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表演性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积极作用

幼儿园表演性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姓名:周心灵 学号:1203642078

[摘 要] 学前期是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人的社会化的一个准备阶

段,幼儿的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等正在逐步形成,因此在学前期,对幼

儿进行适当的社会化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

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化人格品质的发展。而游戏是幼

儿最基本的学习社会化发展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本文从近年来幼儿园较流

行的表演游戏活动入手,对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社会化表现进行论述,结

合相关的研究文献,尝试从社会化、幼儿社会化、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社

会化表现等角度,探讨表演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化品质的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 社会化;幼儿社会化;表演游戏

一、幼儿表演性游戏的概念及特点

表演性游戏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

的表演技巧(言语,动作,手势,表情)再现该文艺作品的内容(或某一

片断)的一种游戏形式。

表演性游戏具备着以下的特点:

(1)幼儿园表演游戏是游戏而不是戏剧表演

对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直接决定着我们组织幼儿开展活动的指导思想,和

教师对表演游戏的指导行为。当我们把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于“游

戏”而不是“表演”,并以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作为组织幼儿开展表演

游戏的指导思想,用符合游戏活动本质特点的方法来组织幼儿的表演游戏

时,表演游戏就呈现出不同于“戏剧表演”的面貌。 表演游戏是幼儿自

己“自娱自乐”的活动,幼儿只是因为“有趣好玩”而在“玩”,他们并

不是在为“观众”表演。事实上,他们心中并没有“观众”,他们也根本

不在乎“观众”。“目的在于自身”并“专注于自身”是游戏活动的本质特

点。

(2)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

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游戏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兼具“游戏性”和“表

演性”。表演游戏以“故事”为依据的特点决定了表演游戏的“表演性”。

从选择和确定所要表演的故事或作品的那一刻起,表演游戏就已经有了一

个规范游戏者的框架。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

言行与故事情节、人物联系起来,故事作为“脚本”规范着幼儿的行为,

成为幼儿行为表现的框架和评价自己和他人游戏行为的尺度。正是基于故

事或作品的“再现”要求构成了表演游戏“表演性”的基础,而且也正是

这种“表演性”构成了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游戏的根本特征。表演游

戏如果缺乏“表演性”,也就缺乏了它自身作为一种游戏类型独立存在的

依据。因此,“表演性”之于表演游戏来说,也是它不可或缺的特性。兼

具“游戏性”和“表演性”正是表演游戏不同于其他类型游戏的特

点。

(3)表演游戏需要教师的指导

表演游戏的“表演性”要求幼儿以自身为媒介,运用包括语言、

表情、动作姿势等在内的手段来再现特定的故事,这种再现的过程本身对

于幼儿来说是多种能力的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也是幼儿获得各种有益的学

习经验的过程。关于幼儿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点的研究表明,幼

儿的表演游戏要经历一个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发展过程。但是,

幼儿自身并不能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也不能完成从目

的性角色行为到嬉戏性角色行为、再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回

归。表演游戏的“表演性”和幼儿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点决定了

教师对幼儿的表演游戏进行指导的必要性。帮助幼儿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

生动性表现的提升、从目的性角色行为到嬉戏性角色行为、再到更高水平

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回归,正是教师指导表演游戏的目的和任务所在。这

也正是表演游戏不同于其他类型游戏的特点。

(4)表演性游戏需要大量的非语言来表达。

表演游戏的表演性游戏符合幼儿期言语表达需要大量的非语言

手段作为辅助这一特点。但它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它的内容来自语言丰富,优美的文艺作品,不

仅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还可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是它又不同

于故事表演,它是幼儿的主动活动,幼儿可以围绕故事的主题来增减故事

的对话,发挥创造性,使表演角色的活动得到满足,它只是追求表演的快

乐,而不是表演给别人看为目的,因此符合幼儿的心理,生理的需要。[1]

夸美纽斯指出游戏可以使儿童“自寻其乐,并可锻炼身体的健康,精

神的活泼,和各种肢体的敏捷”, 福禄倍尔以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基础,是表

现和发展儿童的自动性和创造性的最好的互动形式,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

游戏是儿童发展的基本源泉,可以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我国著名教育家

陈鹤琴先生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可以说,游

戏是幼儿期的主要活动。

二、表演性游戏培养,激发幼儿对表演文艺作品的兴趣,并通过表演加深对文艺 作品的理解。

表演性游戏是对已有文学作品的体验与感受。在表演的过程中,幼儿进一

步理解文艺作品的内容及含义。例如在表演《小红帽》中,通过幼儿自己表演不

仅能让幼儿在表演中体会到快乐,且更深有体会到大灰狼的狡猾,小红帽的机智

与聪明。这样的表演在不仅培养和激发幼儿对表演文艺作品的兴趣,也让幼儿通

过表演加深了对文艺作品的理解,更直接地向幼儿展现了文艺作品。

三、 表演游戏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表演性游戏是幼儿通过对作品中角色和情节的体验与感受,通过发挥想象,来进

