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

国外经验介绍

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

吴人韦

1

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

无论是旧约全书中的“伊甸园”,

时期, 巴黎的奥斯曼改建计划(Baron

Haussman ) 也已基本成形3

1898)

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

, (g ) 、奥姆斯特

F. L. Olmsted ) 的竭力倡导下, 美国

还是可考的巴比伦空中花园

(Han g in g Gardens Bc. 604~) 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 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

1880年, 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F. L. Oimsted ) 等人设计的波士顿公

, 活动。在古希腊, 公众的户外游憩活动常常利用集市、墓园、军事营地等城市空间。

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多呈封闭型, 城市通过城墙、护城河及自然地形基本上与郊野隔绝, 城内布局十分紧凑密实。城市公共游憩场所除了教堂广场、市场、街道, 常转向城墙以外。

文艺复兴时期, 欧洲各国的不少皇家园林开始定期向公众开放, 如伦敦的皇家花园(Ro y al Park ) 、巴黎的蒙古花园(Parc Monceau ) 等等。

1810年, 伦敦的皇家花园摄政公

的第一个城市公园———纽约中央公园

(Cent ral Park of New Y ork ) 于1858

年在曼哈顿岛诞生。

19世纪下半叶, 欧洲、北美掀起

园体系, 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格局的限制。该公园体系以河流、泥滩、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 利用200~1500英尺宽的带状绿化, 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 在波士顿中心地区形成了景观优美、环境宜人的公园体系(Park s y stem ) 。如今, 该公园体系二侧分布着世界著名的学校、研究机构、学术馆和富有特色的居住区。

波士顿公园体系的成功, 对城市绿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

1883年的双子城(Minnea p olis , H. Cleveland ) 公园体系规划等。受此影

了城市公园建设的第一次高潮, 称之

(Park Movement ) 。有为“公园运动”

学者对1880年美国统计资料的研究显示, 当时美国的210个城市, 九成以上已经记载建有城市公园。其中, 美国

20个主要城市的城市公园尺度在150~4000英亩之间。

在公园运动时期, 各国普遍认同城市公园具有五个方面的价值, 即:保障公众健康、滋养道德精神、体现浪漫主义(社会思潮) 、提高劳动者工作效率、促使城市地价增值。

园(Re g ent Park ) 一部分被用于房地产开发, 其余部分正式向公众开放。

2

公园运动(1843~1887)

工业化大生产导致城市人口急剧

增加。在社会财富迅速积聚的同时, 城市的卫生与健康环境严重地恶化。从

1833年起, 英国议会颁布了一系列法

案, 开始准许动用税收建造城市公园和其它城市基础设施。

1843年, 英国利物浦市动用税收

建造了公众可免费使用的伯肯海德公园(Birkinhead Park , 125英亩) , 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的正式诞生。这一

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

图1

波士顿带状公园

城市规划/1998年第22卷第6期

国外经验介绍

图3辛希纳提

(Cincinnati ) 2

p olis )

, 。, 从局部的城市调整转向了重塑城市的新阶段。

1898年, 霍华德出版了《明日的

彻底改造。他在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

(1918) 中表达了这一思想。这是一种

城区联合体, 城市一改集中布局而变为既分散又联系的城市有机体。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 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 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1938年, 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

城市》(Tomorrow of Cit y ,

E. Howard ) , 1915年, 盖兹出版了《进

化的城市》(Cit y s in Evolution ,

P. Geddes ) , 二书写下了人类重新审

视城市与自然关系的新篇章。霍华德认为大城市是远离自然、灾害肆虐的

(Garden Cit y ) 是重病号“, 田园城市”

案(Green Belt Act ) 。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 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 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

5

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方法。“田园城市”直径不超过2公里, 人们可以步行到达外围绿化带和农田。城市中心是由公共建筑环抱的中央花园, 外围是宽阔的林荫大道(内设学校、教堂等) , 加上放射状的林间小径, 整个城市鲜

图4肯萨斯(Kansas Cit y )

花盛开、绿树成荫, 形成一种城市与乡村田园相融的健康环境。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英国于1908年建造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契华斯(Letchwort h ) , 于

1924年建造了第二座田园城市维列

战后大发展(1945~197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欧、亚各国

响,1900年的华盛顿城市规划、1903年的西雅图城市规划, 以城市中的河谷、台地、山脊为依托, 形成了城市绿地的自然框架体系。此后, 该规划思想在美国发展成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一项主要原则。如肯萨斯市(Kansas

Cit y ,

G. Kessler ) ,

在废墟上开始重建城市家园。一方面许多城市开始在老城区内大力拓建绿地, 如伦敦议会决定建造的13个居住小区, 绿化指标由012公顷/千人猛增到114公顷/千人。另一方面, 以英国

(The New Town Act , 的《新城法案》

1946) 为标志, 许多国家开始采取措施

恩(Wellw y n ) 。

在欧洲大陆, 受《进化的城市》

(Cit y s

in

Evolution ,

1915,

P. Geddes ) 影响, 芬兰建筑师沙里宁(E. Saarinen ) 的(Or g anic “有机疏散”Decent ralization ) 理论认为, 城市只能

辛希纳提

(Cincinnati ) 等等。4

重塑城市(1898~1946)

在19、20世纪之交, 人们对城市

疏解大城市人口、创建新城。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面对空前的发展机遇, 城市绿地建设迈入了继“公园运

