字化与网络化处理。【22】

自犹他家谱网站设置以后,各族谱网陆续架设,如“中家网站”所示,“本网站以家谱为纽带介绍全国五百多个姓氏的源流及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分布范围、家谱收藏研究等多方面的内容。每套家谱:一个姓氏、一个家族的繁衍生息、兴盛衰亡,无不记载着祖先们感人至深的创业历程,打上时代的烙印,折射出历史文化的光辉。这里有聚有散,有喜有忧,有经验总结,有血泪教训。其它族谱网站的主旨与内容亦大致如是。至于这些网站提拱的功能,仍甚完备。而廖庆六在《族谱文献学》所提的“数字化族谱”,“人名数据库”则是依metalogy系统建置的数字化数据库型式。发展与建置数字化族谱文献,也是迈向知识管理及建置知识库的手段与过程,希望透过资源组织与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早日开创一个以庞大数量族谱文献为范筹的知识库主题图(topic map),以做探索族谱文献内容的信息导航工具。【23】

从如上的讨论,可知数字化族谱已具某些功效,但距理想还整段距离,极待克服。兹举数端于后:

1、储存数据:这是数字化族谱的基本功能,问题是如何将族谱的所有相关文献图档,均能分级依序的建档,且能接纳以后随时增修的数据。

2、检索系统:计算机档案的数据库均建置检索系统,以备阅读查寻之用。概略说来,数据愈多,检索系统愈须周全。族谱文献,既繁且杂,于此更要加强。

3、容易使用:有些人不懂计算机,望之却步,将他们排除在外,相当不智。因此,如何让他们轻易使用计算机进入族谱世界,并符合其期待,才能增加族谱的上网人口。

4、指导修谱:关心家族事务的人,虽有心修纂族谱,然限于学养,难以实现。如族谱网站呈现所需条件与修撰过程,深入浅出,使人可以如法泡制,将是功德一件。

5、建构网络:所有族谱都是各自分立,不相联结,事实上,各族谱间因谱主的延伸或多或少有些牵连,在建文件储存上却无法显示,应该突破这个难题。因此,如何利用设计程序,照无形系谱概念,打破族谱的藩篱,尽可能将所有族谱上的人名,全部建置在族谱网络里。简言之,合众族谱为一个大的数字族谱,所有的人均无法逃遁于此谱之间,如此方能彰显数字族谱的正价值。

6、扩大功能:由于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软件的功能更是增强,运用在科技与职务上,自不待言。希望有心人士也能将此利器投置在族谱文献。使得数字族谱的功能亦与时俱增,至于最后的走向与功能为何,实在无法评断。总之,随着计算机的进步,族谱的功能也因而扩大。

五、数位系谱的作法

面对浩如烟海的族谱数据与价值深远的系谱问题,如何设计一套编码系统,将这些族谱有效的整理,使之呈逻辑化的推衍展现,作广泛的运用,已是家族研究与数字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这个瓶颈终于被王安阳打通,显现突破性的意义。王安阳宜兰县壮围乡人,获美国经济与法律双料博士,得美国律师与会计师执照。通晓法律、经济、会计、数理、逻辑、家族、民俗等。先后任教交通大学、中兴大学、淡江大学及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旅居美国期间,曾担任大学教授与院长。正规学术之余,从事家族系谱生命史的调查、编撰工作达十几年之久,有感于传统族谱的缺失,所谓“困而知之”,乃运用其深厚的数学与法律学的知识,终而发明了一套革命性的人类系谱定位系统-坐标系谱(Genealogical Goordination)。所谓坐标系谱,简单的说,就是采用亲属定位法,亦即将民法亲属中的各种血统、或姻亲关系,透过一套编码原则,并依据此原则给定一个明确而不混淆、一致而不矛盾的亲属定位代码。这个代码是有机的也可以代换的,从代码中能够辨识、计算出每个成员之间的亲等、辈份、血缘及婚姻关系。兹述其基本理论于后:【24】

