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的精神财富解读

《出师表》的精神财富解读

罗德勇

(毕节市第十三中学,贵州 毕节 551700)

摘 要: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是历代表文中的精品,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一是教人为官,二是教人做人,三是教人干事;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出师表 为官 做人 干事 精神财富 解读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著作让诸葛亮成为全中国是家喻户晓之人,小说中他简直是智慧的化身,鲁迅评价作者对诸葛亮的描写时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一、诸葛亮其人

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也是一位倍受后人景仰的贤相,字孔明,人称卧龙,曾担任蜀汉丞相,一生辅佐刘备成就帝业和接受遗命尽心辅佐后主刘禅,为国事操劳过度,后病逝于军中。唐人杜甫在《蜀相》一诗中高度赞颂了诸葛亮的功绩,杜甫一直希望能像诸葛亮那样建立盖世功业,他在对诸葛亮赞誉的同时,也是在宣泄内心的感情。其诗为: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诗对诸葛亮的一生作了精炼的概括。据陈寿《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是少有大志之人,并以管仲、乐毅自许。刘备兵败屯驻新野,徐庶辅助刘备并替其打了几次小胜仗,刘备由此非常器重徐庶,但曹操派人召徐庶母亲以要挟徐庶,刚烈的徐母用自杀的方式以求成全儿子辅佐刘备建功立业,徐庶在不知实情的情况下不得不赶赴曹营,临行前极力推荐诸葛亮代替自己,从侧面展示诸葛亮的才华出众。接着刘备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一心想兴复汉室的刘备谓诸葛亮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诸葛亮详细为刘备分析了四个方面的形势。一是曹操方面,指出不可与争锋;二是孙权方面,指出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三是荆、益方面,指出荆州主刘表不能守、益州刘璋暗弱、张鲁不知存恤,此二地刘备可图;四是刘备方面,指出刘备如果运用他的战略方针

的话则能图荆、益之地。诸葛亮以远见的卓识替刘备谋划了宏伟的政治蓝图。诸葛亮则给了刘备一个十分满意的回答,即著名的隆中对策。从此以后,诸葛亮精心辅佐刘备,二人相处融洽、鱼水甚欢。以后的形势一如诸葛亮隆中所预料的那样,刘备吞并荆、益,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建立了蜀汉政权,与曹魏、孙吴三分天下,形成中国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可不幸的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身死敌手。刘备急于报仇,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率军伐吴,被东吴将领吴逊打败,遗恨千古。杜甫《八阵图》诗云:“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刘备伐吴失败让诸葛亮的苦心经营受到重创,刘备自己也弄得个兵败身亡的结局,不得不托孤于诸葛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之后刘备撒手人寰,治理蜀汉的重任落到诸葛亮身上。

二、《出师表》精神财富解读

让诸葛亮更加增色的是他的《出师表》一文。表属奏议的一种,是臣子专门向君王陈述策略的专用文体,且用以陈述较为重要的问题。齐梁之际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云:“至于文举之荐弥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刘勰评价诸葛亮的《出师表》志尽文畅,抒发真情实感,毫不为过。南宋陆游作《书愤》诗赞该文云: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外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诗把诸葛亮和伊尹等古代名相并举,同时也借诸葛亮上表伐魏的史实来表明自己恢复中原的决心。接受刘备托孤以后的诸葛亮,殚精竭虑,把全部生命都扑在了辅佐刘禅治理国家上。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表后主,即《出师表》(诸葛亮在六次伐魏过程中,曾向刘禅上了两次表文,后人称《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本文所论即诸葛亮第一次伐魏时所上之表,即《前出师表》),此表遂成为诸葛亮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给后人三个方面的精神财富。

(一)为官尽职尽责,敢于直谏

表文开头诸葛亮就直接向后主进谏,先分析蜀汉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

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接着分析有利的主观条件:“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接着告诉后主怎样有机地统一起这两方面的条件,变不利为有利。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三条建议,即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并强调亲贤远佞的至关重要性。诸葛亮所推荐的文臣武将,均是先帝时的旧臣。诸葛亮言下之意是说,他们既能辅佐先帝成就帝业,也定能辅佐后主您成就帝业,并且委婉告诉后主,他伐魏也是为了完成先帝遗命,并非自作主张。这样便让君臣之间不互相猜忌,从而避免小人进谗言,有利于伐魏战事的顺利进行。唐朝时,太宗曾问魏征怎样才能成为明君,魏征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可见,诸葛亮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赏罚分明对国家和军队来说都至关重要,不赏罚分明的后果就是分崩离析,绝对不会有任何侥幸。亲贤远佞这一条对国君来说简直是真理,可许多领导人物偏喜欢佞人,值得反省。诸葛亮用和先帝谈论东汉王朝桓、灵二帝宠幸宦官给国家带来巨大灾难的史事来从反面规劝后主不能轻信小人,一定要任贤举能,这样才能实现君臣之间的共同目标——兴复汉室。诸葛亮完全尽了一个臣子应尽的职责,他敢于指出后主处理政事中的不足,既不超越君臣之界,又义正词严。

(二)做人不忘根本,不谋私利

表文中诸葛亮不忘自述身世和接受托孤之重的情况,他写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对自己的身世,诸葛亮以卑鄙之人自居,没有因自己现在的飞黄腾达而得意忘形,值得后人效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身为朝廷权臣,诸葛亮没有假公济私,甚至在临死时仍告诫属下:“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一个洁身自好的忠臣形象便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同时,他时时不忘先帝托孤之重,努力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历史为证,他做到了。

(三)干事执著专一,敢作敢当

诸葛亮自辅佐刘备开始,便始终奉行“联吴抗魏”的策略,为他“兴复汉室”的崇高理想一步一步作努力。所以他在表文请求伐魏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兴复汉室是诸葛亮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最大目标。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诗道: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尹,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杜甫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颂扬,对其壮志未酬发出由衷的感叹。他在执著干事的同时,还敢于承担责任。在这方面,诸葛亮堪称楷模。许多人在某个职位上,想到的是更高的职位,而没有想到更多的是职责,这一点,今人都要多向诸葛亮学习。为什么诸葛亮能够做到这个地步,这与他的人生境界是分不开的,他已经能忘却得失了,还有什么不敢呢?所以在表文后面,他明确指出君臣各自应承担的责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一句“不效,则治臣之罪”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世上哪有自己贬损自己的人,但诸葛亮做到了,这便是他的伟大,他的干事风范。

人们常说,不读《陈情表》,不知何为孝,不读《出师表》,不知何为忠。从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贡献来看,确实如此。后人有一联赞诸葛亮云: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对联巧妙用“一”至“十”十个数字对“五行”“五方”,高度浓缩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表文结尾,诸葛亮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十二个字来表达自己的忠诚。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老臣形象再次浮现于读者脑际,这就是诸葛亮及其《出师表》一文的巨大魅力所在,在历史的长河中,吹尽狂沙始见金,其人其文最终成为后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