发展到一定的限度。老城周围会生长出独立的新城, 老城则会衰落并需要

CITY PLANNING REVIEW/Vol. 22No. 6Jul. 1998

国外经验介绍

图5莱契华斯(Letchwort h , 1904) 图7大伦敦的绿带

动”之后的第二次历史高潮。

1946年, 吉伯德(F. G ibberd ) 划的英国哈罗(, 设的补充完善, 造就了一种绿地与城市交织的宜人环境。

1945年的“华沙重建计划”, 决定

限制城市工业, 扩大绿地面积。其中, 拓展绿化走廊产生了明显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与改造, 形成了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 成为城市中保持优美环境的佳例。1954年的平壤重建规划, 绿地系统以河流等自然条件为骨架, 把城市分隔为几个组团, 绿地系统与城市组团形成了互相交织的有机整体。

莫斯科绿地系统规划较全面地吸取了世界城市的发展经验。早在1935年, 政府批准了莫斯科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 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 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 “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 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 1971年, 莫斯科总体规划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布局模式, 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

图6大赫尔

辛基规划方案

(芬兰, 1918, E. Saarinen )

图8哈罗新城

(Harlow , 1946)

一项调查表明, 市民开始把城市绿化

6

规律的基础上, 建造与人共享的人造生态系统的思想。在欧洲, 1970年被定为欧洲环境保护年。联合国在1971年11月召开了人类与生物圈计划

(MAB ) 国际协调会, 并于1972年6月城市规划/1998年第22卷第6期

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

70年代初, 全球兴起了保护生态

与环境视作与物价、住宅同等地重要。在美国, 麦克哈格出版了《设计结

(Desi g n Wit h Nat ure , 1971, 合自然》

I. L. Mchar g ) , 该书提出在尊重自然

环境的高潮。在日本, 1970年6月的

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

国外经验介绍

图9华沙城市绿地系统

(10平壤城市绿地系统(北朝鲜,1954)

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环境会议, 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同年, 美国国会通过了城市森林法。

70年代以后, 城市绿地建设开始

呈现出新的特点。美国麻理兰州的圣查理(S T. Charles , 1970) 新城, 北距华盛顿30公里, 规划人口715万, 由

15个邻里组成5个村, 每村都有自己

的绿带, 且相互联系形成网状绿地系统。

澳大利亚的城市依托优越的土地资源条件, 在生态思想的影响下, 规划

图11

莫斯科绿

并建成了“自然中的城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971年规划, 1978年批准实施) , 以河流、湿地为骨架, 形成了“楔向网状”布局结构。

80年代初, 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

地系统规划

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摸索阶段。这一领域的主要专家有Ruff

(1982) 、

Bradshawhet hal (1986) 、

Buckle y (1989) 等等。在英国, 伦敦中

心城区进行了较成功的实践, 如在海德公园湖滨建立禁猎区, 在摄政公园

(Re g ent Park ) 建立苍鹭栖息区等。现

在, 伦敦中心区有多达40~50种鸟类自然栖息、繁衍(伦敦市边缘只有

12~15种) 。

图12圣查理新城

(美, ST. Charles , 1970)

澳大利亚墨尔本, 于80年代初全面展开了以生态保护为重点的公园整治工作。其中雅拉河谷公园, 占地1700

CITY PLANNING REVIEW/Vol. 22No. 6Jul. 1998

国外经验介绍

图14国外城市绿地系

统发展历程与趋势示意

公顷, 河流贯穿, 其间有灌木丛、保护地、林地、沼泽地等等生境。为培育生物多样性、保护本地生物免受外来干扰, 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如搭建篱笆、禁止放牛、限定牧区、设定游客免入区等等。据观测, 目前公园内至少有植物841种, 哺乳类动物36种, 鸟类226种, 爬行动物21种, 动物12种, 鱼8丰富, 上。

7

21世纪发展趋势

1992年6月, 世界一百多个国家

图13墨尔本市绿

地系统规划(1978年批准实施)

首脑参加了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 并签署了三项国际公约。20世纪末, 人类又掀开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一页。

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人对自然的需求及社会的发展, 是城市绿地系统发展的动力。农业生产导致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和居住群落, 手工业的发展导致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和城镇, 工业大生产的发展促成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和城市化浪潮。信息产业与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使城市格局再一次产生深刻的变化。城市绿地系统在21世纪必将有新的机遇、新的发展。总结历史、展望未来, 本文认为21世纪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

第一、城市绿地系统的要素趋于多元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对象正从土地、植物两大要素扩展到水文、大气、动物、细菌、真菌、能源、城市废弃物等要素。21世纪的城市绿

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

地系统将走向要素多元化。

第二、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趋向网络化

国外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可用图14来概括:

城市绿地系统由集中到分散, 由分散到联系, 由联系到融合, 呈现出逐步走向网络连接、城郊融合的发展趋势。城市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日趋密切的同时, 城市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渠道也将日趋畅通或逐步恢复。概言之, 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在总体上将趋于网络化。

第三、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趋近生态合理化

以生物与环境的良性关系为基础, 以人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关系为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在21世纪将走向生态合理化。其中包括:城市绿地系统的生产力(自然与社会生产力) 将进一步提高; 消费功能(人及生物间的

营养关系) 进一步优化; 还原功能(自维持、降解能力) 将得到全面加强。

人类走出森林向城市集聚, 与逃避城市回归自然, 是一种双向的历史趋势。历史的钟摆会不断地在这二极之间调整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在21世纪, 各国、各城市、各发展阶段, 问题、对策、任务有所不同, 钟摆的位置也不会相同。但是它们将趋近于同一个大目标, 即:城市绿地系统将更有力地支持城市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流、人流, 使之更为通畅, 它与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功能耦合关系将更为细密, 生态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将使城市系统运行更加高效和谐。21世纪, 将是人类重整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寻求人类与大自然共生的新纪元。作者工作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

规划学院

城市规划/1998年第22卷第6期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