1、坐标概念:遵守几何学的坐标法,即坐标上直轴与横轴的交点为中心向外延伸,每个点都向交点看齐,产生明确的相对位置,不致造成混乱,坐标系谱就是运用这个概念,将系谱如法泡制,依序展开。其做法是坐标上的中心点视为系谱的原点,以此原点向右移动,每一格表示一代的尊亲属,如五格就是第五代的祖先;同样道理,向左移动,每一格表示一代的卑亲属。值得称道的是,依照数学法则,右边尊亲属代码以正数表示,可不加记符号,而左边卑亲属代码则以负数看待,须注明“-”。这个数字负号,用在系谱人物的代码上,清楚明确,且减少文字说明,相当简便,可谓坐标系谱的一大突破。至于直轴的功能亦复如此,原点以上为长辈,原点以下是晚辈,同样也是世代的表现方式。

2、运用符号:文字的表达不够精准,且嫌繁琐,未若符号来得明确、具体、简便,不会造成困扰,如广泛运用,对复杂现象与层累关系的辨识,效果很好。坐标系谱的符号可分三类:

(1)人类学符号:亲属制度是人类学的重要部门,为厘清亲属关系,共同认定的标准符号就应运而生,不仅为人类学所惯用,法律学亦加承受,照单全收。

(2)转化符号:当这些符号同时使用,呈现在系统表时,稍不留神,容易造成混淆,难以分辨。因此,王安阳将原符号予以倒置,维持既有的意义,只是作为识别上的区隔。如△→▽甚至字形改变亦可归在此类,以不同书写体代表平埔族人,犹似日治时代户籍誊本,注明“熟”字以区分。

(3)自创符号:传统家族的现象与习俗,相当复杂,且均有其特殊意含,绝不能忽略。如用文字叙述,不嫌冗长,当能说得明白,但放在系谱表上,难以处理。解决之道,就是创造新的符号,在学术的惯例内,赋以明确的意义。

3、活用数字:数字的出现应用,是人类文化的伟大发明。因而学术的发展依赖数字殊深。王安阳有鉴于此,非常重视数字的指涉功能。其一,表示性别,人类学界的习惯以“1”当男性,“2”为好性,王安阳完全接受,作为阅读的共同语言。其二,延伸作用,将上述性别区隔扩大为奇数是男性(3、5、7、9等),偶数为女性(4、6、8等),如“3”视作养父,“4”是养母等。其三,顺序功能,数字本来就有序号功能,王安阳亦加以保留,在亲属数字右下角另记小数字,以标示这个人的出生别,如13表示第三个儿子,22表示第二个女儿,虽然数字可有多重指涉与作用,但因所在位置的不同,容易辨识,不致造成混淆。这些符号与数字,都是为配合汉人社会的传统家族、祭祀制度与生活习俗而设计。

4、代换原则:当一组数据扩增后,过于复杂,颇占位置,且难以记录,因而将此数据用某一简单符号替换,以利继续演算,是为代换原则。此乃常见的数学应用法则。坐标系谱加以援引,增强功能。一旦族谱延伸到相当程度后,亲属代号很长,不便书写,且易出错,所以可用另一个英文字母或其它符号,替取某一长串代号,便于继续展开亲属的推衍。还有一种情况,非用代换原则不可,因过去族谱只记男性继嗣,但坐标系谱则父母双系并重,当编写族谱时,衍生很多婚姻亲戚,要将这些姻亲也纳在族谱内,代换原则就派上用场,以之记载由婚姻所延伸出的亲戚,如有三次以上的接续原点,表示经由三层以上的联姻。靠着代换原则的效用,理论上可将许多不同家族的系谱连在一起。

5、原点出发:由每个人以自身为原点,往前追溯,有一代一代的祖先,向后延续,有一代一代的子孙,形成一个家谱。扩而大之,祖祖先先及子子孙孙,则形成一个族谱,构成一个平面,每一位祖先或每一位子孙,都是这个平面上的一点。点与点之间的联机,表示这两位祖先或子孙间的亲属关系。这种原点可有三层:

(1)基础原点:,在血缘亲属之中,以个人自己做延伸的记载所形成的系谱,不论是向上追溯各代血缘祖先,往下延续各代子孙,或向左、右寻找同胞兄弟姐妹,只要使用这个原点为基准即可,此乃基楚原点。

