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留心皆学问

处处留心皆学问

【课程简介】

本课集中于从生活小事中得出感悟的一类议论文。结合最新中考试题,带领同学们赏读中考题中的此类文章,进一步总结议论文的出题规律和答题方法,并关注此类主题的写作练习。课程所选议论文,其所论观点皆源自日常生活,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可以启发同学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思考水平,使议论文不再显得遥远,而是和自己切身相关。有了这种意识,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议论文,同学们都不会感到为难,而会自然而然地深入文章,并从自己的生活中挖掘养分。

【真题演练】

一、

花开半时偏妍

李光烈

①相对完整而言,“半”无疑是未完成的一种状态,是令人遗憾的一种缺失,然而,“半”又何尝不是一种高妙的境界?

②你一定懂“泰极而否”的道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了。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

③花开半时偏妍,人生中,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半”中隐美的道理。爬山的过程最美,半山腰的感觉最好。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一旦爬到了山顶,一切....景色尽收眼底时,反而会有一丝失落感隐隐而生。

⑤“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众所周知,绘画中描摹可观可触的有形之物不是什么难事,要让抽象无形的语言、声响和思维等入画,就不那么容易了。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留白的经典之作。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

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

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

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

使“蛙声”这_难以描摹的意象,

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

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形成珠联璧合的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运用“半”的智慧,成就艺术留白,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的境界。

⑥“半”,还可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人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把事情做得太过,留有回旋余地的“半”,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开启了一扇门。“半”,是一种宽阔的胸襟!

⑦李密蓭诗云: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⑧愿我们知晓“半”的道理,掌握“半”的艺术,达到“半”的修养,无边受用“半”的恩赐与智慧。

(选文有删改)

1.作者由“花开半时偏妍”,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2.第⑤段是如何阐述“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的? 请简要回答。

3.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虚实相生”....

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撩拨”一..

词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4.第⑥段中说“不把事情做得太过”,请从初中语文课文中选取一个事例加以印证。(正、

反面事例均可,30字以内)

二、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乔叶

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

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你知道种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 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水,没有水庄稼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吸取土层深处的水。这样,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蹲”,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蹲”,以一种外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我清楚地知道i 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而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知晓学习的人一种额外奖赏。

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

1.针对“成长”,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 请用一句话概括。

2.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说“和许多人一样”?

3.第二段在内容上强调什么? 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第四段中,“蹲苗”的比喻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联系第五段内容看,画线句中“额外奖赏”指什么?

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从中选择一个

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

文章,可叙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议论。(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不得对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

一位年轻人在海边认识了几位垂钓者,他和其中一位有了以下的对话——

年轻人:“一整天都呆在一个地方钓鱼,不觉得枯燥吗?”钓鱼者:“因为喜欢,自然会找到钓的乐趣。”

年轻人:“钓鱼时为什么要不停地上下抖动竿子?这多累啊!”钓鱼者: “只有不停地抖动鱼竿,鱼才会咬钩啊。不累,怎么能钓到鱼呢?”

年轻人:“如果钓了一天,看到别人满载而归,自己却一无所获,你难受吗?”钓鱼者:“我们是一起来钓鱼的,他们钓到鱼我也很高兴。我想,只要坚持,我也能钓到鱼。”

年轻人豁然开朗:做一件事,只要喜欢,就能从中找到乐趣;只有辛勤劳作,坚持不懈,才能有收获;与别人分享功,也是一种快乐。

范文赏析:

“喜欢”的力量

垂钓者在海边钓鱼,枯坐一天,这在年轻人看来,无疑是枯燥难耐的。然而,钓鱼者表现出的却是那样一种舒服、坦然的态度:“因为喜欢,自然会找到钓的乐趣。”这里的关键词是“喜欢”,世上的事,只要你喜欢,就一定能找到其中的乐趣,并凭借这种乐趣的支撑,坚持做下去,有所成就。由此可见,“喜欢”,的确具备着惊人的力量!

喜欢做一件事,就是对这件事感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的就是人在兴趣的引领下,会产生出极大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从而探索未知、解决问题。孔子非常喜欢音乐,为学音乐,他专程拜师,每天刻苦练琴,对音乐的热爱和痴迷竟然达到了“三月不知肉

味”的境地。有这样全身心投入的

精神,什么困难不能战胜呢?喜欢

具有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可以

激发人的毅力,使人克服惰性,坚

持不懈地努力,终至取得成功。

喜欢,往往能把人带入到一个

浑然忘我的境界,因为这种热烈的情感,来自宝贵的天赋,是人们心灵的召唤。张艺谋起初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没有受过任何专业的艺术训练,但他就是喜欢拍照片,喜欢美术。他凭借刻苦自学,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事实证明,他的确有艺术方面的深厚天赋,加之勤奋努力,终于成为享誉国际的电影导演。张艺谋走上电影之路,是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他的天赋和热情在指引他前进的方向。很多时候,我们对某件事特别感兴趣,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在这方面具备才华。喜欢,可以帮助人倾听心声,更真实而深入地认识自己,甚至是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

喜欢做一件事,你就总能从这件事中发现乐趣。喜欢能带来惊人的动力,使得我们一边坚持和努力,一边享受于其中。如果你喜欢某件事,很可能那就是你天赋之所在,深入探索下去,也许你会看到最真实的自己,你会看到自己灵魂的样子。喜欢具有强大的力量,人类许许多多的成就源自于这种力量。此刻,就请你静静地反观内心,找到你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为之全情投入吧,相信坚持下去,你会看到喜欢的伟大力量。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