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1

财政学整理

第一章

关键概念

1. 市场失灵(P2)

市场失灵是指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市场无法自行纠正的缺陷。即,市场在某些方面不能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并且市场本身在某些方面产生的不良后果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本身来纠正,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低效率的情况。

2. 公共物品(P2-3)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均衡的图(公共物品个人需求曲线垂直相加,私人物品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

公共物品是这样一种商品,它能够方便地向一部分消费者提供,但是一旦该商品向一部分消费者提供,就很难阻止其他人也消费它。公共物品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由于偏好表达困难以及搭便车的存在公共物品无法有市场提供。

3. 外部效应(P4)书上P4 页的有关外部性的两个图也要记住。

外部效应是指个体的行为对他人或社会造成积极或消极影响的现象。外部效应分为两类: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因为有正的外部效应的行为无法回收全部成本,所以会减少这类行为,而有负的外部效应的行为会将成本强加到社会上,导致更多人从事这样的行为,市场无法调节。

4.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p5)

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导致市场失灵。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一方观察不到另一方的重要特征发生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现象。

道德风险:一方无法观察导致的另一方故意采取不谨慎行为。

5.自然垄断(P5)

垄断市场中,厂商由于利润最大化考虑,提高价格,压低产量,造成社会无谓损失,同时市场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6.收入分配不公(p5)

劳动者按“能力和劳动分配”,资本拥有者“按资本分配”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无法调节。

7.经济不稳定(p6)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有滞后效率低下的情况,周期性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周期性金融危机,市场无法自我克服。

8. 财政的概念 (P9)

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凭借其公共权力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活动。

9. 资源配置职能 (P13)

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及相应财政、税收政策制定、调整和实施,为政府提供经费和资金,从而引导资金流向,实现对社会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状态。

基本要求: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10. 收入分配职能 (P13)

指政府遵循公平公正原则,通过财政收支对国民收入、财富以及社会福利进行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以达到收入公平合理的分配目标。

基本措施: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和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规范工资制度。

11. 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P14)

指财政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干预、调整国民经济运行,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达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同时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使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复习题

1. 什么是市场失灵?有哪些表现?(P2-6)

市场失灵是指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市场无法自行纠正的缺陷。即,市场在某些方面不能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并且市场本身在某些方面产生的不良后果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本身来纠正,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低效率的情况。

主要表现为:(1)公共物品(2)外部效应(3)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4)自然垄断(5)收入分配不公(6)经济不稳定

2. 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需要政府干预?政府干预手段有哪些?(P6-7)

在某些领域,市场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配置状态,这就必须需求非市场的解决办法,即由政府对资源配置进行干预,克服和矫正各种市场失灵问题。

干预手段:(1)经济手段(主要手段)(2)法律手段(3)行政手段

3. 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P7-8)

(1)获取信息的有限性(2)政府决策错误(3)时滞性问题(4)寻租(5)缺乏激励机制(6)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4. 论述财政的特征和职能(P10-14)

特征:公共性;强制性;收入和支出的对称性

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2)收入分配职能(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4)监督职能

第三章

关键概念

1.财政支出的效率与公平 P38

效率:实质上是劳动生产率问题,将有限的社会资源最优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公平: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财政支出的公平主要是指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社会收入分配公平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社会成员参与分配的机会公平;二是指要达到分配结果的公平化。

2.财政支出分类P39 (可以让财政支出结构更优化)(这个部分重点是是否具有补偿性)

预算科目:

(1)一般公共服务。(2)国内外债务付息。(3)外交。(4)对外援助。(5)国防。

(6)公共安全。(7)武装警察。(8)教育。(9)科学技术。(10)文化体育与传媒。

(11)社会保障和就业。(12)医疗卫生。(13)环境保护。(14)城乡社区事务。(15)农林水事务。(16)交通运输。(17)车辆购置税支出。(18)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

(19)其他支出。

政府级次:分为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

政府职能: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国防支出和其他支出

五大类。

是否具有补偿性(重点):

• 指在政府在付出财政资金后是否有相应的商品或劳务直接流入政府部门。

• 可将财政支出分为两类。一类是购买性支出,另一类是转移性支出。

按国际方法分类:

