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本体论_究竟是什么_评_本体论研究_

哲学CBXK

“本体论”究竟是什么

———本究》

哲学社会学院, 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本体论研究》一书对本体论的理论实质、研究方法和表现形式作了新的概括, 通过对本体论的词源学、语用学和语言学的考察, 对有关本体论的理论正本清源并提出了新的见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现代西方哲学抛弃了西方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 而在一个新的基础上赋予“本体论”以开放的姿态和崭新的内容, 从而为本体论的现代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

[关键词]本体论; 本体论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78(2001) 05-0046-07

[中图分类号]B016

“本体论”无疑是人们在哲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然而也是歧义最多、意义最为模糊的范畴之一。由于对这一具有基础性作用的概念理解上的不明晰, 人们对“本体论”的理论探讨经常在缺乏共同前提的情况下进行, 各种无意义的解释冲突和无根基的思想“论争”成为不可避免, 从而直接

析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度追问, 意在“正

本清源”。下篇是对“本体论”的历史性追溯, 通过对“本体论”历史谱系的深入反思, 意在“返本开新”。在笔者看来, 这本书为理解“本体论究竟是什么”提供了一个比较坚实的起点。本文试图通过对此书的评论, 希望对人们准确地理解“本体论”有所助益。

阻碍对它的研究取得真正的积累和进步。

在此意义上, 俞宣孟先生的《本体论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在此问题上

《本体论研究》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成果在于进行了一项重要性的基础工作。这本近600页的

专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对与“本体论”有关的对“本体论”的本来含义所作的追根溯源的考证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的探讨, 其中包括对“本和阐发, 以这一成果为基础, 人们就将可能避免体论”的译名、定义、特征、语言等问题的探究, 对种种无谓的概念之争, 获得一个可进行对话和讨

“本体论”研究走向深西方“本体论”与中国哲学中“道”的比较, 以及对论的共同基础, 从而为推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体论”问题上的立场的分入提供一个切实的前提。

[作者简介]贺来(1969-) , 男,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攻

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 在《哲学研究》《、新华文摘》等杂志刊、转文章60余篇, 哲学专著2部。

46

长白学刊2001. 5

CBXK 哲学

在书的开头, 作者指出:“本体论是西方哲学一。特有的一种形态。从其充分发展的形态看, 它是作者首先所做的工作便是对Ontolo gy 进行词

(或把系词‘是’以及分有‘是’的种种‘所是’‘是

) 作为范畴, 通过逻辑的方法构造出来的先验者’

(第3页, 下引该书, 只注页码) 。这是原理体系”

作者对“本体论”的一个总体性理解, 全书对“本体论”的阐发即是围绕着这一基本看法展开的。

源学考察。经过细致考证, 作者指出, Ontolo gy 最

早是借助于希腊文构成的。从字面上讲,Ont 是希腊文的变化式, 而On 则相当于英文不定式to be 的希腊文einai 的中性分词, 这就是说, on 可以认为是直接相当于英文中的,Ontolo gy 这, 而bein g 的be , to be 的动名词; 当bein g 作为to be 的分词时, “是”或“是的”, 其意义为“是

(that which is ) 。者”或“所是”以这种考察为基础, 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以on (bein g ) 为研究

对象的Ontolo gy , 就其字面上确切的意思来说, 是一门关于‘是’和一切‘是者’的学问, 或者说, 它其实应当称为‘是论’, 因为一切‘所是’或‘是者’都被认为是分有‘是’才是其所是的”。(第16页)

词源学的考察表明了“本体论”与西文中系词“是”有着密切的关系, 然而, “是”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很显然, 仅停留于词源学的考察尚难以使人确切把握“是”的意义, 作者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他指出, 探讨“是”的意义问题之难, 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经常容易把哲学范畴的“是”与日常语言中的“是”相混淆, 所以, 要确切地把握哲学中“是”的含义, 必须对二者进行明确的区分。(第50页)

因此, 作者所做的另一工作就是对“本体论”进行语用学的考察, 以区分哲学语言的“是”与日常语言的“是”的不同意义。作者指出, 日常语言中的“是”与哲学范畴的“是”存在巨大的差别, 人们使用它们时分别代表着完全不同的思想方式。在古希腊的日常语言中, “是”这个词并不是纯粹思想的产物, 不是通过逻辑的推演而来, 而是具有经验的性质, 包含着“生成”的意思, 人们使用“是者”就像我们口语中说某个“东西”一样流行。很清楚, 这种日常语言意义上的“是”和“是者”无法表达“本体论”所具有的普遍性、先验性和逻辑必然性等特点, 为了表达一种与经验世界

