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实证分析

第27卷第1期Vol 27 No 1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 ty(Natural Science)

2008年2月Feb. 2008

东北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实证分析

艾建玲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湖南长沙 410002)

[摘 要]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从人均GDP 和产业结构角度对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做了静态和动态的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东北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且运用区域经济差异预警系统说明了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差异在轻微扩大, 同时分析了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及其利弊, 指出建立东北亚经济合作组织来协调各国间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关键词]相对差异; 绝对差异; 变异系数; 区域经济差异承受力[中图分类号]F114 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2008) 01-0085-04

东北亚经济区地理位置上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俄罗斯。区域内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转型国家; 日本是世界上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亚洲四小龙的韩国, 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处于体制改革初期的朝鲜是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地区; 蒙古则是落后的农牧业国家, 他们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日本、韩国的学者提出建立 环日本海经济圈 、 环渤海经济圈 的构想; 80年代下半期, 东北亚各国人士就多次举行国际研讨会, 探索建立东北亚经济圈合作的可能性, 但是至今在东北亚地区都没有建立起任何机制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如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愈演愈烈, 而东北亚地区这种经济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潜力和活跃的地区之一, 为专家、学者们广泛关注。因此本文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做动态的比较研究, 为东北亚经济圈的建立、发展提供数理方面的依据。

1 东北亚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东北亚地区区域经济有很大的差异性, 各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产业结构梯度明显。首先, 日本经济高度发达, 处于最高的层次, 以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 正在发展高技术产业。其次, 韩国处于第二个等级, 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 最近技术密集型产业急速发展, 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成分急剧减少。处于第三层次的有中国、俄罗斯、朝鲜、蒙古, 这些国家的产业基本上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 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下文以人均GDP 、产业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点, 并引入区域经济差异预警系统来考察东北亚地区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及其承受能力。

表1给出了东北亚各国自1995 2004年的人均GDP 。由数据可知, 东北亚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但从数值上来看, 日本和韩国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2004年人均GDP 分别达到了34510美元、12020美元, 经济发展水平很高, 是其他国家不能与之相比较的。但从经济增长速度来看, 中国一直以高于7%的速度发展, 2005年甚至达到了9 9%; 俄罗斯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而日本、韩国两个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速度是较慢的, 日本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的现象。2 国家间经济差异的比较分析

2 1 静态分析 依据区域差异测度指标对2004年有关统计资料进行计算可知, 东北亚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国家间经济差异十分显著。低收入国家蒙古与高收入国家相比, 蒙古人均GDP 绝对差异达到了34030美

[收稿日期]2007-11-16

[作者简介]艾建玲(1964-) , 女, 湖南辰溪人,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旅游系副教授, 从事区域经济与旅游教学与研究。

元, 极值差率达71 9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3倍,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警戒线一般为7-8) ; 另外, 如果把东北亚各国当作一个国家的不同省的话, 那么他们之间的变异系数就达到了1 3, 说明了东北亚各国之间的经济差距是非常大的, 国家间经济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

表1 东北亚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 人)

年 份中 国日 本

蒙 古韩 国俄罗斯鲜 朝

[***********]712115

[***********]452982

[***********]612909

[***********]91924

[***********]02270

[***********]881784

[***********]782111

[***********]792399

[***********]6283026

[***********]020261085

资料来源:部分来自联合国亚太经社会、部分由计算所得(由于资料限制, 朝鲜的数据不足, 因此不作为分析对象)

2 2 动态分析 东北亚各国经济差异不仅反映在静态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上, 同时也反映在动态的经济发展速度差异上。本文引用X 拟合优度检验的方法对2001年、2004年东北亚各国人均GDP 两组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 确定东北亚各国经济的发展是否有显著的变化。