(2)相对原点:坐标系谱建立在基楚原点上,但这个原点并不限定某人,而可以是一位祖先或某一子孙,或就是自己。选出原点人物之后,任何祖先或任何子孙,就会明确标示各该祖先与子孙间的亲属关系。这就是相对原点。因此,相对原点的意义为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基楚原点。套用人类学的概念,从原点出发以追溯或延伸的所有亲属,共同形成一个家族的继嗣群。

(3)接续原点:还有所谓的接续原点,其出现的机会是,族繁人众的族谱,当谱主的代码经多重延伸,显得冗长,如用某一符号取代,则较简便,有助亲属代码的记录与延伸,此新符号就是接续原点。此外,基础原点与相对原点只适用在相关的父系继嗣群,如要联结姻亲的另一父系继嗣群,必须依赖接续原点的作用。就此意义而言,接续原点等同代换原则。

6、逻辑系统:过去人类学家研究家族与亲属,虽也应用符号,字母与数字,以便利理解,也收到相当效果,惟总觉得美中不足,有待突破。王安阳一方面在既有的基础上增添符号,扩大功能,强化效用;再方面依循数理法则,建立一套逻辑系统,整合这些符号、字母与数字,使之具备推演功能,每个成员在系谱中,都有一组代码。亦即从这个逻辑系所形成的代码,可反应其在家族的身份与关系。

核心原理是代码的建构以原点A(任何字母均可)为基准,向左边延续一代一代的男女子孙,每一次往下延续一代,就在最左边加一个数字,男性用“1”为代表,反之,女性就使用“2”。再充份运用上述符号、字母与数字的特别意义,则可继续推演,无限扩大,网罩所有的家族成员,甚至姻亲家族亦能含括在内。同样道理,如要解析一组代码,先从原点人物由近而远的向右判读直到最后,再反向左边逐次判读,如此就能明白其身份与关系。这种代码的建构与制度,看来相当简单,事实上,想要掌握王安阳这套突破性的逻辑认识系统还是颇费心思。首先是了解所有符号、字母和数字的意义,接着须知道其间的处理方式与顺序关系,同时还要具备数字的推理能力。至于详细的操作情形,在此略过。

7、运算功能:亲属看重的是成员间的亲戚关系,包括辈份与亲等,传统汉人家族强调辈份,而有“论辈不论岁”的说法,年龄大但辈份低,在家族中并不显著。至于辈份的计算,可由家族的昭穆、字辈,因每一个字相差一辈,经比对之后,即得知答案。从亲属称谓与属关系的认知,是另一种了解辈份的途径。王安阳的坐标系谱,因具数理逻辑概念,而有运算功能。原点人物的右边数字和左边数字相减,所得的差就是两人的辈份差。扩而大之,两个不同家族成员,亦能由此得知,只是必须经由接续原点或代换法则的过程,因此,对运算的依赖更深。

亲属见面时,亦常提到彼此的亲戚关系,这种远近亲疏关系的具体表示就是亲等。其计算方式,其一,直系血亲。其二,旁系血亲,从己身数到同源之直系血亲,再由同源之直系血亲,数至与之计算亲等之血亲,以其总世数为亲等之数,如己身与伯父为三亲等旁系血亲。姻亲则可比照办理。当亲属以口头谈论亲等,遇亲等过多时,会有算错的可能。如用文字族谱,亦稍嫌费事。但若是坐标系谱,则只要将原点人物左右两边的世数相加,总和就是两人的亲等,非常方便,且又准确。王安阳系谱的另一运算功能,就是很容易找到两个亲属的共同祖先。约略说来,要确认五代以上的共同祖先,实非易事。如利用坐标系谱,就十分简单,只要将两个人的原点之右边数字作比对,取其靠原点的相同代码,此代码的末端就是这两人最近代的共同祖先,有几个世数,即为前几世的祖先。

