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思想体系中"文"与"道"的关系

第28卷第2期Vol.28No.2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 tion

2008年6月20日Jun.202008

论孔子思想体系中“文”与“道”的关系

475004)

(开封教育学院, 河南开封

要:孔子的思想主要是通过教育来传递的, 他的教育内容主要是“文、行、忠、信”。他的教育目的主要

是使学生通晓古代的典籍(文) , 熟悉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社会制度及贵族的威仪(礼) , 有艺术修养(诗、乐) , 并特别注重贵族的道德实践(行) , 即“道”的养成和实践。

关键词:孔子; 文道关系; 教育思想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08)02-0006-03

才, 即具备“道”的人才。在一个国家推行德政礼治, 要靠圣君、贤臣和良民。圣君、贤臣、良民不是天生的, 但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出来。因此, 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他主张“有教无类”, 认为人人都应受教育。在他看来, 春秋时代不但没有圣君, 就是具有君子品德的君王也没有见过。即使如此, 既定之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否则就是非礼和不忠。受过教育的小人就成为良民, 是施政、供驱使的对象。贤臣是实行“德政礼治”的决定力量。而贤臣主要是从受过教育的贤人、君子、士中选拔出来的。贤人是具有最高品德的知识分子, 只要当权者任用他, 就成为贤臣, 有了贤臣, 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好。君子是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 士是一般的知识分子。有了合格的君子和士, 也可以从中选出贤臣。孔子办教育的目的, 就是要通过教育培养出一批贤人和优秀的君子与士, 供各国国君选作贤臣。通过贤臣治国, 实行“德政礼治”, 就可以使国家达到像西周初期那样的“太平盛世”。所以孔子主观上更为推崇“行”、“忠”、“信”, 也就是政治和伦理道德方面的践行, 即“道”的践行, 这是孔子的本意。

二、“文”原于“道”

孔子生活在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春秋晚期, 礼坏乐崩的现实给他以极大震动, 他致力于社会秩序的重新安排, 要继续维护以“周礼”为基础的严格的礼仪制度, 使社会生活重新变得像“周礼”时代那样和谐有序。

“子曰:‘周鉴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论语八佾》) 这里的“文”指的是文化, 具体地说即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 , 字仲尼, 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孔子少时“贫且贱”, 15岁便立志求学。年轻时曾在鲁国执政大夫季氏门下任管牛羊、仓库的小吏。约30岁, 在曲阜城北设学舍, 开始私人讲学。50岁任鲁国中都宰, 继升司寇, 不久去职, 率弟子游历诸国。志欲改良时政, 复兴周礼, 他曾说:“如有用我者, 吾其为东周乎? ”(《论语阳货》) , 然终不见用。68岁重返鲁国, 政治上仍不得志, 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 直到逝世。其弟子达

3000人, 身通六艺者70余人。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创

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 在当时已有“圣人”之称。西汉“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家学说由此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它对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指导的作用, 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 都给中国文化的发展以极其深刻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主要是通过教育来传递的。他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四方面—“——文、行、忠、信”。“文”是指整理古典文献, “行”、“忠”、“信”则属于宣传奴隶制的道德规范, 即“道”。他的教育目的, 主要是使学生通晓古代的典籍(文) , 熟悉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社会制度及贵族的威仪(礼) , 有艺术修养(诗、乐) , 并特别注重贵族的道德实践(行) 。也就是说, 十分重视“道”的养成和实践。

本文试图探讨孔子思想体系中“文”和“道”之间的关系。

一、孔子育“道”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要培养推行德政礼治的人

收稿日期:2008-03-16作者简介:张

柯(1977-) , 男(回族) , 河南开封人, 开封教育学院讲师。

6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