行角色表演的一种游戏形式。表演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能让幼儿自己得到快乐,并

且体验其中的乐趣,这是一项自娱自乐的游戏活动。与是真正的表演节目有所区

别。而开展表演游戏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主动发现、探索、表达、表演的能力,

也培养了他们勇于创新的能力。表演性游戏培养幼儿情感的发展主要是为了让幼儿愿意表演、喜欢表演、主动表演,并使幼儿的情感在表演中得到和谐发展。

(1)在表演中培养了幼儿的情感,让幼儿愿意表演

情感是人们对一定事物或现象的情绪态度,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当幼儿情绪愉快时,就会产生表演的欲望,反之则提不起兴趣,要激发幼儿表演的欲望,需要培养幼儿愿意表演的积极情感。[3]我们可以从剧本,剧情这方面入手,选择一些具有鲜明人物特点、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的剧本,采用不同的表演形式,有效地激发幼儿愿意表演的情感。例如《小马过河》中的小马儿,松鼠,老马,老牛都是幼儿喜欢和常见的动物,个性特征比较鲜明,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道具、头饰等之类的物品,让幼儿边操作边表演,增加对表演游戏的兴趣,让幼儿愿意表演。

(2)激发情感,让幼儿喜欢表演

表演游戏的技能是多种多样的,其艺术魅力是无穷的,只有在游戏中将显性引导和隐形熏陶并举,使幼儿有一定的艺术表演基础,才能使幼儿喜欢表演。在教室设置一些图书角、故事角、表演角,让幼儿随时活动,自由地说一说、演一演。教师的情感投入和语言感染是幼儿喜欢表演的关键。在表演游戏中,教师可以用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幼儿。并常常给予幼儿赞扬和鼓励,激发幼儿对表演游戏的兴趣和喜欢。[4]

(3)巩固情感,让幼儿主动表演

在表演游戏中,除了培养情感、激发情感、让幼儿愿意表演、喜欢表演外,还需要巩固情感,让幼儿主动表演。为此,教师可以在幼儿表演游戏过程中,不断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得到情感的体验。当一个童话或故事表演好多次后,会使幼儿失去了继续表演的兴趣,这时教师可以添加一点新的情节,让幼儿产生兴趣。教师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改编:一个是对童话或故事里的人物进行改编。根据幼儿的喜好,可以在原来故事的基础增加或改变一些角色,满足幼儿的需要;另一个是对童话或故事中的道具进行一点改编。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道具的改编,发挥一种新的创作。有时我们看来只是一点点的改动,却对幼儿来说是一种不同的体验。

三、表演游戏对幼儿认知的发展

幼儿的认知过程带有具体形象性、不随意性和情绪性。即他们对一些具体、感兴趣和喜爱的事物,在自然的或自发的,不需有目地的控制下,比较容易认识。而表演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角色多样,幼儿通过扮演文艺作品中的各种角色、知识和经验不断扩大,认知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

(1)表演游戏能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表演游戏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突出的作用。表演性游戏发展了幼儿的言语及表演的才能,用用游戏化的方法进行表演,激发了幼儿想说话,想表演的愿望。在文艺作品中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能吸引幼儿,幼儿在表演过程中,要熟记作品中的语言,掌握正确的语音,富有创造性地表现符合角色性格特征的语调和表情等都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作品生动语言优美的,特别能吸引幼儿模仿,幼儿要参加表演游戏,就要记住作品中的语言,在记住作品中语言的同时,注意要幼儿在模仿、运用、交流的过程中口语表达能力不断提高。故事表演中生动的多样化情境为幼儿积累丰富的语言运用经验提供了可能。幼儿在表演游戏中不仅要用童话、故事中角色的语言来说话,还得注意倾听别人的话语,理解其他角色的说话意图,考虑怎样回答和应对,从而逐步提高在不同语境中运用适当语言的能力。

(2)表演游戏能促进幼儿记忆力和理解力的发展

在表演性游戏中,由于扮演角色的需要,幼儿必须自觉地、积极地、有目的地去追忆事件的情节,这也就发展了幼儿的有意记忆。在表演中,幼儿对故事情节的记忆与再认是对幼儿记忆力和理解力的锻炼与培养。

(3)表演性游戏能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幼儿表演游戏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表演过程中,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想象发挥得越充分、丰富,表演就越逼真、生动。幼儿的思维越发散越灵活,掌握幼儿这一时期处于对直觉想象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引发优势期。在游戏中,幼儿还凭着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态度,在表演中对作品的一些内容、情节和对话进行修改,创造性地刻画出角色的性格,这一切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引导他们在表演游戏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想象,想象发挥的越充分,表演就越逼真、生动。另外,在乐曲中也能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随乐曲的强弱,幼儿接收到信号,在可表演、可舞蹈的同时,逐个解决问题的创作学习过程,在连贯表

演中,幼儿形态动作按音乐有规律地流动,随情感特征而变化,情节发展加以开展。幼儿具有音乐的表演潜能,对乐曲的反映是自然的,新颖的,尤其童心和乐观态度,他们讲在表演游戏过程中,表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常常超过成人。[5]