8、全部网络:由于传统纸本族谱的缺失是没有女性记录及各族谱不同联属,前者乃受到传统家族父系继承,及重男轻女的影响;后者是各族谱个别成形,彼此间缺乏连结的机制。王安阳建构坐标系谱的基本原则无非要网络所有的人,目的就是破除这两大难题,进而得到妥善的解决。

网络之一:男人不会单独生育,女人也无法自行育产,就此而言,男人与女人的地位是一样的,纵使不将男女放置在同等地位上,无法追寻到我们生命的始点,毕竟每个生命都有一半是母亲的血液。忽视女性实在是个错误,致使我们很难查寻生命的另一个源头,三、四代内的女性祖先还可凭长辈传述,此外,就无从知悉。所以将女性收纳在系谱内,不仅是尊重女性,且可找回生命来源,更使人类家族得以完整。

网络之二:仕绅望族常修谱,甚至续修。无族谱的家族至少公妈牌也记录祖先姓名。这些不同家族或族谱的成员,彼此似乎没有亲戚关系。然而细加探索,并非如此,每个人都有父母二人,如往上追溯到第二十代的先祖总和,共有2,097,150位,其中一半的女性来自不同家族,而且每个世代每个家族也都有其它亲戚。因此,几乎看来毫无关联的家族,只要往前追查,几乎都可找到亲戚关系,所谓“一表三千里”,确属实情。基于这样的思考,王安阳决意将纸本族谱串连起来,费时数载,终于设计完成。每个人在此坐标系谱中,都有一个亲属代码。换言之,透过这个机制的整合,“世界一家”、“我们都是一家人”,已非口号,而是有实质的内涵。

六、坐标系谱的价值

坐标系谱的出现,突破传统族谱以文字为主要内容的型态,还可增加拍照、图片、计算机绘图、画面设计、录制影像、声音效果、检索查寻、网络互动等新元素;更重要的是,将这些谱主赋予逻辑代号,使之具有运算功能。加上因数量繁多,内容丰富,文献翔实,成为各界重视的宝库,提供各界应用,显现多重价值。

(一)、学术价值

族谱是一种比较能反映真实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生活状况的载籍,研究各时代的历史,各地方的社会,都须借重这部分的资料。何况族谱更以搜罗宏富、数据完整,使得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治学、人口学、民族学、遗传学等学科,均能从中寻取数据与数据,因而具有其它书籍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各学者均有所论述,如武新立认为族谱蕴含:1、宗法思想研究资料,2、家族制度研究资料,3、经济史资料,4、人口问题资料,5、人物传记资料,6、科举与教育史资料,7、地方史志资料,8、少数民族史资料,9、重大历史事件资料。【25】王世庆则提到族谱具有六项价值:1、移民史、开发史之数据,2、氏族志之资料,3、人物志之资料,4、人口志、人口学及生命统计之资料,5、家族制度、婚姻关系之数据,6、祭祀关系之数据。【26】冯尔康称道族谱的功能为:1、宗族制度及其有关制度的资料,2、人物传记资料,3、人口及其有关问题的资料,4、历史社会学资料,5、地方史资料,6、特殊问题资料。【27】当然,其它学者亦有论及,惟所见略同,都肯定族谱的学术价值,兹不赘举。

过去纸本族谱,互不系属,研究者只要勤奋的寻找线索,比对资料,解读内容,就有上述学术成果。如采用王安阳的坐标系谱,则研究的议题更广泛,探讨的程度更深入。何以言之,其一,分散的族谱结合在一起,容易看出彼此间的许多关系与问题。其二,所有数据建文件后,完善的检索系统,帮助数据的汇整与分析。其三,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取样与证据增加很多,使研究的信度大为提高。因此,坐标系谱除既有的学术价值外,更能达到广开议题与深入探讨的效果。

