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蕴藏着我国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光辉灿烂的文化

国学经典蕴藏着我国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精髓,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国学教育是中国人在向国际化迈进时提升自豪感、凝聚力,不放弃固有文化精髓的不竭动力。海宁路小学开展“与圣贤同行,与经典为伍”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一方面丰厚孩子们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是大力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 在日常教学中无声渗透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诗词,间接涉及到立志、修身、处世等国学知识,课外阅读教材、思品、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教学内容,国学知识也占有了足够多的教学资源。因此,学校没有单设“国学课”,以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们通过礼仪课、音乐、美术、思品课讲述故事、情境表演、美文诵读等形式将国学知识渗透其中。学校对教师提出国学教育做到“两有”一是要“有感”,要对国学有感情,有自己的认识,要把对国学的理解贯穿到日常教学当中去,如带领学生读古诗,首先要掌握好平仄和诗的抑扬顿挫,有板有眼有感情地读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把诗词的韵味和慷慨激昂的感情激发出来。二是要“有备”,不打无准备之仗,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搜索相关的国学知识,将要讲的课备熟备透,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如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在讲“美”时,适时地讲一些象形、会意、形声字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变化以及字意的演变过程,学生们非常愿意接受,很容易理解和记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要“有恒”,要对国学教育持之以恒,不朝三暮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利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这一黄金时期,用国学的经典教导天性善良的儿童,即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四是要“有变”,在推广国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国学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的,要取其精华舍之糟粕。“一突出”就是要“突出修身立志教育”,要教育青少年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用什么样的思想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从小就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二、以国学教育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文明礼仪教育

采用“读(每周一篇人人读)、找(查找故事等)、背(自背、互背古诗)、赛(班级、学校比赛)、赏(配乐、配画、吟诵)、展(手抄报、画展)、写(根据情节描写,展开想象的读写等)、用(生活中运用)”等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让孩子们体验祖国五千年文化,潜移默化培养文明习惯。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具体活动如下:

1. 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在校园里如火如荼地开展。办板报、手抄小报、写读书体会、讲故事、唱爱国主义歌曲等灵活多样的活动,让校园升温不少。

2. 在国庆节之际,向同学们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对学生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精心制作短假作业,以作业为形式,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感受作为中国的骄傲和自豪。在“九九重阳节”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敬老、爱老”;将“革命火炬代代传”,以入队仪式为契机,向一年级新生进行礼仪教育。

3. 用爱心扮靓校园,精心对教师进行布置,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都在传递礼仪的公约;让班级图书角真正发挥作用,成为礼仪学习的阵地。体育传统校是我们学校的特色,孩子们废物利用,制作了以“阳光体育“为主题的垃圾箱。篮球架垃圾箱、福娃垃圾箱、网球垃圾箱,这些同学们精心设计、亲手制作的垃圾箱,不但美化了校园,更美化了同学们的心灵。

4. 开展文明学生、文明班级、文明教师的评选活动。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主题队会也在各个班级当中认真展开。经过音乐教师精心改编、教唱,我们开展了“迎奥运,讲文明,懂礼仪”歌咏比赛,唱响了《海宁路小学校歌》、《海宁路小学文明礼仪之歌》,在歌声中展现了海宁路孩子的礼仪风采。

5. 通过美化我们的校园,增添了学校的“国学之美”。楼道班级展牌上展现的“同书交个好朋友”“书林漫步”便可见证传统文化之美。班级读书角更营造了弘扬民族文化的氛围。

国学的浸润,让孩子们的言谈举止悄然发生了变化。每天清晨,当教师来到校园,迎面过来的同学都会立即站定,恭恭敬敬地 向老师敬礼、问好,课间打逗现象明显减少,国学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讲文明知礼仪的习惯。

三、今后工作设想:

1.明确意义,启动诵读

组是讲规范;三年组是说谦虚;四年组是说勤劳;六年组是谈孝心;针对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实际状况学生的学习方向。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办好家长学校,形成家校合力

