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临床路径

肠梗阻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肠梗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肠梗阻(ICD-10:K56.0/K56.2 /K56.5- K56.7)

行肠粘连松解术、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肠短路吻合术、肠外置术、结肠造口术(ICD-9-CM-3: 45.62/ 45.91/46.01 /46.10/54.5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胃肠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腹痛、腹胀、呕吐并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2.体征:单纯梗阻早期患者表情痛苦,严重患者可出现脱水、虚弱或休克现象。

3.查体:腹部查体可见腹胀、肠型、蠕动波,触诊可有压痛,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活跃,可闻及气过水声及高调金属音或振水音。绞窄性肠梗阻,可表现为腹膜炎体征,有时可有移动性浊音,腹壁压痛,肠鸣音微弱或消失。

4.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都可

增高,尿比重增高,血气分析、血生化、肾功能紊乱。X线检查可辅助诊断。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胃肠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经保守治疗无效拟行肠粘连松解术、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肠短路吻合术、肠外置术、结肠造口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9-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56.0/K56.2/K56.5- K56. 7 肠梗阻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型、血淀粉酶、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腹部立卧位片; (4)心电图、胸部正位片。

2.其他根据病情可考虑选择:如消化系统肿瘤标记物检

查、腹部超声检查、腹部CT、肺功能测定、钡灌肠或结肠镜、动脉血气分析、超声心动图等。

(七)选择用药。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2.根据患者病情,可考虑选择:

(1)静脉用制酸剂: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2)注射用电解质:氯化钾、氯化钠、葡萄糖酸钙、碳酸氢钠等。

(3)循环、呼吸系统用药:维持血流动力学和气体交换稳定。

(4)通便、灌肠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7天。

1.麻醉方式: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2.手术植入物:吻合器(可选用)。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输血:根据术前血红蛋白状况及术中出血情况决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5-11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尿淀粉酶。

2.复查安排:

(1)出院1个月后门诊复诊; (2)出院3个月后复查胃镜。 2.术后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用药物,用药时间1-3天。

3.术后饮食指导。 (十)出院标准。

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恢复正常饮食,恢复肛门排气排便。

2.切口愈合良好:引流管拔除,伤口无感染,无皮下积液(或门诊可处理的少量积液)。

3.体温正常,腹部无阳性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和腹平片基本正常,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前合并其他影响手术的基础疾病,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2.术前根据患者病情初步确定手术方式,根据患者术中情况更改手术方式可能。

3.机械性肠梗阻患者术中活检提示肿瘤、结核、Crohn’s病、胰腺炎等,转入相应临床路径管理。

4.手术后继发切口感染、腹腔内感染、肠瘘、肠梗阻、

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导致围手术期住院时间延长与费用增加。

5.住院后出现其他内、外科疾病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与费用增加。

二、肠梗阻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肠梗阻(ICD-10:K56.0/K56.2/K56.5-K56.7)

行肠粘连松解术、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肠短路吻合术、肠外置术、结肠造口术(ICD-9-CM-3:45.62/ 45.91/46.01/46.10/54.59)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