(二)、家族意义

传统社会建立在家族的基础上,族谱就是家族的具体表征与纪录传承,其功用极为深远。徐复观说得好,曰:“因姓氏、宗族而来的私家谱牒,将各人的宗支繁衍,及每一人在宗支繁衍中的名字辈派,一一加以记录,遂使每家每一人,皆在历史的时间之流中,占得一历史的位置,将过在、现在、未来,皆如一条线贯穿下来,连结为一气;每一人之生命,也一盛下左右,连结为一体。”【28】因此,谱牒既是家族宗亲的真实记录与维系力量,更是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纽带。毕竟族谱是以血缘与亲属关系为基础而编修的,尽管修谱的动机或有不同,但其家族内部所形成的力量,则是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随着修谱的普及和家族人口的繁衍,族谱愈编越大,因而“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的族谱遂逐渐流行。所谓通谱,就是打破地域界限,把分布在各地的同族各宗支统贯于一的宗谱。“是谱作而昭穆叙,伦纪正,木本水源之念以之油然而兴,仁孝亲睦之意以之蔼然而洽。上有以觐祖宗功德之光,下有以续云仍脉络之统,厥惟盛哉。”【29】反之,如没有谱牒,则“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30】

族谱对家族整合的重要支柱,可惜的是,其印制有限,缺乏流通,当家族成员讨论家族事务时,常因身边无书,实感不便。坐标系谱则将此家谱与族谱搬上计算机,极利查寻,扩大系谱的整合功能。其一,每个家族成员随时随地均可上网  阅读,等于每人随身携带族谱,犹如祖先与你同在,只要打开影带,文字、声音、照片、影带等,立即出现眼前。尽管你远居域外,但家族的感觉,亲人的怀念,祖先的认同,顿时涌上心头,家族的向心与凝聚于焉形成。其二,靠着信息网络的效用,每人上网增添家里的事务与数据,让族亲了解,同时,也知道其它家人的讯息。甚至也能进行网络交谈,天涯成为咫尺,距离不是问题,这种虚拟实境,家族亲情得以紧密结合。换言之,社会变迁,远徙散居所造成的家族疏离,亲戚陌路的现象,因而重新凝聚,展现新机。

(三)、社会功能

家族的扩大与延伸就是社会,社会如要安定,家族健全是基本条件,其健全之道,可有多途,族谱即为重要路径。因修谱的主旨就是重视族亲内的世系辈份、亲疏远近、婚姻关系、敦亲睦族、伦理教化等诸问题,凡此均为社会的核心元素。所以当您探索族谱,了解身世,知所本源,心灵顿觉踏实,有所依附,不致如浮萍无根般,虚惶度日。从家族意识植根,扩大到社会的体认,以建立共识,向心团结,这正是家谱的社会功能.坐标系谱采用计算机设计,让人随时都可上网查寻,谆谆的引导阅谱者,沈缅在家族的情境中,思索自我定位,兴起感念怀思,社会的祥和因而形成,这正是族谱在传统社会所发挥的功用。【31】何况,坐标系谱以其强大资料虒理,还能发现失联多年的亲族或朋友,回首前尘,亲切之情,油然而生。因此,网络族谱的社会效应,确实值得期待。

传统家族经世代经营,蓄积相当财富,建置族产或族田,用来“立家庙以荐蒸尝”、“设家塾以保子弟”、“修族谱以联疏远”、“置义庄以瞻贫乏”,以维系宗族发展。平时借族田租收支发放之机,对族人进行宣化训导,并对族人的表现进行考核,用经济手段加以奖惩。同时,普及教育,设立义学,不收学费,品学良好者,另有奖赏,凡应试科考,给费优厚。【32】现在尽管时空变迁,但基本价值仍能保留。就是透过坐标系谱,将分散各地的亲属联系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襄盛举,组织同血缘的族亲基金团体,对内补助族中子弟,鼓励向学,或救济清寒,渡过困境等,使整个家族平顺和乐,减少社会问题。对外而言,如少数财富雄厚者,认同系谱,勇于捐输,让宗亲会进行社会救济,贡献乡里,光耀门楣。因此,业界贤达在功成名就之余,思考人生价值时,经由坐标系谱的感念与启发,回到家族的怀抱,找到生命定位与安身立命。兹举一例,摆厘陈家过去是宜兰仕绅望族,战后纷纷远出就业。近年来,陈文隆除热心谱牒,更将陈家宅院整理得精致美奂,饶富田园雅趣,成为散步观赏的胜景。其在外的族亲深受感动,慷慨捐钱,一则赞助修谱,再则美化庭园。现透过族谱的追查,联络族亲,成立“鉴湖堂陈氏家族基金会”,从事各项活动,对社会公益做出积极贡献,给其它家大业大的家族,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过去族谱只有文字叙述,除特殊需求外,几乎索然无昧,不想翻阅。因而透过声音、照片、动画、编排虚拟等的处理,呈现多重效果,甚至可将家族故事与生活点滴录制成影片,枯燥的族谱变作动人的情节,好看易懂,凭添乐趣,达到娱乐的效果。如再费些心思,编写教材,设计主题、制作问答,以引导上网者和学生认识家族与族谱的内涵,则社会教育与乡土教育的目的自是水到渠成。

