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古代哲学

一、古希腊哲学的特征(①爱智慧、尚思辨、重探索是其基本精神②探讨phusic是其基本内容③朴素直观的辩证性是希腊哲学自然观的基本性质④探索精神是其基本精神⑤论断上的绝对主义是其哲学的基本形态⑥哲学与自然科学、哲学与神学不分是其独特表现

二、早期希腊哲学主要研究的是宇宙的生成和自然的本原等问题,所以这一时期被称为“宇宙论时期”或“自然哲学时期”。这一时期哲学思想的特点:早期希腊哲学在性质上是自然哲学②研究的中心是“本原”arkhe 的问题③研究方法主要是观察与想象基础之上的类比和宣称④产生于希腊本土以外的殖民地,其思想带有地域特色,并区分出不同的学派。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东部的伊奥尼亚学派、西部的南意大利学派和北部的阿布德拉学派。

“本原”:“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由它而存在,最初由它生成,毁灭后又复归于它,万物虽然性质多变,但实体却始终如一”。在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们看来,在千变万化生灭不已的自然中一定有某种东西是不变的,它应该是自然最原始的开端和始终如一的主宰,非如此不能解释自然的永恒存在,这种不变的东西就是本原。

三、在赫拉克利特哲学中,最富特色和深意的重要概念是“逻各斯”

逻各斯在古希腊语中本是一个源于动词lego (说)的普通名词,基本含义是言说、话语,据此而派生出道理、理由、理性、考虑、比例、规则等许多其它的含义。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把逻各斯作为重要概念引入哲学,并赋予它新的意义。我们认为,应该将其主要的理解为万物必须依据和遵守的尺度或比例、普遍原则或必然性,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规律”虽然有时它也指普遍理性,不过这两个方面或许亦有其一致性。因为他指出,这个逻各斯不仅永远存在着,而且“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生成”,“逻各斯乃是共同的”。

四、“和谐”最初的意思是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用于音乐就是将不同的音调结合在一起成为音阶,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则主要指一定的比率关系。

五、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哲学

爱利亚学派是早期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流派,其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爱利亚学派开始转变哲学研究的重心,变本原的追溯为存在的探讨,从而为本体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他们首次使用了逻辑辨证方法,为哲学思想的表述确定了基本的话语方式,最终演变为整个西方哲学的表达方式。存在概念:是对事物最普遍的属性的概括和抽象。巴门尼德所用的存在概念分别是希腊语中系动词“是”的不定式、第三人称单数和用作动名词的中性现在分词,有普遍抽象的存在和诸存在物两方面的含义。

巴门尼德在以“存在”为认识对象的“真理之路”上,集中探讨了存在的特点及其与思想的关系:1、存在是唯一的、连续的不可分的。存在的唯一性或单一性在于它的连续的不可分性。2、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也不灭。首先,从来源上看,存在无生成。其次,从时间上看,存在亦无生成。3、存在是不动的。4、存在是完满的。5、存在是思想的对象。一方面,思想的对象只能存在,不能是非存在。另一方面,存在也只能由思想把握,靠感觉是无能为力的。

六、“理智”是阿那克萨戈拉哲学的重要概念,希腊语原文译为“努斯”,亦意译为“心灵”、“理性”等。我们译之为“理智”,意在表明希腊理智观念的发源和连续性。

七、“原子”直接含义是“不可分割的东西”。作为本原的原子除了不可分割外,还具有以下基本性质:内部充实坚固,没有虚空;数量无限;“不能为感官所感知”;因为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互相区别。“虚空”:虽然空虚而稀薄,但同样实在,亦是本原之一,因为不同的原子只有在虚空中才能运动从而形成万物。

八、“智者”原本泛指有智有识有才之士,到了公元前5世纪时,“智者”一词则专指一批收费授徒、重点教授修辞学和论辩术并以此为职业的教师。智者的兴起与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

衰落有密切的关系。1智者的兴起不仅应和了社会政治生活的需要,也是哲学从对自然现象的好奇转向对社会现象的好奇的产物。2由于内容和风气的传播,客观上起到了社会启蒙的解放思想作用。3智者们对哲学、逻辑学、语法学、修辞学等学科的发展也确实有重大的贡献。4没有智者做开路先锋,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启示,就很难有后来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学说。

九、评述:“人是万物的尺度”

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是这样记载的:“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

