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相伴人生,书香滋养生命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自己的学习所得,课外阅读占百分之七十。多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的知识是得益于课外。这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当代著名散文家,诗人赵丽宏说:“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即使智商再高,那也是‘高智商的野蛮人’。”由此可知,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能提高人的文学素养和文明程度。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祖国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引导他们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一切都离不开文学教育,但仅仅依靠语文教材里的文学作品的积累,单单靠课堂上阅读教学的熏陶,是不可能达到这些目标的。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要让学生有丰富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堂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重视儿童阅读,要求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还提出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1]可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小时候的习惯养成将影响他的一生。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着手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关注文学,养成阅读的习惯,给他们营造一个美好的精神文化的家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应十分重视课外阅读在小学生文学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我通过研究论述,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小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作用,探究如何使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发挥其美育功能,并指导教育实践,使理论与教育相结合,更好地以理论指导实践,发挥课外阅读在学生人格培养,美感培养中的作用这一问题。   一、文学是提高人、进化人、塑造人的语言艺术。   (一)文学是美的语言艺术   文学是什么?这是一个永恒又新鲜的命题。《辞海》是这样解释的:“文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中国先秦时期曾将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作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为‘语言艺术’。”[2]《文学概论》是这样定义的:“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样式,是一种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包含着人的个体体验,它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如果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的话,即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3]不管如何界定“文学”的涵义,文学就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来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它具有语言、情意与审美三要素。   但是,文学最主要的要素应该是审美。它讲究文质的真、善、美,传递给人们的是它语言的美,思想的真与善,能给人以持久的审美的浸润、感染与回味。纵观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诗经》到《离骚》,从诗词歌赋到小说戏剧,中国从有文明开始,便产生了无数的文学经典,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中国古典诗词歌赋的语言精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体现了古典美学的意蕴,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至于《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以及《窦娥冤》等古典戏剧都获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而历数国外的名著,但丁的《神曲》,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等,这些作品能享誉世界,读者遍及每个时代,也是因为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   因此,概括而言,文学是美的语言艺术,因其自身蕴含的审美价值,而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代代传承,风光无限。   (二)文学是心灵鸡汤   从《辞海》一类的工具书或教科书上查阅到的有关文学的定义,或许能够让人准确地记住它的概念,但却难以在短时间内让人真正地领悟其中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其实文学乃是人生的构成部分。它始终与人的生命、生活、生存、生产等人生的主要内容,与人的价值世界、意义世界、心灵世界、精神世界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文学本身就是人的心灵形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表现”,它“伴随着人的诞生而诞生,人的发展而发展”,[4]所以刘熙载指出:“文,心也。”高尔基把文学称为“人学”。作为美的语言艺术,文学对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文学能够给人愉悦。凡是文学作品都能够通过语言的描绘、人物的刻画等给人以快感,让人沉浸其中而不自觉。当人们处于这种审美快感状态的时候,他的身与心沉浸在文学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艺术美之中,超脱了尘世间浮华与喧嚣,挣脱了一切功利主义的束缚,就真正获得了自然而然的发自心灵深处的赤子般纯净无华的愉悦。“这种快乐,是精神自由的遨游,是想象力无羁的腾飞,是心灵的旅游,是超越时光的思索。只有文字构筑的世界――书籍,才能创造这种快乐”。[5]   其次,文学使人心灵自由。席勒曾说:“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6]这里的“游戏”是指与强迫对立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一种脱离功利的审美游戏。当整个人沉浸在优秀的文学作品当中时,他便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犹如一个在游戏当中的孩子,一心关注的只是“游戏”。此时,他的精神是自由的,心情是放松的。即便他一贫如洗,他还是满足的,自由的。   当然,文学的主要功能是审美。文学作品,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总是灌注着作家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生动感人的文字描绘,作用于读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使读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实践上找到榜样,在认识上得到提高,潜移默化地使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萌芽期。在这个阶段,成人的引导、榜样的作用在他们的人格形成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将美与丑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了学生一个鲜明的标准,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又一个榜样,也指出了一条条光辉的人生之路。在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中,有很多流光溢彩的典型形象,把握这些人物形象,体味人物的苦辣酸甜,是对青少年情感发展的一种有益熏陶。比如,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廊中,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是那些伟大的爱国者形象,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古代诗人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至死不忘北定中原的诗人陆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生的荣华和死的惨烈间选择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在这些光辉的形象上,我们看到了人的心灵中最神圣、最珍贵、最不可动摇、最无法遏止的东西,那就是爱国的信念。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在美好理想的指引下,会不断地反思衡量自己,不断地朝着优秀人物的思想境界而努力,久而久之,他们知道了人应当追求的理想境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内化为一种气质,一种人格。因此,引导小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通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

  二、文学教育的缺失,特别是低质量的课外阅读,造成了童年生态危机。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的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蓬勃开展着。培养全面发展又不失个性的人,使学生能和谐健康地成长,是当今素质教育坚持不懈的追求。   在此背景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教育界的冲击是巨大的,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波及整个教育界,让每一位教师都开始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张扬,良好人格的养成,如何健康快乐地成长。语文课程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需要情趣、思维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的形成与发展。具体而言,人文性主要表现在:(1)学语文与学做人并重;(2)重视文学在情感熏陶方面的作用;(3)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涉及很多因素,如思想道德、思维品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个性发展、人格塑造等,但哪一个方面都离不开文学教育。当今世界上各国的母语教育都在加强文学教育,这是个大趋势。   但是,在普通教师的语文教育实践中,文学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落实。例如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朗读课文并能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在具体实践中,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读书,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从而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且从一年级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阅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不随便否定一个学生,不扼杀学生的每一个想法,等等,让学生获得全面、充分的发展。但在实践中,许多老师不是这样做的,迫于社会、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轻视课文中情感、精神、思想等蕴涵着真、善、美的事物的审美体验。目前,也出现了另一种现象――以文学知识的获得取代文学阅读,不注重强调语感、感受意象感情之美。结果是将经典作品平庸化,把文学感受知识化,以为汲取了大量的文学常识就是在进行文学阅读。其实不然,这种读书方式并未挖掘出文学作品内含的美、感染人的地方。教育界普遍认识到,通过文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形成审美个性,塑造完善人格。随着人们对人格塑造的重视和心灵培育的强调,文学教育将获得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振村.班级读书会:通向阅读世界的窗口――儿童文学博士王林访谈录.小学语文教师,2008,(2),(总245):5.   [2]田本娜.试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6,(2):11.   [3]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41.   [4]黄健,王东莉.文学与人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   [5]赵丽宏.读书是永远的..   [6]席勒著.徐恒醇译.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90.转引自郭青春.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5.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