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就业 问题研究

统筹城乡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

自从加入世贸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飞速发展,在 经济发展的同时,大量劳动力涌向城市,一度出现农村劳动力贫乏,城市就业压力过大的状况,发展农村经济产业,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平稳。促进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合理利用一方面,统筹城乡就业,应当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环境,整合各种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持续稳定健康的经济发展,不断扩大社会就业容量,优化城乡就业结构,确保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合理利用,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就业与城乡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合理就业。

关键词:经济发展 劳动力 经济产业 统筹就业 农民工

引言

统筹城乡就业,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推动农村劳动者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重要举措,是促进中国二元社会转型的一个突破口。统筹城乡就业的关键,是在确立统筹城乡就业目标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就业的制度支撑体系。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70%以上,做好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所谓城乡统筹就业,就是依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彻底消除制度性和体制性障碍,实行城乡劳动力择业自由,不受限制地在区域和行业间自主流动,达到城乡一体。这是我国就业制度和就业方针的根本性转变,是一场深刻变革,需要我们理性思考,积极应对,提出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

正文

1、 我国城乡就业问题剖析

当前我国城乡严峻的就业形势突出表现在“三高”上 ,即高城镇实际失业率、高城镇隐性失业率和高农村隐性失业率。具体地说 , 我国的就业压力源于如下几个方面:

1.1 人口和劳动力数量大 ,经济发展水平低 ,劳动力需求小于供给。

据统计,我过城镇从业人员约2亿人,农村劳动力数量近5亿人。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低级阶段,人均产出水平低,另一方面每年随人口自然增长的新增劳动力数量大。我国每年城乡新增劳动力数量在年均800万至1000万之间,若以900万均数计,劳动力参与

率为85%,则每年净增760万劳动力供给。相对于如此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需求小于供给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缓解。

1.2 经济转型过程中裁减分流的冗员与结构性失业和下岗

随着企、事业和机关单位改革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逐步推进 ,机关、企事业单位内的现存冗员会继续 被分流出来;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劳动力要素被逐渐替代;全球经济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大调整 ,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会慢于经济增长 ,劳动力需求不会有大的增加; 同时,我国的相对劳动力供给呈持续增加之势。

1.3 城镇隐性失业严重且逐渐显性化

在城市 ,我国的隐性失业现象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国有企业职工人数约 1 . 1 亿人 ,隐性失业人员约 3 ,000 万人;事业单位富余人员人数估计有1 ,000 万人;政府机关公务员正在分流、精简 ,估计分流总量有 400 —500 万人 ,加上不占行政编制而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各种“借调”等临时性工作人员 , 此数字还要大些。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 ,隐性失业率高

在农村的约5亿劳动者中,现有农业资源仅能容纳1 . 4 亿劳动力 ,加上乡镇企业容纳的 1 . 3 亿劳动力 ,外出进城务工经商的 5 ,000 余万劳动力和 2 ,000 万从事多种经营的劳动力 ,我国农村仍存在1 . 6 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 ,隐性失业率约 32 % 。同时大量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也加剧了城镇就业压力。

2、 统筹城乡就业存在的问题

2.1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户籍制度带来的问题表现突出 一方面,大部分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即使长期在城镇居住、就业和生活,却仍保留农业户口,被称为“农民工”,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的边缘群体。城乡劳动力身份地位不完全平等,农村劳动力往往处于弱势,他们进城就业,主要从事城里人不愿干的累、苦、脏的工作,报酬相对偏低,往往仅能维持家庭在城市里的基本生活。同时,因为没有城镇户口,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方面要增加比城里人支出更多;在福利享受方面比城里人要低,影响和制约了农民工向城镇转移的积极性;一些单位在招工中仍没有打破户籍限制,很多厂招工,好工作不收农村户口,户籍仍是一个门槛。

另一方面,由于附加在户口管理上的诸多职能,致使人户分离现象突出,出生登记不了、死亡不注销、婚嫁办理不了户口迁移手续等等。因此要取消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非户籍功能,如计划生育管理功能。

因此我国更应该加快配套制度改革与创新,依法构建统筹城乡就业的新机制一是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使户籍不在是劳动力工作生活的一个阻碍。发轫于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的户籍制度,在完成其应有的历史使命后,成为改革变化最慢和最小的“堡垒”。在社会转型时期,当公平、正义与和谐成为时代主旋律的时候,顽固的户籍制度成为一块粉饰社会

