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曹身与名俱灭论文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浅谈诸葛亮

摘要:司马光《资治通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成 林《乱弹三国》南海出版公司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岳麓书店出版

罗贯中《三国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诸葛亮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他不仅在国人心中,而且在一些南亚地区的人们心目中,早已成为了智慧的化身,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则尤为突出描写诸葛亮,在有些时候甚至将他描写成了能呼风唤雨、死后显圣的仙人,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虽然足智多谋,但毕竟也会有一些过错。

一、汉末乱世出俊才,未出茅庐知天下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就因为如此,才会时势造人,出现刘备这样的枭雄,也正是因为刘备这位贤主的出现,才得以使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与军事本领给充分发挥出来。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三国志》中记载道:“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仅这短短的几句话,不仅写出了诸葛亮的隐居生活与玉树临风的形象,更借崔平与徐元直对诸葛亮志向的肯定,侧面写出了年轻的诸葛亮的自信与其胸中

所怀的远大志向,实际上这也是对诸葛亮才识的一种体现与肯定,也难怪徐元直与司马德操都会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诸葛亮的魄力不仅体现在他的自信上,更表现在他的学识上,而著名的《隆中对》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面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扶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便是诸葛亮在二十七岁时,未出茅庐而预知天下三分的《隆中对》,这篇隆中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首先,孔明先分析了天下大势,曹操北占天时,兵多将广;而孙权南有地利,国险民附,所以若是刘备取得关中与汉中地区,必将出现下三分的局势。接着,诸葛亮又提出了兴复汉室的步骤,先夺荆州,再取关中、汉中等巴蜀之地,然后稳定后方,与东吴修好,再找机会北伐,以谋霸业。

只可惜计划赶不变化,诸葛亮的《隆中对》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说他的分析是正确的话,那么他实际上则忽视了时事的变化,古龙的《流星蝴蝶剑》中小高的岳父年轻时,不仅想到了以后的进路,更是考虑到了将来的退路,故能在武林中称霸,而诸葛亮缺少的正是这一点,他是想到了蜀汉将来光明的前途,但他并没有想到退路,以至于在先主托孤后,蜀汉依旧由于准备北伐攻魏,夺回江山的状态中,而不修养生息,治理好国政大事,更没有想到孔明的计划会失败。

当然,孔明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并非独创,早在他遇见刘备六七年前,就已经有一个人向也权提出了建议,那人便是鲁肃,鲁肃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则较为简洁: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诸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事实上,鲁肃也看清了“曹操不可卒除”的现象,所以他建议孙权趁此时全据长江,凭此之后,吴国将既有天堑长江,又有难行的巴蜀之道,可谓是易守难攻,也难怪孙权对荆州之地一直虎视眈眈。但鲁肃在分析形势上却比孔明要好,因为在鲁肃的外交政策中,有与诸葛亮“北拒曹魏,东和孙吴”截然不同的一点,那就是“蜀弱则助蜀,蜀强则助魏”。虽然诸葛亮并未像鲁肃那样灵活多变,但这次分析,毕竟也使寄人篱下的刘皇叔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使得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

二、南抚夷越定后方,攻在千秋利后世

公元223年,也就是刘备托孤的那一年,蜀汉后方的蛮夷之地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诸葛亮深知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于是他便决定先安定后方,再出师北伐。《三国志》对诸葛亮北伐并不过多描写,仅写了一句“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但《汉晋春秋》却记载较为详细:

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谏亮,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尽管有人曾质疑,七擒孟获的真实性,但《资治通鉴》等史书均采用这种说法,可见七擒孟获以服南夷的攻心战术之妙。而诸葛亮的“夷人自治”的政策,则可谓是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之先河,比国民政府建立内蒙古自治区早了千余年,也难怪毛泽东主席对诸葛亮“南抚夷越”的功绩大为赞扬,“诸葛亮很会处理民族关系,他的民族政策比较好,获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诸葛亮死后,“百姓苍祭,戎夷野祀”,这也足以看出诸葛亮在南夷人心中的地位之高。

三、过度谨慎失良机,总揽大事帝难为

正如前文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虽然才智过人,与庞统并称“卧龙风雏”,但也有做得不得当的地方。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事实上,当初魏延也的确向诸葛亮提了建议:让魏延领精兵五千穿过子午谷奇袭兵力不强的长安,但孔明并未答应,这可谓是孔明在战略上的一个比较大的失误,兵法云:“兵贵神速,战贵出奇”。魏延的做法虽然有些冒险,但毕竟可以成功,可使赵云、邓芝二军为疑军,扰乱敌人视线,而命大部队从另一地方出发,只要赵云、邓芝二军撑过半个月,魏延定可与孔明聚首长安,魏国也定会元气大伤,然后可再令人在魏都域扬言司马氏欲反,令魏帝杀之,则蜀汉图谋天下可成矣。只可惜诸葛亮以谨慎著称,并未采纳,不然蜀汉也不会落得那么个下场。

当然诸葛亮的失误不仅这些。在世人眼中,刘禅只是个“扶不起”的帝王,但实非如此。诸葛亮在刘禅幼时,便总揽军政大权,使得年轻的后主并没有机会发挥他的才能,诸葛亮死后,刘禅的政治才能才慢慢显现出来。据史料记载,刘禅在丞相死后,废除了丞相制,看来朱元璋废除丞相制有可能就是模仿的刘禅了。这样做的好处便是可以有效地防止有人乱政,诸葛亮虽为军事奇才,但政治上特别是经济建设上却存在一定错误。仔细想来,诸葛亮的经济建设确实有点像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诸葛亮优先发展军事,而将农业生产基本上就当作进

行北伐的支撑,以致于蜀汉由原来的国富民强变成了后来的“益州疲弊”,这也不可不谓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失误。

四、古今多少事,都附笑谈中

诸葛亮虽然有缺失,但功大于过,而且一个有缺陷的人才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能令人喜爱的人。总而言之,古往今来,很多文人政客都评论过孔明,而我于此,也仅做“笑谈”。

高一(6)班

孙晓泉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