从理论分类角度来看,根据分析的目的不同,可按政府职能、支出目的、组织单位、支出利益等标准分类。

从统计核算角度来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取了职能分类法和经济分类法。

3. 衡量财政活动规模指标:P47

决定量指标:财政支出总额

相对量指标: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4.衡量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P47

财政支出增长率: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

财政支出弹性: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边际财政支出倾向: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比。

5.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加的解释 P47

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

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以及经济发展,要保证这些职能就要有更多的财政支出。

政治因素:立法、司法、执法 更加复杂

经济因素:外部性等 更加复杂

教育、福利、文化、保健等的需要 需求更多

置换理论:

– 内在因素:线性关系,即在和平时期即使税率不变,因为国民收入的提高税收也

会自然提高。

– 外在因素:危机时期,在危机时期,税率临时提高,但由于公共产品的刚性需要,

税收也不会降低。

经济发展阶段论:

经济发展早期阶段:道路、运输系统、环卫系统、法律

经济发展中期阶段:私人投资的补充

经济发展成熟阶段:教育、保健、福利

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支出结构,新的支出目标,导致财政支出不断变高。

非均衡增长理论:

生产力偏低的政府部门必然越来越大,支出水平也越来越高。

官僚行为增长理论:

官僚机构为了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不断向政府增加预算,提高了财政支出

6.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特点 P52

衡量效益标准不同 (由于社会经济组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利,因此在进行效益分析时,衡量某项支出是否有效益,其标准就是经济效益。)而在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中,衡量某项支出是否有效益,其标准是双重的,既要考虑支出的经济效益,有要考虑支出的社会效益。而且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财政支出应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

计算“所得”与“所费”的范围不同。(其他经济主体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只考虑自身的成本——效益,而不考虑其他人为之付出的成本费用以及其他人从中获取的利益。)而财政进行效益分析时,则必须将各支出项目的外部效应考虑进去,站在全社会的高度来核算各项支出的成本——效益。

择优的标准不同。(社会经济组织在进行效益分析时,确定某项支出是否应该进行时,其择优标准很简单,即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而)财政的择优标准是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有

些支出项目,就财政自身而言效益很差,甚至是赔本的,但由于其给社会带来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很大,财政仍然要安排该项支出。

7.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方法 P53

成本-效益分析法:根据财政支出的若干目标,制定若干方案。测算全部预期成本,全部预期收益,通过设立的标准比较分析,然后选择。

收益-成本比率标准

内部收益标准 净现值标准

最低费用选择法:根据财政支出的若干目标,制定若干方案。从中选取成本最低的方案。

公共劳务收费法: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收费,让人们更加珍惜,提高公共服务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财政支出收益。

问题与应用

如何看待我国改革开放后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一般性和特殊

财政支出规模反映了一国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度,通常采用财政支出绝对额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进行衡量。目前,中国政府支出不仅包括预算内财政支出,还包括预算外财政支出以及制度外财政支出。

一般性(47---49)

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

置换理论

经济发展阶段论

非均衡增长理论

官僚行为增长论

特殊性

财政支出绝对规模迅速扩张

与全国财政支出绝对规模扩张态势一样,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也表现出了相同的态势,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中央财政支出发展态势相对平缓

财政支出绝对规模扩张速度加快

财政支出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并不同步

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呈现弱U型变动态势

1992年以前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且下降速度明显加速发展。1992-1996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在下降,但下降速度比较缓慢,不存在较大的波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了企在提高两个比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1997年以来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开始缓慢的恢复性上升。

关键概念

1.社会保障支出的概念 P75

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2.社会保障支出的募集方式 P76

现收现付式:当期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

完全基金式:当期缴费收入全部用于为当期缴费的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储备基金的目标应当是满足未来向全部受保人支付养老金的资金需要。

部分基金式:介于现收现付式和完全基金式之间的一种筹资模式,即期的缴费一部分用于应付当年的养老金支出,一部分用于为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

3.税收支出的概念和特点 P80

概念:也称税式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特点:1.税收支出具有很强的法制性

税收支出条款是通过税收立法的形式确认制定的,地方政府只有执行权,中央政府才有立法权。

2.税收支出具有宏观性的特征

税收支出是政府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是政府贯彻其经济政策的工具。不是某个政府部门的单独行为,有宏观性。

