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中生物学科中研究性课题的认识与实施

作者:张彩冰

教育导刊 2004年01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计划启动后,中学将开设“研究性学习”这门必修课,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形成新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学会在“问题研究”中获取知识。这是生物教学的一个亮点。如何认识生物学科中开设的研究性课题?在教学过程中又如何去具体地落实?需要我们去思考、探索和实践。

  一、有关高中生物学科研究性课题的认识

  在高一、高二年级课程设置中开设了研究性课程,而高中新教材中又安排研究性课题的学习,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在生物教学中设置研究性课题有什么意义?

  生物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从研究性学习开设的目的来看,无论是生物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还是研究性学习课程,都是为了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而目前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仍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变化,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得到提高,这些对推动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开展和深化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过程性等特点,只是生物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在学生的自主性、内容的综合性和结果的开放性等方面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相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生物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跨学科进行研究,但主要还是局限于本学科内的有关问题;可以在课外进行,但更主要的还是立足于课堂内,可以让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但更主要的还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的结果可以是开放的,但更多的还是发现存在书本或教材中预知的结论;它也强调过程,但更多的时候还要强调结果。在目前生物教学任务和教学方式还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显得更复杂、更困难,更需要我们去研究。

  二、高中生物学科中研究性课题的开展

  高二生物必修本中的研究性课题共五个:“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收集有关生态农业的信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情况,设计一个农业生态系统”;高三选修本中的研究性课题共两个:“收集有关生物工程产业发展的信息”;调查生物工程制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根据课题性质可将以上研究性课题分为知识探究型、准学术研究型和创新研究型。不同类型的课题对学生的要求和实施过程是有不同的。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及时掌握活动进展情况,对活动全程进行跟踪与指导。新教材必修本中研究性课题“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选修本中“收集有关生物工程产业发展的信息,并做交流报告”属知识探究型。这种探究式学习研究,能有效地独立解决“是什么”的知识探究性问题,是发展基础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在开展过程中,主要采用调查法进行。例如,在课题开展中,做好以下工作:(1)结合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及高中学生现有的生物学知识准备,教师针对本次活动划出了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及生物工程三个领域,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与爱好,选择其中某一领域;(2)班级学生分组,该活动以小组形式展开,每个学生根据其选择的媒体类型及调查领域进行自然组合,每学习小组4~5人,每一小组推选出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与组员讨论协商其组内的具体分工,展开本组的研究性学习过程;(3)小组制定活动计划,明确完成课题的时间,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明确组内各人的分工,确定成果展示形式,成果展示可提供网页、论文、演讲、凋查报告及情况汇报等形式;(4)研究性成果的展示,教师和全班同学参加;(5)评定成绩,评定可由学生自评、协作者评定、教师评定相结合。

  在新教材必修本中“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通过调查,对一个社区的生态系统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均属准学术研究型,即学生在文理各科学习或课外学习中,对某一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从而确定专题,教师给予指点,学生花上数周、数月甚至年余时间研究探索,写出“再发现”式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对学术界并无太大价值。甚至有些论点科学界早有定论,但对学生来说却是经过独立探究获得的全新的“再发现”的知识。如我们进行过的“中学生早餐营养调查”“白云山取水对自然生态的影响”“猫的生活习性”等,是准学术研究型的课题。主要选用调查法、观察法完成。

  如新教材必修本中“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收集有关生态农业的信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个农业生态系统”。属创新研究型,在研究性学习中,属于最高层次。它能有效解决“怎样做得更好”的问题。如我们已进行过的“公园前地铁站绿化情况调查”,有两组学生同时选此课题,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公园前的绿化进行调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各具特色,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此两课题同时获得2001学年越秀区研究性课题成果评比三等奖。此类型的研究可选用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进行。

  三、研究性课题实施的体会

  1.研究性学习是今后高考考察学生能力的领域,特别是生物学科,近几年高考命题已充分体现了这种改革方向。为此,学生必须学会“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思考问题”,也就是要有新的思路、观点和方法,要有宽阔的视野,能运用所学知识去研究社会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研究性学习正在克服过去传统教学中的重灌输、轻发现的倾向。

  2.组织好探究活动,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教师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组织好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每一步骤都要到位,在教师指导下做好分工合作、观察、记录、检测、描述都要实事求是,讨论时要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题。所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求得结论。

  3.探究活动的大多数是分小组来完成的,多数活动只能分组进行。同时,分组进行有利于学生的分工合作以及互相帮助。但在分组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积极参加者,消极被动甚至偷懒者。因此,在教学策略上应让组员在不同探究活动中承担的任务进行互换,如设计的、记录的、完成报告的等角色的互换。经过一段时间,小组的组成也可重新编排,以利于不同学生的相互了解,相互合作。

  4.对探究活动要及时、有效地评价也很重要,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定都可以,特别是有计划地评价不同的组,发现并表扬能起示范作用的小组或个人,并积极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推荐到省、市、区参加成果评比活动,有条件的可送到网络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研究精神和研究成果。这样,不仅有教育意义、而且对以后的探究活动的进行有良好的影响。

作者介绍:张彩冰 广州市第三中学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