通过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走进校听教师经典教育课,让家长认识到孩子读经诵典可以了解传统文化,陶冶情操,为孩子将来做一个有道德、有知识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础。与体育校本课程有机结合,将童谣、儿歌、三字经改编成为体育游戏,既凸显学校体育特色,又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在学中玩,玩中学。

3.认真实践,创新方法

(一)保证时间。各科教师都要自觉地在语文老师的统一协调下,在各个规定的时间段里,有条不紊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阅读活动。阅读活动要在时间上给予确保:

(1)每天上、下午第一节课前安排20分钟进行诵读;每天放学时再安排十分钟用于回顾、检查。

(2)每周利用阅读课的时间进行赏析,并结合语文学科教学时间进行评点。

(3)注重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优秀诗文朗诵会”、“诵读小小擂台赛”、“知识大考场”、“读书小能手”的评选活动。

(4)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督促学生诵读经典。

(5)语文老师要与学生共同进行诵读活动并建立诵读记录簿,做好记录。

学校德育处、教导处将共同组织开展阅读与积累展示活动,让读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最爱。

(二)多层次、多方法开展活动。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确定篇目阶段。

第二阶段:诵读经典、训练强化阶段。以班级为单位,广泛开展诵读活动,开展竞赛活动,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学习更多的经典古诗文。

1.每天按照统一的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

2.开展竞赛,激发热情。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3.学生建立一本经典诵读集锦的小册子,抄写自己喜欢的古诗文,随时进行诵读,便于记忆。

4.形式可以多样,抽背、师生背、接龙、诗配画、画配诗、诗文串联、古诗新唱等等。

第三阶段:活动展示、检验成效阶段。学期结束阶段,学校分年级组织举办校内“古诗文诵读”竞赛活动,来检测诵读效果,激发诵诗热情。

(三)依靠教师,保证质量。

全体教师要积极参与和投入该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形成全校教师人人参与,个个想方设法,处处书声琅琅的良好诵读氛围。落实师生读书计划,在教师中倡导“直面经典、启迪心灵、润泽人生”,调动师生的读书热情。如利用课前两分钟让学生轮流背诵古诗;利用晨检时间为学生讲解古诗文内容;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诵读的技巧„„通过持之以恒的活动,提高同学们的诵读水平。

(四)利用假期 丰富实践

利用寒暑假在师生中开展国学知识的学习,倡导广大中小学生收看《百家讲坛》等介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视节目和相关书籍,在全校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写一篇国学学习笔记”——包括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感悟的道理,通过网络、书籍和广播电视等形式学习“会讲一个美德故事”,“学习一个美德人物”,做到深入了解,并将在讲故事大赛中进行评比展示,“做一件美德实践活动”——组织“扶残助困”小分队开展定点扶助,开展向社会奉献爱心的公益活动,丰富假期生活的同时,提高广大师生的自身内涵和修养。

四、总结经验,成果展示

要坚持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使诵读活动在校园开展得有声有色。

以我校选派配乐诗朗诵《水调歌头》获得“秦皇岛市第二届经典诵读比赛”一等奖为契机,结合学校实际和时代要求,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角度出发,扎实开展校本研究活动,在校园掀起

面对信息时代,现在的学生既聪明又成熟。特别是现在的初中生上网聊天、交友、出走、短信、早恋,打架,对生命的漠视,心灵的扭曲等,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都有可能发生,与以前相比,其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意识都增强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处事原则。如果我们还像以前

那样让学生围着老师的指挥棒去转,势必会压抑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的反感并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如何根据新时期学生的新特点,当好一个新时期的教师,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人所共知。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也是自上而下,不争的事实。如何使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切实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使我们培养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的课题。时下,在全党上下都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学校如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更具时代特点和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变化,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价值越来越为更多的人认识、认同,国学发展开始复兴。社会和谐需要校园和谐,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加强国学教育。中小学加强国学教育不仅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形式。为此,玉田三中结合学校九年一贯制寄宿制的特点,考察了省内外的先进做法,提出了“以国学教育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道德教育”的德育教育新理念。它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全新载体,创建三中特色德育教育。