H1:2004年各国经济差异与2001年有显著性变化

(2) 显著性水平a=0 05, 查X 分布表可知, 当自由度n=K-1, K=5时, 临界值X a, K-1=X 0。

05, 4=9 488

(3) 计算X 统计量:X = (Bi-Ai) Ai=1 384。

由于X =1 384

表2 检验计算

中 国日 本蒙 古韩 国俄罗斯朝 鲜

根据表1所给出的数据, 利用区域差异测度指标:极值差率和变异系数, 得出1995-2004年东北亚地区区域差异的变化趋势。如表3所示。然而反映区域经济差异的两项指标显示出两种不同的结果:首先, 自进入21世纪以来, 极值差率呈逐渐缩小的趋势, 由2000年的98 70, 下降到2004年的71 90。其次, 变异系数先由1998年的1 45下降到2003年的1 23, 又在2004年扩大到1 3, 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由于变异系数在预测区域经济差异时更为客观、科学, 因此认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存在轻微的扩大的。

表3 1995-2004年东北亚地区区域差异的变化趋势

年份极值差率变异系数

199581 851 4

199682 981 33

199786 551 3

199879 531 45

199992 091 37

200098 701 37

200179 971 32

200271 541 26

200373 001 23

200471 901 3

Ai 1 9570 680 8921 954 53

Bi 2 1768 030 9523 75 15

Bi-Ai 0 22-1 530 061 750 62

(Bi-Ai) 0 04842 34090 00363 06250 3844

2

2

2

2

2

2

2

2

2

[1]

2

(1) 建立假设:H0:2004年各国经济差异与2001年没有显著性变化

(Bi-Ai) Ai

0 025

0 330 0040 140 884

2

2 3 区域经济差异预警系统 区域经济差异承受力是指社会对区域经济差异扩大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强调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等的影响) 的承受能力。区域经济差异承受力由区域经济差异心理承受力、区域经济差异经济承受力和区域经济差异社会组织承受力三个方面构成。东北亚区域差异的存在已是既定的事实, 也是无法避免的。但是这个差异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 会[3]

继续扩大还是缩小; 扩大到何种程度会对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采用了区域经济差异预警系统对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其做法如下:

(1) 分别计算各国之间的人均经济总量指标的标准差和极差(这里选取的指标是人均GDP) , 用它们来监测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的变化情况。

(2) 根据以上指标的测算, 预测差异变化的趋势, 设定预警指标临界值。

(3) 预警指标临界值设定以后, 对以后的指标进行具体的衡量, 看其是否在临界值之下,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T=1-A B

式中:

T:某个预警指标的实际测算值或预测值距离其临界值的程度, T

A:预警指标的实际测算值或预测值。B:临界值。

T

[2]

T>0 说明区域经济差异在缩小, 我们只需要关注其未来变化即可。

利用上述方法, 我们对1995 2003年东北亚六国的人均GDP 指标进行了具体测算, 数据如表4所示。

表4

1995

标准差极 差

1595241717

[1**********]154

[1**********]021

[1**********]296

[1**********]880

[1**********]030

[1**********]376

[1**********]827

[1**********]265

(1) 标准差

这是衡量相对差异的指标, 同时也度量了东北亚各国人均GDP 的总体差异, 由以下公式计算而来S =

i -x )

N

式中:S 为标准差; x i 为区域的人均GDP; x 为各区域人均GDP 的均值; N 为区域的个数。

根据历年的平均增长率来测算2004年的数值, 得到标准差的上限是12550, 即为临界值B 。而我们计算得到2004年实际标准差是12878(A值) , 利用公式T=1-A B, 计算得T 值为-0 03, T

(2) 极差

这个指标衡量的是人均GDP 最高国家与最低国家的差异。根据历年的平均增长率我们可以预测2004年的极差为32487美元, 设定极差上限为32487美元, 根据表可知2004年的实际极差为34030美元。根据公式得到T=1-34030 32487=-0 05。这说明2004年东北亚的区域经济绝对差异也在小幅扩大。3 结语与讨论

