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中美的挖掘

《社戏》中美的挖掘

临淄区朱台镇中学 曹清会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于1922年10月,作者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经久不忘,到了成年,在北京看的京戏却索然无味。作者在回忆对比中赞美了农民子女的优秀品质,给读者留下了质朴,温厚,可爱的农村小朋友的形象,农村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乐土,可以不必读书,可以钓鱼放牛,可以看社戏,作者描摹出孩子的真实心理。同时,作品的心理描写也非常出色,如对看社戏雇不到船时的急切和有船时的轻松两种心情,刻画的真切动人。作品对人物的刻画,相当生动形象,展示了其个性:双喜热情、机灵,直率;阿发无私、能干;六一公公纯朴,大度,都只用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了他们各自的特征。作者用抒情的笔语写自然山水景致,诸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月色的朦胧,笛声的宛转悠扬,营造了一种恬静淡雅的夜景,给作品增添了魅力,作品还描写了淳厚的民风。我在《社戏》的教学中利用课文中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课文本身的内在美,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品味社戏中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美丽的景象、美好的情愫、美妙的人生、美满的生活,无不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社戏是小说,因此,在社戏的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美读”,因为“美读”是感知文学作品的主要方式,是获得作品美感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抑扬顿挫,

富有表情地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文中的人、物、情、景等跃然纸上,产生美感。通过“美读”,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自然而然地领受了文学作品的美感。值得注意的是,指导学生品位文章的语言美时,必须做到语言顿挫分明,有张有弛,这样才有韵味,才能引人入胜。

二、感受社戏中的形象美

语文教学挖掘美是以展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为手段的一种审美教育。一篇篇课文里所描绘出来的各种艺术形象,组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不断吸引着读者去感受,去欣赏。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和艺术形象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社戏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遵循课文中的思路,让学生通过景物美、人物美等艺术形象领悟其内涵的价值,从而达到运用形象美感染学生的审美教育。比如双喜和六一公公是两个举足轻重的任务,我们在分析这两个人物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的来挖掘他们身上所带有的那种美。他们的热情,朴实,聪明,无一不带着耀眼的美。我们在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中,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当学生在阅读中为这几个任务人物深受感动、神采飞扬时,我们的教学,也就获得可喜的成功了。

第三:领悟社戏中的情感美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情感更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优秀文章之所以能够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饱满的情感因素。《文心雕龙》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正说明了情感因素在艺术欣赏中的重要性。文章的作者在他所写的人物、场景、情节之中,已渗透了丰富的情感因素。在社戏中,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农村美好自然风物的热爱之情,对故乡风情的眷恋,对故乡农民的朴实厚道的追忆。这些情感之美,无不闪烁着动人的光芒。因此,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作品特定的场景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见其行,如闻其声。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美的享受。

第四:鉴赏社戏中的结构美

结构是文章的骨骼。骨架搭得如何,直接影响表达效果。可以这样说,结构美是文学作品构成形式美的一个重要因素。社戏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我”在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突出“我”对社戏的盼望。第二部分,写“我”和小伙伴们去赵庄看社戏。主要写了看社戏前的波折,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在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深夜归航。这一层主要写了偷罗汉豆。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这样写的好处一是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二是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第三部分,写看社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整篇文章的结构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这样,通过引导学生鉴赏文章结构美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