从这一总体性理解出发, 作者把“本体论”归纳为如下三个最根本的特征:

在“理论实质”上“, 本体论”,

在“, “逻辑的方法”, , 到了黑格尔发展为辩证逻辑的方法, 但无论怎样, 离开逻辑的方法就没有“本体论”。

在“表现形式”上“, 本体论”是关于“是”的哲学, “是”是经过哲学家改造以后而成为的一个具有最高、最普遍的逻辑规定性的概念, 它包容其余种种作为“所是”的逻辑规定性。Ontolo gy 因之而得以命名, 即它是一门关于“是”的学问, 其较适当的译名应为“是论”。(第27页)

以上三点, 并非彼此独立、互不相干, 而是内在地结合在一起, 构成“本体论”在内涵和外延上相互联系的三个基本规定。

不难看出, 作者对“本体论”的上述规定与人们的通常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作者显然明确地意识到了这种差别, 因此, 他采取了对“本体论语言”进行追根溯源的探究这一根本策略, 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指出, “本体论”作为西方特有的哲学形态, 代表着一种特殊的思想方式, 而这种思想方式与其语言形式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特殊的思维王国通过特殊的语言王国表现出来, 在“本体论”的哲学语言中, 蕴含着“本体论”哲学的奥秘和基因, 因此, 通过对语言的分析, 就可以揭示本体论的特点及其特殊的思维方式。(第33页) 抱着这种信念, 作者充分运用现代语言哲学的成果, 对“本

体论”进行了词源学、语用学和语言学的分析, 有完全脱离的、先验的原理世界, 需要一种不以经力地澄清了“本体论”的“来龙去脉”。这是作者着验世界为对象的语言。为此, 哲学家们对日常语力甚多之处, 也是本书最富特色和启示的地方之言进行了具有根本意义的改造, 使表达“本体论”

2001. 5长白学刊

47

哲学CBXK

原理的语言变成了一片“独立的特殊王国”, 从而一种具有很强独立性的符号系统, “形式化”是其保证了“本体论原理”作为一种超越经验的独立突出特点, 这一特点使得西方语言容易经过哲学力量真正成为了可能。在这一点上, 柏拉图无疑是始作俑者, 他明确区分了“是”和“生成”, 把“生成”的意思从“是”剥离出去, 从此“, 是”不再是一个经验性的用语, 而成为了纯粹的逻辑规定性, 成为了统摄一切“所是”的最高的、最普遍的概念“, 是”与“所是”之是被规定为一种纯粹的逻辑关系, 它们组成一个与经验隔离的、先天性的独立意义系统, 从而使“本体论”(-)

, 为“本体论”。那么, 西方哲? 很清楚, 这种改造决非单凭主观愿望即可实现, 而是存在着某种客观的条件, 那就是西方语言具有一种特殊性质, 使之适宜于接受改造而成为“本体论”表达的工具, “本体论”哲学正是利用了这种特殊语言的特

家的改造, 被用做表达超出经验、在概念中进行

纯粹思想推论的内容, 因而十分有利于“本体论”概念的形成。(第67页)

, 作者水到渠成地:, 这种语言是哲, 这表示的, 哲学范畴也因此获得了逻辑的活力, 使得本体论这种标榜为靠概念自身运动构成的哲学得以展开它的经营。……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本体论是独立的特殊语言王国里的纯粹思辩

(第71-72页) 的哲学。”

在明确了“本体论”含义和特征的基础上, 作点, 从而使对语言的改造成为可能。

于是, 作者便进一步深入到了对西方语言特者对与“本体论”相关的一些重大哲学问题进行征的分析, 他认为, 西方语言在两个方面颇为独了深入探讨, 提出了不少重要的理论见解。

首先, 作者对“本体论”译名的辨析值得引起特, 一是其特殊的语法特点, 二是其表音文字所

国内哲学界的高度重视。作者认为,Ontolo gy 在国独具的形式化特征。

就第一点而言, 西方语言都属于印欧语系, 内哲学界常被不准确地译为“本体论”或“存在

(本文在使用, 真正准确的应该是“是论”。“本这种语系中的语言具有一种特殊的语法, 那就是论”

