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2

201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试卷及解析(2)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C )。

A.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力

C.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教育史上提出“有教无类”El号的教育家是( A )。

A.孔子 B.孟子

C.夸美纽斯 D.荀子

3.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概括( D。

A.班、课、室 B.师、生、课

C.师、生、时 D.班、课、时

4.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B )。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5.学习中为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方法的是( B )。

A.学习动机 B.学习策略

C.学习理念 D.学习目标

6.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是( A )。

A.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B.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C.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理解问题——检查假设

D.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C )。

A.学校的物质文化 B.学校的组织文化

C.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D.学校的制度文化

8.“因材施教”是人的发展的( D )对教育的要求。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9.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XX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这是采用了( B )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A.升华 B.补偿

C.退行 D.转移

10.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C )

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1.问题行为与差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 B )。

A.对象相同 B.概念不同

C.都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 D.都是一个教育性概念

12.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 A )。

A.共同的奋斗目标 B.班主任的要求

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D.共同的活动

13.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C )。

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14.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B )。

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15.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 了。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 C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6.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 C )时期。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7.课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设计学生急于解决而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一时又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悬念而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式称之为( D )。

A.直接导入 B.练习导入

C.事例导人 D.悬念导入

18.决定教育事业领导权的是( B )。

A.经济发展水平 B.政治制度

C.文化 D.科技

19.集体是群体发展的( D )。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20.美育就是对学生进行( A )。

A.审美教育 B.五讲四美教育

C.美好生活教育 D.美好思想教育

二、简答题

1.哪些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2.讲授法教学应该注意什么?

3.新课程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4.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5.简述当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双基”,即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答案】A。解析: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3.【答案】D。解析: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特征是班、课、时。

4.【答案】B。解析: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其核心部分是课程目标。

5.【答案】B。解析: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

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6.【答案】A。解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就是发现、理解问题,然后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7.【答案】C。解析:校园文化是为保证学校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其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而非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文化或学校制度文化。

8.【答案】D。解析: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符合人的发展个别差异性的要求。

9.【答案】B。解析:升华:即把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转变为人们可接受的或为社会所赞许的活动。补偿:指个人因心身某个方面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时.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代偿某种能力缺陷而弥补因失败造成的自卑感。退行:是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借此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卫法。转移:指在一种情境下是危险的情感或行动转移到另一个较为安全的情境下释放出来。

10.【答案】C。解析:感知阶段不能脱离实物;前运算阶段已经有了表象思维,但是由于其思维自我中心性和不可逆性.还无法完成绘图这种活动。因为路线图的绘制不可能从一个角度或方位去描绘就能实现: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年龄大致处于7。l2岁左右,这时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可以开始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地图即是通过心理表象来进行绘制的:形式运算强调的是一种抽象逻辑思维。因此选C。

11.【答案】B。解析:问题行为是一个教育性概念,差生、后进生和优秀生都有可能发生问题行为。差生、后进生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但在正常的班级里人数较少,所以两者的概念是不同的。

12.【答案】A。解析: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

13.【答案】C。解析: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

14.【答案】B。解析: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题干中属于逆向正迁移。

15.【答案】c。解析:该学生下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说明其具有一定的道德认知,但该行为没实现则由于其意志力薄弱.无法克服该陋习。故对其要重点培养道德意志。

16.【答案】c。解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要求工人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主化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口号.

17.【答案】D。解析:考查悬念导入的含义。

18.【答案】B。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19.【答案】D。

20.【答案】A。

二、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2)在教学内容的易混淆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3)在思维的交锋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4)在思维的发散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5)在规律的探索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2.【答案要点】

(1)讲授的内容要具有思想性、科学性;

(2)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性,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3)讲授的语言要简洁、准确、生动、形象,符合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

(4)讲授中要运用启发式等手段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活动;

(5)讲授的时间不宜过长,更不宜运用“满堂灌”式的讲授法。

3.【答案要点】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到位、得体,放弃师道尊严,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师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是轻松自如地开展教学的保证。教学互动往往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实现,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要降低自己的身份,保持年轻的心态。

如上课前或上课之初与学生像朋友一样轻松、愉快地对话,消除与学生的距离感,课堂上始终面带微笑,语言亲切,用商量的语气,带着亲和力,形成沟通,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对学生的答案以肯定为主,不去挑剔,也不冷漠对话。师生互相交流对话,互助性强。当然课堂教学贯彻多元评价、人文关怀,教师文化积淀丰富,能深刻全面地把握新课程,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修养。

4.【答案要点】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

(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

(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5.【答案要点】当代教育学是一方面进行形式上的研究,另一方面则是密切关注教育实践的发展。学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当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密切的另一表现是: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思,他们通过行动研究,将教育经验升华为教育理论。并在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教育理论。

的产品?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