1、普拉泰戈拉的这个命题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他将事物的存在及其性质视为个人主观感觉的产物,否定了它们的客观性。2、它一反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把神、物、人的关系颠倒过来,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主宰万物的力量,可以看做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题能动性的典型命题。 “一切理论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这一命题可以看做普罗泰戈拉的方法论原则。在普罗泰戈拉看来既然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就是你所感知的那个样子,那么每个人的意见都是正确的,都可以提出与任何理论相对立的说法。这个命题作为方法论的原则,不仅是芝诺揭露矛盾的技巧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对苏格拉底辩证法的提出有直接的作用,而且对后来怀疑轮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十、“德性”对苏格拉底而言,认识人自己就是人是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 德性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而人的德性就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所以来便有了伦理上的意义。“善”是自然万物的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德性。

“是什么”评述 苏格拉底吧巴门尼德所确立的一般原则落实在了一个具体的问题上,这就是“是什么“的问题。苏格拉底所提出的“是什么”问题,为整个西方哲学史确立了基本的方向。从本体论上说,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自然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生灭不已的,唯有其中普遍性的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正是它们构成了事物的本质,并且是其存在的依据。从认识论上看知识与意见有别:知识是确定的、绝对的、普遍的,而意见则是不确定的、相对的和个别的。对于始终处于流变之中的感性事物而言,我们只能有意见而不可能形成知识,唯有认识事物“是什么”即确定的、普遍的本质,我们才能形成知识。从方法论上看,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一问题,为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原则确定了基本的形式。对苏格拉底来说,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是什么”,而认识的方法就是“辩证法”。

“助产术”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也被他称为“辩证法”这种方法一般被总结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和定义。

反讥是助产术的第一步,指通过反问揭露对方谈话中的矛盾或漏洞。归纳是助产术中引导方向的重要步骤。它通过对答问者具体而片面的意见的否定,一步步地将其导向普遍的、确定的、真实的知识。“诱导”是助产术的实质,也可以看做是狭义的助产术。这是助产术的精髓所在,即不把观点从外面强加于人,不盛气凌人地宣旨颁诏,而是让对方自己去领悟体会。“定义”是助产术所要达到的目的。即通过对所论德性的共同性质作出说明,获得确切的概念性认识,并牢牢掌握它。

“小苏格拉底学派”小苏格拉底学派虽然一致认为最高的德性—善是人生的目的,但是在究竟什么是善的问题上,却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主张。对后世哲学有直接影响的有三个:麦加拉派(欧克里德:善即存在)、昔兰尼派(阿里斯底波:善即快乐)、犬儒派(安提斯. 塞尼:善即节欲)。

柏拉图 “理念”本义是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理念”显然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的,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标明

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一是分有。二是摹仿。 理念具有多重含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再次,理念是事物的摹仿的模型,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两个世界”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从本体论看,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这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它们的根据,否则一切都将失去存在,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从知识论角度看,这两个世界一个是可感的对象,一个是可知的对象。存在是知识的对象,不存在作为空无,是无知的对象,而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事物则是意见的对象。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举世公认的历史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本原—原因论 本原:指事物“存在、生成和认识由之开始之点”本原也可以说是三个:载体,形式和短缺。原因:意指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四因说”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所为因。质料因指“是所从出的东西”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质料因在事物的存在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是“载体”的首要含义。形式因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有两种含义:1指内在形式,就是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2指外在形式,即形状。一般来说,内形式总要通过外形状表现出来,所以,形状也是事物的根本原因。动力因即动变的本原,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动力因之所以是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任何事物都有动静,离开了动因,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生成。所为因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与生成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总是有所为,即总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原因虽然有四种,但是“后三种原因在多种情况下都可以合而为一。因为所是的那个东西和所为的那个东西是同一个东西,而运动的最初本原又和这两者同类。”事物所是的东西是形式,所为的东西亦是形式使事物运动的真正动力还是形式,所以,这三种原因合而为一后可以统称为形式因而与质料因相对应。三因合一是亚里士多德的一个重要观点,不仅突出了形式的地位和作用,也为第一哲学讨论实体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潜能与实现 潜能也可译为“潜在”。潜能的定义是最原始意义上潜能的主要规定式在他物中或作为自身中的他物的变化的本原。它是变化的一种本原,但是这本原不在被运动中,而在他物之中,即使在某种情况下在自身中,也是作为自身的他物。实现是与潜能相对而言的另一种事物存在状态,即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获得了自己本质的事物。