一 国学教育能增强学生的道德礼仪修养

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东西,对于做人,对于成才,都非常有益。中华民族“文明之邦”“礼仪之邦”的称号,不是现代人争来的,而是中国古人用自身的高素质文明换来的,这一点,获得了全世界人民的交口称赞,也是世界对我们这个民族的第一印象。但可悲的是,有些中国人正在败坏这一称号,许多西方国家对中国人的印象是低素质,没教养!这是何其可悲的事。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平却在下降——见义勇为少了,看热闹的多了。失信现象比比皆是,人与人之间人为地罩起了一道心灵阻隔的“安全屏障”。

现在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独生子女,即使父母不惯着,也往往自己惯自己,再加上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几乎个个都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都围着自己转;要求于人甚多,要求于己甚少;无宽容心,不饶恕人;精神空虚,没有支柱;行为随意,任意妄为;不讲公德,满身痞子气等等。这些方面,几乎每位老师都有感触,常常摇头叹息,牢骚满腹。这样的学生,无疑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增添了很大的难处。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加强国学教育应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历史使命和重要形式。

在德育方面,我校引入了传统国学教育,以期尽最大可能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成健全的人格品质。我校前阶段组织学生学习了《弟子规》及《新三字经》,《弟子规》中的内容,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都是讲述做人子女,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言行要得体、要讲信用等方面的内容。平时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光讲尊重父母、热爱人民,他(她)不会有明确的概念。但你告诉他(她),父母叫你时要赶快回应,出门时要给家人打招呼,孩子很快就能掌握。等到有一定理解力了,他(她)会知道,这就是尊重父母。学习了《弟子规》及《新三字经》之后,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行为与入学前有了很大区别,比以前更懂事。以前,在做了错事,受到父母批评时,很多孩子总有打断父母说话,大声为自己辩解的习惯,而现在他们学会了先听父母说完,再发表不同的看法。

所以,国学传统教育可以熏陶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体会到做一个“孝父母、尊师长、爱朋友、知礼仪、懂孝道、有爱心”的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提升学生的基本道德礼仪修养。

二 国学教育能让学生了解国情国史,增强爱国情感,催其奋发

国学内容中不乏出现叙述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及描述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这对学生了解国情国史,增强爱国情感有很大帮助。如《新三字经》中关于国情国史及历史重要人物的句子有:

“我中华 礼仪邦 讲文明 国运昌 华夏史 似长河 五千年 豪杰多

先行者 孙中山 倡民主 帝制翻 建共和 扶农工 怀博爱 望大同

三字一句,句句押韵有力,朗朗上口,仿佛在唱着一首历史长河的歌,历史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学生读了怎不感动?怎不催人奋发?

三 国学教育能让校园文化更加丰富

经过观察和了解,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到现在,我国一些地方在一些小学、初中陆陆续续地已经开展了好几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直接参加文化经典诵读的少年儿童已达200多万人,受影响的成年人超过700万人。而且也召开了三次全球性的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据报道,在开展国学教育的地

方,有的重新开起了体现古典精髓的《弟子规》、《新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经典的启蒙教育;我们要通过对古典文化的结晶——经典书籍的研习,开展中华文化经典的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构建。近年来,我校都在大力开展国学教育,利用班会、级会、讲座、印发书面内容等形式进行,一些班级在每天的早读都安排十分钟读国学内容。这既能活跃校园气氛,又能促进国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

四 国学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辅助手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校德育工作千头万绪,形式多样,但国学教育是重要的辅助手段,它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现代教育很多都是重才轻德,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做人的思想言行却得不到认同,为什么呢?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如何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成为了每所学校不可回避的课题。我们发现《弟子规》当中的道德规范与学校“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有很多方面都不谋而合,而且三字一句,易于记忆,贴近生活,对德育工作很多枯燥的说教起到了指导作用。

