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概念的讨论与界定_张炜

第24卷 第6期2006年12月

文章编号:1003-2053(2006) 06-0956-06

科 学 学 研 究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Vol . 24No . 6

 

Dec . 2006

自主创新概念的讨论与界定

张 炜, 杨选良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科技政策研究所, 陕西西安710069)

摘 要:在回顾国内自主创新理论产生及发展历程的基础上, 分析自主创新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基本特性, 论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关键词:自主创新; 概念界定; 过程要素中图分类号:F124. 3     A

  当前, , 全国科技大会明确提出要加强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一个时期以来关于我国是否已具备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条件、是否要实施自主创新的争论

[1]

例急剧下降, 2005年仅为8. 8%, 说明对于自主创新

的学术研究还有待加强, 要注意防止将自主创新简单地作为口号、符号, 甚至作为学术包装的问题。

, 已经有了2 定义探讨

  自主创新可以理解为一种国家战略和发展道路, 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科技创新方式

[3]

非常明确的答案。但是, 对于自主创新, 目前在学术

上还缺乏系统、规范的研究, 自主创新的理论也还在完善和发展之中。为此, 有必要对自主创新的概念加以讨论和界定, 在理论研究方面有新的进展。

。较早的自

主创新定义, 大多集中在微观层面上, 如将自主创新

界定为:企业主要通过自身努力, 攻破技术难关, 形成有价值的研究开发成果, 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 完成技术成果的商品化, 获取商业利润的创新活动

[4]

1 论文回顾

  在我国, 自主创新并非是一个全新的概念。2006年1月31日, 笔者通过维普信息资源系统的

本文倾向于对自主创新进行广义定义, 即对于创新的强度不加以限定, 同时放宽创新成功实现的

[5]

标准。参照厄特巴克(U tterback ) 、提斯(Teece ) [6]等对技术创新给出的定义, 本文将自主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以“自主创新”为“题名或关键词”进行查询, 共得到了1421条查询结果, 其中最早涉及自主创新的文章发表于1994年

[2]

。但

1999年之前自主创新方面的文章数量不大, 1994、1995年各有一篇; 1996、1997年各有12篇; 1998、1999年下降到5篇和8篇。2000年后, 自主创新方

创新定义为:在解决所面临的科技问题的过程中, 依靠自身的创造性努力, 应用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模式等因素, 研究开发出得到社会承认的新成果的一系列活动组合。因此, 自主创新可以是任何通过自身努力创造的相对于以前状态

有着明显区别、能够解决面临的科技问题的结果, 其高级表现形式是通过创新掌握相关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在这样的定义方式下, 自主创新有时实际上是

面的文章数量快速上升, 从当年的68篇, 逐年增加

到77、84、105和151篇。2005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查询到的文章已达896篇, 超过了前11年的总和, 占到总量的63. 1%, 说明国内对于自主创新的关注不断加强。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伴随自主创新文章数量的上升,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比

  收稿日期:2005-03-15; 修回日期:2006-06-07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2005DGS3D080)   作者简介:张 炜(1957-) , 男, 上海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及科技政策管理。

杨选良(1963-) , 男, 陕西户县人,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分析。

 第6期张 炜杨选良等:自主创新概念的讨论与界定

・957・

技术创新或科技创新的不同表述方式。同时, 自主创新是技术创新或科技创新的高级阶段, 意在突出和强调技术创新的自主性。因此, 拥有比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就具备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

实际上, 几年前就有文章认为科技自主创新的概念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源于自主的研究开发基础上的创新, 二是源于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18]新, 但这一观点当时似乎并未得到广泛的赞同。2003年6月, 在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领导小组第一次战略规划研讨会上, 就有专家提出直接引进外国, 不要盲目地提。但也有专家在会上, 19]

, 。

, 时任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司司长, 将技术的选择、消化吸收、扩散和创新等环节都纳入技术引进的过程, 认为技术引进的过程是外部的先进技术在本土消化吸收和扩散的过[20]程, 也有文章提出跟踪模仿与自主创新不是对立的。2005年2月, 科技部副部长尚勇提出, 自主创新应该包含三方面的含义, 即原始性创新、集成创

