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注:大题会出在1-5章

已经根据老师划的重新整理了下,还有不完整的错误的,请同学们指出哈。

绪论

1、马克思主义及其产生的条件。P2-P3

(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不同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而由其后各

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

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

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产生条件P4

(1)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段的斗争日益激化

(3) 主观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

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体现。P14-17

最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体现:1. 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3、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意义。P30-31

内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5、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P30-31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意识从起源来看是自然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从其本质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P56-57

主要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它的发挥又是有条件的,它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6、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观和时空观的主要内容。P32

时空观:

1.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不可分离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运动观P32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这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 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7、世界统一于物质及其意义。P32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源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8、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多彩。

1.物质生产实践:基础地位,对其他形式起主导作用

2.社会政治实践

3.科学文化实践

9、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外部客观世界的规律是人的有目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库管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②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论认识规律还是利用规律,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都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③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从实际出发,努力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要重视实践,实践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①客观性②普遍性③多样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是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九十五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P41最后一段到p42第一段。

11、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3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

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这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这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辩证关系。P45最后一段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个性和共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13、质变量变的辩证关系。p46

什么是质:质是以事物区别一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什么是量:量时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什么是量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什么是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这一题可先背辩证关系,老师说这一题是也要了解什么是质量,和质变量变)

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4、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P47

辩证否定观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九十五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客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现实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和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指导意义。按否定之否定规定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第二章

13、认识和实践的关系。P64-P65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14、认识的本质。P66-P67

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①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②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1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P68-70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①从实践到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实现认知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

②从认识到实践,将实践中认识到的正确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③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认识。

第二次飞跃意义更大。因为理论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是没有得到证实的,也不可能得到证实。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使自身得到发展。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对事物的认识就没有完成。

1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72-73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①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真理一定正确)

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无限发展)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①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 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有条件正确)

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特定的真理不仅所反映的 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有限正确)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意义:

1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①从真理的本质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质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可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①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②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因此,我们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作是全部人类的实践即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18、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关系。P79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关系看看就好)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③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三章

2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95-99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2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意义。(这题老师没讲不知道对不对) 意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

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的普遍的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社会历史

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趋向,揭示了生产力在生产方式矛盾运动中的始终

决定作用,从而也揭示了生产力是推动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2、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13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P123-124

(1)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对推动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

表现在: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 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因此要合理地应用科学技术。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控制手段而产生的。还有一种情形与我们的社会制度有关。

24、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P130-131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5、联系实际谈谈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内容及其坚持这一路线和观点的意义。

①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之上的。其内容是: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②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另一方面,它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辩证的统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

其重要意义是:

第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第二,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群众观点,是否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第三,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

第四章

26、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P144-145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无论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是价值,都是劳动的产物。生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商品之所以具有二因素,其原因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它们之间是结果和原因之间的关系,劳动二重性为因,商品二因素为果。

使用价值和具体劳动:每一种具体劳动,都能够生产出一种特殊的产品,而每种特殊的产品又都能满足人们一定的、特殊的需要,即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因此,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能形成商品的价值;

价值和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是由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的,而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正是抽象劳动,即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

27、商品价值量的决定。P145最后一段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

价值量的不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实就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一句话)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8、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格主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的缺点: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所以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价值规律的缺陷。

29、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P154

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30、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资本的本质: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不同作用:1.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

被转移到新产品,其本身不会增值。

2.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可变资本的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31、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重点是第二个问题P161)

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关系:二者都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都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可以获取超额剩余价值;其它企业也会先后采用新技术,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得到提高,个别企业的超额剩余价值消失,转化为相对剩余价值,整个社会的资本家都可以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32、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和后果。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后果: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的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33、产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P165

1)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

的职能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2)资本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必须不断得周而复始地循环,就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就叫做资本的周转。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又许多,关键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要缩短资本缩短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3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

③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第五章

35、垄断和竞争的关系。P 183 -184(不知道是 不是这个答案)

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行程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2. 垄断必须经过竞争来维持 3.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36、金融寡头及其统治。

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①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②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③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

3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及其作用、实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制度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积极: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在一定程度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③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④加快了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消极:1.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2.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实质:P193

38、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P196

动因: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②跨国公司的发展。③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后果:积极:1.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2. 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消极: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2.环境可能会进一步恶化;3.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如价值观、文化和体制等方面;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使得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39、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原因。P198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②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③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⑤政治制度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原因:

①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③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④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六章

40、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①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

②从政治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评价:

积极: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也有力提高。

消极: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4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①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②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③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4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必须要有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领导?

①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的作用;②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政治领导的作用;③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

第七章

4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①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②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新世界的观点。

③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做详尽的细节描述。

4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45、如何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之间的关系。

第一,“两个必然”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而“两个决不会”进一步为这种发展趋势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两个必然”的思想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强调的是实现“两个必然”的客观条件,是对 “两个必然”思想的补充和发展;第三,我们既要坚信“两个必然”,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又要坚信“两个决不会”, 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和曲折的历史过程,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进行长期的、艰苦的奋斗。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