4.税收支出的形式 P81

1.税收豁免 企业以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的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

2.纳税扣除 比如残疾人少收

3.税收抵免 比如购买环境保护等专用设备的企业,用于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可以用到下下年~)

4.优惠税率:比如小型微利企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5.延期纳税 :允许纳税人延期缴纳税款或者分期。

6.盈亏相抵(五年)今年亏损了可以不交税,明年盈利了可以少交税。

7.加速折旧 :允许纳税人提取较多折旧,以提前回收投资税收优惠措施。

8. 退税 :如名。。

关键概念

1.税收的概念 P119

税收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利无偿地向人们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

2.税收的三个性质 P121 如何辩证理解税收的“三性”?(P121-P122)

总:税收的“三性”是指“固定性、强制性、无偿性”。税收的“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方式的特征。

1.固定性。固定性是指,纳税人只要取得了税法规定的收入、发生了应该纳税的行为、

拥有了应税财产,就必须按照规定纳税;而政府只能按照预定标准征税,不得随意变更。

固定性是对法定性的一种引申。税收法定性又和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的内容相一致。税收法定主义是指征税主体征税必须依且仅依法律规定;纳税主体依且仅依法律的规定纳税。

税收制度事先确定,具有相对稳定性。征税主体征税必须以法律为前提,否则便是对人民财产权利的侵害。

2.强制性。强制性是指,课税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法规的形式来实施,

任何单位都不得违抗。

国家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强制征税的方式取得税收收入,用于保证政府的正常运转并进行相应的宏观调控;国家又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要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结构优化,并取得国有资产效益。

古典自然法学家认为人们向国家纳税是为了更好地享受权利;国家征税,也是为了最有效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要求。可见,税收的强制性是单个纳税人作为整个纳税人的一种服从、一种尊重。随着社会的进步,税收的强制性有望转化为自愿性,依法纳税成为纳税人的自觉行为。

3.无偿性。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将为国家所用,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

直接支付给纳税人什么对价。

税收给人“无偿”的感觉,有几个方面原因。①从单个纳税人角度看,其缴纳的税款似乎是无偿的。但从纳税人整体来看,政府需要向其提供等数量和质量的公共物品。②每个纳税人和其从税收中享受到的收益并不完全对等。③纳税人缴纳税款后到其获得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④公共物品的价值通常难以度量。

在现代社会,政府和国民都应树立“税收有偿”的观念。对政府来说,可以促使政府增加公共政策透明度,提高税款使用效率;对国民来说,有利于增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这两方面都有利于降低税收风险。

(补: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无偿性是税收这种特殊分配手段本质的体现,强制性是实现税收无偿征收的保证,固定性是无偿性和强制性的必然要求。三者相互配合,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

3.科税要素 P123

征税主体:征税主体通常就是国家。国家享有征税权,征税权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在具体的征税活动中,国家授权有关的政府机关来行使征税权。

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然人,个人和居民的总称,包括本国公民和外籍人士。法人,依法成立,能独立行使法定权利和承担法定义务的社会组织。)

负税人: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辨析:负税人和纳税人有时是一致的,如在税负不能转嫁的情况下;有时是不一致的,如在税负发生转嫁的情况下。

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客体,是指征税的直接对象或标的,说明的是对什么征税的问题。

1、商品或劳务,即以生产的商品或提供的劳务为课税对象。

2、收益额,即对经营的总收益或纯收益课税。

3、 财产,是对财产的价值或收益课税。

4、资源,即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使用等征税。

5、人身,即以人为课税对象,称为“人头税”

税率: 计算办法:

– 定额税率 如 应纳税额=课税数量×单位税额=200000吨×8元/吨=1600000元 – 比例税率 不论税基多少税率都相同 如10% 即1000的收入缴纳100。

– 累进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 征税对象数额超过一定限度对征税对象全额提高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 征税对象数额超过一定限度只对超过部分提高税率

