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浅谈诗词创作与中物象与意象的辩证关系

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艺术化再现过程。作者对生活中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在一个选定的物象,并融入自己的某种情感,创作出一个具有特定意象的作品。使读者在欣赏作品时,在还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通过内心的二度创作,不自觉掺入自己的感情色彩,从而形成独特的审美感受。

物象

意象

物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既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也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是赋与了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所谓意象(即意境),就是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所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以及所开发和拓展出来的审美想象空间。

物象与意象是一个物体的两个方面,物象是客观事物,是意象的载体。意象附着于物象,是物象的内涵和象征意义。物象与意象的辩证关系就是指中国传统诗论中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在诗词创作与欣赏过程中,物象与意象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物象就可构成一种意象。如王维的《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願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中只有一个物象——红豆。但是,作者却赋予它一种精神寄托,寓意了一种美好的情感。这种意象是通过作为物象的红豆形成的,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

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它体现了意象的相溶性。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都是诗中的物象。这些物象组合在一起,通过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的勾连,共同构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

再如,宋代聂胜琼在与心爱的人分别时写的《鹧鸪天》,有这样几句诗:(下半阙)“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着窗儿滴到明。”这里用了“枕前泪”和“阶前雨”两个物象,交织了一个悲恸欲绝意境。

鹧鸪天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

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

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不同的物象可以表达同一意象。如爱情诗,同样的主题,却永远也写不完。这正是因为每个作者选取的物象不同。爱情,这个人类最伟大的感情,被附载与不同的物象之上,从不同角度渲染,表现了同一意境的不同层次,使同样的爱情诗,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气质和艺术魅力,加深了审美的愉悦,并且历久弥新。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并非所有的物象组合都能构成意境,一些单纯写景的诗词就是如此。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一首精致的诗词小品,画面感很强,也很美。但缺乏“情与景”“情与理“的自然融合。所罗列的六个物象,也无法构成诱发读者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渲染,其艺术感染力当然就逊色多了。

总之,每一个特定的物象,都具有它自己的、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具有某些象征意义的美学特征。我们要充分利用物象的这一特点,突出物象的典型特征,去刻意渲染和发掘其所蕴含的意境和美学意义。

同时,意象在表现其某些特定涵义时,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我们在诗词创作中,可以利用意象的这个特征,从不同角度来表达个人的情感的独特一面,(例如聂胜琼的鹧鸪天)这样具有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历来为诗家所称道。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不能和人们普遍认可的审美习惯相对立。

意象同样具有模糊性。它主要体现在人们审美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上。当我们在欣赏一部作品时,大脑通过文字所采集的信息在转化为意象时,往往会不自觉掺入一些自以为是的固有意象碎片,从而产生了和其他人(包括作者)具有一定差异的新意象。意象的这种由模糊性而产生的差异,构成了文学审美的多样性,这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一部作品对意象的创造与提炼,决定着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与成败。古典诗词艺术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其物象与意象的有机结合。在了解了物象与意象的辩证关系、以及意象的特点之后,我们在进行诗词创作时,要尽可能的充分利用这种特性,利用意象丰富的客观事物,多方面、多角度的发掘,让作品携带更多的意象信息,使诗的主题多义和不确定,读来更回味无穷。使读者能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进行再创作,进而拓展作品的内涵。给读者提供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