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审要点

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审要点

评定

项目

分项 评审要点

室内环境

采光与视野

1. 设计采光性能最佳的建筑朝向,发挥天井、庭院、中庭的采光作用,使天然光线能照亮人员经常停留的室内空间;

2. 采用自然光调控设施,改善室内的自然光分布,如设计反光板、反光镜、集光装置等;

3.90%的工作和居住空间,开窗能有良好的视野;

4. 根据使用要求,设置防眩光装置。如采用遮阳百叶、遮光幕等,有效避免光污染; 热舒适性

1. 优化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防止冷桥的产生,防止因外围护结构表面温度过高过低、透过玻璃进入室内的太

阳辐射热等引起的不舒适感;

2. 室内温度满足要求;

3. 设置室内温度和湿度监控系统,使室内的热舒适度能得到有效的调控,建筑物内的加湿和除湿系统能得到有效调节;

4. 实现室温可调控,根据使用要求合理设计温度可调区域的大小,以满足不同的个体对热舒适性的要求;

照明

1. 室内尽量采用自然光照明,减少白天对人工照明的依赖;

2. 照明系统采用分区集控、场景设置等技术措施,有效避免过度使用和浪费;

3. 分级设计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以满足低标准的一般照明(以柔和的反射、漫射光为主)与符合工作面照度要求的

局部照明相结合;

4. 使得工作照明个人可调节,有利使用者的健康和照明节能;

5. 采用高效、节能的光源、灯具和电器配件1

室内环境

隔声和减噪

1. 采取动静分区的原则进行建筑的平面布置和空间划分,如办公、居住空间不与空调机房、电梯间等设备用房相邻,以

减少对有安静要求房间的噪声干扰;

2. 合理选用建筑围护结构构件,采取有效的隔声、减噪措施,以保证室内噪声级和隔声性能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

范》(GB118-88)中二级标准的要求;

3. 综合控制机电系统和设备的运行噪声,如选用低噪声设备,在系统、设备、管道(风道)和机房采用有效的减振、减

噪、消声措施,以控制噪声的产生和传播。

室内空气质量

1. 对自然通风的建筑,人员经常停留的工作、居住的空间应能自然通风。可结合建筑设计提高自然通风效率,如采用可

开启窗扇自然通风、利用穿堂风、竖向拔风作用通风;

2. 对采用新风系统的建筑,办公空间最小新风量不小于 30 m ³/(h.p),居住空间最小新风量

不小于 40m ³/(h.p);

3. 科学设置风口位置、合理组织气流。采用全部和局部换气相结合,避免厨房、卫生间、吸烟室等处的受污染空气循环

使用;

4.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应符合《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的要求;

5. 设集中空调的建筑,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以长期维护用户的健康和舒适; 可改造性

1. 建筑的空间布局具有改造的灵活性, 空间划分能按不同功能要求进行调整;

2. 具有适宜的建筑层高和荷载余度;

3. 主要建筑材料和机电系统设备满足设计耐久性的要求,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4. 设备管道变动、更换方便。1

评定

项目

分项 评审要点

场地与

环境

建筑场地

1. 避免建筑行为造成水土流失或其他灾害;

2. 严禁占用优质耕地和自然保护区用地;

3. 优先选用已开发,且具城市改造潜力的区域;

4. 减少施工过程对土壤环境的破坏,施工中应合理布置施工场地、减少土方开挖量、尽量原地回填利用、防止水土流失、控制沉

淀物等;

5. 施工废弃物和污染控制;

6. 保护水文环境。

节地

1. 强调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合理规划用地;

2. 尽可能减少建筑占地;

3.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4. 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严禁使用黏土砖,充分利用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料,保护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5. 在建造中注意保护原生地貌和表皮土壤。

降低环境

负荷

1. 充分利用原有场地上的自然生态, 减少对场地的扰动;

2. 减少建筑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

3. 利用园林绿化和建筑外部设计以减少热岛效应;

4. 减少建筑外立面和室外照明引起的光污染;

5. 采用雨水回渗措施, 维持土壤的水生态系统;

6. 对垃圾流向进行有效控制, 防止无序倾倒和二次污染。

绿化

1. 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栽植多类型植物群落,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2. 绿地配置合理,达到局部环境内水土保持、调节气候、降低污染和隔绝噪音的目的。 交通

1. 利用市政交通网络,减少个人机动车的使用;

2. 减少地面停车, 停车位的数量满足当地规划部门的要求。1

评定

项目

分项 评审要点

能源

利用

降低

能耗

1. 利用场地自然条件, 合理考虑建筑朝向和楼距,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 减少使用空调和人工照明;

2. 加强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复合墙体和屋面、以及密封隔热性能好的窗户,采用有效的遮阳措施;

3. 采取用能计量和调控系统;

4. 通过改善能源使用结构,有效地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能耗;

