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概论案例教学分析

社会保障概论案例教学分析

作者:李晓燕

来源:《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年第08期

【摘 要】案例教学法是社会保障概论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在实践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应用效果。文章以专业教学论理论为依据,在总结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在社会保障概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正确方法。

【关键词】社会保障;案例教学法;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3-0059-03

作者简介:李晓燕,女,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

社会保障专业是应用性与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社会保障理论知识,还需要拥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实践应用能力。社会保障概论是社会保障专业基础课之一,设置社会保障专业基础课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了解社会保障知识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为后续的社会保障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坚实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从讲课的内容来看,社会保障原理性的知识来源于对社会保障实践的高度概括,因而社会保障概论呈现出典型的理论性与抽象性特征。社会保障概论的授课对象一般是大学一年级学生,他们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社会阅历少,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很难理解社会保障理论产生的具体背景,以及在社会保障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这两方面的特点使得社会保障概论的讲授常常处于很尴尬的局面,如何让还没有“入门”的学生对社会保障理论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并能具体应用到生活实际中成为讲课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显然,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缺乏生气,课堂气氛不活跃,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与社会保障概论的教学目的不相符。此外,这种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因此,如何更好地把案例教学融入“社会保障概论”教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是以情景学习论和认知弹性论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参与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引用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案例”,通过设置恰当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的归纳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对人类经验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经验在人类的整体知识结构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它是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模仿、尝试和反思形成的,以脚本或者剧本的形式存在于大脑认知图式中。因为脚本除包含独特情境下的事件列序和行动顺序外,还包括人物、道具、开场和结尾等元素,可以将脚本理解为“典型行动和活动过程”的场景剧本。值得一提的

是,尽管每个脚本都蕴含大量的信息,但在具体场景中被激活的仅仅是该场景下典型行动所需要的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拟完成的每一个事件都会产生很多想法,诸如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情,或者怎么做可以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脚本是要求较高的行动计划。事实上,以习惯和常规形式存在的人类经验,都是以脚本为基础的。因此,在借鉴“人类经验形成过程”提出的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相当于脚本,要蕴含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事件和行动序列,而且叙事与行动应达成一致。所以,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应具备较强的叙事性,可以脚本为基础进行设计,甚至脚本本身就可以作为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材料。

二、社会保障概论案例教学实践的常见问题及成因

在社会保障案例教学中常用的案例有三种,分别是范例型案例、引导性案例和综合分析型案例。根据三种不同形式的案例,授课教师通过设置合适的学习任务,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总结归纳出相关的社会保障理论;体会社会保障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尝试判断现有社会保障政策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或者建议,进而实现教学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但在具体教学教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起源、概念、要领、特征及组织实施过程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解和运用,导致社会保障概论案例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对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存片面理解。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社会保障概论的教学实践中,通常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对案例的内涵理解缺失。主要表现有部分教师很随便地把一句话、一个图片或一个问题作为案例,或者不经过认真剪辑,直接截取连篇累牍的社会保障相关片段作为案例;二是没有分清案例教学法和举例教学法的本质差异,把案例教学法和举例教学法混为一谈。造成第一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忽视了案例是基于脚本形成的,应具备场景和事件顺序,蕴含人物及人物行动的目标等特征信息;而“真实社会保障情境片段”多数包括几个主题,信息量大,情境复杂,其中与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主题信息与其他主题信息常常混在一起,导致学生很难通过案例情境获取相当的专业相关信息,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上,最后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另外,不经过认真剪辑,直接截取信息量相当大的“真实社会保障情境片段”作为教学案例的方法违背了案例信息经济性的这一教学原则。可以想象,基于上述“案例”展开的案例教学,会使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变得困难,也使学生无法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把案例教学法与举例教学法混为一谈的根本原因在于混淆了两种教学方法的本质差异。举例教学法是从理论到实际,属于验证性教学方法,在讲解理论时举出一些典型例子来说明理论;而案例教学法是从实际到理论,属于归纳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具体案例情境,授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归纳的由具体到一般的学习行为。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占有中心位置,教学活动围绕案例进行展开;举例教学法在普通教学活动中则处于次要位置。案例教学法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社会保障专业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举例教学法只是说明问

题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而举例教学法则是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的单向教学行为。