[22]

新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至此, 自主创新的范畴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图2) , 这就为自主创新内涵的扩大奠定了基础。2005年7月, 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大力提高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23]力, 自主创新的内涵得到了确定。

自主创新三个内涵是相互关联的。原始创新是

[21]

3 内涵辨析

  早期的自主创新的涵义, 对应于继技术吸收、技术改进之后的一个特定的技术发展阶段, 即“自主技术创新”, 或“在自有技术上自主创新, 主创新与引进国外技术、[8][9]畴, , 、合作创[10]

(图1) , [11~14]。新

还有文章进一步提出日韩公司技术创新机制的核心是模仿创新, 而美欧公司的技术创新机制的核心在

[15]

于自主创新。

[2]

[7]

图1 

技术创新分类中自主创新的定位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提升科技竞争力的

重要源泉, 而集成创新是当今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范式。同时,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科技创新不能封闭起来进行, 而应开展广泛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完善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机制。

4 特征讨论

  将自主创新的内涵界定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抓住了提高科技水平的关键, 有利于我们在前进道路上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4. 1 时代特征

自主创新的上述内涵体现了科技创新的三个时代特征:战略性、现实性、渐进性。

战略性集中体现在自主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核心, 而原始性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核心。当前, 我国实

[24]

施自主创新战略是非常必要、紧迫和可行的, 特

图2 自主创新的新范畴

基于上述考虑, 一些文章将“自主创新”等同于

[12, 16]

“自主开发”, 或考虑的是通过“自主开发”形

[17]

成具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的产品和产业。对自主创新理解上的局限性, 一度使得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实践活动, 成为一些人怀疑和争论的对象。

・958・

科 学 学 研 究第24卷 

别是原始性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涉及的因素多,

需要长期的积累, 因此必须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部署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能力建设, 对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进行纵深和超前部署, 在战略重点领域集中资源,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寻求关键技术、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 创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现实性是指自主创新的实现途径是多样的, 选择自主创新路径必须从自身实际和所处的外部环境出发。自主创新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点, 就是将集畴。在这样一个内涵之下, 系统, 并不否定、与交流, 头干起, 外开放的有利条件, 充分利用我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全球性的科技资源, 在继续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 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既能够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又能在更高起点

[25]

上推进我国的自主创新。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解决困扰我们的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的问题, 才能尽快实现自主创新目标, 避免受制于

[26]

人, 走出“路径依赖”的误区。同时, 围绕一些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产业带动性的战略产品和重大项目, 把各个领域的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 在已有科技成果上进行系统集成, 对各种科技创新资源优化组合, 寻求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甚至引起重要领域的产业革命, 也是实现自主创新的现实路径之一。伴随创新过程复杂性的增强, 创新的成功已往往不取决于单项技术的突破, 也不仅仅靠各种创新活动简单地加总, 而是必须要系统地集成。单项技术创新活动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但通过集成创新, 有可能打造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

渐进性是指自主创新具有全方位、多层次共同演进特点。从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方向上看, 自主创新是一个不断积累发展的过程, 不是可以通过模仿于一朝一夕获得的; 从层次上看,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性创新构成了不同层次创新活动内容, 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 自主创新具有从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跃升, 低层次创新为高层次创新创造条件, 高层次创新成果带动更大范围的低层次创新的

演化特点。4. 2 中国特色

尽管有文章通过总结美国、日本、英国、韩国、印度、法国、加拿大等国的做法, 认为提高自主创新能

[27]

力已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战略选择, 但自主创新是我国率先提出、并在新的发展阶段得到不断完善的一个概念, 。因此, 在国外的文献中, 。目前, 国内”的英文翻译很不统一,

[12]

”、“self 2deter m inati on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 on ”、“in 2

[28]

dependence innovati on ”等不同译法。对于“自主创新”这个词, 如何翻译得更好, 需要进一步探讨。

笔者认为, 不宜使用“independent ”或“inde 2pendence ”, 因为该词具有独立、不依靠他人的含义, [14]