实体论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通过制定判断试题的五条标准,区分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条,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即不述说的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主体的东西。第二条:所有的实体,似乎都在表示某一个‘这个’。第三条,实体自身没有对立场。第四条,实体似乎无更多或更少等程度上的差别。第五条,在数目上保持单一,在性质上却可以有对立面。

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物体的形式或“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物体的第一现实性”。灵魂被视为形式、现实性、实体或本质。一方面,灵魂是精神性的东西,不是物质或物体;另一方面,灵魂又不能脱离躯体而独立存在,任何一个生命物体,都是由作为形式的灵魂和作为质料的躯体结合而成的,也只有在和躯体的结合中,灵魂才能发挥作用。

伊壁鸠鲁创办的学校人称“花园”;“斯多亚(stoa )是“画廊”的音译

“流溢”说:“流溢”是普罗提诺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用以说明“一”生万物的方式。“一”由于自身充盈,故而自然要溢出,但这种流溢却无损于自身的完满,犹如放射光芒而无损自身的光辉一样。这种流溢说虽然带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但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不仅用内在的流溢关系解决了柏拉图因分有或摹仿而遭遇的难题,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早期希

腊哲学的“生成补偿”观念,因为生成不缺失什么,所以不用生成物的复归作为补偿。 基督教哲学:指的是一种有信仰坚定的基督徒构建的、自觉地以基督教的信仰为指导的、但又以人的自然理性论证其原理的哲学形态。它包括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教父哲学是基督教哲学的第一个历史形态。 教父哲学:教父哲学大约发端于2世纪,终结于6世纪。早期基督教为其教义辩护的一种宗教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它是由护教者根据圣经,利用古希腊罗马哲学特别是新柏拉图学派、斯多阿学派的学说建立起来的。所谓教父, 是那些既宣讲又著作的护教者, 他们对制订和论证基督教教义作出了贡献,因而被尊称为“教会的父老”,简称“教父”。教父哲学因此而得名。 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最初是在查理曼帝国的宫廷学校以及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和主教管区的附属学校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哲学。这些学校是研究神学和哲学的中心,学校的教师和学者被称为经院学者(经师),故他们的哲学就被称为经院哲学。

“唯实论”: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一些哲学家主张普遍的共相是真正的实在,殊相或个别的东西不过是现象,这一理论即被称为“唯实论”。

“唯名论”: 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一些哲学家主张个别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实在,共相不过是概念、词语而已,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这一理论即被称为“唯实论”。

托马斯 阿奎那的“实体说”:他认为一切被创造的事物都处在不断地变化中,但一切的变化都有一个不变的基础或曰主体,这就是事物的实体。实体是独立的存在,是个体,例如一个人、一只狗、一块石头等。而偶性则是依附于他物而取得存在的东西,例如白、密等。也就是说,偶性是实体的偶性,没有离开实体可以独立存在的偶性偶性的变化并不影响事物的存在,而实体的消失则意味着事物的不存在。但是,世间万物都需要借助上帝而取得自己的存在,因而是非自在的实体。唯有上帝是凭自己而存在,因而是自在的实体。

上帝存在证明:托马斯一共提出了证明上帝存在的五种方式,后人简称之为通向上帝的“五路”。①第一推动者的证明。他认为凭感官可以确认世界上必定有某种东西被推动,凡被推动者都是被另一个东西所推动,而推动它的东西又被其他东西所推动,所以我们必须达到一个不被任何东西推动的第一推动者:他就是上帝。他认为运动的原动力就是上帝。②第一作用因的证明。托马斯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因可循的,追寻原因的根本就可以找到第一个原因。因此我们必须设想某个第一作用因,所有人都称他为上帝。③必然存在者的证明。所有事物都处于变化中,每一个事物都依靠别的事物才可能存在。最终必定有一个事物不依靠任何其他事物存在,这就是上帝。④从存在的等级出发证明。他认为宇宙空间中的事物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完满性,那么必定存在一种绝对的完满,这就是上帝。⑤事物最高指挥者的证明。他认为秩序在宇宙中无处不在,必定存在一种智慧创造这一伟大的秩序,这就是上帝。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意大利语:Rinascimento )是一场发生在14世纪至16世纪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这场文化运动囊括了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在绘画方面直线透视法的发展,以及逐步而广泛开展的教育变革。传统观点认为,这种知识上的转变让文艺复兴发挥了衔接中世纪和近代的作用。尽管文艺复兴在知识、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都引发了革命,但令其闻名于世的或许还在于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以及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等博学家做出的贡献。由于其搜集整理古希腊文献的杰出工作,通常被称为“文艺复兴”,而实际上它的实质是人文主义运动。