平等的“遮羞布”。目前,在各种改革的推动下,户籍制度已有所松动,不再是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最大障碍。真正阻碍农民工进城的是由户籍制度衍生而来的不平等的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它们才是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实质性障碍。因此,必须树立改革中国户籍制度的新思维,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割断户籍制度与其它制度的联系,逐步实施户籍制度的“去福利化”改革,剥离户籍制度中以身份为中心的福利成份,还原户籍制度本来意义上的人口管理功能,消除户籍制度对农民工自由流动的阻碍,把农民工迁徙自由纳入其意思自治和自我选择的范围。

2.2用工不规范和工资偏低问题突出,产业结构面临转型

劳动用工不规范,影响和制约着农民工向城镇转移就业的积极性。部分用人单位招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时,劳动报酬偏低、超时工作、拖欠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沿海地区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进城农民工另眼相待,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经常加班加点,拖欠工资或不按时支付工资,严重挫伤农民进城务工的积极性和就业稳定性。 工资水平偏低是农民不愿出来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一般外来普工月收入只有500-800元/月,扣除各种成本费用所剩无几。加上外出打工存在诸多不确定风险,这也是导致2004年出现“民工荒”(实质是民工结构性短缺)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2.3社会保障制度问题 目前广东城市已基本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城市居民就业后,可以参加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险。但农村的基本社会保险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很多用人单位也不按规定为他们投保。

2.4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体制问题 受传统体制的影响,统筹城乡就业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市场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还不能适应城乡就业一体化的需要。目前大多数基层镇均未能建立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仅有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提供的劳动力供求信息,远远无法满足农民工对劳动力供求信息的需求,从而增加了转移就业的难度。就业服务机构亦没有全面向乡镇和村社延伸,大多数贫困地区没有规范的就业服务机构,没有经费保障,没有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没有专门的职业培训机构,难以向农村劳动力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2.5劳动者的技能和培训问题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竞争能力弱,这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水平低,尤其在35岁以上的群体中最为突出;二是技能缺乏,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有技术专长尤其是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很少,不能适应非农产业的发

展要求,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三是对技能培训兴趣不高。据调查统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大部分农民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0%,高中仅占40%,受过技能职业培训的仅占25%。不少农民进城务工的稳定性不强,进城务工一段时间后又回流到村里,重新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农民文化水平低、无一技之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收入低,无法或不愿在城里扎根。一方面,不少企业在本地招不到工人,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滞留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由于素质偏低,存在就业找工难的问题。“招工难” 和“就业难”相互交织,造成“有工无人做,有人无工做”现象,使劳动力资源难以有效配置,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就业稳定性较差,制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大部分农民工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后,普遍采取临时性、季节性的方式就业,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大部分也是在1年之内,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大。

3、 解决就业问题

解决就业问题就两个方面,一个是能不能通过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岗位和更多的机会,第二个就是人力资源的开发能不能使人的就业能力提高,让劳动者自己寻找和创造就业机会,抓住这第二条也就抓住了就业的长久的根本。过去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就业体制的时候,国家最后包起来就业,包就业不可能包到底的,只有包培训,把培训的事情做好了,让所有人的能力提高了让他自己去找就业的机会,这是最根本的。《就业促进法》中除了规定政府支持鼓励培训机构开展各类培训以外,同时还要求企业开展职工在职培训,实际上这也构成了终生培训的体系。也就是说一个劳动者在就业以前要经过培训,以便有就业能力进入到就业岗位,进入到就业岗位以后可能要碰到失业,碰到岗位的转换,可能要碰到企业产品提高的时候需要他提高技能,那么你在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加强培训。也有可能这个企业破产了,也有可能这个工人在这个过程中下岗失业了,他必须转换岗位,你要参加再就业的培训,转岗培训。所以这个培训是跟踪着劳动者职业生涯一生的,如果你要是工作一生,你就要培训一生,这样才能够不断地适应市场上的变化,适应就业的要求,才能够不断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稳定自己的就业。实施各项就业政策,促进城镇新增就业。一是通过小额担保贷款扶持,鼓励城镇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吸纳安置其他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同时,对劳动密集型小企通过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使其扩大经营规模,稳定就业局势和吸纳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就业。二是实施对困难企业减负政策,稳定就业局势。对申报困难企业的单位进行认定,落实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扶持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岗位。强化措施,做好各类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一是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同时对其他四类就业困难人员采取重点帮扶办法,通过政府购买和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安置和通过结对帮扶实现就业;二是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重点引导到社区服务、农技推广等岗位就业。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劳动者就