时, 都加引号) 在它们的词汇中都有表达系词“是”的相应的词, 体论”

作者的这一观点是在对“Ontolo gy ”进行了上而这些词都源于共同的印欧语词根, 印欧语中的

语用学和语言学的充分考察以及哲学es 是西文中“是”这个词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词述词源学、根, 另外, bhu , bheue 以及ves 这几个印欧语词根

也对西方语言中系词中“是”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第61-62页) 这一语法特点是所有其他非印欧语系都不具备的, 这使得西方语言十分适宜于接受改造, 并建构起以“是”为核心范畴的“本

史的印证后作出的。他指出,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

来说, 没有什么词比“所是”或“是者”更能表述一切东西, 反过来说, 也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用“所是”或“是者”来表达, 而“所是”是分有了“是”才是其所是的, 经过哲学家的改造制作, “是”成了最高的、最普遍的逻辑规定性的范畴, 它能把其他各种具有特殊规定性的“所是”都当作属性, 可以从它逻辑地推出。由于这里涉及的都是最一般、最普遍的概念, 而且是这些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于是反映这些概念间关系的命题就被认为是

体论”。

就第二点而言, 西方语言同样十分独特。与中国文字不同(中国文字是在象形文字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表意符号系统) , 西方文字是表音符号系统。表意符号系统中文字的意义与实际事物、

且先于经验事实的原理, 这就是Ontolo gy 与具体的语境是联系在一起的, 但表音符号系统普遍的、

, 是”就是Ontolo gy 这门中的文字只是表音的, 它与这个文字所指的对象(第16页) 。在此意义上“

和一切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任意性, 因此, 西方语言是学问的逻辑起点, Ontolo gy 就是关于“是”

48

长白学刊2001. 5

CBXK 哲学

“是者”的学问, 而丝毫没有关于“本体”的学问的意思。

把Ontolo gy 译为“存在论”或“万有论”同样不

(Bein g ) 的意思要比妥。在中文中“, 是”“存在”和

“有”宽泛得多, 与“是”相比“, 存在”和“有”都只是些特殊规定性, 都是一种“所是”, 而“是”则包容一切“所是”又不是任何特定的“所是”, 因此把Bein g 译成“是”比译成“存在”或“有”更符合其作为“最高、最普遍范畴”的品性, 而且, 在Ontolo gy 中还有一个专门表示“存在”的词, 即是“诸是者”之一, , 如把和ex istence , 的混乱。(18本体论”译名的上述讨论, 决非简单的名词之争, 它对于澄清国内哲学界在“本体论”问题上存在的一些思想混乱, 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国内哲学界对于“本体论”的理解, 较具代表性的, 如《辞海》认为, 所谓本体论就是指“哲学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性的问题的部分”(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 第126页) 《哲学大辞典》; 认为:本体论“研究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第167页) ; 哲学教科书更认为“本体论”就是关于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 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充当世界“本体”的即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

以上种种理解, 在实质上都是把Ontolo gy 领会成了“存在论”或“万有论”, 由此所产生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从此出发, Ontolo gy 的研究对象被曲解成了“整个世界”的本原和本性, Ontolo gy 的研究方法被当成了自然科学无本质差异的对象性方法, Ontolo gy 的理论性质被扭曲成了关于整个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西方哲学史上“本体论”的本源意义被完全遮蔽了。

与此紧密相联, 由于对Ontolo gy 理解上的错

要的观点:即围绕着“是”做文章, 并标榜为关于“是”的学问的“本体论”, 并不是一切哲学的普遍形式, 而只是某种特殊形态的哲学, 即西方哲学所特有的形式, 中西哲学分属两种不同的理论形态, 绝不能牵强附会, 把二者混为一谈。(第63页)

作者指出, 上, 如, 因而与“本体论”哲学具有一种, 那么, 汉语则不属于印欧语系的语种, 而且在古汉语中根本没有系词“是”; 在思想方式上, 如果说西方“本体论”哲学作为纯粹的先验原理, 与经验、现象的世界处于“两离”状态, 那么, 中国传统哲学中根本没有在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之外再分离出另一个世界的观点, 中国传统哲学从来就没有脱离我们的世界、专事概念的逻辑演绎的习惯, 因此, 其特点就不是“两离”而是“一体”。