总之,国学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形式来进行,而是要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人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才能逐渐养成;才能让学生在深刻地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中扎下中华传统文化之根,进而引导学生自觉地、终身地学习,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中华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和主体的文化体系,由传统物质文化和传统精神文化组成,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元一体,创造了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形成了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心理和性格的根本的“国学”。“国学”作为传统精神文化的信息载体,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安邦治国的根本韬略,更是教化道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在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国学”精粹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对学生的日常生活道德教育方面,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意义。有学者把道德分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道德和日常生活道德,日常生活层面的道德是理解整个社会伦理生活的基础,是体现最基本的做人精神的道德。从现阶段中学生的道德水平来看,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道德情感和道德需求意识薄弱,普遍存在自私狭隘、纪律观念淡漠、公德意识薄弱、缺乏爱心、不辨美丑等日常生活道德缺失的现象,并由此派生出诸多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选择。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日常生活道德水平,是学校德育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以国学为载体,在国学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日常生活道德水平,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本文试结合本校的教育实践进行探讨。

1 以国学为载体进行日常生活道德教育的可行性

从广义上说,国学的内容博大精深,然而不少学者专家认为其核心和主体则是儒家文化,把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国学作为载体进行日常生活道德教育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儒家道德思想精粹与素质教育目标具有同一性

儒家道德以“礼义”为基本核心,提倡“乐道安仁”、“自省自克”、“改过迁善”,注重“修心养性”的个人修为,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是真、善、美的理想体系,是传统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基本规范、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过则勿惮改”的人格追求、“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的善恶观、“温、良、恭、俭、让”的行为风范、“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胸怀、“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的诚信要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和谐目标、“仁者爱人” “成人之美”的处世思想、“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等,不仅涵有崇高的义理,而且具有切身实用的为人处世的各种方法和道理,这些对于学生的伦理素养、人生智慧、精神价值、道德信念、健全人格的培养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我们今天新课程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的要求来看,儒家道德思想精粹与素质教育目标具有同一性,因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国学”的精粹是学生们可以终生享用的精神财富。

1.2 国学是落实日常生活道德教育目标的有效载体

现阶段中学生的父辈成长于把孔子称为“孔老二”的的历史时期,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有所缺失,致使现中学生的文化底蕴明显不足,不仅民族精神的传承出现危机,就连日常生活道德的生长也缺乏土壤,在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面前,很容易迷失做人之根本。改革开放以来欧美文化的渗透,形成了盲目崇尚西方自由观念、追求个人目标的极端利己的社会现实,对教育造成巨大冲击。病态时尚和垃圾文化逐渐进入中学生的精神构成中,如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明星偶像并接受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行为的影响,然

而娱乐圈、体育界、IT行业的庸俗浅薄现象、明星的道德失范行为比比皆是;卡通漫画在中学生中很有市场,然而卡通文化中主人公怪异性格、处事荒诞、语言粗俗;包围浸染着中学生的商业环境,存在大量的唯利是图的反文化现象。这些负面因素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如此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以时代精神、以未来社会的人才需要为基点来实施日常生活道德教育有如建筑空中楼阁,以“与国际接轨”的泊来文化实施教育,更如同让我国人舍弃大米而以肯德基为主食一样的不明智。离开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就像无源之水,要引导学生形成高层次的道德境界、形成高尚的人格,只能是事倍功半。

教育实践证明,要增强日常生活道德教育的实效,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舍本逐末,而必须以行之有效的载体来培植土壤,才能使道德生根发芽。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来看,首先,儒家文化哺育了整个民族,是形成民族道德的本源;其次,在构建中华文明大厦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以道德的先导性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形成了直到现代仍有重大积极意义的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把道德教化的主旨蕴含于诗词曲赋、风土人情中,蕴含于怡情养性之中,蕴含于日常生活中,这对我们今天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再次,先秦典籍、古诗文在提供文学滋养的同时也把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能够在改良土壤的同时播下道德的种子。因此“国学”是我们落实日常生活道德教育的最有效载体,是我们培养“君子”、“淑女”的不二途径。