(四)、公务应用

谱牒作为治理工具,配合施政,是有历史传统。在门阀制度盛行时期,谱牒成为选用官员,举办婚姻的主要依据。当世家大族是帝王统治的根基时,谱牒乃世家大族进行政治活动,维护特权的一种工具。在阶级社会中,谱牒总是跟政治紧密相连,所以长期以来,谱牒成为统治阶层维护其施政的一种手段。【33】然而愈至后来,谱牒的这种功能愈见式微,就目前来说,施政上几乎产生不了作用,专家学者也鲜少碰触这个问题。

族谱之所以失去施政的工具价值,最大原因是时代更替,环境在变,但谱牒的体例与书写仍维持旧制,不作调整,以至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坐标族谱以革命性的做法,突破性的创举,虽难以达到如前昕述的统治工具,至少在公务上,仍能发挥若干作用。

其一,协助寻人:社会上经常有寻人启事,如自民国政府退守台湾,造成亲族分居两岸,由是寻找亲人相当普遍。又如早年有些家庭生活困苦,将子女送人,后来彼此认亲,也是常有的事。这种情形,找上政府相关单位,不一定能奏效。如政府支持建构坐标系谱,只要姓名未变,成功的希望很大。

其二,家族疾病:许多病症,包括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气喘病、过敏症、乳癌、酒精中毒、溃疡等,在某种程度上与遗传有关连。要知道您的孩子是否容易患上某些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查看家族的健康谱。卫生单位或医疗机构,可从坐标系谱中,找到更多的案例与数据,发现家族病史,对疾病治疗与预防医学,实有积极贡献。【34】

其三,处理家产:早期汉人拓垦台湾,购置许多田地,经数代以后,经常发生土地继承纠纷,时有殴斗甚至兴起诉讼,此时完整的族谱就是法官很好的参考依据,每人的持分均依系谱定位,获得应有权益。因此,政府实宜主动配合坐标系谱的建构,以备财产继承的处理。

七、结语

计算机科技的日新月异,数字信息的无远弗届,严重影响吾人的周边环境,进而改变我们所处的生活。因此,深具家族意义、社会功能和学术价值的系谱概念与族谱内涵,势必搭上这股计算机潮流而有所调适,甚至善加利用,以营造大的效果,显现多重的用途。

如前所述,陈其南的汉人家族理论,提出“房”的概念,独具慧眼,切中核心,颇有终结者的样态。然受限于当时计算机的学术应用,尚未成熟,无法使家族理论达到完整而严密的地步。林美容的汉语亲属称谓研究,已臻这个领域的极限成就,无人能及。如能在坐标系谱的支持下,应还可得出隐藏的称谓,进而做详加比对与扩大解释,则或能别开生路,从称谓上建构家族理论。至于刘翠溶真是家族史研究的先行者,二十年前就已用计算机研究生命统计,享誉学界。这套坐标系谱的设计,对生命统计的量化研究是非常有效的利器。要之,这几位均属汉人家族研究的学者,贡献良多。拜数字科技之赐,使汉人家族研究有长足的进步,如更进一步的将计算机与系谱密切的结合,利用数字的特异功能,扩大系谱的数据处理,整合数据的相关内容,延伸内容的解释价值,则将开创家族研究与生命统计的丰硕成果,坐标系谱就是为此而建置的。