全率累进税率 某种比率(就是跟征税对象数额不一样的某个标准吧?)超

过一定数额就对所有的征税对象提高税率。

超率累进税率 某种比率(就是跟征税对象数额不一样的某个标准吧?)超

过一定数额就对超过的征税对象部分提高税率。

税收特别措施: 关于免征额和起征点的区别:

假设本月工资薪金1800元,税率5%:

1600元作为起征点:1800×5%=90 (超过即全额)

1600元作为免征额:(1800-1600)×5%=10 (免征部分就不算了)

4.税收分类 按课税对象的不同性质

一.按课税对象的不同性质进行划分:

可以将税种划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

流转税是以商品或劳动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商品的流转额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生

的交易额。流转税的课税对象既可以是全部的流转额,如营业税;也可以部分流转额为课税对象,如增值税。现行的税制中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都属于流转税。流转税是间接税,具有税源稳定,征收及时便利,税负隐蔽等特点。

所得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所得税纳税人的应税所得大致可分为经营所得,财产所得,劳动所得,投资所得和其他所得。我国现行的税制中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均属于所得税。所得税属于直接税,税负不易转嫁。

财产税是以财产价值为课税对象的税种。作为课税对象的财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两类。(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或者移动够会损失其经济价值的财产,如土地和地上附着物。动产是指除不动产之外的,各种可移动的财产,包括有形动产和无形动产,有形动产如车辆,船舶,无形动产如股票,债券,银行存款。)一般来说各国财产税不是对所有财产都征税,只是选择某些特定的财产,其中以不动产征税为主。

资源税是以资源的绝对收益和级差收益为课税对象的税种。作为课税对象的资源是那些具有商品属性的自然资源,他们通常具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即资源本身必须具有可税性。资源税可以分为一般资源税和极差资源税两种。一般资源税是以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前提,无论资源的好坏和收益的多少,都对资源的开发所有者所获取的绝对收益课税;极差资源税是歌剧开发和以自然资源的等级以及收益的多少所形成的极差收入为课税对象进行征税。

行为税是以某些行为作为课税对象的税种。主要是为了加强对某些特定行为的监督,限制和管理。

二.税收的其它分类方式:

(一)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 直接税,间接税

直接税: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各种税收,纳税人通常就是负税人。

例如: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

间接税:纳税人能够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各种税收。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例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流转税。

(二)按照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划分 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中央税:有中央管辖征收并支配的税种。如消费税,关税

地方税:地方关系啊征收并支配的税种。如车船税,契税

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享有并按照一定比例分成的税种。如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三)按税收的计征标准划分 从价税,从量税

从价税:按照课税对象的价格或者金额为标准计征的税收。比例税率,累进税率。是现代税制中的主要税种

从量税:按照课税对象的重量,容积,面积等数量作为计税依据的税种,定额税率。少数采用

(四)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划分 价内税,价外税

价内税:凡是税款构成课税对象价格组成部分的,属于价内税,价内税的价格为含税价格 价外税:税款作为课税对象价格之外附加的,属于价外税。价外税的价格为不含税价格

(五)按照税收客体的性质分类 对人税,对物税

对人税:如历史的人头税,现代的个人所得税。

对物税:课税对象是财产商品等实物,如增资税,房产税。

(六)按是否具有单独的课税对象划分 正税,附加税

正税:具有特定的课税对象,并按照规定的税率独立征收的税种。

附加税:按某种正税的一定比例加征的税收。A,按照应纳税额加征一定比例的税收。如城市维护建设税。B,按照应纳税所得额加征一定比例的税收,如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七)按照税收缴纳的形式划分 力役税,实物税,货币税

力役税:纳税人以直接提供无偿劳动的形式缴纳的税种

实物税:纳税人以实物形式缴纳的税种

货币税:纳税人以货币形式缴纳的税种

(八)按照税收是否具有环保功能 绿色税收,

传统税收

绿税:燃油税,电力消费税,垃圾处理税等

传统税收税基主要是资本,劳动力,未能体现出经济增长所付

出的环境成本

未来税制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增加绿税的比重。

5.拉弗曲线 P145 图要记住!