[9, 20]

而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对于国外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同时, 用“independent ”或“independ 2ence ”也容易与我国曾经奉行的“独立自主(maintain independence ) ”的方针相混淆。实际上, 自主的本意是“自己做主, 不受他人支配”, 所对应的英文是“act on one ’s own ”、“decide f or oneself ”, 而并非“in 2dependent ”。建议学术界在没有取得共识之前, 对外的媒体宣传中使用“technol ogical innovati on ”、或“innovati on ”为宜, 以避免产生误解。在学术论文中, 可以就“self 2oriented innovati on ”、“self 2directed innovati on ”或“self 2deter m ined innovati on ”等的用法

进行讨论。4. 3 基本特性

自主创新具有技术突破的内生性、技术与市场

[29]

的率先性、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等特点。除此之外, 自主创新还具有以下特性。

一是新颖性。自主创新要以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模式为起点, 其目标是取得新成果。

二是价值性。自主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战略, 取得实际应用价值是判断自主创新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之一, 即自主创新的成果要具有得到社会承认的价值。

三是系统性。从微观层面上看, 企业的自主创新是一个复杂系统, 其创新活动不仅涉及企业自身的各个方面, 还要受到其创新伙伴行为特征的影响, 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 需要通过系统化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从宏观层面看, 自主创新更是一项及其

 第6期张 炜杨选良等:自主创新概念的讨论与界定

・959・

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是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系

[30]

统工程, 涉及许多领域诸多环节, 需要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需要激发起全民族的创新精神, 需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 系统地加以落实。

四是高风险性和长期性。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 需要闯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风险很大, 难以保证每次都获得成功, 需要宽松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同时, 创新往往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 不能因为“短视”而将一些自主创新的萌芽扼杀在

[32]

摇篮里, 不能操之过急和心浮气躁, 要防止在推[33]

倾向。

[31]

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不断强化, 一批具有技术创新活力和实力的企业正在迅速成长, 成为自主创新的骨干力量。另外, 一部分研发机构转制为企业或进入大企业内部成为行业的研究中心, 跨国集团在华研发活动快速发展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这些都使得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6]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市场为导向、产学, 形成合理的自主创新, 这是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构建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也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突破口。同时, 要认真研究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使其在推进自主创新过程中准确定位, 各显其能。

5 主体界定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具体体现为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换句话说,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 这是由市场经济特点决定的。

企业在推动产品开发、工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经验来看, 技术创新体系只有以企业为主体, 才能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 有效配置科技资源, 激发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 并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但是, 对于后发国家企业, 能否培育起自主创新能力, 认识并不一致。有文章认为, 自主创新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但由于我国缺乏全面推进自主创新的现实基础和条件, 自主创新只能成为我国企业追求的目标和长远战[29]略, 在现阶段, 我国企业应以技术模仿创新为[28]

主。

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还不够高, 但这种情况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科技部组织的调研发现, 我国部分企业已经具有很强的自

[34]

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统计数据显示, 2002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获得了发明专利授权的46. 5%、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的85. 8%、外观设计专利授

[34]

6 要素解析

  自主创新是一个复杂过程, 资源与能力构成了

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性要素。6. 1 资源

自主创新视角之下的资源, 是一个企业或国家自身拥有或可以从外部获取并用以实施自主创新的所有资源, 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内部资源是实施自主创新和拥有竞争力的前提, 而通过对外合作与交流, 从外部获取资源, 对于提升自主创新起点、提高自主创新效率同样非常重要。

资源按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 前者包括人、财、物等, 后者包括企业的无形资产以及文化、制度, 如品牌、知识产权、对外联系网络等。

[37]

资源代表了企业已有竞争力的基础, 但仅靠资源并不足以确保企业获得或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具有类似资源的企业在相同市场上, 单位资源

[38]

的产出(产品、市场份额等) 有很大差异, 关键在

[39]

于如何通过能力, 充分发挥资源的杠杆效应。因此, 实施自主创新不仅要设法获得更多的资源, 努力提高创新主体的资源水平, 更要注意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优化配置, 使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这就需要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6. 2 能力

