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历史第二章名词解释

1) 乱,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得到夏民拥护而夺取了夏朝政权。" 太康失国" 让夏朝的统治中断约40余年。

2) 中康的孙子少康长大后作了有仍氏的牧正,后来逃到有虞氏。有虞氏给了少

康一些田邑和兵众。少康以纶邑为根据地,抚恤招纳夏的遗民旧部,发展生产,积蓄力量。纠合同姓及对寒浞不满的部族,攻灭了寒浞,恢复了夏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少康中兴的史实说明当时各个方国部落的力量还相当强大,少康的复兴与方国部落的支持有直接关系。

3) 商朝中后期迁移国度之举。商朝早期,由于政治发展的需要而出现了殷都屡

迁的独特现象。从汤至阳甲时,迁都五次;又贵族内部多次发生争夺王位之事,国力一度衰弱。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从此安定下来,直到商朝灭亡。盘庚迁殷是早商与晚商两个历史阶段的分水岭,对于商朝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4) 在商朝国王武丁统治年间,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商王武丁惟才

是举,衣食朴素,扩疆数千里。武丁在位的59年是商朝的鼎盛时期。

5)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中国商

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字错落有序、刻写娴熟,基本具备汉字“六书”的特征,是基本规范了的初期汉字的代表,奠定汉字发展的历史。甲骨文的发现表明我国文字历史悠久,使商朝的历史由蒙昧传说变成信使。

6) 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的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吴

家柏树林。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在铸造工艺和艺术水平上,都代表了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铜鼎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不仅是我国目前出土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而且也是世界青铜器中罕见的精品。

7) 黄河中游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大约在前2395年到前1625年之间。典

型遗址位于的河南偃师县二里头。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二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二里头文化的发现是夏代考古的重大发现,考古资料表明,夏朝时期已经进入青铜时期。

8) 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是周武王灭商的决定性战役。由于商纣王先征西北

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9) 国人暴动:西周后期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周厉王任命荣夷公为

卿士,推行“专利”政策,引起社会上下一片反对。公元前841年,国人发动暴动,反对周厉王,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是一次有广泛社会阶层参加的行动,是对厉王暴虐统治的致命打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群众性武装暴动。

10) 周厉王时,由于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于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

暴动”,周厉王被逐,逃到彘,在厉王出逃期间,朝政由召公和周公共管,史称“共和行政”。共伯和凭借丰富的政治经验,为稳定政局做出了重要贡献。共和元年(前841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十四年后,厉王在彘去世,太子静即位,是为宣王,共和行政结束。

11) 周平王从镐京迁到洛邑的事件。周幽王即位,昏庸暴戾,废申后河太子宜臼,

立褒姒为后,以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引起朝政混乱,诸侯叛离。申侯联合缯与犬戎等部,于公元前771年,发兵进攻宗周,攻占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之下。接着晋文公、郑武公、秦襄公等平定关中,护送平王迁都于洛邑。西周结束,东周开始,史称平王的这次迁徙为“平王东迁”。 平王东迁后周朝政治重心转移,出现了霸权迭兴局面。

12) 分封制:西周时期分封诸侯的制度,是周朝立国之本。分封对象主要是同姓贵族、异性

亲戚、元老重臣和圣主后代。主要方式有“授土”和“授民”。 最重要的封国有:卫、齐、鲁、宋、燕、晋等。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国王对疆土的控制,明确“天下共主”的地位,保持国家统一,增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与交流。

13) 宗法制: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核心内容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

于避免贵族间对于财产和权力的争夺。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是西周贵族间互相联系的黏合剂,和分封制相辅相成,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固具有积极意义。

14) 井田制: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制度。是和分封制相适应的多层次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以

公田和私田的划分为主要特征。在井田制下,卿大夫以下的贵族所分得的田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是不得随意买卖转让的。西周晚期以后,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渐衰落。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