(4)表演游戏激发合作意识和培养合作能力

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与兄弟姐妹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能够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他们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在学习或生活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于家长、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而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其中的表演游戏更是能体现幼儿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特点。表演游戏能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技能。

(一)、表演游戏能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

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首要要让幼儿感受合作的意义,产生合作的意愿,激发合作的意识,使幼儿逐步形成自觉的合作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参观、谈话、听故事、看表演等形式手段,让幼儿理解合作的含义,从而自觉地产生合作的意识和兴趣。在合作游戏过程中,让幼儿不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真切地感受到合作是件快乐的事。有的作品,表演游戏需要几名幼儿合作进行,行动协调一致,有的作品表演游戏则需要十几甚至二十几名小朋友进行合作,在这些作品中,是需要一个幼儿集体合作进行的。在表演游戏过程中,所出场幼儿的每一句对白,每一个动作,集体旁白都需要幼儿的行为,行动协调一致,无形中幼儿顺应了集体的需要,形成集体观念。

(二)、表演游戏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在表演游戏中角色的分配、道具的制作、表演游戏的进行这几方面,都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在每个文学作品中,总会有几个形象分明的角色,在游戏时,教师一般先请几个能

力比较强的幼儿先进行游戏,接着再分组进行游戏,这样就涉及到了角色的分配问题。一开始,幼儿不会自己分配角色;慢慢地,能力强的幼儿代替了老师来分配角色;最后发展到幼儿互相商量一同来分配角色。道具制作是表演游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适当的道具会激发幼儿的表演兴趣,也同样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在表演游戏的进行中也需要幼儿的合作。谁先出场谁后出场,谁说什么话,谁做什么动作,都需要大家共同的配合。

五、总结

表演游戏这种融于自娱性,

二、幼儿表演游戏的实施策略

在表演游戏中,幼儿发挥着其主体性,而教师在其中则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只有通过适当有效的指导,才能更好的发挥表演游戏的社会教育功能,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一)理解作品内容

理解作品内容是表演游戏的基础。理解作品内容不是对作品简单的重复记忆,而是在熟悉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内容的实质,对作品的个性特征有独创的见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语言、动作,再现作品,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真实。

(二)创设表演游戏情景

表演游戏的情景的准备主要包括场地的布置、情景的创设、不同角色的服饰材料的准备等等,一个充足的物质环境与良好的精神环境相结合的游戏情景能更好的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愿望和兴趣,并促成幼儿在一定游戏情景

中进行表演。例如在面对小班幼儿游戏时,应清楚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不稳定,控制能力弱,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事物如玩具、材料等的直接支配,因此,在表演游戏时,应注意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故事角色的特点,投放适当的形象的材料。

(三)表演游戏的开展

理解作品内容,创设表演情景,都是为了使幼儿更好的再现文学作品,使其表演的更加生动。在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表演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游戏性”先于“表演性”。 即首先把表演游戏看作是“游戏”而不是“表演”,按照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来组织和指导幼儿的表演游戏,让幼儿在活动中产生“游戏性”体验。游戏性体验是游戏活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分和构成因素。

三、表演游戏与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关系

表演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环境,满足了幼儿社会生活的欲望,它是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2]

(一)表演游戏能强化幼儿的社会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

表演游戏是一项集体游戏,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着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幼儿的社会角色意识和社会角色规范得到强化。在表演游戏中,幼儿自己所理解的来承担角色,并且把作品中角色的主要品质加以形象化,表现出一种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主动性,而这些得到强化了的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又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幼儿不由自主的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从而达到教育的作用。

(二)表演游戏能培养幼儿同情和助人等情感的发展

助人、同情他人、分享、合作等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研究表明,当儿童看到他人痛苦时会表现出较明显的亲社会倾向,会同情、关心他人,并萌发帮助他人的情感及行为。而这些在游戏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发展。

(三)表演游戏能促进幼儿同伴交往关系的发展

幼儿在游戏中经常会发生争吵、攻击,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但是随着幼儿社会性的不断发展,体验到成功的交往经验和失败的交往教训,他们逐渐学会运用游戏中的规则来解决问题、协调关系,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社会性不断成熟。在表演游戏的开始,幼儿需要商量内容的选择、

角色的分配、材料的准备等;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需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和别人角色之间的关系,调整自己或别人的行为,以适应整个游戏的需要;游戏结束后,幼儿间还可以就每个人的行动进行一番评论,这也有利于学习别人的优点。

四、结语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幼儿所面临的社会生活日益扩大、社会生活环境日益复杂、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的内容,运用动作、表情、语言扮演角色而进行的游戏。表演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游戏情景,幼儿游戏中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着各种角色,在游戏中体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情感和同情心,在与同伴间的相互交往中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从中得到满足和快乐;在游戏中体验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表演游戏让幼儿获得健全人格,是构建和谐幼儿群体的典型游戏,它能较好的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是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幼儿的社会化表现。

参考文献 :

[1]陈淑琴 赵 赫 《表演性游戏对幼儿言语及个性发展作用的实验研究》

[2]杨枫 学前儿童游戏[M].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杜慧琴 《浅谈表演性游戏对幼儿的影响》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