(1)拉弗曲线的概念:供给学派的主张改善供给管理、强调税收中性原则,而供给学派的减税思想集中体现在拉弗曲线上。

(2)税率禁区:高税率影响人们的工作、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导致税基减少幅度超过税率的提高程度,导致税收收入减少。

(3)拉弗曲线表明了供给学派对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A. 高税率并一定会带来高税收收入

B. 取得同样税收收入可以采取高低两个不同的税率

C. 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最佳点是E点(最佳税率)

6.税收的超额负担 P150 图要记住

7

第七章

关键概念

1. 税负转嫁 纳税人在缴纳税款之后,通过经济交易过程,将所缴税款部分或者全部转移给他人负担,自己不负担或者少负担税收的一种经济现象。(P158)

税收归宿 是税负的最终归着点,是税负转嫁的最终结果。(P158)

税负转嫁和归宿是税负运动的两方面,转嫁是该行为的过程,归宿是该行为的结果。

2. 税负转嫁的主要形式(P159) 根据税负转嫁的不同途径

(1)前转 顺转,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方法,向前转嫁给消费者。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形式,一般发生在商品或劳务的课税上。

(2)后转 逆转,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压低生产要素进价或降低工资等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供给者的一种方式。一般发生在生产要素的课税上。

(3)消转 纳税人对其所纳税款既不向前转嫁,也不向后转嫁,而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或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自行消化税收负担。

(4)税收资本化 也称资本还原,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的税款,通过从购入价中预先扣除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出售者的一种形式。

3.描述需求弹性与税负转嫁的图! P160

4.描述完全弹性,完全无弹与税负转嫁的图! P161

5.收入效应: PPT 因收入购买力的下降或上升对商品消费所作出的调整,即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之后,收入效应会使人们以既定的收入购买的商品有所减少。(P163~164)

6.替代效应: PPT 消费者因商品相对价格变化而对其支出结构做出的调整,即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化,人们用一种价格下降的商品替代其他价格保持不变的商品。(P164)

7.洛伦兹曲线的图: P171

8.简述税收转嫁的主要因素 (P159~163)

(1)供求弹性 税负会更多的降落于缺乏弹性的那一方(课本和微观经济学)

(2)税种属性 商品课税比较容易转嫁,所得税,财产税不易转嫁。这是由于税种的转嫁的是通过商品价格变化实现的。因而和商品有关的税比较容易转嫁,和商品及价格距离较远的税难以转嫁。

(3)课税范围 一般一个税种课税范围越广,越利于实现转嫁。反之也成立。

(4)反应期间 短期内不能转嫁的税负,长期内可能转嫁。

(5)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单个厂商作为价格的制定者在短期内无法转嫁,长期提价力量转嫁给消费者。

垄断竞争:单个生产者可以利用自己产品的差异性实现部分转嫁。

寡头垄断:个生产者可达成协议,提高价格形成转嫁。

完全垄断:生产者可以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转嫁多少及方式有需求弹性决定。

第八章

关键概念

1.税收制度(p180-181)

税收制 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税收管理办法的总称。一个国家为了取得财政收入或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必须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对什么征税、向谁征税、征多少税以及何时何地征税,所有这些规定就构成了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

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之间的搭配问题

(税制类型) 单一税制:只征收一种税的叫单一税制

复合税制:征收多种税的叫符合税制

2.税制结构(p182-183)

税制结构是指一国各税种的总体安排。只有在复合税制中,才有税制结构问题。以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收入比例来考察部分国家的税制结构变迁,得出结论:纵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税制结构的演变过程是,以简单的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发展到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再发展到以发达的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

3.流转税体系 P191

流转税是以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所取得的销售收入额或者营业收入额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收,也称商品劳务税。我国现行税制中的流转税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

特点:一是税基广泛、税源可靠 而是作为一种间接税,课税隐蔽、课税阻力小 三是计征简便、易于征管,征税成本较低 四是税负具有累退性.

