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发生的动力机制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信仰发生的动力机制探析

作者:刘琳

来源:《学理论·下》2015年第02期

摘 要:信仰危机是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普遍问题,如何构建信仰成了重大课题。有效构建科学的信仰,就要理解信仰发生的动力机制,从信仰的动力机制及形成出发,才能确保信仰构建的科学合理性。信仰的动力是主体对信仰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基础和源泉。而信仰形成的机制则是主体自发性向自觉性转换运动的过程,人们想要使需要得到满足首先是自发的,而后通过实践等因素变为自觉性的,从而促进了信仰的确立和形成。 关键词:信仰;需要;动力;自发性;自觉性

中图分类号:B-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6-0036-03

信仰对于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信仰的缺失又是当今时代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时代的召唤下,研究信仰的构建问题,已成为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工作。在探讨如何构建信仰之前,理清人们信仰发生的动机机制问题,对于更好地分析信仰成因、发展有重大理论意义,对于信仰的构建也有重大现实意义。笔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心理学为基点,力求解析信仰发生的动力及运行机制,以更好地服务于时代课题“信仰构建”。

一、需要:信仰发生的原始驱动力

(一)需要的“动力”内涵

信仰是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的坚定信赖和执着追求的一种精神活动,其发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有其内在的驱动力在无形地推进主体进行对信仰的追寻和探索。这种驱动力,其实就是信仰主体的需要,一种对信仰的需要。

需要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心理学将需要定义为:“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1]需要和动机常常联系在一起,需要常以一种“缺乏感”体验着,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人的这种需要总要获得满足,要满足人的需要,就要进行某种行为、活动,去获得满足需要的对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需要的本质:人的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基础和源泉,是人类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各种需要,最终成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推动着人们去从事各项实践活动,包括精神实践活动。

“马克思的关于人的需要理论可以归纳出一个基本的需要体系,即人的需要包括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精神需要三个环节,并认为这些需要密切联系,构成了其实质内容。”[2]自然需要,主要是指衣食住行等低层次的需要,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主要指人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的需要;精神需要是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主要包括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