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案11

雨巷

戴望舒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 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2. 教学难点: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教学设想】

诗歌重在朗读,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也被称为“美读”。本课旨在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诗无达诂。”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教学方法】

1. 导读、启发、讨论、总结

2. 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3. 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

腻、曲折委婉的要义,进而达到鉴赏的目的。

【教具准备】

CAI课件,录像,录音机,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提示】

1、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利用所学的分析和鉴赏知识,反复诵读,并讨论体味诗歌的内涵。划出并感悟诗歌的意象。

3、 查阅资料,抄写含有“丁香”意象的古代诗句。

【教学过程】

一、 温故旧课

上节课,我们结束了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因为这篇课文是要求默写的,所以,我们大家一起

再来齐读或齐背一下。

我们大家再把这一课的生字、生词熟记一遍:

出示多媒体画面1:

(生齐读)

橘jú 舸gě 怅chàng 寥廓liáo kuò 峥嵘zhēng róng 遒qiú 侯hóu 遏â

二、 导入新课

江南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它不同于北国,也不同于南疆,它有着独具特色的风韵。在你的心目

中,江南有哪些典型的意象呢?请说说你心中的江南意象。

学生自由发言。

这些意象为什么能代表江南?你能从这些意象中体会出江南的总体风格或者意韵吗?

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

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很难用语言传神地表达。

“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雨巷》这篇课文。

出示多媒体画面3:

显示醒目红色课题:雨巷

三、 解题

本诗是一首现代诗歌。题目“雨巷”,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天下着雨,有一个人打着伞在一条悠长的小巷里,慢慢地走着,走着„„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那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做哪些事呢?

出示多媒体画面4: 学习目标:

1. 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 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4. 重点: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5. 难点: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四、 字词熟记

这篇课文有一些难字难词的音形义,我们需要注意一下:

出示多媒体画面5:

彷徨páng huáng 寂寥jì liáo 彳亍chì chì 惆怅chóu chàng 颓圮túi pǐ

五、 理清思路

师:诗歌是靠形象来表达感情的,所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发挥联想与想象,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师:请同学们速读全诗,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生读约三分钟)

生:全诗我思路是:

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我撑着油纸伞,走在悠长的雨巷,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的姑娘;果然,梦幻般的姑娘出现了。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怨”,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走过时,“我”看到她是那样的哀怨、忧愁,投出的目光“像梦一样的凄婉迷茫”。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一般,飘过“我”的身旁。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

师:很好,请同学们记下来。

出示多媒体画面7:

行文思路:

我走在雨巷——遇着丁香一样的姑娘——我走在雨巷。

诗言志,也就是抒发情志,是诗歌的核心和灵魂。一篇阅读,我们大家在读过第一遍之后,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

文章的感情基调。诗歌也更是如此。

想一想作者的感情基调(主调)是什么。朝喜怒哀乐颂方向想。是同情?是热爱?是赞美?是自豪?是批判?是揭露?是愤懑?是悲愤?是哀怨?是感伤?是愁苦悲苦?是凄凉悲凉„„

你凭着自己的感觉,你认为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这是完成一篇阅读必须走的第一步,这一步没走好,下面做题,就是瞎胡闹。

(生可以前后左右讨论交流)

提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朱自清《荷塘月色》有“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郁达夫《故都的秋》有“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早,来得清,来得静,来得凄凉”,试问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学生浏览课文)

文中有好多类似“愁怨”的词。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愁怨”。

六、 朗诵诗歌

指名读;师读;齐读。

七、 品读鉴赏

我们刚刚说,文中有好多类似“愁怨”的词。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愁怨”。

在诗中,诗人似乎倾诉了自己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有一种渺茫的憧憬。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在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那么,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这种情感的呢?首先,我们想一想诗歌是靠什么来传达思想感情的? 靠形象。

形象是什么?

简而言之,形象就是一种物或人。这种物注入了诗人的情感意念以后,就成了诗歌的意象,许多的意象就构成了诗歌的意境。意境就能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就能传达出诗歌的主旨。

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那么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

(可以与同桌互相讨论)

雨巷、“我”、油纸伞、丁香、姑娘、太息一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我们说鉴赏诗歌,靠的是什么能力?