4.我国三大流转税之间的相互关系 P 197 (落伍了 但是现今的掌握与否不了解)

增值税: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以及进口货物的金额计算税款,并实行税款抵扣的一种流转税。

例如,假定某厂商A生产销售一台电冰箱,售价1000元,按15%的税率计算,应缴150元;

为生产这台电冰箱购进的零部件的价款为400元,零部件厂已缴税金60元。

那么,电冰箱的生产厂商在缴纳税款时,可以从150元中扣除零部件已纳税款60元,实际只缴纳90元。

营业税:营业税是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的行为为课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

例如, 某卡拉OK歌舞厅某月门票收入为60万元,台位费收入30万元,适

用的税率为20%。计算该歌舞厅应缴纳的营业税税额。

营业税税额=(60+30)×20%=18万元

消费税:它的课征主要着眼于个别消费品(一般为奢侈品)的消费行为

增值税主要在工业生产,商品流动领域征收;

营业税主要在交通运输、金融、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征收;

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征收没有交叉;

保留营业税是因为有的行业管理不成熟,施行营业税没有条件;

消费税和增资税是交叉征收的,征收消费税为了调节上配合增资税。可以调整增值;税在某些特殊产品上调节作用的不足。;

5.税收管辖权 P217 属于国家主权领域体现

按属地原则确立的税收管辖权 依据纳税人的收入来源

– 地域税收管辖权/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

按照属人原则确立的税收管辖权 以纳税人的国籍和住所

– 公民(或公民)税收管辖权

属地原则与属人原则的矛盾,导致税收交叉重叠。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国际税收活动,核心是国际重复征税及其消除。

6.国际税收协定 P218

为了消除国际重复征税,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

国际税收协定,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了协调相互之间在处理跨国纳税人征税事务和其他有关方面的税收关系,本着对等原则,经由政府谈判所签订的一种书面协议或条约,也称为“国际税收条约”。

7.国际重复征税 P218

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同意跨国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进行分别征税所形成的交叉重叠征税。

法律性重复征税:因为不同国家法律上对同一纳税人采取不同原则

经济性重复征税:一般由股份公司经济组织形式引起,股份公司的红利,股息同时征税导致„(没懂)

税制性重复征税:各国普遍施行复合税制的情况下,对一个课税对象可能征几个税。

8.消除国际重复征税的办法 P219

免税法:免于征税 居住国政府放弃居民来自于其他国家的所得。

抵免法:将在他国缴纳税款的额度视同已在本国缴纳,仅对超过的部分补缴税款。 简述税收管辖权的种类和协调。(P217~P218)

(1)税收管辖权的种类:

税收管辖权属于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的体现。税收管辖权划分,通常有属地原则与属人原则两种。

属地原则是以纳税人的收入来源地或经济活动发生地为标准,确认国家行使税收管辖权范围的一种原则,也称属地主义或属地主义原则。

属人原则,是以纳税人的国籍和住所所在地为标准,确定国家行使税收管辖权范围的一种原则。也称为属人原则或属人主义原则。

目前,世界上的税收管辖权大致分为三类:居民管辖权、公民管辖权、地域管辖权。

(2)税收管辖权的协调:

为了消除国际重复征税、加强国家间的税收征管合作,国际税收协调活动日益普遍和深入,其客观形式和成果集中体现为一系列国际税收协定。

4.营业税:对提供应税劳务的行业征税。

9个税目(P196) 不缴纳营业税的劳务:维修(也许出选择题?

)

5.增值税征收范围(p194底部--195):

现行的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包括在我

国境内销售货物和提供加工、修理修配

劳务以及进口货物,同时对视同销售货

物、混合销售行为和兼营行为还做了特

殊规定。

6.国际税收和国际双重税收

国际税收(p215~217)是指涉及两个或

两个以上国家税收利益的经济活动及制

度,它反映的是各自国家政府对跨国纳

税人行使课税权力所形成的国家之间的

税收分配关系。

国际重复征税(P218):是指两个或两个

以上国家对同一跨国纳税人的同一征税

对象进行分别课税所形成的交叉重叠征

税。国际重复征税一般包括法律性国际

重复征税、经济性国际重复征税和税制

性国际重复征税三种类型。

第九章

关键概念

1.公债的概念(P222-P223)

①公债是债的一种,是政府及政府所属机构以债务人的身份,按照国家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的规定,同有关各方发生的特定的债权债务关系。公债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现代社会里,它是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

公债的产生的基本条件有两个:一是财政支出需要,二是社会闲置资金的存在。 ②联系:都具有自愿性和无偿性。(与私债的异同)

区别:债务人不同。

公债: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政府所属机构;