除学术价值外,族谱还具家族意义、社会功能与公务应用等多方面的效益,但在经济繁荣,社会变迁,认同分歧的情况下,而有日渐式微的迹象。面临这样的时刻,计算机科技适时产生,由于其功能的陆续增长,使族谱得以受益,一者维持既有的作用,再者产生其它效应。及至坐标系谱的设计,更加强其价值,希望各界有此体认,善加刊用,不仅族谱能繁传之久远,学术跟着受益,社会得以进化。

【1】陈其南,《家族与社会-台湾与中国社会研究的基础理念》(台北,联经出版公司,民国79年3月,页i-ii。

【2】同上,页129-130。

【3】林美容,《汉语亲属称谓的研究》,《汉语亲属称谓的结构分析》(台北,稻香出版社,民国79年4月),页1。

【4】林美容,《自序》,《汉语亲属称谓的结构分析》,页3-5。

【5】刘斌雄,《序》,载林美容,《汉语亲属称谓的结构分析》,页2-4。

【6】林美容,《自序》,《汉语亲属称谓的结构分析》,页1。

【7】刘斌雄,《序》,载林美容,《汉语亲属称谓的结构分析》,页4。

【8】Gibert Rozman着,章英华译,《历史人口学:清代人口研究之来源与指标》,康乐、黄进兴主编,《历史学与会科学》(台北,华世出版社,民国70年12月),页178-179。

【9】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页99。

【10】刘翠溶,《明清时期家族人口与社会经济变迁》(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民国81年6月),页1。

【11】陈其南,《家族与社会》,页299-300。

【12】同上,页140-141。

【13】陈进传,《宜兰县汉人族谱的搜藏与修撰》,《台湾文献》,第54卷3期(南投,台湾文献馆,民国92年9月),页277-281。

【14】古伟瀛赢译,《历史家与微电脑》,《史学评论》,第9期(台北,史学评论社,民国74年1月),页165。

【15】古伟瀛《“辟蹊(PC)与历史研究》,《第三届史学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中,中兴大学历史系,民国80年2月),页77-78。

【16】参见《新史学》,第2卷2期(台北,新史学杂志社,民国80年6月)。

【17】孙宝钢,《dBaseⅢPLUS与Lotus123对考古学的应用》,载谢世忠、孙宝钢主编,《人类学研究》(台北,南天书局,民国79年3月)页1-69。

【18】罗凤珠,《在因特网建立汉学研究环境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就中国文学而论》,《汉学研究通讯》,第61期(台北,汉学研究中心,民国86年2月),页

【19】筹备小组,《序》,《文献与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东吴大学中文系,民国90年6月),页9。

【20】参见《汉学研究通讯》各期相关数据。

【21】本节参考廖庆六,《族谱文献学》(台北,南天书局,2003年5月),相关内容。

【22】同上,页228-230。

【23】同上,页309。

【24】本节参考王安阳的《家族谱系方法与应用》之相关内容。

【25】武新立,《中国的家谱及其学术价值》,载邢永川编,《中国家族谱纵横谈》(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页105-111。

【26】王世庆,《台湾地区族谱编纂史及其在史料上的地位》,《台北文献》,直字第51、52期合刊(台北市文献会,民国69年6月),页235-241。

【27】冯尔康,《清史的谱牒数据及其利用》,《南开史学》,第一期(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页77-82。

【28】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台北,学生书局,民国67年),页295-350。

【29】张海瀛,《明代谱学概况》,载邢永川编,《中国家族谱纵横谈》,页273-274。

【30】引自龚鹏程,《唐宋谱学之变迁》,载邢永川编,《中国家族谱纵横谈》,页224。

【31】宜兰县史馆,《“生我之后我是谁-宜兰人家谱特展”节录》,《宜兰文献杂志》,第47期(宜兰县文化局,民国89年9月),页112。

【32】张研,《清代族田与基层社会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9月),页228-236。

【33】刘光禄,《谱牒述略》,载邢永川编,《中国家族谱纵横谈》,页91-92。

【34】宜兰县史馆,《“生我之后我是谁-宜兰人家谱特展”节录》,页121。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