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理论

一、单选题 (10 道)

1.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 )

A.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 “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C. “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D.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 ( )通过媒体、广告虚拟地给消费者创造出需求。

A. 社会 B. 政府 C. 商家 D. 大资本家

3. 社会政策天然的是跟( )联系在一起。

A. 强势群体 B. 弱势群体 C. 人民大众 D. 政府机关

4. 和谐社会就是讲( )

A. 安定团结 B. 利益分配 C. 公平公正 D. 以人为本

5. 我国需求结构的变化转向( )满足为主。

A. 市场 B. 单位

C. 集体 D. 个人

6. 公众的公正观是指( )

A. 基本权利的保证 B. 机会平等 C. 得所应得的东西 D. 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

7. 过去社会的民生之本仅仅指( )

A. 生产资料 B. 生活形态 C. 文化模式 D. 市民精神

8. 社会政策的最终目的( )

A. 使得社会和谐 B. 处理人民与政府的关系 C. 促进社会发展 D. 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9. 计划经济时期政策制定的目标是( )

A. 解决市场风险 B. 解决社会安定问题 C. 解决自然风险 D. 解决温饱问题

10. 过去社会阶层的分层标准是( ) A. 文化资源

B. 经济资源 C. 身份地位 D. 政治标准

二、多选题 (10 道)

1. 社会政策的动因( )

A. 民众的争取;

B. 政府自身求新求变

C. 有识之士认识水平的转变;

D. 人们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2. 季羡林老先生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放大是( )

A. 阶层与阶层的关系

B. 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C. 民族与民族的关系

D. 党派与党派的关系

3. 社会政策的目的包括( )

A. 利用国家政策的力量,消除因为市场因素带来的个人深层和发展的风险

B. 利用国家政策的力量,消除因为自然因素带来的个人深层和发展的风险

C. 保障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

D.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 社会政策的困境( )

A. 很多政策得不到落实

B. 受益面有待扩大

C. 人们的认知水平不高

D. 不同群体之间受益水平差距较大

5. 中国社会变迁的动力( )

A. 政策的调整

B. 体制的改革

C. “五化”

D. 观念变化

6.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特点包括( )

A. 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B. 社会结构变迁存在区域不平衡,出现新二元结构

C. 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

D. 变迁机制发生了变化

7. 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形势变化的需要,提出了哪些重要的理念( )

A. 法治社会

B. 和谐社会

C. 社会建设

D. 民生问题

8. 05年后信访数量下降的原因( )

A. 新的信访条例对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做了更加严格的限制

B. 基层党委政府做了大量化解矛盾的工作

C. 信访的统计口径有些变化

D. 社会安定人民满意度高

9. 社会政策的本质( )

A. 满足基本要求

B. 保护弱势群体

C. 维护社会公正

D. 促进社会和谐

10. 当前社会需求的特点( )

A. 老百姓的社会需要、需求更加现实和理性,显现出个性化的特点

B. 基本生存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发展需求越来越强烈

C. 基本需求的标准在逐渐提高,权利的需求出现

D. 群体之间和代级之间需求的差异比较大

三、判断题 (10 道)

1. 中国社会政策制定的依据是国外的成功经验。( )

正确 错误

2. 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引发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 )

正确 错误

3. 由于人的私欲结成了社会,由于人的私利产生了政府。( )

正确 错误

4. 社会建设是中国式的语言,西方并没有“社会建设”的说法。( )

正确 错误

5. 没有社会权利做保障,政治权利很难充分得到实现。( )

正确 错误

6. 所有的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由头,看起来都微不足道。( )

正确 错误

7. 社会政策最终目的是要保护劳动者,使劳动者获得发展的成果。( )

正确 错误

8. 对需求的满足首先是权利的保障。( )

正确 错误

9. 随着社会结构变化,价值的整合功能弱化,利益的整合功能增强,伦理向法理转变。( )

正确 错误

10. 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表面看起来是阶级斗争,深层实际是需要的变化。( )

正确 错误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