3 1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区域经济差异显著。高水平的日本和低水平的蒙古相差悬殊,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国的科技实力和人口素质的差异造成的, 日本的科技实力强, 高素质人才较多, 表现在人才的文化教育水平高、劳动态度好质量高、市场经济意识强、经济管理水平高, 在高新技术领域如信息与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方面较其余各国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尤其在电子工业方面, 2002年电子工业产值约为18 84万亿日元, 在电子产业中, 民用电子仪器产值为2万亿日元, 产业用电子仪器产值为8 1万亿日元, 电子元器件产值为8 7万亿日元。这是因为日本抓住了IT 革命在世界围迅速扩展的时机, 看到了这一领域的巨大需求和潜在的商机, 加上日本政府将I T 列为今后发展的重点, 并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推动I T 产业发展, 诸如制定 电子政府计划 、 电子日本计划 , 对购置电子通讯设备的民间企业或机构提供税收上的优惠等, 而要做到这些必须要以雄厚的科技实力和高素质的人才做后盾。而蒙古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生产技术低下, 劳动力数量较少, 缺乏高素质的人才, 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大, 以畜牧业为主, 第三产业发展落后。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地扩大, 可能会制约东北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各国有必要进行沟通和协商, 在竞争与合作的基础上, 探索一条共同发展的道路。

3 2 由区域经济差异预警系统测算的数据表明, 2004年东北亚地区经济差异在轻微扩大, 已经超出了区域可以承受的能力, 这是不利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但要正确看待这一现象, 这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过程, 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利与弊并存的。

利处:第一, 正是由于这种区域经济的差异促进了东北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加快。同世界其他地区相比, 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还处于一个落后的状态, 但是东北亚地区各国之间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在经济合作方面是有很大的空间的。如日本、韩国的经济很发达, 但是工业自然资源短缺, 能源和工业原料的自给率低; 相反俄罗斯、朝鲜在这些资源的开发上潜力相当大。日本、韩国可以投资开发俄罗斯和朝鲜的资源, 既能满足自身对能源的需要, 又能促进该国经济的发展; 又如日本、韩国劳动力缺乏, 而我国是人口大国, 可以大量地输出劳动力, 这样既能解决日本、韩国对劳动力的需求, 又能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因此在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方面, 东北亚地区有很强的优势。第二, 东北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于产业的转移是有重大意义的。区域经济学中梯度转移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的产业向另一个地区转移的条件是这两个地区要存在差异, 而东北亚地区经济存在的这种差异正好为日本、韩国产业向低水平国家朝鲜、蒙古、中国的转移提供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日本、韩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可以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高新技术的开发, 促进本国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为产业转入国提供了相对先进的技术, 为他们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

弊端:这种差异的存在和不断的扩大, 会进一步加剧该地的 马太效应 , 致使富者更富, 穷者更穷。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日本、韩国发展水平更高, 经济发展水平低的蒙古、朝鲜更加贫穷。另外, 这不但会加重贫困国的经济问题, 激化社会内部矛盾, 而且会造成国家间摩擦, 不利于东北亚经济的稳定。

因此, 有必要建立一个东北亚经济合作圈, 来协调各国的经济发展, 借以提升东北亚地区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首先, 巩固并逐步加强双边合作的基础, 促进国家间贸易的合作; 其次, 加强各国间的政治往来、相互信任, 诚恳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消除各国在合作中的顾虑; 第三, 加强各个层次的双边往来, 保持高层的经常交往, 就双边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事务交换意见, 争取协调一致; 第四, 从政策上鼓励工商企业界人士增强交流, 增进了解, 进一步扩大经济合作; 最后, 进一步放开民间的交流, 以民间的交流促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合作。

[参考文献]

[1]王良健, 郭齐, 肖大鹏.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实证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2). [2]杜亚书. 区域经济差异预警系统[EB OL]. http: www. jj xj. com. cn 2005, 10. [3]张敦富, 覃成林.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1. [4]宋伟. 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现状、趋势及对策研究[J].黑河学刊, 2004(3) .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D ifference of Economy Development

Level bewteen Northeast Asian Countries

AI Jian-ling

(Hunan First Normal College, Changsha 41000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d a static and dyna mic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 of economy development level be wteen Northeast Asian c oun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 capita GDP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with mathematical statistic meth -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Northeast Asia is unbalanced. What s more, it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gap among Northeast Asian countries is bec oming larger slightly, which is based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alar m system. Meanwhile, the paper analysed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 and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n economy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in Northeast Asia. Not only can it coordinate the de -velopment among c ountries, but also it acclimate the situation of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mparative disparity; absolute disparity; c 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cceptability of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