综上所述,以国学为载体来提高学生的日常生活道德水平,不仅切实可行,而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2 如何发挥国学在日常生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在高中学生中,应怎样发挥国学在日常生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2.1 以目标的指向性精选典籍内容是基础

传统典籍中的千古美文和警句范文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我们无法让学生广泛涉猎,而应根据教育目标的指向性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精选内容。要进行日常生活道德教育,应选择具有实用的立身处世的道理、伦理道德的教化、人格培养的要求的经典,如选择《道德经》、《大学》、《中庸》、《学记》、《告子》、《论语》、《菜根潭》中的有关章节以及包含中华传统美德的诗赋,把原文、译注都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诵读中学习、理解、自省。以目标指向明确的经典及诗赋发挥道德教化作用,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激活了学生自主发展意识,是教育过程顺利进行的基础。

2.2 以途径的多元化营造教育氛围是关键

构建诗化的校园生活,使学生耳濡目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接受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是发挥国学教育实效的关键,“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浓烈的氛围中,才能将圣贤的教诲融入自己性命的成长历程。因此,必须以多元化的途径精心营造教育氛围:

2.2.1 以诵读夯实道德基础

中华文化典籍中灵巧的修辞、铿锵的声韵、优美的辞章,在开发学生智慧的同时也能陶冶完美人格。通过“诵读-熟记-理解-提升”的过程,能使优美典雅的诗句象清泉滋润学生心田,在潜移默化中开掘智慧、洞启德性。如我校结合高考必考篇目和语文教学,以班为单位开展诗词曲赋的经典诵读活动,每周安排二个早读时间集体咏诵古诗文名篇名段,通过诵读,积累典籍中优美的辞章和精彩范文;学校广播站每天两个时段播出经典名篇和配乐诗朗诵,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优雅的诵读场;每学年举办一次“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大型古诗文吟诵比赛。这些诵读活动使典籍的启迪入心入脑,为夯实学生道德基础创造了条件。

2.2.2 以优秀传统文化环境陶冶情操

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要与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校园环境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信息源。因此,要以国学为载体进行教育,必须在环境创设上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和谐儒雅的特点。如我校提出“让文化在校园飘香”的口号并以此为目标创设教育环境,在校道两侧灯饰草坪中各安放一块古朴的文化石,上勒励志劝学名言 “志存高远”、“学无止境”,“正心博学”的校训与“敦品励学,自强不息”的校风、“向上乐群,勤学力思”的学风大幅标语相辉映,整个校园草地如茵、曲径通幽,假山叠石、流水潺潺,喷水池吐珠溅玉、水帘墙流霞飞彩,竹影扫阶、箭荷摇曳,给人以民族传统的园林风格。我们还在学习区开辟“中华诗词每周一帖”专栏,每周展示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各班开辟励志劝学修身正行的“道德古训专栏”,每周更新内容;设立《中国文化遗产》、《中华传统节日》、《华夏民族风情》三个固定宣传栏。突出传统的

和谐儒雅的“人境互动”,能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修身的人文氛围,为学生道德的发展提供导向。

2.2.3 以丰富的活动内容激发道德情感

“形式多样”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由于学生的的个体差异,只有活动的形式、层次、规模的多样化,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精神发展的需要。因而我们必须努力挖掘资源,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国学在教育活动中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如我们把升旗仪式作为国学教育的重要阵地,让学生代表在教师的指导下,创作并朗诵追求完美人格的诗篇,通过理解典籍含义、体味典籍情感,诠释典籍、抒发情怀,激励全体同学自律、反思、内省。我们还把《读书说》、《悟性说》、《做少年君子》、《生无所息》等一大批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的优秀作品结集成《为成功的人生作准备》的小册子发给学生;每学年举办一次“礼仪妙语”创作活动和“做少年君子”金点子征集活动,让学生把自已最好的感悟以格言警句的形式进行交流;结合中秋、元宵等传统节日搭台射虎、开展书法比赛;我们还不定期举办书法艺术、楹联、民乐、民族建筑艺术、中国结的文化内涵与编织技法等民族技艺的鉴赏讲座。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传承民族文化、提高道德素养的自觉性。