业能力。依托现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加强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后续扶持等“一条龙”就业服务。扎实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积极探索创业项目制度,广泛开展各类创业推进活动;重点开发面向社区就业的服务类技能培训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和手段,提升失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开展人企对接,促进就业。一是着眼内转。通过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乡企等,实现就近就业。二是扩大外移,加强劳务协作,有序开展劳务输出工作。三是采取人企对接和举办现场招聘会等形式,为劳动者提供择业机会,促进就业。

第一,大学生可以通过实习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发展情况,形成较为理性的处世态度。

第二,大学生通过实习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重点和选修课程,为将来更好地择业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法国有些大学生在高中时就开始实习打工,他们通过从事各种工作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选择大学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时更好地照顾到自己的爱好和能力。

第三,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与用人单位双向交流,从而尽早了解社会及就业的需求,尽快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此,大学生们在毕业时就已清楚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避免了盲目择业。

第四,通过大学生与实习单位的反馈,校方可以尽快地调整课程安排和指导方向,使就业培训和指导更有针对性。法国多数高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校方会根据有关方面的专家及教师的意见安排学生的实习单位,并派人到实习单位了解企业对实习生的评价和要求,以此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使就业指导更有实效。

结论 针对我国目前城乡就业问题,就应该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战略之中,兼顾城市和农村就业,并且把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不断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促进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在就业的管理服务体制和责任上逐步实现城乡一体,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竞争环境不合理状况,取消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非户籍功能,如计划生育管理功能。在用工制度上其实保证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增加就业培训机制和社会保障力度。

业能力。依托现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加强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后续扶持等“一条龙”就业服务。扎实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积极探索创业项目制度,广泛开展各类创业推进活动;重点开发面向社区就业的服务类技能培训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和手段,提升失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开展人企对接,促进就业。一是着眼内转。通过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乡企等,实现就近就业。二是扩大外移,加强劳务协作,有序开展劳务输出工作。三是采取人企对接和举办现场招聘会等形式,为劳动者提供择业机会,促进就业。

第一,大学生可以通过实习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发展情况,形成较为理性的处世态度。

第二,大学生通过实习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重点和选修课程,为将来更好地择业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法国有些大学生在高中时就开始实习打工,他们通过从事各种工作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选择大学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时更好地照顾到自己的爱好和能力。

第三,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与用人单位双向交流,从而尽早了解社会及就业的需求,尽快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此,大学生们在毕业时就已清楚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避免了盲目择业。

第四,通过大学生与实习单位的反馈,校方可以尽快地调整课程安排和指导方向,使就业培训和指导更有针对性。法国多数高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校方会根据有关方面的专家及教师的意见安排学生的实习单位,并派人到实习单位了解企业对实习生的评价和要求,以此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使就业指导更有实效。

结论 针对我国目前城乡就业问题,就应该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战略之中,兼顾城市和农村就业,并且把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不断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促进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在就业的管理服务体制和责任上逐步实现城乡一体,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竞争环境不合理状况,取消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非户籍功能,如计划生育管理功能。在用工制度上其实保证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增加就业培训机制和社会保障力度。

参考文献

[1]:赵芳.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J]. 社会科学家,2011,08.

[2]:陈纵.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8,10.

[3]:刘伟德.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与城乡就业问题探讨[J].经济地理2001,04.

[4]:陈艳红.对完善统筹城乡就业机制的思考[J].社会研究,2009.

[5]:张永岳.我国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思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7.

[6]:张春.提高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J].宏观经济管理,2003,03.

[7]:朱恒.我国城乡一体化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5.

[8]:李保民.马克思与恩格斯论城乡就业一体化[J].河北大学经济研究所,2008,02.

[9]:蔡若君、李俊祥.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和原则要求[J].科学发展观,2010,09.

[10]:吴利明、刘斌、张慧.统筹城乡就业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效益[J].决策咨询通讯,2008,02.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