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成年人道德的思考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较快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我们面临着传统道德观念向现代价值的转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未成年人道德的问题。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低龄化,许多未成年人由于家庭的影响产生不正确的人生观,在社会生活中缺乏良好的道德氛围,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的道德走向正轨。对策是: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和精神世界;尊重未成年人的独立与自由;加强道德教育。   关键词:未成年人;道德;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39-02   一、当前未成年人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关于未成年人道德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主要为以下几点。   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失误   首先,西方发达国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没有间断对我国进行“西化”的企图。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未成年人进行意识形态的同化,更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西方的文化和思想进入我国,并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传播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甚至一些倡导资本主义、重伤社会主义的言论也在充斥着人民的精神生活,影响着民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意识信念和道德信仰,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而这种不良影响更直接的传输给了未成年人。   其次,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现有的生活质量,但也出现了一些精神层面的问题,人们过多地将精力投入到“赚钱”上,忽视了对文化修养的培养,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潮不断蔓延,互相攀比、斗富的现象也偶有发生,而对于这些不良思潮的疏导和引导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整个社会更多还是关注经济物质层面,对精神层面的建设多显不足。社会风气的浮躁,拜金主义的蔓延影响着社会大环境,而这样的社会氛围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未成年人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学习能力,大人的言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受到如此环境的左右,一些未成年人出现了偏差,甚至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滋生。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我国的犯罪率不断上升,其中在严重的刑事犯罪之中,犯罪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再次,一些封建迷信、异教邪说也充斥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使一些未成年人受到腐蚀,抵消了未成年人接受的正面的、积极的教育,造成了他们的思想混乱和精神滑坡,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相对于国家而言,家是每个公民的私人领域。我们之所以把家庭美德作为公民道德的内容,在于它对国家和生活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小国家,只有经营好每个“小国家”,我们的“大国家”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因此我们必须把家庭美德的建设作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家庭的和睦能够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目前,我国社会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发生了的很大的变化,也因此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家庭美德缺失最直接的表现为,很多家庭把老人当成负担,不愿尽赡养义务,违背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还有些家庭过分溺爱孩子,使孩子太过自我,不利于孩子在社会中与他人相处,不利于塑造孩子的优良品德。还有些家庭存在着大男子主义和妻管严现象,这些问题导致夫妻之间感情不和,有些家庭中甚至存在着家庭暴力。有些家庭在与邻居相处时,更是形如陌路。这些都会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3.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   诚信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等都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没有诚信,那么这个国家是站立不起来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已达到“足食”、“足兵”,但是在拜金信念的支配下,很多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道德败坏问题,诚信不知去向。许多事件瞬间被媒体曝光后引起了公众的哗然。例如“毒奶粉”、“瘦肉精”、“皮鞋胶囊”、“脆脆楼”等事件,人们日常生活中连最基本的饮食、药品和住房都得不到应有的保证,这说明,我国现阶段社会道德的滑坡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引起社会公众的强烈反响,同时也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   由于媒体发展的速度很快,又有很多新兴的媒体传播方式出现,许多不道德行为很容易曝光于公众的视野下,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树立未成年人正确的道德观。如何树立未成年人正确的道德意识,如何利用新兴媒体广泛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宣传道德成为我们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对策   1.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与发展,引导他们积极对待生命   未成年人正处在道德形成的时期,而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给未成年人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在现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未成年人的成熟期明显较过去有所提前,而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造成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偏离,在未成年人的成长中出现攀比、炫富等心理,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频率明显多于过去,所以加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是非常迫切的。在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中也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原则,树立未成年人尊重自然、尊重他人的道德意识。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认识和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使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塑造未成年人的高尚人格,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积极对待生命。   2.关注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满足其多种需要   精神需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人的文明程度越高,越把精神需要当作其需要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使思想道德建设贴近丰富的现实生活。学校应该将道德看作是永恒的知识,摆脱一味的枯燥,融入更多丰富多彩的生活案例,使道德教育这门课程变得更轻松有趣,易于让孩子们接受。学校还应扩大教育的领域,使学生在自我修养和社会生活中都具有高尚的品德。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让学生感到谈起道德就是骄傲的东西,敬佩道德榜样,争做道德榜样。在教学中增加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书籍和报刊,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   由于未成年人处在道德形成时期,他们缺乏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但是外界的新鲜事物对未成年人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未成年人往往会因为外界的影响做出错误的判断。作为家长们应以朋友的心态与他们沟通、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消除他们的抵触心理,使得家庭道德教育易于被未成年人所接受。同时,网络、电视媒体应该重视对未成年人的责任,多做一些对他们成长发育有益的宣传,多他们的道德教育产生正面影响。我国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未成年人看作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愿望和需求,让未成年人的身心得到健康完善的发展。   3.尊重未成年人的独立与自由,肯定他们的个性发展   鉴于每个未成年人在青年时代所接受教育,使未成年人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和自己对待事物的评判标准,以及他们所认为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该做怎样的事。我们应该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以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如果他们的道德判断出现偏差,我们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去引导他们,让他们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使他们被动的服从。“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我们要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放在未成年人身上,才能使我们国家的未来更美好。   4.加强道德教育,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动力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立世之本是要教导和引导人的道德修养。所以说促进未成年人道德的健康发展,核心是要切实解决道德教育的问题。要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就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热爱祖国和热爱人民和为基本要求,把重点落实到道德教育中去,通过广泛开展道德教育,潜移默化的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生活。用有说服力和劝导力的教育方式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觉悟有所提高,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得到升华,增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意志和信念,使未成年人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帮助未成年人形成正确思想道德观念。   首先我们应改变传统思维习惯,重新认识在新时代下道德建设环境的特点,正确对待由于各种因素给道德建设造成的影响。其次,要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的未成年人进行不同的教育。因为不论教育制度多完善,如果不符合道德主体现有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道德需要,这种教育则是无效的。再次,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以规范和约束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方式,不仅仅是让未成年人服从外在的规范,更要发自内心地遵守它。道德教育所追求的不是使受教育者消极地接受和被动地服从,而是使被教育者积极自觉地去理解、选择和追求道德规范。如果只是外在的服从,那么无论他的言行多么符合道德规范和道德精神,也只不过是一个被动的服从者。道德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把未成年人从某种固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对现有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进行独立的思考,并做出自己的选择。   开展道德教育,既要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还要使道德教育具有时代精神,教育的重点落实到培养未成年人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和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倡导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论语・述而》)意思是,我们要把道德作为志向,依照仁义的要求,在各种知识技能中得到全面发展。道德教育贵在提高自身的修养,为实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萧文娥.家庭教育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2]孝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3]周运清,李娜.儿童社会化与家庭教育的误区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1999,(6).   [4]罗永模.媒体接触与青少年道德发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