教育途径的多元化赋予国学的时代精神和活力,使国学教育形象化,增强了活动的吸引力,是营造浓烈教育氛围,提高教育实效的关键。

2.3 以践行的主体化构建内化平台是保障

当经典文化中的道德养分在学生的意志、情感等方面产生了影响时,要深入持久地发挥其影响,必须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需求。唯有内化才能使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实现日常生活道德的自主发展,促使自我独立而稳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要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必须以主体化的道德践行来构筑平台,如我校组织学生开展“潮汕民俗”调研活动,通过调研分析进行文化溯源;引导学生以中国名人为对象,通过深入了解他们的生平和贡献,认识和吸纳他们的高风亮节,以“我心中的伟人”为主题撰写心得;要求学生回家参加亲友的春节贺年活动并写出感受,布置学生假期为长辈做好事实事,感受传统的孝悌亲情;设立校性“文明礼貌示范岗”,让每一位同学都在正已中正人;班级开展“文明礼貌示范生”上岗活动,进行在岗体验;我们还组织群众性的校园护绿队、红十字青少年队的制度化活动,组织为老人组、残疾人联合会、孤寡老人服务的社区活动等。主体化的的道德践行引领学生在实践中认同、接受传统美德,提高了道德修养水平,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化,成为发挥国学教育作用的重要保障。

3 进行国学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以国学为载体进行日常生活道德教育的尝试给我校的道德教育带来新局面,也带给我们思考与启示:

3.1 要把握传承文化与学习典籍的关系

我们对小学生的国学启蒙教育在于全方位营造一种崇尚传统文化的气氛,使学生从小对国学留有印象,所以进行大量的不求甚解的诵读。而在高中学生中进行国学教育,跟对儿童的教育应有所不同,并非背大量古诗、读大量经典的简单积累,学习典籍不是单纯为了掌握知识,而是通过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含义,使之由感性认识达到理性的升华,从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准则和人格情感。因此必须清醒地区别学习与传承的关系,应抓深化、重内涵,侧重于实践、调研和分析,让教育获得实效。

3.2 要注意教育目标与切入点的统一

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较为繁重,进行国学教育不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以学习了多少典籍作为目标追求,进行国学教育的目的是改良道德土壤和播种道德种子、培植道德之果,因此把国学教育作为载体的定位较为恰当,只要我们根据目标选准切入点,明确定位,扣其一点可及其余,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3.3 要重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整合

人类文明的列车已驶进现代化时代,日益逼近的强势西方文化,由于建立于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对思维活跃的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很容易对学生的道德观念起同化作用,而使学生对中华传统道德的认识产生扭曲。我们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必须注意到学生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接受与向往,在教育中要注意与时代精神的整合,摒弃过于陈腐的内容,同时以现代活动形成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延,根据时代的需要用现代语言、手段和形式加以阐发,才能使学生对国学产生兴趣、乐意接纳并从中获取精神食粮。 国学是优秀的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它超越时空的界限而亘古常青,我们必须充

分认识并利用它在道德教化中的重要意义,以国学为载体进行日常生活道德教育,在播下道德种子的同时改良道德土壤,培植出具有民族精神的道德之果。

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举行“育灵童国学课堂”多媒体软件新品发布暨专家论坛。该论坛由育灵童教育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育灵童经典教育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

专家一致认为,自主性、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主流学习模式。如何借助电脑多媒体技术,创造一个集动画、游戏、图像、声音、文字等为一体的学习环境,使国学经典的学习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有趣,进而有效调动广大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当前国学经典教育面临的突出挑战。

在学习的收获是很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