思想方式和语言方式上的这种重大区别, 决定了中西哲学应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哲学形态。如果说西方哲学追求的是先验的、逻辑性的“是”, 那么, 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则是“道”, 它们在哲学的目标、哲学的语言和概念、哲学的方法等方面都有着各不相同的表现和内涵。在此意义上, “本体论”并不是哲学的普遍形式, 哲学也不必一定采取“本体论”的形式, 那种完全照搬西方“本体论”哲学, 以之为参照系来取舍和比附中国哲学的做法, 将使中西哲学根本的形态差异变得模糊, 使各自的理论特质和基本旨趣变得混淆, 从而使二者间正常、健康的理解和交流变得极为困难。

应承认, 作者的上述见解是深刻的, 对于我们重新估价和理解中西哲学各自的特质,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位, 所导致的另一严重后果就是使人望文生义, 最后, 作者所提出的应划清“本体论”与“宇由它而想起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关“体用”、“本根”宙论”、“本体论”与哲学基本问题的界线的主张, 的论述, 于是在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中也勾勒出也同样值得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一种“本体论”, 当作与Ontolo gy 相应的东西。(第作者指出, 在“本体论”与“宇宙论”之间存在17页) 着质的差别, 宇宙论是一门具有特定研究对象的

针对此理论现象, 作者提出了另一个十分重学科, 它最终可通过经验科学的方法来予以实

2001. 5长白学刊

49

哲学CBXK

证, 它在最早产生之时, 由于缺少实证手段而具有超越经验的性质, 因而曾和本体论一起归入“形而上学”, 但随着人类实验手段的发展, 在今天它早已不属于形而上学, 而属于自然科学了。与之相反, “本体论”作为纯粹的哲学原理, 则不以任何特定事物为对象, 它活动于先验的纯逻辑领域, 因而具有“超经验性”和“逻辑性”等特点。

(第30页)

在对“本体论”进行“正本清源”的探讨之后, 本书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和现代西方哲学在“本体

论”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我们认为, 作者在这方面, 同时也存在, 敏锐地

作者的这种划界对于国内哲学界无疑是有

借鉴意义的, 不少人至今仍在“宇宙论”理解“本体论”, 他们把““本原”和“, 本体论”哲学的批判来实, , “也就包含着、甚至就是对本体论的批判”。(第151页) 这种批判包括

“从思想中、从世, 本属两个重要方面, 一是批判黑格尔

方本体论”之名界形成之前就永恒地存在于某个地方的模式、

出现, 而本属哲学的“本体论”则被“非哲学化”而案或范畴中, 来构造现实世界”的唯心主义理论

实质, 把黑格尔所颠倒的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之成为了“科学”。

作者对“本体论”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划界对间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 从而在根本上颠覆了追

“本体论”哲学; 二是通过揭我们也许更具启示意义。因为至今仍有不少人认求彼岸的先验世界的

“哲学语言的秘密”, 对“本体论”进行釜为, 本体露本体论

,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把“语论”, 它要回答:世界纷繁复杂的事物现象, 底抽薪的批判“

, 正是“本体论”成言变成某种独立的特殊王国”

“这种独立的语言王国”共同根据? 这个“为可能的重要条件, 揭穿

的虚假性, 使之回归为现实生活的“普通语言”, 的?

但作者有力地证明了, 哲学基本问题不但不

是“本体论性”的, 而且正是“反本体论性”的。就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来说, 强调存在的优先地位正是要反对和颠覆作为先验原理系统的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的“本体论”; 就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即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而言, 强调思存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同一性, 所直接针对的除不可知论外, 更主要的是传统“本体论”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思存同一论。在此意义上, 哲学基本问题

“本体论”哲学自然失去了容身之地。

作者认为, 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本体论”哲学彻底解体了, 这标志着西方哲学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现代西方哲学, 无论是现象学还是分析哲学, 都无不以拒斥“本体论”哲学为其理论旗帜和徽章, 并且以对“本体论”的批判和解构为契机, 开始了对哲学新形态的探索和追求。作者以海德格尔为例, 比较深入地探讨了西方哲学中正在萌发中的与“本体论”不同的新哲学形态, 认为海德格尔与以“本体论”