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古代哲学是一种不同于希腊哲学和基督教哲学的崭新哲学形态,特点主要有①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反思的”,它以主体性原则为其基本特征。②近代哲学以理性主义为其基本特征。③近代哲学的主要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④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非常密切。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分歧:①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问题。一般说来经验论者认为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一切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为理论者则主张人是来源于天赋观念,知识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②真理的标准问题。一般来说,经验论者认为,知识的真理性就在于它能够与认识对象相符合,至少可以被还原为经验;而为理论者则认为,知识的真理性乃在于清楚明白,无可怀疑,亦即具有自明性和不矛盾性。③认识的方法的问题。一般来说,经验论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经验的归纳方法,而唯理论者则主张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经过理性的演绎方法,推导出结论。

培根的四假相说:假相即盘踞在人的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它们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理,严重妨碍了科学的复兴。培根根据这些错误的不同来源把假相分为四类。①“族类的假相”是人类天性中普遍存在的缺陷。由于人类在认识事物时,不是以客观事物本身为尺度,而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和成见为尺度,从而在对自然事物的认识中掺杂着许多主观的成分。②“洞穴的假相”是由于个人的特性而产生的假相。因为每个人的心理和体质各有特点,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阅读的书籍、崇拜的权威亦有不同,这就难免使自然之光曲折和变色,从而产生一些成见和偏见。③“市场的假相”是由于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词语使用不当而产生的假相。人们相互往来,如市场上交际一样,必然会使用语言。如果对名称和概念的规定和理解不当,就会以假冒真,名实不符,造成错误的观念,形成假相。④“剧场的假相”是从各式各样的哲学体系以及错误的论证方法中移植到人们心中的假相。培根说“因为在我看来,一切流行的体系都不过是许多舞台上的戏剧。根据一种不真实的布景方式来表现它们所创造的世界罢了。”如果人们误将哲学家精心制造的理论体系当成了现实,就会陷入“剧场假相”。

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奠基者和唯理论的创始人。

天赋观念:天赋观念是笛卡尔哲学乃至唯理论哲学的基础。按照笛卡尔的观点,科学之为科学必须是由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基本原理推演而来的科学体系。显然,这些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基本原理不可能来源于感觉经验,只能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因为感觉经验是不可考的,不足以充当科学知识的基础。

天赋观念的特点:首先,它决不能来自感官或想象,而是存在于理智中的,仅凭我们的理解得来的;其次,它必须是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一切清楚明白的观念就是天赋观念;最后,它是普遍有效的,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是永恒的真理。

形而上学三大原理:我思故我在;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关于外部事物存在的证明

斯宾诺莎实体学说:实体:斯宾诺莎给实体下的定义是:实体,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实体是独立自存的,他自己是自己的原因,是自己说明自己。

实体的一系列基本规定:①实体是“自因”,即自己是自己的原因;②实体是无限的。由于实体即自因,所以它不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存在,因而是无限的。③实体是永恒的。永恒即存在自身,由于实体即自因,存在属于它的本性,因此实体就不可能不存在,因而一定是永恒的。④实体是不可分的。⑤实体是唯一的。

属性:斯宾诺莎给属性下的定义是:属性,我理解为由知性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所谓“属性”即实体店本质。

从知性看来即就人的认识限度而论,其中的两个属性就是思维和广延。关系:既相互同一,又相互区别而独立存在。①首先,思维与广延是同一的,“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相同的。②思维与广延各自独立,是不能相互限制的。只有性质相同的东西才能相互限制,不同性质之间不能相互作用。思想和广延是同一个实体的不同类的属性,所以相互之间不能发生直接关系,二者互不限制。

样式:斯宾诺莎给样式下的定义是:样式,我理解为实体的分殊,亦即在他物内通过他物而被认知的东西。

实体与样式之间的关系:一般与个别、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样式的的两种认识方式:一是,就事物本身去认识它,一是,就其在实体之中,从更高的原因、更高的必然性去认识它。

真观念:在斯宾诺莎看来,“真理本身、事物的客观本质或事物的真观念”三者指的是同一个东西。所以,真观念就是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真理性认识,它的特性是:①真观念是简单的或由简单的观念构成的②真观念能表示一物怎样和为什么存在或产生③真观念的客观效果在心灵中,与其对象的形式本身相符合。