想象和联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诗的心灵——诗心,浪漫的情情,或者叫多情。

你能不能展开想象,用你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戴望舒笔下的这些意象所创设的意境呢?

提示:

我们先来看看雨巷、“我”、姑娘、油纸伞、丁香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是什么样的。

教师先举例:

雨巷:雨天,阴沉而让人易产生伤感;青砖灰瓦的巷子;色调阴冷;一条空巷,残破,有颓圮的篱墙。

学生思考、表述后三个意象。

“我”:孤身一人;彳亍着;心事重重。

姑娘:丁香般的;像“我”一样在雨巷彳亍着;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隐没在颓圮的篱墙。 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丁香: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穿插:丁香情结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

苏小西陵踏月回,香车白马引郎来。当年剩绾同心结,此日春风为剪开。——许邦才《丁香结》 看似各自独立的意象,共同组成了一个幽婉的雨巷。根据以下问题联想,概括雨巷的情境:

“我”在什么环境中,有什么遭遇?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生:“我”,在阴雨天的灰暗巷子里。这巷子阴暗而悠长。丁香一般的姑娘默默走来,又静静地隐去。一个照面间,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环境压迫着诗人,使他产生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复杂心理体验。而姑娘似乎给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机。“我”似乎忽然抓住了希望。然而,她又只是一忽而地“飘过”。在诗人的心中,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眼光也没留住。

有感情地朗诵,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要体会诗歌的象征意义,我们先来看看诗人是在什么样的背景和时代中写的这首诗:

作品背景: 作者像

戴望舒(1905.3.5-1950.2.28)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现代诗人。被称为“雨巷诗人”。

戴望舒是22岁时写的《雨巷》,《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这样的背景,这样的时代,雨巷在诗人笔下有什么象征意义呢?“我”有没有放弃追求呢?丁香一样的姑娘又可能象征着什么呢?

讨论、归纳:

雨巷喻示着现实的阴冷和灰暗,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姑娘喻示着想摆脱黑暗的飘忽的希望。

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性意蕴看,这首诗中的姑娘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他的步履,他的颜色,连同他的太息于惆怅,莫不带有渴望而不可既---执着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诗人就是表达了她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在《雨巷》里,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抒情主人公---游子的形象也带有悲剧色彩。外表是妩媚的。不过,这样的姑娘实在是太难找到。因此,在理想主义的期望面前,他总是困惑的,怀有一种气质性的悲剧感。

所以说,作者为了表达这个主旨,主要用的是象征这个表现手法。

戴望舒作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的代表,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悠长寂寥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独行者的形象,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彷徨,给我们呈现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

现在,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

这首诗很美。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首先大家必须知道什么是美?

能感动人的东西,就是美的,说明它就是有魅力的。

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

这首诗还有一个美,就是音韵的美,主要是重章叠唱。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这首诗的第三个美就是用词的美。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

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八、 结束语:

下面请全体同学站起来,站着读屏幕上的两句话,看好了吗?来,一起读:

投影:

让美充满诗的心灵,让诗的心灵充满美。

好,谢谢同学们,下课。

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十、 附录:

作者像

戴望舒(1905.3.5-1950.2.28)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现代诗人。被称为“雨巷诗人”。

作者生平:

戴望舒生于杭州,原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望舒也是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戴望舒18岁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20岁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21岁与同窗好友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杂志《璎珞》旬刊,在其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23岁又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杂志《文学工场》。这一年,他作的格律诗《雨巷》在《小说月报》发表。诗中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叶圣陶在编发这首诗时,称赞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由于叶圣陶的极力举荐,戴望舒一夜成名,并以“雨巷诗人”之名著称。朱自清也曾评定这首诗说,戴望舒“注重整齐的音律美,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

24岁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

27岁,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在这个杂志里,他发表了大量的诗歌的译作。戴望舒是知名的诗人,也是一位成果斐然的翻译家。戴望舒通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欧洲语言,一直从事欧洲文学的翻译工作,他是首个将西班牙诗人洛尔卡的作品翻成中文的人。