能力是指创新主体在制定并实现其创新目标的过程中, 有效配置及使用资源, 促进和管理创新过程的技能。相对于资源的聚集, 能力的提高要求更高、

权的98. 9%, 企业已成为全国技术市场上重大科技成果交易的主体。进入本世纪, 我国企业在R&D 经费支出中所占份额已超过60%, 虽然与美、日企业所占七成以上的份额有一定的差距, 但与英、法等国已比较接近, 高于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等[35]

国。通过近20年的科技体制改革, 我国企业在

・960・

科 学 学 研 究第24卷 

难度更大。在一定条件下, 资源可以引进, 但能力却

无法通过引进获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一再证明, 引进技术绝不等于引进了技术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内生的, 只有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和产品开发实践才能获得。

在宏观层面上,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指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包括发展科技生产力的能力, 自觉革新科技创新组织体制的能力, 引导科技创新的能力,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扩散

[40]

的能力, 有效吸纳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在微观层面上,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进行产品技术、[41]

场的有竞争力的全新产品, [42]

,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分为技术能力和支撑能力两类。技术能力是一组具有技术特性并依附于技术型人才的技能, 包含研究、设计和开发能力,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 制造和工程能力。支撑能力是一组企业管理技巧和能力, 对于企业的竞争力的形成和发挥作用具有较大影响, 由采购能力、市场和服务能

[44]

力、人力资源开发能力、集成能力构成。其中, 集成能力有助于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优化、集成和管理各种资源和能力, 对于自主创新具有决定性作用。

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竞争力的核心和国家竞争力的基石, 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左右着国际竞争的格局, 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国际地位的高低和发展的成败。早在“九五”计划中, 我国就明确提出要使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但总体来看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国仍主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等比较优势, 赢得有限的竞争力, 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究其原因, 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面临资源环境约束的情况下,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优化资源配置, 是一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必然性战略选择。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为实现发展壮大和民族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才能自主掌握自己的前途命运, 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从而为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

当今世界, 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企业的竞争, 经济的发展, 综合国力较量,

[43]

日益集中地表现在科技竞争方面。自主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对我国现行的科技、经济发展战略, 现行的企业制度及经济体制, 以及整个社会的科技、经济发展观念, 均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同时, 自主创新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论争[J ].瞭

望新闻周刊, 2003, (27) :14-17.

[2] 陈劲.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学习模式[J ].科研

管理, 1994, 15(2) :32-34, 31.

[3] 张怡恬. 自主创新:关系全局的战略课题(学习贯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访吕政、胥和平研究员

[N].人民日报, 2005-12-26(9) .

[4] 杨德林, 陈春宝. 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与高技术企业

成长[J ].中国软科学, 1997, (8) :107-112.

[5] UTTERBACK J M. M astering the Dynam ics of I nnova 2

ti on [M ].Bost 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4.

[6] Teece D J, Piano G, Shuen A. Dyna m 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 ment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7) :509-533.

[7] 柳卸林. 技术轨道和自主创新[J ].中国科技论坛,

1997, (2) :30-33.

[8] 谢燮正. 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与经济增长[J ].中国

工程师, 1995, (5) :6-9.

[9] 易余胤, 盛昭瀚, 肖条军. 企业自主创新、模仿创新

行为与市场结构的演化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

2005, 19(1) :14-18.

[10] 傅家骥. 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11] 胡继灵. 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技术创新战

略的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1, (8) :47-48.

[12] 邓晓岚, 陈功玉. 企业的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J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1, (1) :119-121.

[13] 万君康, 梅志敏, 彭华涛.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

博弈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03, (4) :39-41.

[14] 李建民.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转变问题分析[J ].软科

学, 2004, 18(2) :20-23, 34.

[15] 薛求知, 林哲. 美欧、日韩公司技术创新机制比较

[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1, 13(3) :58-63.