私债:私人部门,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举债目的不同。

公债:筹集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弥补财政赤字和满足社会共同需要;

私债:满足债务人的生活、生存或投资需要,通常具有盈利性。

信用基础不同。

公债的信用基础是政府的政治权力和政府所掌握的各种社会资源和财富,因此,公债的信用基础及其可靠;

私债的信用基础相对薄弱。

由于公债的债务人——政府拥有能凌驾于社会和个人之上的政治权力,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公债的发行具有强制性。

2. 公债的概念特征(P226-P228)

(一)有偿性 (二)自愿性 (三)灵活性

3. 公债职能(P228)

(一)弥补财政赤字 (二)公开市场业务的工具

(三)筹集建设资金 (四)调节经济运行

4. 公债分类 (P228)

一.按照发行地域

国内公债:在国内发行的公债

国外公债:本国政府以及政府所属机构向国外发行的公债

二.按照公债偿还期限

有期公债:政府规定有还本付息期限的公债。按照偿还期限的长短,可分为短期公债、中期公债、长期公债。

无期公债:也成永久公债,政府永远不归还本金,只需按期支付利息。

三.按照公债发行本位

货币公债:以货币为本位的公债。根据货币种类,分为本币公债和外币公债。 实物公债:以某种实物为本位发行的公债。按照实物执行公债计量标准职能的方式,可分为单一实物公债(特点:执行公债计量标准职能的实物具有单一性,即只有一种实物执行该职能;作为本位的实物自身的计量单位就是公债的计量单位)和折实公债。

四.按照应募条件

自由公债:也称自由认购公债,即不带任何强制性条件,由应募者自由认购的公债。

强制公债:只政府所发行的规定有应募者范围及其最低承购额度的公债。

五.按照是否允许上市或是否可以流通

上市公债:也称可周转公债、自由流通公债,是指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自由流通的公债。

不上市公债:不能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公债,也即不可转让公债、非自由流通公债。

六.按照债务主体的政府级次

中央公债:以中央政府作为债务主体的公债。

地方公债:以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主体的公债。

七.按发行公债的方式

凭证式公债:政府以向投资者提供“收据凭证”的方式发行的公债,不可上市流通转让,从购买之日起计息。

记账式公债:通过证券市场发行的,由投资者借助现代通信手段在计算机终端上购买的价值符号。

6.公债规模的影响因素 P233

1.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水平低则低 高则高

2.生产关系类型 社会主义国家的规模相对大于资本主义国家

3.特定政治背景 战时强制发行大 平时经济发行小

4.国家职能范围 (首要原因)如同字面

5.财政政策选择 扩张性大 紧缩性小

6.金融市场状况 货币供应量过多为了回收货币 多发公债

经济萧条时(买进公债)?

7.公债管理水平 公债管理水平高 小 管理水平低 则大 (从利用率的角度考虑 事倍功半 事半功倍)

7.公债适度规模的指标体系包括什么?(P235-P236)

(1)公债依存度:指一国当年的公债收入与财政 支出的比例关系,反映了财政支出中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公债来筹集资金的。

公债依存度=当年债务收入额/当年财政支出额*100%

安全线(国家财政:15%~20%,中央财政:25%~30%)

依存度过高,表明该国财政已处于脆弱状态。

(2)公债负担率:衡量一定时期的公债积累额占同周期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情况。 公债负担率=当年公债余额/当年GDP*100%

公债最高警戒线:公债积累额大体上相当于该年的财政收入总额。

(3)借债率:指一个国家当年公债发行额与当年GDP的比率。

借债率=当年公债发行额/当年GDP*100%

指标越高,一国当年对公债的利用程度越高,同时也说明国民的负担越重。

(4)公债偿还额:指一年的公债还本付息额与财政收入的比例关系。

公债偿还额=当年公债还本付息率/当年财政收入总额*100%

指标越高,反映当年该国政府偿还债务的支出较多;反之,则较少。

(2)、(3)以GDP作为对比因素,国民经济大局,国民经济应债能力考察。

(1)、(4)财政收支角度,财政本身,财政的偿债能力考察。

第十一章

关键概念

1.国家预算的概念 P262

国家预算是指国家各级政府编制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形式上,国家预算是在预算表格中分门别类的编制财政收支;