的提出,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本体论”进行为核心的传统哲学的区别, 表明了现代西方哲学

自我超越的途径和出路。批判的成果。因此, 把“本体论”与哲学基本问题正在寻求自我更新、

以上论述, 是作者认真研究和思考的结果, 相等同, 势必导致严重的理论混乱。(第32页)

我们认为, 作者的上述理论见解, 对于消除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们与作者的分歧主要在于这一点:西方传人们关于“本体论”的一些错误观念具有重要的

“本体论”的解体, 是否意味着“本体论”本身也价值。如果能认真吸取这些研究成果, 我们对“本统

, 马克思主义体论”及相关问题的理解就有可能获得一个比较走向了终结? 是否真如作者所说的“

哲学本来没有本体论”(第137页) , 而现代西方可靠的地基, 从而切实地推动研究走向深入。

50

长白学刊2001. 5

CBXK 哲学

哲学就是与“本体论”的完全决裂呢? (第487页)

我们认为, 要回答这一问题, 关键在于区分作为研究对象和领域的“本体论”概念和作为思维方式的“本体论”概念。作为研究对象和领域的“本体论”, 以研究“是”为最高目标, 与认识论、方法论等并列, 在此意义上, “本体论”就是关于“是”的理论; 作为思维方式的“本体论”则代表着一种看待问题、理解世界的哲学原则和解释框架, 这个意义上的“本体论”与研究领域和对象无关, 无论什么领域和对象, 框架予以认识系, 一起, :作为哲学原则和解释框架的“和框架所代替而宣告死亡, 但这并不同时意味着作为研究对象和领域的“本体论”也必然走向终结。

在我们看来, 马克思主义和现代西方哲学与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确有着重大区别,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完全否认“本体论”作为研究对象和领域的存在合法性, 而只能说, 它们抛弃了传统“本体论”所代表的“哲学思维方式”, 并努力在一种全新的基础上赋予“本体论”的“是”以新的内涵, 以实现“本体论”的当代重建。

在西方传统哲学中, “本体论”固然是其主要的研究对象, 但更重要的是,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它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 追求终极实在的绝对论特点。正如前已指出的, 传统“本体论”在实质上是与经验世界相分离或先于经验而独立存在的原理系统, 它认为经验世界是不真实的, 其存在根源不在于自身, 而在于它们之上的“先验原理系统”, 与现实世界相比, “先验原理系统”始终处于绝对优先地位因而具有终极和绝对性, 为了表达这一“先验的原理系统”, 必须创造一种绝对的“形而上学语言”, 这种语言能完全清楚明白地将“是”本身按其所是地传达给我们。可见, 贬低现实世界而追求绝对性和终极性的彼岸世界是“本体论”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

2. 追求“先定本性”的还原论和本质主义特

点。在传统“本体论”那里, 以“是”为中心的逻辑

规定性被视为事物的“本质”, 这种“本质”在逻辑上具有优先地位, 并先验地规定着现实世界中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因此, 它在解释事物时, 总是习惯于从一种先定的“原则”或“规定”出发来演绎现存世界的现在和将来, 说明现实生活的“如何”、“和“, “还, 的解, “代表着一种从“原则”出思维方式, 还原主义和本质主义。

3. 两极对立、否定矛盾的独断性和一元性特点。传统“本体论”的合法性完全建立在把事物分解成彼此对立的两极的基础上:一极为本真的存在, 另一极为非本真的存在, 这种两极对立可表现为逻辑与经验、理性与感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形上与形下、彼岸与此岸, 等等。在这些矛盾关系之中, 前者具有“本体论”性质, 而后者仅只具有现象性意义, 用前者来统一后者, 确立一种一元性的绝对真理体系, 便是“本体论”的根本使命。可见“, 本体论”在根本上就是否定矛盾, 因而与辩证法是完全相对立的。就此而言, 人们

(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用“形而上学”