5. 根据具体情况科学灵活地组织施工、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如:采用先进的节能设备与产品。

提高

用能

效率

采用高效建筑

供能、用能

系统和设备

1. 合理选择用能设备,使设备在高效区工作

2. 采用变频调速技术,根据负荷变化调节用能

3. 根据建筑物用能负荷动态变化,采用合理的调控措施,如空调采用变风量和变水量系统

4. 制定合理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确保施工设备满负荷运转,减少无用功;禁止不合格临时设

施用电,以免造成损失

优化用能系统, 采

用能源回收技术

1. 考虑部分空间、部分负荷下运行时的节能措施

2. 优先采用热、电、冷联供形式,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采用能量回收系统,回收燃气余热和采用空调系统热回收技术

可再生

能源与

新能源

的应用

1. 应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

2. 合理应用新能源,如氢能等依靠现代技术开发的、目前应用范围还相对有限的非常规清洁能源

节能

指标

节能综合效果1

评定

项目

分项 评审要点

水资源

利用

提高用水

效率

1. 采用分质供水, 饮用水、生活用水、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按用水水质要求分别提供

2. 采用节水系统、节水器具和设备,如空调冷却水和泳池用水采用循环水处理系统,公共卫生间采用感应出水龙头或缓闭冲洗阀等

3. 采用节水的景观和绿化浇灌设计,如采用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和滴灌系统等

4. 采用施工节水工艺、节水设备和设施,尽量考虑水的重复使用

5. 加强节水管理,施工用水进行定额计量

雨污水处

理与排放

1. 采用雨水、污水、废水分流系统,有利于污水处理和雨水、废水的回收再利用

2. 采用雨水和中水回用系统,减少污水和雨水的排放

3. 提高基地的保水性能,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顶雨水径流途径,最大程度降低地表径流,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的自然渗透量

节水指标 节水综合效果1

评定

项目

分项 评审要点

材料与

资源

旧建筑

再利用

1. 通过加固、改造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在建筑结构使用年限内,最大限度地改造、再利用旧有建筑

2. 合理使用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永久性建筑,使之成为新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或用于建设施工过程中的功能性用房、辅助用

房等;

3. 对于建设用地内需拆除的建筑,将拆下的可回用、可再生和可循环材料如钢材、木材等进行分类处理、回收与再利用

使用绿色

建材

1. 选用蕴能低的建材,减少建材在从开采、生产到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2. 选用可降解、可回用和可再生的建材

3. 使用本地建材,减少建材在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节约资源

1. 采用工厂生产的成品,减少现场加工与废料

2. 遵循模数协调原则, 以减少施工废料

3. 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

4. 回收、处理、再利用建筑施工、拆除和场地清理产生的废物

5. 临时设施充分利用旧料和现场拆迁回收材料, 使用装配式方便再利用的材料

6. 周转材料、循环使用的材料和机具选择耐用材料,且维护与拆卸方便,易于回收和再利用

7. 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 进行分类处理、处置1

评定

项目

分项 评审要点

运营管

智能技

术应用

1. 应用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提高绿色建筑性能的系统与技术

2. 采用绿色建筑的新产品

智能化

系统

功能

效益

定位正确、满足用户需求

功能

质量

采用的技术先进、系统可扩充性强,能满足较长时间的应用需求

施工与

产品质量

1. 产品与设备等的安装质量

2. 机房、电源、管线、防雷与接地等的工程质量

3. 产品质量,采用有品牌、质量好、维护有保障的材料、产品与设备

物业

管理

节水管理

1. 按照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用水原则,制定节水方案

2. 采用分户、分类的计量与收费。建立物业内部的节水管理机制,包括管理章程、操作规范、考核目标,定期进行

相关人员的培训和节水目标的考核

3. 节水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节能管理

1. 业主和物业共同制定节能管理模式

2. 分户、分类的计量与收费。建立物业内部的节能管理机制,包括管理章程、操作规范、考核目标,定期进行相关

人员的培训和节能目标的考核

3. 节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1

(续上表)

运营管理

物业

管理

耗材管理

1. 建立建筑、设备、系统的维护保养手册,减少因设备维修带来的材料消耗

2. 建立物业耗材管理规定,选用绿色材料(长寿、高效、节能、节水、可降解、可再生、可回用和本地材料)

绿化管理

1. 制定绿化管理条例,定期进行保养、修补、更新与整形

2. 对绿化用水进行计量,建立并完善节水型灌溉系统

3. 规范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有效避免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损害