内容上,国家预算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规模;

性质上,国家预算必须经过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审批才能生效,因此,它是国家的立法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2.国家预算体系 P264

1.按照编制形式

单式预算 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

复式预算 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

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2.按照收支标准确定方法

增量预算 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一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后确定

零基预算 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

3.预算级次

中央预算 地方预算

4.收支平衡状况

平衡预算 差额预算

5.预算执行时间

年度预算 中长期预算

3.国家预算组成 P265

一.五级预算组织形式

中央

省、自治区、直辖市

设区的市、自治州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

乡、民族乡、镇

二.总预算、部门预算、单位预算

总预算:各级政府汇总本级 及 下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

部门预算:各主管部门汇总编制的本系统财政收支计划

单位预算:列入部门预算的国家机关、团体和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计划。

十二章

关键概念

1.财政分权基本理论: P281

给予地方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其自主决定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

2.蒂帕特的七个假设: P282

1。消费者的选民是完全任意的,每个人可以按照他们的偏好选择,不受就业、社会保障限制。

2。消费者选民被假定为有充分的知识之间的差异,收入和支出模式,并作出反应这些差异。

3。有大量的社区,有多样性。

4。限制由于就业机会不考虑。

5。公共物品没有外溢性。

6。对于每一个社区管理的模式,遵循一个该社区原居民的喜好,有一个最佳的社区规模。

7。小于社区最佳规模,社区寻求吸引新的居民,以降低平均成本。最佳大小时,避免新的居民进入,以保持它们的社区人口数量。

3.转移支付的概念:P294

货币资金、商品、服务、金融资产的所有权由乙方向另一方无偿转移,对面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实物。(无偿)(政府间)

4.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目标: P294

弥补纵向财政缺口 现今是上对下

弥补横向财政缺口

针对公共服务外溢的补偿

促进资源合理流动并实现国家平等化

5.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具体方式 P297

1. 按照政府给予补助的条件,分为无条件补助 有条件补助

2. 按照具体用途,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

第十四章

关键概念

1.财政政策的概念: P319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2.财政政策的目标: P321

经济的适度增长

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

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

收入的合理分配

社会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

3.财政政策的工具: P323

(一)税收

(二)公共支出(一般性支出)

(三)政府投资

(四)国债

4.财政政策的类型: P236

1. 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一致平衡。 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是指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的总需求,在国民经济已出现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可以消除通货膨胀,达到供求平衡。

2. 汲水政策:

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

补偿政策:

补偿政策是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5.货币政策简介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的基本方针及其相应的措施

6.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相互配合

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

财政政策:财政是国家集中一部分GDP用于满足公共需要,因而,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向影响社会需求的形成。

货币政策:不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通过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利率,从而影响宏观经济。

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

财政政策:财政支出的调节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还可以调节结构。 货币政策:主要作用于全局,作用时滞与一国金融体系和制度有关系。

两者在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财政政策:财政不能直接创造货币。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可以直接创造货币。

7.不同的政策组合

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有通胀风险

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

遏止需求膨胀和通货膨胀,有通货紧缩和经济停滞后果

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保持经济增长;货币政策过松,有通胀风险

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保持经济增长同时,控制通胀,长期使用有剧额赤字风险

3. 为什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相互配合?

在我国,财政与银行信贷都能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调节,但这两者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的作用又是不同的,并且这种作用不能相互替代。

首先,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财政是国家集中一部分GDP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而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财政居于主导地位。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而银行是国家再分配的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除了收取利息外,并不直接参与GDP的分配,而只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

其次,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从消费需求的形成看,包括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两方面。社会消费需求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而银行主要是通过工资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以及现金投放的控制,间接地影响个人的消费需求。从投资需求形成看,两者都向再生产过程供应资金,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固定资产投资理应由财政供应资金,而流动资金投资一般由银行供应资金。财政在形成投资需求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而银行的作用主要是调整总量和产品结构。

第三,两者在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财政本身不具有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唯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的是中央银行。因此,财政的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货币政策机制的传导才能发生。

正是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有不同的作用,才会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配合运用。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