方式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否定矛盾) 来概括“本体论”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特征, 是完全准确的。通过如上分析可看到, 传统“本体论”已不仅是某种研究对象和领域, 在深层它更代表着一种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在这种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的支配之下, 本来是丰富的、充满着矛盾的现实生活完全被“蒸馏”成绝对、终极的抽象逻辑原则, 本来是包含着多重矛盾的丰富多彩的人的生命被还原为单重、纯一的理性本质, 结果, 一切矛盾都消解了, 现实生活和人的生命失去了现实内容而被抽象化了, 甚至于可以说, “本体论”思维方式对一个先验的、绝对的、彼岸性的逻辑必然世界的刻意追求和建构, 使人的现实生命和现实世界失落了自身并处于“无根状态”。因此“, 本体论”思维方式在根本上就是一种瓦解和分裂人的现实生活的思维方式, 因而与人的现实生活是“相敌对”的(马克思语) 。

我们认为, 马克思主义和现代西方哲学对传

2001. 5长白学刊

51

哲学CBXK

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 所直接针对的正是上述抽象的思维方式, 它们清醒地看到, “本体论思维方式”与人的现实生活是根本对立的, 否定这种思维方式、使哲学回归于人的生活世界与人的现实生命, 是自己哲学的重大使命。

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通过“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来实现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实践作为人与世界的现实中介, 既是创造人的生活世界、使世界得以生成的活动, 同时又是创造人自身、促进人的自我生成的活动。发, 主观与客观、定、抽象化。, 实践思维方式超越了瓦解和分裂人的生活世界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为人们提供了与人的生活世界相适应的现实解释原则,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史上的根本性贡献。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否定, 并不等于它完全否定了作为研究对象和领域的“本体论”, 相反, 通过新的解释原则的确立, 马克思主义赋予了“本体论”以全新的含义。如果说在传统“本体论”哲学那里“, 本体论”的“是”所指向的是先验性、逻辑性的理念王国, 那么,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里, 真正的“是”并不是逻辑性的先验原理, 而是现实的生活实践, 先验的逻辑规定性并不具有充分的自足性, 它总是深植于生活实践之中并必须从后者那里得到理解和说明(在

) , 是此意义上, 传统“本体论”是无根的“本体论”

生活实践决定着先验逻辑规定性, 而决不是相反。可见, 从生活实践出发, 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了“是”以与传统哲学完全不同的内涵。如果我们同意“本体论”并不是旧哲学的专利, 那么,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应包含其“本体论”, 即“生活实践本体论”。现代西方哲学对传统“本体论”的反叛, 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那里的表现不尽相同, 但二者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样, 都共同地要求哲学摒弃传统哲学所代表的把现实生活抽象化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把目光自觉地转向现实“生活世界”和现实的人的生命存在上, 在一个新的地基

52

上实现“本体论”的重构。在科学主义思潮中, 美

国哲学家蒯因颇具代表性, 他在《论何物存在》一文中, 明确区分了两种不同的问题, 一是“何物实际存在”, 一是我们在语言中说“何物存在”, 前者涉及的是“本体论的事实”, 而后者涉及的则是“本体论的承诺”, 传统“的根本误区就在于无视这一重大区别, , 因此:人们在“时, 说”何物存在, “本的意义上才能真正赢得。在人本主义思潮中, 海德格尔无疑是最典型的代表, 他明确区分了“是”和“是者”, 认为传统“本体论”的根本失误就在于以后者代替了前者, 因此, 必须重新提出和追问“是”的问题, 出于这种考虑, 海德格尔建立了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本体论”, 这种“本体论”与传统“本体论”有着重大区别, 可称之为“生存本体论”。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本体论”与作为研究对象和领域的“本体论”虽然在历史上联系十分密切, 但二者毕竟存在重大区别。我们认为, “本体论”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不会消失的, 如果同意本书作者的观点, 即“本体论”是关于“是”的学问, 而“是”意味着最基本、最普遍和最源始的“实在”, 那么“, 本体论”所表明的就是人类思维在对终极实在的反思性思考中所构成的终极指向性, 这种终极的指向性代表着人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反思自己的全部思想和行为, 并寻求评价和规范自己的尺度的意向和努力, 因而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有着其内在的根据。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根本错误在于它使“本体论”绝对化为一种与人的生活世界相敌对的思维方式, 把对终极实在的意向性追求异化为对终极实在一劳永逸的捕获, 结果使“本体论”陷入了僵化和教条。人们完全可能在废黜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给“本体论”哲学带来的绝对性和独断性之后, 在一个新的基础上赋予“本体论”这种“终极的指向性”以开放的姿态和崭新的内容。正是在这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和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流派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从而为“本体论”的现代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

责任编辑:赵连君

长白学刊2001. 5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