他的诗从闻一多、徐志摩那儿获取的主要是外在韵律和格式,而从英法诗歌那儿汲取的主要是“忧郁的情调”。

戴望舒靠《雨巷》成名,但他在诗坛的领袖地位则是《现代》杂志造就的,或者说是主编施蛰存的张扬与推动所致。

戴望舒与施蛰存当年是一同考进上海大学的同窗好友。可是,戴望舒却迷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由于戴望舒的执著追求,施绛年终于心有所动,决定与望舒订婚。但她提了一个条件:戴望舒要出国留学,取得洋学位并找到体面工作后,才跟他正式结婚。于是,望舒搭乘邮船从上海前往法国。那时走海路需要整整一个月。到巴黎后,他一面在巴黎大学旁听,一面在一所语言学校学西班牙语。但他似乎对学位没多少兴趣,甚至没有读书计划。他在法国忙于写、译,这跟他我行我素的诗人性格有很大关系。

作为望舒的挚友,施蛰存在国内身兼他的代理、亲友、财务总管等数职。望舒每月给施一定数量的文稿,施负责联系发表、出版事宜,并每月给他汇出一定的款项。但望舒的稿费根本不足以应付他在巴黎的生活,因此施还得在国内为他筹钱,时时接济他。后来戴望舒进入费用比较低的里昂中法大学,攻读法国文学史。但他在巴黎的“老毛病”又犯了,很少去教室听课,几乎用全部时间在搞翻译。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九、

小说集。

由于他经常旷课,里昂大学把他开除了。后来,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遣送回国了。结束了他3年的留学生涯。30岁回国。

望舒回到上海,才知施绛年已另有所爱。于是两人登报解除婚约。此时望舒暂时住在挚友刘呐鸥的公寓里。同住的还有穆时英、杜衡等。穆时英见望舒一直未能摆脱失恋的阴影,就把自己的妹妹穆丽娟介绍给他。穆丽娟刚18岁,从上海南洋女中毕业,也许因为哥哥的关系,她也喜欢文学,对文学上颇有成就的戴望舒仰慕不已。戴望舒请穆丽娟帮他抄写文稿,渐渐两人产生情感,便于1936年6月举行婚礼。婚后戴望舒除了写作和翻译,还到附近的一个教堂去向俄罗斯神甫学习俄语。不久他就开始翻译普希金、叶赛宁等俄罗斯诗人的作品。

31岁,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这一年他36岁,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

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戴望舒应邀参加首届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胡乔木点名调任他为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的法文科科长。但他很快就病倒了。1950年2月28日,他在给自己打针时因用药过量,不幸逝世,时年仅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

戴望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和爱情作理想主义的苦苦追求,但其结果,却是双重的失望。在他的诗中,姑娘的形象往往寄寓着他的理想,而孤独的游子的形象则往往是诗人自己。他的诗常常表现出游子追求理想的命定的徒劳,而这里的特点恰好又是对没有希望的理想付出全部的希望与真情。

他的诗自然不是反抗的和战斗的,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

他的成名作《雨巷》里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但她没有乞求或颓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样的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下没有低下人的尊贵的头,像一面旗子一样地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坚持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生命力的思想。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就是戴望舒诗的悲剧主题。

所以,有人说,戴望舒的诗是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

作品背景:

那么,戴望舒是在什么情况之下写的这首《雨巷》的呢?是不是突发奇想呢?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主要内容:

这首诗中的“我”是一为沉醉于情感中的青年,他常常孤身一人,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等待者一位姣好的姑娘,也许是这位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也许是她回家时必然要穿过的小巷,冬去春来,日复一日,“我”又穿行在小巷之中,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之外,雨巷是那样的寂静、凄清、更触人愁思的是,我希望逢着的这个姑娘又偏偏结着愁怨,她的家篱墙颓圮了,莫非她也受到了命运的打击?惆怅、凄清、太息、迷茫,不过她没有颓唐,没有乞求,她仍然是那么妩媚动人,显得高洁而孤傲,诗人在这里坚持了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命力的追求。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