洛克:在近代哲学中,洛克是第一个将经验论构造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哲学家。

白板说:在洛克看来,“能力是天赋的,知识是后得的”,人类具有接受感觉、形成观念和知识的“天赋能力”,由此就可以说明我们的知识的来源。他假定人的心灵就如同一块“白板”,上面原本没有任何标记。后来通过经验便在上面印上了印痕,形成了观念和知识。所以洛克哲学的基本原则是,“心灵是一张白纸”,“知识源与经验”。

观念:“观念”是洛克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用以表示人的心灵所感觉、所思想的直接对象、材料、基本元素。洛克把观念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

洛克的知识:所谓知识就是理智对于两个观念的契合或矛盾的一种知觉,亦即对于两个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

洛克知识的分类:理智按照观念之间不同的关系来形成知识,观念之间的关系不同,知识的清晰程度亦有所区别,就形成了知识的等级。知识有三个等级,他们从高到低排列为直观的知识、证明的知识和感觉的知识。

德国古典哲学: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段时间是近代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古典哲学的体系化时期,以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对西方哲学进行了集大成式的概括和总结,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将古典哲学推向了最高也是最后的发展阶段。由于这一时期的德国哲学典型地体现了古典哲学的基本特征,并且将它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它的理想,因而我们通常称之为“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康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康德的三大批判:康德对理性认识能力的批评是其哲学思想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他对理性的全部领域进行了考察,从而形成了由三大批判组成的“批判哲学”:第一批评《纯粹理性批判》主要考查理性的认识能力,康德称之为“理论理性”;第二批评《实践理性批判》考察理性的实践能力或者说意志能力,康德称之为“实践理性”;第三批评《判断力批判》考察的“判断力”则是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起沟通作用的中间环节。

1. 为什么说哲学是神学的婢女呢?在托马斯看来,这是因为:

第一,神学在题材上高于哲学。哲学只研究人的理性所能涉及的东西,而神学能够研究超越理性的至高无上的存在。

第二,神学在确定性上高于哲学。哲学的确定性来源于人的理性的本性之光,难免犯各种错误;而神学的确定性来源于上帝的光照,是决不会犯错误的。

第三,神学的目的明显高于哲学的目的。哲学的目的再高也不过是朝向国家政治;而神学的目的则是追求永恒的幸福。因此哲学以神学为最后目的。

第四,神学在地位上也高于哲学。哲学依赖于神学,以神学为最终目的;而神学却独立于哲学之外,直接来源于上帝的启示。因此,神学可以凭借哲学来发挥,但不是非要它不可,而只是借它来把自己的义理讲得更清楚些。

总之,托马斯主张,虽然哲学和神学都可以存在,理性和信仰也可以并存,但是神学是高于哲学的,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信仰是高于理性的,理性是信仰的补充。托马斯说:“神学不是把其他科学作为它的上级长官而依赖,而是把它们看成它的下级和奴仆来使用,犹如

主要科学使用附属科学、政治学使用军事学一样。”

2. 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认为,在所有的知识真假难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的唯一妥当的方法就是来一次普遍的彻底的怀疑,将一切稍有疑窦的意见清除出去,以便找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知识作为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但是,当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怀疑一切的时候,这个怀疑本身却表明了一条无可质疑的真理,即“我在怀疑”本身是无可怀疑的。我们可以怀疑一切,但是我不能怀疑“我在怀疑”。 在笛卡尔看来,怀疑是一种思想,显然,我在怀疑,我在思考,必然有一个在怀疑在思想的“我”存在。因为说某个东西在思维着,而它在思维时却又不存在,这是自相矛盾的。因此,“我思故我在”乃是一条真实可靠、连怀疑派的任何一种最狂妄的假设都不能使之动摇的真理,我们可以毫无疑虑地把它当做形而上学的第一条原理。

a 笛卡尔“我思”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为近代哲学奠定了反思性、主体性原则和理性主义等基本特征,因而标志着近代哲学的开端。B. 他通过怀疑这种否定的方式将思想的形势与思想的内容分开,由此确立了主体的独立地位,并且以之为一切思想或认识的基础。然而,他把这一认识论的反思转化成为本体论的结果,亦即认为我是一个思想实体,却是不合法的。C. “我思故我在”虽然是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主观性的存在就是哲学的最高范畴。