垃圾管理

1. 通过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建筑运行期间的垃圾处理和处置量

2. 对垃圾流向进行有效控制, 防止无序倾倒和二次污染

3. 制定垃圾管理操作手册,保障管理设施完好、管理经费到位、人员合理配备

4. 建立岗位业务培训、监督、检查和预警机制,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1

评定

项目

分项 评审要点

功能

效益

用户需求分析 能满足用户需求,投入使用后效果明显

定位 工程在城市(区域)规划中的定位正确

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合理,性能价格比高

采用的技术和系统

分析

采用的技术先进、系统可扩充性强,能满足较长时间的应用需求与同类型公共建筑或住宅小区相比,系统功能达到

目前国内先进水平。

总体功能效益 1. 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2. 为物业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提高了物业管理工作效率、节省管理成本、能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子系统的功能效益

1. 通信网络子系统的功能效益;

2. 信息网络子系统的功能效益;

3. 建筑设备监控子系统的功能效益;

4.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子系统;

5. 安全防范子系统的功能效益;

6. 综合布线子系统的功能效益;

7. 系统集成的功能效益。1

评定项目 分项 评审要点

工程

质量

子系统功能

与使用质量

1. 通信网络子系统的功能,用户安装、操作等使用质量,子系统的可靠性、兼容性、可扩展性及标准化程度等。

2. 信息网络子系统的功能,用户安装、操作等使用质量,子系统的可靠性、兼容性、可扩展性及标准化程度等。

3. 建筑设备监控子系统的功能,用户操作等使用质量,子系统的可靠性、兼容性、可扩展性及标准化程度等。

4.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子系统功能,使用质量,子系统的可靠性、兼容性、可扩展性及标准化程度等。

5. 安全防范子系统的功能,用户操作等使用质量,子系统的可靠性、兼容性、可扩展性及标准化程度等。

6. 综合布线子系统的功能,用户安装、操作等使用质量,子系统的可靠性、兼容性、可扩展性及标准化程度等。

7. 系统集成的使用质量,系统的可靠性、兼容性、可扩展性及标准化程度等。

施工质量

1. 机房工程质量

2. 产品与设备等的安装质量

3. 电源、防雷与接地等的工程施工质量

4. 管线工程施工质量

5. 采用有品牌、质量好、维护有保障的材料、产品与设备1

评定

项目

分项 评审要点

运行

维护

子系统运行情况

1.子系统全部开通、且运行过程中故障率很低,维修及时,各子系统的应用效果很好,评价为优。

2. 子系统全部开通、且运行过程中故障率一般,维修及时,各子系统的应用效果较好,评价为良。

3. 子系统全部开通、且运行过程中故障率较多,维修及时,各子系统的应用效果一般,评价为中。

4. 子系统不能全部开通,或运行过程中故障率高,或维修不及时影响运行,评价为差。 物业管理公司 物业管理公司具有相应的资质,通过 ISO9000 论证。

用户满意度 用户满意情况、投诉情况

资料管理 有专人负责,资料完整、登录及时、检索方使、存档规范等1

评定

项目 单项指标 评审要点

节能类

工程

墙体节能

应从设计、施工执行节能标准的情况;采用节能技术的水平;节能工程的能耗实测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计分。

每项必须满足所在气候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否则基本项总得分为零分。

门窗节能

屋面地面节能

采暖(制冷)系统节能

实测耗热值

规划设计 应从建设物的朝向、楼距、自然通风和采光;建筑物形体系数;窗墙面积比;建筑遮阳等方面进行评价计分

可再生能源利用

建筑照明电器节能:应从采用日光照明、采用节能照明电器、人工照明的节能控制措施(技术水平及实际节能

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计分

建筑照明电器节能

建筑照明电器节能:应从采用日光照明、采用节能照明电器、人工照明的节能控制措施(技术水平及实际节能

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计分

经济技术评价

经济技术评价:应从单位面积节能增加造价、节能总造价、投资回收期、节能成本性价比、可推广性等方面进

行评价计分

节能工程质量 节能工程质量:应从原材料质量、设计水平、施工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计分1

评定

项目

分项 评审要点

技术类

技术创新

1. 技术创新程度

2. 技术难易程度或复杂程度

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先进程度

4. 技术集成程度

5. 商品化程度

6. 市场竞争力

7. 总体技术水平

综合效益

1. 经济效益

2. 社会效益

3. 环境效益

4. 发展前景及潜在效益

推动技术进步作用

1. 市场需求程度

2. 转化、应用、推广程度

3. 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或实现技术跨越的作用

4. 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作用(6)1

评定

项目

分项 单项评审要点

产品类

技术创新

1. 技术创新程度

2. 技术难易程度或复杂程度

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先进程度

4. 技术集成程度

5. 商品化程度

6. 市场竞争力

7. 总体技术水平

综合效益

1. 经济效益

2. 社会效益

3. 环境效益

4. 发展前景及潜在效益

推动技术进步

作用

1. 市场需求程度

2. 转化、应用、推广程度

3. 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或实现技术跨越的作用

4. 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作用

企业生产支撑

条件

1. 生产设备与工装条件

2. 质保制度与质检手段

3. 售后服务水平

4. 企业管理水平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