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教案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赤溪有福学校 刘晓云

一、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设计这一节课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词的基本知识,掌握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理解诗词大意。

2 能力目标:通过反复的有感情朗读,展开想像,加深对诗歌中所描绘的具体景象的理解,把握诗歌的意境。

3 情感目标:感悟诗人博大的胸襟、伟大的抱负和对革命的必胜的信念。

二、 重点难点

感悟、理解诗词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文:

自古以来,喜爱踏雪赏雪的人比比皆是,其中不乏文人雅士。美丽的雪景使他们动之于情诉之于文。咏雪的文,不胜枚举。毛主席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可你知道吗?他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习他的诗词---《沁园春·雪》

(二)文学常识、背景

1、词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古代一种韵文形式,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句子、字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可以唱,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名称叫词牌,如:《浪淘沙》、《如梦令》等。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题目,写在词牌后面。

2、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红军准备渡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在黄河边视察地形时,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展望革命灿烂前景,激情满怀,写下此词。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 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三)聆听范读,整体感知

1、 初听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谁能来谈一谈?

豪迈、气势磅礴

2、 有感情的朗读诗词想象一下,诗人站在海拔千米的塬上,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在眼前,心中会涌起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自豪、豪迈的感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3、 简练的语言概括上下阕的内容。

这首词的上阕写北方雪景。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四)课文精讲

1.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上阕写景共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

2.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

统领下文(一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3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银蛇”、“蜡象”、“试比高”,运用了比喻、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静景动写,自然景物为之灵动活跃。“试比高”反映了当时的雪越下越厚,越积越高,给人以群峰高原逐渐增高直插云霄的感受,更反映出他积极昂扬的内心情怀。

4.下阕中“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注重武治,忽略文治。

5.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作者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又很婉转的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的弱点,批评的措词极有分寸,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6.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五)拓展延伸

思考: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联想到了21世纪的当代中国创出了哪些举世瞩目的业绩? 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领导中国人走上了富国强民的道路。

香港、澳门相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

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

神舟五号、六号、七号、嫦娥一号飞船的成功载人遨游太空……

2009年10月1日,国庆阅兵显我国力,扬我国威!

(六)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完成课后练习。

(七)板书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

上阕 :物——江山 惟余、顿失、银蛇、蜡象 (分)

写景抒情 红装素裹,妖娆 想象(总)

沁园春 •雪

江山——英雄 过渡(抒情)

下阕 :人——英雄 惜 评古 叹惋(议论)

议论抒情 看 论今 赞美(抒情议论)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