3. 实体学说

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是其哲学的出发点、基础和核心、包括实体、属性和样式三个方面。 实体定义,斯宾诺莎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也就是说,实体是独立自存的,它自己是自己的原因,是自己说明自己的。从这个定义出发,他推演出了关于实体的一系列基本规定。A. 实体是“自因”。所谓“自因”即自己是自己的原因,换而言之,“它的本质必然包含存在,或者存在即属于它的本性”b. 实体是无限的。由于实体即自因,所以它不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存在,因而是无限的。C. 实体是永恒的。所谓永恒,即存在自身。由于实体即自因,存在属于它的本性,因此实体就不可能不存在,因而一定是永恒的。D. 实体是不可分的。如果实体是可分的,那么从实体中分出来的各个部分或者仍然保持着实体的性质,或者失去了实体的性质。E. 实体是唯一的。如果有多个实体,那么众多实体的属性或者相同,或者不同。如果相同,那就是同一个。如果不同,那就与实体定义不符。因此,实体是唯一的。

按照实体的定义,斯宾诺莎认为神是唯一的,宇宙间只有一个实体,除了神之外没有任何实体;一切存在的东西都存在于神之内,神是万物的内因,而不是外因。

属性,斯宾诺莎理解为由知性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所谓“属性”即实体的本质。按照实体的本性,它的属性是无限的,但是“从知性看来”即就是人的认识限度而论,我们只知道其中的两个属性,这就是思想和广延。因此,思想和广延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同一,又相互区别而独立存在。首先,思想与广延是同一的,因为“凡是无限知性认做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全都只隶属于唯一的实体,因此思想的实体与广延的实体就是那唯一的同一的实体。”其次,思想与广延各自独立,是不能相互限制的。因为只有性质相同的东西才能相互限制,不同性质之间不能相互作用。

由此可见,斯宾诺莎试图通过将笛卡尔的思想实体和广延实体降低为实体的属性的方式,来化解他的二元论。

样式,斯宾诺莎理解为实体的分殊,亦即在他物内通过他物而被认知的东西。按照他的观点,宇宙只有一个实体,万事万物乃是这个实体的特殊表现形式,他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实体与样式之间的关系,乃是一般与个别、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对斯宾诺莎来说,

一般性是根本,个别性则是一般性的具体表现,不过两者又是不可分割的。对样式的认识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就事物本身去认识它,二是就其在实体之中,从更高的原因、更高的必然性去认识它。由于样式是他物内通过他物而被认知的有限事物,因此,样式与样式之间的关系是有限的因果关系。

斯宾诺莎一方面将因果性理解为必然性,从而抹杀了偶然性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强调实体的第一性,将万物归一,主张“整个自然是一个个体,它的各个部分,换而言之,即一切物体,虽然有极其多样的转化,但整个个体可以不致有什么改变”因此不仅从万物的普遍性走向了机械决定论,而且面临着一与多、无限与有限之间的关系难题。

4. 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的批判地继承了启蒙主义的基本精神,并且将启蒙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康德哲学被誉为哲学史上一场革命,通常被人们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认识论问题上,歌德主张“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他一方面同意经验论的原则,另一方面亦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但这样一来就陷入一个困境,康德用一句话把这个困难摆出来:我们如果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在康德哲学中,“先天的”与“后天的”是一对基本概念。“后天的”意即单纯的经验的,就知识而言表现为个别、偶然和相对的。“先天的”意即独立于经验而且是经验的先决条件,就只是而言表现为普遍和必然的,康德因而也称之为“客观的”。

如若我们承认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是存在的,它就必须同时具有经验和先天这两方面的因素,然而看起来后天的经验与先天的因素却是水火不相容。如果按照形而上学关于知识的传统观念,亦即知识必须符合对象才能成为真实可靠的知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因为我们既无法说明外部事物及其属性如何能够挪到意识之中来,更不能证明必须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如何具有普遍性。 所以康德提出可以从哥白尼“日心说”假说角度,把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看一看让对象符合知识亦即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会有什么结果。自此,康德认为问题就得到了解决: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的确必须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但是另一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亦具有一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在经验之先并且作为经验的条件而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因而便具有了先天性或普遍必然性。

这就是被人们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康德哲学革命。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以其独特的方式证明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突出了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和能动性,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后果。

康德的哲学革命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通过主体先天的认识形式来确立科学知识的普遍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则通过对认识能力的限制为自由开辟道路,而且这后一方面真正体现了康德哲学的根本精神。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