[16] 江小涓. 理解科技全球化———资源重组、优势集成和

 第6期张 炜杨选良等:自主创新概念的讨论与界定

・961・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J ].管理世界, 2004, (6) :4

-13.

[17] 徐鹏航. 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形成自主创新的技术

[32] 郑晋鸣. 自主创新:我们“短”在哪里[N ].光明日

报, 2006-1-21(5) .

[33] 杨健. 创新且莫变“应试”[N].人民日报, 2006-1

-18(8) .

[34] 胡钰, 仲伟俊. 关于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

进步机制[J ].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 1996, (3) :1

-6.

[18] 杜谦, 杨起全. 关于当前我国科技发展主要矛盾的

若干思考[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5, 7:8-13.

[35] 国家统计局, .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3

[M].北京:, 2003.

[36] . 推进结构优化升级[N].

思考[J ].中国科技论坛, 2001, (2) :22-26.

[19] 赵忆宁.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论争[J ].瞭

望新闻周刊, 2003, (27) :14-17.

[20] 张景安. 实现由技术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

, 3(9) .

]2M etais E . Building core competencies

manage ment thr ough organizati onal learning:the case of the French nuclear power p r oducer [J ].Technol 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1999, (2) :113-127.

[38] PETTS N. Building gr owth on core competences 2a p rac 2

tical app r oach[J ].Long Range Planning, 1997, (4) :551-561.

[39] Ha mel G, Prahalad C K .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M].Bost 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4.

[40] 郑千里, 路甬祥.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报告[N].科学

的战略思考[J ].中国软科学, 2003, (11) :1-5.

[21] 高梁. 跟踪模仿和自主创新[J ].2004, (4) :51-53.

[22] 吴绍芬. J ].等教育, 2005, (:[23] 新华社. 调: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自主创新[N].光明日报,

2005-7-20(1) .

[24] 梁宇颂. 论自主创新战略下技术引进的重新定位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7) :122-125.

[25] 陈至立. 深入学习科技大会精神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N].人民日报, 2006-1-18(8) .

[26] 李国杰. 自主创新必须走出误区[N ].人民日报,

2005-7-14(14) .

[27] 石定环. 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

时报, 2005-7-7(1) .

[41] 余江, 方新. 影响产业技术跨越的价值链状态分析

[J ].科学学研究, 2002, 20(5) :497-499.

[42] 张景安. 利用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J ].中国民

产业化的政策环境[J ].中国科技产业, 2005, (7) :

8-12.

[28] 彭纪生, 刘伯军. 模仿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 ].科

营科技与经济, 2005, (6) :38-39.

[43] Zhang W. M anaging technol ogical innovati on p r ocesses

in comp lex p r oducts and syste m s 2the case of China ’s telecommunicati ons s witching industry [D ].Bangkok:A sian I nstitute of Technol ogy, 2000.

[44] I gel B, Zhang W. A fra me work t o analyze the compe 2

tence t o innovate comp lex p r oduct syste m s in the st ored p r ogra m contr ol s witchboard industry[J ].I nt . J. of En 2trep reneurshi p and I nnovati on Mgt . , 2002, 2(6) :537-556.

学学研究, 2003, (8) :424-427.

[29] 施培公. 自主创新施中国企业创新的长远战略[J ].

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 1996, (1) :44-47.

[30] 高渊. 自主创新是系统工程[N].人民日报, 2006-1-5(6) .

[31] 张存浩. 基础研究应承担培养高层次人才任务[N].

科学时报, 2006-1-20(1) .

A d iscussi on and def i n i n g of the concept of self 2or i en ted i n nova ti on

Z HANG W ei, Y ANG Xuan 2liang

(I 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Policy, North west University, Xi ’an 710069, China )

Abstract:The theory origin and evoluti on of self 2oriented innovati on in China is revie wed, and its definiti on and intenti on are dis 2cussed . Th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 m e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nnovative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 Fir m s, as the mainstay of self 2oriented innovati on, are e mphasized . A t last, key ele ments of p r ocess covering res ources and capabilities are identified .

Key words:self 2oriented innovati on; concep t definiti on; key ele ments of p r ocess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