2.案例重构缺乏科学性。很多教师在把删减的“真实社会保障实践片段”当做教学用案例时,往往忽视了案例须在教学论理论指导下进行重构的理念,会在没有认真分析“真实社会保障实践片段”与所学内容关联度、与学生已有知识关联度的前提下,通过简单的文字删减形成教学用案例。可以想象,用这样的材料作为教学用案例,不仅会给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带来干扰,也会对学生自主学习也会产生负面消极影响。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是:确定案例后,教师需要对案例为基础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以便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这里学习任务起着桥梁的作用,一边连接学生已有知识和专业内容,一边连接将要学习的新专业知识,应该由简单到复杂,环环紧扣,层层递进。如果案例只是“真实社会保障实践片段”的简单删减,非常容易造成与专业内容相关的主题信息丢失,为教师学习任务设计和实施带来困难。同时,简单删减的“真实社会保障实践片段”常常不包含具体生动的事件描述,没有嵌入人物,不包含故事情节,难以激活学生已经学过的专业知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另外,简单删减的“真实社会保障实践片段”往往包含不同的主题,如果学生朝着不同的主题方向思考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用这样的材料作为教学案例,既不利于学生对专业内容的学习归纳,也会使案例教学的作用大打折扣。

3.滥用案例和案例教学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存在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因此,教学可采用多种方法和模式。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考虑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匹配度。例如,对于技能操作的程序性知识,案例教学法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往往采用角色扮演法比较合适;对于相对抽象的基本概念的学习,最好采用考察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专业内容,最好选择“头脑风暴”法。对于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则可通过典型性案例分析和归纳总结,并辅以相应的学习任务,引领学生学习掌握。但很多授课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应用案例教学法案例越多越好。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是一种误解。首先,如果案例过多,会导致教学偏离案例教学法的初衷。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典型性案例的深度理解,充分掌握专业内容,有效提升专业能力。如果过多地接受了不同主题的案例,往往会导致学生无法把足够的精力放在一个案例上,难以进行深入地分析、讨论进而归纳出相应的结论;其次,案例运用过多,还会导致课堂变成“故事会”,成了简单的举例说明。同时,案例太多也会导致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沿着不同的主题方向发散出去,很难再聚敛回来;最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果案例运用过多,势必造成时间紧张,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时间的保障,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梳理、归纳和升华就会大打折扣。

4.教学组织实施偏离。在社会保障概论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中,很多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展现案例,讲解案例中包含的社会保障知识,学生被动听讲,忽视了案例教学法组织实施的逻辑和步骤。甚至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把案例展现给学生,案例引导和案例总结过程缺失;还有些教师把案例教学当做讲故事,没有经过有效设计,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发挥和讨论,缺乏组织性。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在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实践中,忽视了教学实施环节应有的教学论的考虑。社会保障概论案例教学应该是:教师呈现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后,应该给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讨论结果的机会,组织学生就其结论做进一步质疑和辨析,及时纠正讨

论过程中的偏颇思想;同时,要提醒学生就其学习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应该进行点评,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结论,奠定从具体结论到一般理论的基础。如果对学生的结论不做评价,尤其是对他们处理案例的方法、学习的组织、实施等缺少点评,而直接给出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学生便难以在自己的结论与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间建立联系,从而直接影响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正确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

通过案例教学实现教学目标,需要教师付出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多的心血和劳动。对于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师来说,只有把握了案例教学规律,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1.选取正确的案例。教师要在众多的社会保障相关案例中精心挑选出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典型案例。需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案例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案例教学最重要的特点。只有真实、客观的事件,才能有效再现实际发生过的情景,从而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和实践,揭示出案例背后的意义,并进行自我反思;二是案例的代表性。选取的案例要能够反映某一类现象和事实的本质属性,不能为了采用案例教学而随机选取一些不相关的社会保障案例;三是案例的疑难性。问题是案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包括一个或多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选取的案例相对简单,学生能轻易地得出结论,这样的案例就缺乏讨论价值,也达不到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的。因此,要选取那些看似简单但仔细分析起来又难以定性的案例,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2.认真进行课前准备。案例教学不同于举例教学,举例教学是教师借助某一具体事件来解释相关知识内容,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础,通过教师和学生互动对其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获取相关知识。它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师选取合适的案例后,教师要从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设计多种案例题材,以开拓思路,提高综合分析和多向思维能力。此外,还要让学生认真收集相关资料,充分设想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处理方法。

3.积极引导课堂讨论。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讨论一般采取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的过程就是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案例讨论中表述自己的观点、见解,吸纳或批判他人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创设和谐融洽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情境,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其次,教师要善于驾驭课堂。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参加讨论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4.正确进行课堂点评。案例讨论后,教师要及时给予点评。教师点评时,要对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给予评价,要重点评判学生的思路及论证分析。与此同时,还要拿出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案例分析结论,对确实无法给出标准答案的应当提出倾向性意见供学生参考。 参考文献:

[1]逸鹏.以案例教学为主线的哈佛MBA教学法[J].印刷杂志,2002,(9).

[2]姜大源.职业教育:案例与范例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2).

[3]郁文.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实践与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2,(11) (编辑:易继斌)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